藥補不如食補的豬肚雞

中醫中有一句老話叫做‘藥補不如食補’,認為食材所擁有的滋補效益有的時候會比藥材本身更加的容易見效,而對比起人們口中的‘是藥三分毒’的說法,更多人相信天然食材所發揮的作用更加的自然溫補。

但是關於食補的理念在早前還並沒有受到重視,真正讓世人開始重視食補這一治療方式的,則還是因為一道著名的客家菜,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豬肚雞。

說起客家菜就如同客家語一樣的古老,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廣洲一帶流傳,甚至是廣州最常見的三種菜系之一,而客家菜的起源自然與客家族民族的生活系統息息相關,雖然發展到了現在受到了其他菜系烹飪方式的影響而越發的接地氣,但是客家菜卻依舊保留了‘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的飲食風格,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其實客家飲食的特色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素、野、粗、雜的傳統吃法。

藥補不如食補的豬肚雞

而豬肚雞就屬於這四種中的‘雜’,要知道客家人尤其喜歡吃內雜,即禽畜的內臟,即使是充滿腥氣、臊氣,客家人也會通過神奇的烹飪方式將其變成之高無上的美味,而且還對此唸唸有詞說不挑食不偏食,這人才能夠有益身心健康,身體各方面茁壯成長。也正是因為客家人對於食材的尊重與不偏頗,所以後來的豬肚雞才會成為食療典範。

一、鳳凰投胎到豬肚煲雞

豬肚雞一戰成名是在清朝的乾隆年間,乾隆幾次微服私訪南巡,因為熱衷於美食,因此每次出去在回宮總是會帶著一些能夠做出新奇美食的廚子,最早開始乾隆皇帝還比較新鮮這些宮外的東西,但是伴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就漸漸的遺忘在了腦後,而皇宮那種地方就是一個吃人的,就連御膳房也一樣,被乾隆皇帝帶回來的幾名廚子受到了原來御膳房中大廚的排擠,伺候一些受冷落的妃嬪,原本這樣的日子熬一熬也就過去了,可是卻不曾想乾隆卻因為自己的愛妃而大發雷霆,說御膳房要是在做不出來能夠讓這位妃子吃下去的東西就都人頭落地。

藥補不如食補的豬肚雞

這位妃子就是剛剛生下了皇子的宜妃,她因為產後憂思過度總是食不下咽,在名貴的補品吃進肚子也沒有什麼起色就連人也日漸消瘦起來,著急的乾隆給御膳房下了死命令,而就在御膳房所有人著急的時候,一個其貌不揚的青年主動的站出來接下了這個任務。

青年正是乾隆皇帝從外面帶回宮裡的廚子,原是因為祖上是客家人因此他對於食療有一個大概的想法,為此他特意的去太醫院請教了一位太醫,最後將選定好的幾種食材一起烹飪後所呈現出來的就是後來的豬肚雞,當時的宜妃吃完了這道菜後精神煥發,乾隆皇帝也因此對這位廚子高看一眼,並且在愛妃的勸慰下給這道賜名為鳳凰投胎,不過發展到了現在這道鳳凰投胎經過了無數廚師的改進與變化,最後演變成為了大街小巷的絕味美食豬肚雞。

藥補不如食補的豬肚雞

二、豬肚雞的特色風味

豬肚雞的製作過程說簡單也簡單,但是說麻煩也挺麻煩的,聽一些資歷老的食客們說,一道好的豬肚雞所要花費的功夫那絕對是不少於幾個時辰的,其中對於豬肚的處理方式以及香料的添加都是有一大堆的講究,雖然這豬肚雞吃起來美味,但是要想吃的好,卻還要廢功夫。

據說光是要處理主要的製作食材就需要一個小時的時間,買回來的豬肚先是要在冷水裡浸泡上半個小時洗去上面的雜質,而將渾水倒乾淨後還要用粗鹽、醋等將豬肚清理一遍去除贓物,放入沸水中燙煮過後,用小刀颳去豬肚上面的油脂和白沫,這種種工序結束完以後,一塊乾淨無異味的豬肚才算是完成了,不會影響到後續的製作過程以及最後呈現出來的味道。

藥補不如食補的豬肚雞

之後的製作工序就相較簡單了,將其他的食材放入豬肚中包起來放入鍋中等待熟,而最後做成端上了桌,食客們首先便是要要上一碗湯品嚐,確定湯濃醇厚之後便可以將豬肚切開品嚐已經入味了的其他食材,其中雞肉最是嫩滑,糯米也最是入味,搭配上湯汁吃上一口的滋味回味無窮,不消片刻竟是將一整盤的豬肚雞給吃下了肚。

三、豬肚雞的意義與價值

豬肚雞這道菜中不可或缺的靈魂有兩個,一個就是將所有食材都包裹起來看似不重要但是卻是必不可少一步的豬肚,其次就是相較之下過於默默無聞的胡椒。

胡椒一開始是從印度傳入的中國,辛辣刺鼻但是卻可以入藥,蘇敬的《唐本草》就有關於胡椒‘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冷’ 的說法,甚至胡椒還可以治療腎炎腹瀉以及神經衰弱,算是近現代比較重要的一種香料,無論搭配著什麼食材食用都格外的美味。

藥補不如食補的豬肚雞

而豬肚,也就是豬的胃,富含有大量的維生素以及鈣物質,擁有著治虛勞羸弱,洩瀉,下痢,消渴的功效,是食療料理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食材,主要是搭配著其他的食材一起食用,效果更佳,但是卻不容易儲存,同時也避諱與蓮子同食,不然輕則腹瀉,重則食物中毒。

豬肚雞算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比較獨特的一道菜,因為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而且還是中國五千年上下於疾病抗爭過後知識的體現,而在豬肚雞的身上所展現的則是兩者的結合,作為食療料理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道菜,豬肚雞或許不是最有名的,但是它卻和食療息息相關,意味著中國古代的文化於智慧傳承到了現在發生了一種新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則是沉寂了許久的量變終於發生了質變的體現。

參考文獻:

1、陸文夫《美食家》

2、唐魯孫《中國吃》

3、藍勇《中國川菜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