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未完成》——復旦女教師于娟生前著作,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三十歲之前的努力更多是因為自己有著太多的慾望和執著,從沒有“只要活著就好”的簡單。我不是高僧,若不是這病患,自然放不下塵世。這場癌症卻讓我不得不放下一切,如此一來,索性簡單了,索性真的很容易快樂。若天有定數,我過好我的每一天便是。若天不絕我,那麼癌症卻真是個警鐘:我何苦像之前的三十年那樣辛勤地做蚍蜉。名利權情,沒有一樣是不辛苦的,卻沒有一樣可以帶去。我一直在想執著和執著的區別。

——《此生未完成》

《此生未完成》——復旦女教師于娟生前著作,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此生未完成》

《此生未完成》是作者于娟在患癌後,在與病魔鬥爭中通過“復旦教師抗癌記錄”的微博和“活著就是王道”的博客,記錄的生命最後的點滴。她樂觀、堅強、悲傷但不絕望,患病後仍自我反思,並寫下了幾點可能是導致自己得癌症的原因;她豁達、積極,在生命的最後寫出一句句人生哲理,給我們以思考,也教會我們要熱愛生活,抵擋困難。

于娟的離世曾讓無數人為之惋惜,她的人生履歷堪稱完美,本科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就讀於復旦大學,後去挪威深造,回國任職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講師,是復旦大學優秀青年教師。她有疼愛自己的丈夫和一個兩歲的孩子,這樣的生活足以讓無數人羨慕,然而厄運卻悄悄地降臨在這個家庭,在2009年,在她剛剛三十出頭的年齡,被確診患上了乳腺癌晚期,當身體狀況稍好時,她開始回憶患病的過程,寫下了一篇又一篇病中日記。

《此生未完成》——復旦女教師于娟生前著作,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透過生死,你會覺得名利權情都很虛無,尤其是首當其衝的名,說穿了,無非是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即便你名聲四海皆知響徹雲天,也無非是一時獵奇,各種各樣的人揣著各種各樣的心態唾沫四濺過後,你仍然是你,其實,你一直是你,只是別人在談論你的時候,你忘記了你自己是誰而已。

——《此生未完成》

《此生未完成》——復旦女教師于娟生前著作,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于娟在書中寫道,“我們究竟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 “回想10年來,基本沒有12點之前睡過,學習、考GT之類現在看來毫無價值的證書,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與此同時,聊天、BBS灌水、蹦迪、K歌、保齡球、吃飯、一個人發呆填充了沒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個夜晚,厲害的時候通宵熬夜。”” 我從來不認為有什麼不好,後來生病才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性格不好:我太過喜歡爭強好勝,太過喜歡凡事做到最好,太過喜歡統領大局,太過喜歡操心,太過不甘心碌碌無為。簡而言之,是我之前看不穿。”

《此生未完成》——復旦女教師于娟生前著作,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其實她所描繪的絕不只是個人的經歷,有無數人,或是青年或是中年,都在過著這樣的日子。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12點睡覺被稱為了“早睡“,通宵熬夜成為了年輕的象徵,我們透支著自己的身體,去工作、學習、玩樂,從未覺得有何不妥。我們不斷地向前追逐,追逐學業、職稱、社會地位,將身體遠遠拋在了身後。然而,我們對身體所做的一切,日後都會被一一奉還,到那時,即使悔恨也已於事無補了。于娟寫道,“有些事情,電影也好,BBS也好,K歌也好,想想無非感官享受,過了那一刻,都是浮雲。唯一踩在地上的,是你健康的身體。“

《此生未完成》——復旦女教師于娟生前著作,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不健康的外賣

于娟在思考了自己為何會得癌症後給出了四點:1、飲食習慣:胡吃海喝、暴飲暴食、嗜葷如命。2、睡眠習慣:熬夜是日常,有時甚至通宵。3、突擊作業:臨到考試突擊複習,曾一天看21小時的書,看了兩天半去考試。4、環境問題:霧霾、裝修汙染、從挪威回國未經過渡,像從無菌實驗室放回了原有環境,身體不再能抵禦病菌。

《此生未完成》——復旦女教師于娟生前著作,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空氣汙染

于娟列出的每一點都值得我們去反思,然而可怕的是,我們都知道什麼樣是好,卻在合上書後依然熬著夜吃著外賣,未作任何改變。

其實我寫這些,是想告訴所有人:再大的苦痛,都會過去。失戀也好、事業失敗也好、婚姻破裂也好,哪怕得絕症也好,神馬都是浮雲。我不太喜歡尼采,但是我喜歡他那句凡是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讓你更強。

——《此生未完成》

于娟用幽默的語言描寫了自己的抗癌歷程,讀來卻也讓我們感到心酸與同情,一個美好的生命就這樣走到了盡頭,而這本書則是她留給世人最珍貴的禮物,她用自己的切身經歷向我們訴說著一條又一條人生道理,人生路沒有想象中那麼長,不要耗費青春,也不要透支身體,凡事都無需看太重。于娟在書中寫道,“有太多的計劃要完成,有太多的事情要應付,總是覺得等做好了手頭的事情,陪父母也是來得及的。反正人生很長,時間很多。現在想想並不盡然,只有一天天的過,才是一年年,才是一輩子。無頭緒的追逐與奔忙,一旦站定思考,發現半輩子已經過去,自己手裡的成敗並無多少意義,然後轉身,才發現陪伴父母親人的時間已然不多,發現最重要的幸福已然沒有時間享用,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