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推思維”——事半功倍,高效工作的“思維法寶”

有些人之所以工作效率高、進步快,不是因為他聰明,而是他找到了自己可以效仿的對象

——戴爾·卡耐基《人性的弱點》

在我們周圍的工作和生活中:

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喜歡摸著石頭過河,喜歡通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來提高自己的能力。

但是呢,這部分人往往進步比較慢,而且自己過得很累,甚至多數時候是被撞的頭破血流;

還有那麼一部分人呢,他們喜歡借鑑別人的思路,模仿他人的方法,吸取別人的經驗和教訓來讓自己進步。這部分人往往進步比較快,事半功倍。

“類推思維”——事半功倍,高效工作的“思維法寶”

也許你會說,我也想做第二種人,但是真的沒有人可以模仿啊,我的工作是全新的,前人沒有可以類比的經驗啊,只能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了!

其實,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中,要想找到跟你需要的一模一樣的工作生活模式進行復刻,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之所以說沒有經驗可以借鑑,主要是缺乏這種思維方式——“類推思維”。

“類推思維”——事半功倍,高效工作的“思維法寶”

什麼是類推思維?職場上擁有類推思維有哪些重要性呢?

類推思維是由日本管理學家細谷功在其著作《高維度思考法》 中提出的。意思是:我們要學會根據類似的事物進行推論,也就是學會像相似的事物“借鑑”,只有這樣做起事情來才能事半功倍

當然這裡所說的類推跟抄襲有著根本的不同,抄襲是一種簡單的“複製”,是低層次的的模仿復刻。

而類推可以從更高層面找到多個具體事務之間的共同點,並將其進行普遍化創意的一種能力。

類推也可以說是“模式識別”的能力。所謂模式識別,就是從多個具體事物中提取出共同點(抽象化),以該共同點為基礎,與過去的經驗或知識結合起來,獲得新領域的知識(具體化)

“類推思維”——事半功倍,高效工作的“思維法寶”

類推的過程主要有兩個方面,“抽象化”和“具體化”。只有從更高的層次進行借鑑,也就是說站的角度越高,通用性就越強,越能才能看得更遠,更能解決實際問題。

那麼,類推為什麼如此重要呢?

《類推思維》一書中,給出了類推關係圖的概念,並指出了體現類推思維重要性的2個方面:

“類推思維”——事半功倍,高效工作的“思維法寶”

①有利於概念理解

這裡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打比方”,用這種方式,可以讓我們藉助已有認知、具體的事物對未知的抽象的事物進行理解。

教育領域經常會用到類推。為了解釋複雜艱深的概念,人們常會用身邊的事物打比方,“比如在足球比賽中……”或者“例如我們做菜時……”等都是具體實例。

②類推產生創意

類推具有跳躍的特徵,這也正是其威力所在。在信息通信技術飛速發展的現代商業環境中,通過類推思維形成的創意將會發揮重要作用。

我們周圍很多商業模式都有相似性,阿里和亞馬遜相似、騰訊和FACEBOOK有相同點、百度和谷歌也有交叉地帶,這都是類推產生的結果,但是由於管理者的自身的跳躍性的創意,又讓他們有所不同,產生進步。

“類推思維”——事半功倍,高效工作的“思維法寶”

職場上,我們應該如何利用“類推思維”?

這裡,給你提供3種方法:

第一:掌握源頭的信息,增強自己的“意譯”能力,看到事物的本質,真正找到內在聯繫的共同點

類推的過程就是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所以必須找到事物的真正含義——《高維度思考法》

類推思維需要“翻譯”的能力,其實“翻譯”的思維方式本身也是類推思維的產物。

例如把英語翻譯成日語,就是將日語和英語這兩種不同語言通過類似的“概念”聯繫在一起。從這一點來看,可以說翻譯與類推具有相同的結構(因此可以用翻譯來說明類推)。

那麼接下來就用翻譯的事例,介紹類推思維的技巧,以及怎樣才是好的類推思維。句地翻譯。從抽象化的角度來看,直譯的抽象程度比較低。

與直譯相比,意譯則更接近類推。意譯是掌握一句話的“概念”,用看似完全不同的措辭翻譯出來。

例如英語中的“silver bullet”,直譯的話要翻譯成“銀子彈”,但其實這個詞的真正含義是“能夠輕鬆解決任何難題的工具”,因此意譯過來應該是“特效藥”。類推與此有相似之處。

“類推思維”——事半功倍,高效工作的“思維法寶”

無論是類推思維,還是類推思維的基礎——抽象化思維,都需要在具體和抽象之間多次往復。好的類推思維要在具體和抽象之間擁有適當的“距離”。

因此,作為創意源頭的信息首先必須便於人們具體掌握。類推的過程與翻譯一樣,需要先適度地總結出“原文的特徵”,儘量進行抽象

接下來再轉化為創意所需的具體語言,而不是泛泛的一般性結論。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循環具有重要意義,與優秀的意譯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類推思維”——事半功倍,高效工作的“思維法寶”

第二:掌握類推思維的兩種模式,通過“其他領域”和“關鍵詞”找到自己的目標領域,然後有效進行創意發展

所有創意都是在原有事務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羅曼·羅蘭

類推思維大致有兩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對“其他領域”的具體事物進行抽象,然後將其應用到目標領域,包括“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到具體”的兩個階段;

第二種模式是直接將抽象的“關鍵詞”應用到目標領域,只有“從抽象到具體”的一個階段。

“類推思維”——事半功倍,高效工作的“思維法寶”

第一種模式常常來源於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發現。

例如在興趣愛好或者工作之外的其他領域,通過抽象化提取出觀察到的特點,將其與工作中的需在這種模式中,“抽象化”與“具體化”的過程並不是連續發生的。

對日常生活中偶然遇到的事物進行抽象、“把各種特徵儲存在大腦裡”,這個過程與將特徵具體應用到工作等目標領域、產生新創意的過程常常是互相獨立、並行不悖的。它們會在某一瞬間匹配起來,也就是類推思維中“靈感的瞬間”

模式2是抽象和提取各種事物特點,將其應用到尚不具備該特點的其他領域。例如當前的市場趨勢或商業模式都相當於這裡的“特點”。

在運用類推思維進行創意的過程中,以上兩種模式常是混雜在一起同時發生的。

“類推思維”——事半功倍,高效工作的“思維法寶”

第三:運用“對摺法則”,學會轉換視角,找到工作中進行類推的“參照物”

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產生的結果就不同——史蒂夫·諾特伯格

很多人都說找不到自己的“參照物”,沒有可以類推的對象,那麼你可以試試對摺法則。

職場中,絕對的優點和缺點是不存在的,在一定的情況下,人們的優點常常會成為缺點,缺點往往也會成為優點。

例如“慎重”的優點可能導致“優柔寡斷”,“能迅速決策”的優點則可能導致“考慮不周”,“善於交際”的優點可能變成“八面玲瓏”,“意志堅定”也可能是“缺乏協作精神”。

也就是說,兩個極端之間只有一頁紙的差異,這就是“對摺法則”。

“類推思維”——事半功倍,高效工作的“思維法寶”

成功和失敗常被視作對立的兩極。不過如果將兩端對摺起來,成功和失敗其實是“相同”的,與其相反的狀態是“什麼都沒做”。

同樣,把“牢騷滿腹的人”和“富有創意的人”對摺起來的話,二者在“不滿足於現狀”這一點上是一致的,與其相對的狀態是“滿足於現狀”。

由此可以發現,“看上去很幸福的人”其實也很難成為有想法的人。

而同樣是“不滿足於現狀”,選擇向前努力還是向後退縮,則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

通過“對摺”的方法可以發現,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看似處於完全對立的兩極,其實卻只有一層紙的差別”。

通過“對摺法則”,我們更能找到自己的參照物,找到類推的對象,為我們合理類推找到把子,讓我們能夠更快的進步。

“類推思維”——事半功倍,高效工作的“思維法寶”

今天,我們主要討論了職場中如何利用“類推思維”進行高效工作,首先我們講了什麼是類推思維,然後從3個方面闡釋了職場上如何利用類推思維:

第一:掌握源頭的信息,增強自己的“意譯”能力,看到事物的本質,真正找到內在聯繫的共同點;

第二:掌握類推思維的兩種模式,通過“其他領域”和“關鍵詞”找到自己的目標領域,進行創意發展;

第三:運用“對摺法則”,學會轉換視角,找到工作中進行類推的“參照物”。

戴爾·卡耐基:《人性的弱點》

西多昌歸:《為什麼精英都有超強專注力》

徐大維:《超級個體:打造你的多維競爭力》

細谷功:《高維度思考法》

弗蘭克·哈多克:《類推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