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导言】“写生研究”栏目除了梳理绘画语言的传承、演进的历史脉络与规律,重要的是将“写生”置于当代艺术的大平台进行探讨研究,强调“写生”与社会、人文、时代的关系,以当下的视角来考察“写生”的价值和意义。本栏目编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供大家分享。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1

评论

詹建俊 | 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院长

陈钧德先生以其充满现代感和艺术活力的油画风格,和融合中西的艺术成就,在我国油画界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观赏他的作品,突出感到他有一双善于发现和把握油画艺术特有的本体之美的眼和手,更有一颗敏于感受自然之美的心。在他的作品中,能够把自然现实与绘画艺术之间的关系转换得那么随心应手,那么轻松自如,那么尽兴尽情,自然界中所有的一切通过他在画布上的转换,使客观对象立即成为了一种艺术形象,具有了艺术魅力。这是天赋、是智慧,更是修养。

他的艺术创造既遵循又不拘于对绘画艺术中各种规律与法则的运用,而是重在构建作品的境界和意趣,让形象与色彩在意象中形成艺术与现实间的似与不似的关联与表现。他的作品有着明显的西方现代油画艺术的影响,同时,更突出有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其中对比鲜明的色彩运用、洒脱灵动的绘画手法和意韵隽永的审美情趣,使陈钧德先生的油画作品特别彰显出中国绘画精神之美的艺术特色。这是他作为一位中国油画艺术家在个人的艺术追求与探索中所取得的创造性的成就,同时也是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成就。

范迪安 |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陈钧德的艺术是表现与写意兼容的艺术。从艺术史的渊源上看,他对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表现性风格有着浓厚的兴趣与深人的研究,放笔直抒胸臆,有着丰沛的感性,在色彩的浓烈度和线条的表现力上尤为突出。另一方面,他将中国绘画传统中“澄怀观道”的理想作为自己艺术的价值取向,也作为一种绘画方法论,在继承中发挥,也即以一种现代的“天人合一”意识看待自然与感受自然。他在关注和探索油画语言自身特性的同时,倾心于绘画中自然意境与趣味的表现。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很多油画家都曾进行过这个课题的试验与研究,而陈钧德先生是他们中成功地将传统的文人兴味与西方舶来的油画语言中嫁接在一起的一位,从他的一系列风景、静物作品以及人体写生来看,这种嫁接绝非简单的对接或融合,而是综合考虑二者可能的兼容性和合适的切人点之后而萌发出的一个统一的、具有现代特征的有机体。从这个意义上说,陈钧德艺术中的意境是其独创性的、纯粹的艺术特征,在来自西方的表现性语言和源自本土传统的写意性语言之间,陈钧德找到了广阔的天地。

2

作品欣赏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桂林山水图》

布面油画

84cm×87cm

1980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水乡西塘》

布面油画

78cm×91.5cm

1982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周庄晨雾》

布面油画

60cm×73cm

1988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暖棚中的花房》

布面油画

80cm×100cm

1991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蒙马特高地-圣心教堂》

布面油画

100cm×100cm

1999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桂林遇龙桥怀古》

布面油画

70cm×90cm

2005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思南路林荫道》

布面油画

80cm×100cm

2005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洋房》

布面油画

70cm×80cm

2005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陽春白日暖幽径》

布面油画

70cm×80cm

2005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远眺上海音乐学院》

布面油画

81cm×116cm

2005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上海打浦桥》

布面油画

60.5cm×72.5cm

2005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北欧芬兰》

布面油画

120cm×120cm

2007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清阳澄夏》

布面油画

60cm×70cm

2008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如诗水乡》

布面油画

100cm×100cm

2008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乡音图百间楼》

布面油画

80cm×100cm

2008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新加坡美术馆》

布面油画

80cm×80cm

2010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遇龙河畔》

布面油画

80cm×80cm

2012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翠池暗香》

布面油画

60cm×60cm

2013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山乡春意正浓》

布面油画

60cm×70cm

2013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海德堡云朝秋光》

布面油画

100cm×100cm

2013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春嶺霞绮》

布面油画

70cm×90cm

2014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暖日晴云》

布面油画

70cm×80cm

2015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夕照》

布面油画

70cm×90cm

2015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雨过南山青翠来》

布面油画

50cm×70cm

2015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木雕花草图》

布面油画

120cm×100cm

2016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陶俑百果图》

布面油画

120cm×120cm

2016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云影水光也永恒》

布面油画

70cm×90cm

2018

3

作者自述

一些写生展之所以成功有其特定的背景(当然大家努力的成果是主要的)。历年来对写生的忽视不是由于其他,而是因长期以来自身教育机制对其意义的降格所致。以为写生只是色彩锻炼,只是为创作收集素材的工具,只是可与大自然直接交流的轻便方法,这种看法产生因素当然是有正面的理解与功能,然而恰恰忽略写生的真正的价值。我以为,简言之写生即是写生命,没有这一条写生的所有的意义都是很肤浅的。写生是独立的艺术,写生不能论为其他独立艺术的附属,凡·高的、塞尚的......诸大师的作品即可感悟,99%以上都是他们写照生命的写生力作。面对造化,面对太阳,面对一草一木,面对所有的一切他们以自我的生命护卫着,爱颂着,满腔热忱地表现着,写生意义的升华就是生命意义的升华。我们不能怪油画家越来越不重视写生了,我们不能怨学生们超来越依赖照相机了,一切怪我们自身长期以来的降格机制。真艺术脱离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将枯萎。写生艺术的独立能除了它能得天独厚地接近和表现生命的意义还能有什么呢?

大师们不辞辛苦地去拥抱自然造化,只是为了练练色调?只是为了收集创作的素材? 只是为了能便于面对自然使画面生动起来?......这些理论上合理的然而不失为可悲的后果就是写生意义的最终丧失。提倡写生、拯救写生如果不以生命意义的注入,我个人认为不会有任何伟大的结果,写生艺术是独立的艺术,不是可有可无的艺术,不是其他任何艺术可以替代的艺术,是接近生命,接受生命,表现生命最直接,最生动,最感人肺腑的艺术。在凡·高、在塞尚,在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作品前真诚地感悟吧!理论是重要的,但我以为有热血的生命更具真艺术迸发力。

——陈钧德

4

艺术家简介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陈钧德

(1937—2019)生于上海,浙江镇海人。1960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曾任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研究所教授,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常任理事,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曾应邀担任历届全国美展和中国油画学会大展的评委,出版有多种画集。其作品被美国亚太博物馆永久性陈列收藏,并为上海美术馆、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新加坡好藏之美术馆、新加坡兴艺东方艺术中心、印尼AKILI美术馆、马来西亚创价学会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2019年9月24日上午,在中山医院因病辞世,享年83岁。

5

关于写生研究的学术性推广计划

学术形态:“写生研究”是以开放的学术形态策划,针对“写生”这一课题的综合性学术推广项目,按照以美术史为脉络的梳理方法,通过系统地扫描整理当下优秀作者的作品与相关文献,将“写生”置于当代艺术的大平台进行探讨研究,强调“写生”与社会、人文、时代的关系,以当下的视角来考察“写生”的价值和意义。

推广对象:当代油画家以及具有探索精神的优秀中青年油画作者。

作品要求:生动的、鲜活的,尤其欢迎具有当代意识的,以及具有东方意蕴或中国人文精神的写生作品。作品达到选稿标准的即列入线上推广计划。优秀作品推荐参与《当代油画-写生作品研究专辑》的出版。

投稿要求:①摘编艺术评论文字材料一到三份;②作品图片20幅左右,尽可能用最新的作品;③作者本人撰写的关于“写生”的心得体会、看法、认知等;④肖像照片及作者简介。

投稿邮箱:art579@163.com咨询电话:13552642966。

配套活动:“写生研究”作为“当代油画”持续性的学术研究项目,除了在线上推广外,同期配套写生研究专辑的出版、国内外写生作品展览、写生活动,意在通过多层次的配套活动,真正将写生研究的学术性课题做得深入、完整、扎实,树立写生研究的新标杆,最终推动“写生”创作的现代化进程。

-END-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宋庄国际艺术区龙吟雅风

官网:http://www.art579.com

投稿邮箱:art579@163.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