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葉飄落時,邂逅美麗“義烏之最”!一起沉醉......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次來到佛堂,不是清晨,沒有日出;不是春日,江水清澈。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據《傅大士文集·嵩頭陀傳》和《(嘉慶)義烏縣誌》記載,相傳在南北朝時,天竺國有位嵩頭陀,名字叫達摩的,雲遊到了烏傷,恰逢江洪泛濫,達摩口唸咒語,將隨身攜帶的鐵魚磬拋入空中,化為渡船,把受難的百姓全部救起送到堤岸上,便到稽亭塘點化傅翕(即後來的傅大士)去了。

後人感其恩德,建了一座渡磬寺,寺中有一楹聯曰:“佛光透彩傳萬代,堂燭生輝照四方。”人們就以對聯第一字,取地名為“佛堂”。當地渡磬寺一直被稱為“古佛堂”。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南朝梁代禪宗著名尊宿,義烏雙林寺始祖,中國維摩禪祖師傅大士亦是佛堂人。1000多年來,佛堂成為江南頗具影響的佛教聖地之一,名剎“雙林寺”,始建於南朝梁代,昌盛於唐宋,為宋代“五山十剎”之一,是被推譽為“天下第三”“江浙第一”的佛國聖地。

到明清時期,佛堂因水運優勢,引來大批商賈,繁榮景象,盛極一時。清乾隆時義烏知縣楊春暢在《萬善橋記》中說佛堂鎮是“四方輻輳,服賈牽車,交通鄰邑”。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正因為有著千年文脈,百年興盛,讓佛堂成為了義烏傳統文化與古建築最多的地方。而佛堂老街,更是難得的在經歷的戰亂與時代變遷後依然保持著她的原始風貌。

老街俗稱“直街”,位於佛堂鎮的“新市基”,是一條有著300多年曆史的商貿老街,至今仍然店鋪林立。老街從南向北分為上街、中街和下街三段,將整個佛堂古鎮分成東西兩片,“東街”與“西街”兩條副街並行於主街兩側。上街街口有一棵800年樹齡的古樟樹,由此進入古街。街道兩旁是各色的店鋪,可以想見往昔商貿的繁榮,浙江省最早的商會便是誕生於此。老街上有保存尚好的1954年的新華劇院,有民國期間的民宅,還有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和一些老字號店鋪。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迄今為止,老街沿街附近現存明清古建築數百幢,像“留軒學堂”“毛家大院”“植槐堂”“潘園”等幾十個大規模、建造精美的宅院,古色古香的木雕牛腿,半米高的木柵欄,讓這座古鎮幾乎成了一個開放的明清民居博物館。

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在幾十年前,佛堂曾經是義烏經濟、交通的中心,有著“小蘭溪”的美譽。建國前,從佛堂沿義烏江上溯可達東陽的巍山,下行可達金華、蘭溪、杭州、衢縣、常山,直到安徽屯溪。民國時期的“浙東四大重鎮”就有它。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隨行遇一長者,告訴我們,《金臺傳》裡的一代宗師金臺,是雙林寺的俗家弟子,祖居佛堂金宅弄,他是北宋時期在開封抗擊西夏的功臣,抗金名將岳飛恩師周侗的師父。據說北京的金臺路,就是以這位傳奇武師而命名。

吃的有佛堂千張拉麵、白切羊肉,用的有銅火熄、銅湯罐、涼籃、考籃等。

有學者把義烏佛堂比作江南古鎮中的“大家閨秀”,因為這兒是大江、大橋、大宅、商埠,不似“小橋流水人家”的烏鎮等的“小家碧玉”,這兒顯得更是大氣。

義烏的故事,不止在城市

走進那些隱匿的山村遇見義烏

帶你漫遊義烏最東、最南最西、最北四端

◆◆

遇見·義烏之東

第一縷陽光灑下的地方

◆◆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位於義烏市大陳鎮的大畈村,是義烏境內最東面的村莊,這裡的人們每天迎著義烏第一縷灑下的陽光晨起而作,靜靜地守護著一方綠水青山。

這次我們凌晨出發,前往海拔600多米的大畈村,在義烏與諸暨交界地帶的山頭為大家記錄了崇山雲海中灑向的義烏第一縷陽光。

大畈村是大陳鎮重點打造的五個市級特色村之一,也是竹韻九都精品線打造最美鄉村慢生活區的終點。竹韻九都鄉村精品線始於杜門村,止於大畈村,沿線共10個村,核心區規劃總面積15平方公里。竹海水韻濱水綠道、清新山府、雲端北山、文化大畈等沿線特色漫遊景觀已經初顯成效。

而這裡,亦曾是義烏重要的古道之一,寄存著許多隨風遠去的歷史記憶,也留下了眾多人文故事。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從大畈出發,沿著山路,可以一路穿行三十六崗,經過風車口,可以到達蘇溪鎮的裡西崗村。這是一條紅色古道,不僅有壯觀的崇山峻嶺,還有重要的抗戰遺蹟。這一帶曾是義烏地區抗戰的重要戰場,日機曾大規模空襲三十六崗,多少官兵遺骸長埋叢林之下。這裡還是中共金蕭地委的成立地,義烏縣抗日自衛獨立大隊與金蕭支隊會也是在大畈村會合的,著名的堅勇大隊也曾活躍在這裡。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每年都吸引不少熱愛野營、騎行、登山的戶外玩家,親近這裡秀美的森林與清澈的溪流。村民們正努力利用本村特色,挖掘資源,構建舉目青山、輕撫柔水、勾起鄉愁的“文化大畈”。這兩年,經過拓寬道路,修整路面,建設文化禮堂,繪製3D彩繪,種植紫荊花,村民們對未來充滿著憧憬。

◆◆

遇見·義烏之南

草木蔥蘢 田園牧歌

◆◆

老夫婦,牧羊人,爺孫,幾位常住居民和他們的家園,這裡是義烏最南端的村莊大門裡村,大山深處,生命之花傲然綻放。

丫溪、井譚、胡陳、石牛欄、大門裡……綿延數公里的楓坑峽谷,湖光山色裡,一個個山區小村分佈在兩側,大門裡村位於最深處,再前行二十餘公里,便是永康境內。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陳新興:三代養蜂日子過得飛快

“12月去廣州趕蜂,那個時候有草籽花。”80多歲的陳新興和妻子居住在村裡,對過去全國各地趕蜂的場景記憶猶新。家裡三代人養蜂,時至今日,這份事業傳到了兒子手上,“過去養洋蜂,現在就在家養養土蜂。”陳新興說,家裡現在有一百多箱蜜蜂,由兒子在打理。

外人覺得山裡生活單調乏味,但陳新興捨不得離開。“現在家裡有車,去外面很方便,習慣了這裡的環境,只是覺得日子過得飛快。”話語間,陳新興親手調製了兩杯蜂蜜水給來客。

陳新印:山裡的牧羊人

見到陳新印時,這位地道的農民正在家裡製作蜂箱,在大門裡村,這是一門養蜂人必學的手藝。只見小小的房間裡,堆滿木材、工具、蜂箱半成品。陳新印說,最快時一天可以做三四個蜂箱,做好了有人要就賣,沒人要就自己用,做這個還是為了打發時間。

看似輕鬆隨意的生活其實也不空閒,除了養蜂,陳新印今年還養了三十多頭山羊,在後山上有羊舍,平時照顧它們也是份不輕的活兒了。兒女都在外生活,妻子也在外務工,陳新印一家也參加了義烏的“下山脫貧異地奔小康”“山下的房子什麼時候建好,就搬走了。”陳新印說道。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養蜂、養羊、養育孩子

大門裡村的生活簡單也美好

村民們還告訴我們

近年來這裡也逐漸有了遊客的足跡

自家產的蜂蜜也因此有了新的銷路

◆◆

遇見·義烏之西

630米高山上的“遺世珍寶”

◆◆

冷塢坪,一個漸漸消失在人們視野中的名字,甚或是曾經生活在那裡的人,也讓這個名字成為記憶中的名字。冷塢坪是義烏最西最高的村,坐落於海拔630米以上的山腰處,距蘭溪僅10多里路,距浦江60多里。

從外界到冷塢坪只有一條山路,曲折蜿蜒,盤旋而上至少要半個小時。倘若在5月份,你可以順著十里桃花塢,尋根到此處。這麼看來,冷塢坪的設定更適合於腦海中的“桃花源”。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幾幢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甚或是更久遠的古樸的房子坐落在村子裡。數十年來,歲月剝蝕了房屋外牆,甚至有些已經坍圮了。村中的雞鳴狗吠,以及在任意角落都能聽得到的廣播聲……冷塢坪保留了上個世紀人們生活的印記。

村裡原有51戶122人,大部分村民通過下山脫貧,落戶在吳店。

冷塢坪也是義烏離天空最近的一座山村,仰頭望去,藍天白雲,那麼近那麼白。深吸一口氣,帶有大自然的清新。

◆◆

遇見·義烏之北

越國故都在此處

◆◆

這裡或許是義烏最早被歷史書寫的地區之一,這裡的山水草木皆有故事。在義烏的最北端——大陳鎮紅峰村,背枕著古越故都勾乘山,村民們還有著“活金死劉”的神秘習俗,千年銀杏、古寺,百年宗祠、古橋,鐘意妹與你一起遇見義烏最北的風景。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越國故都勾乘山

在紅峰村與諸暨市坑西鄉交界處的勾乘山是會稽山餘脈,主峰王墳崗,海拔660米。在一個這麼偏遠的山村,誰也沒曾想這裡竟是越國故都。

據史書《會稽志》記載“勾乘山,在(諸暨)縣南五十里。《舊經》雲:勾踐所都也。”《諸暨山水志》:“相傳越王勾踐曾棲於此。今崗上有古墳遺址,俗名越王墓,下有搖石灣,中有石,大數圍,風吹則搖。”《諸暨縣誌》說“周敬王二十六年,越王勾踐三年,越伐吳,敗。勾踐懣於浦陽,退守勾乘山。”勾踐入吳為質歸國後,就在此臥薪嚐膽,大夫范蠡在此操練“三千越甲”以圖雪恥。

王墳崗位於勾乘山之巔,相傳越王勾踐父親允常葬於此。這裡曾出土過甬鍾,據史書記載,當時允常與闔閭交戰在諸暨牌頭鎮,允常戰敗,在勾乘山殯天,傳說其葬地是所乘白馬用馬蹄刨下深坑,即王墳崗。

勾乘山腳下有座勾乘寺,寺邊還有800多年的羅漢松和古樹群。據寺廟碑記所載,勾乘山為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處,這裡有商賈鼻祖范蠡、治國奇才文種的先賢足跡。山上有王墳崗、越王墓、退馬坡等遺址,可謂人文薈萃。據《諸暨縣誌》記載,勾乘寺原為勾踐寺,三國《國語注》稱勾無亭,宋代稱勾乘亭,香火鼎盛時曾達二百餘僧眾。

千年“樹王”茂盛長

建於清代的楊典橋位於勾乘山腳,紅峰村旁,老橋由蠻石砌成,呈拱式古月橋。橋上有石欄,遠看形似筆架。橋邊往東沿直大路,似筆。路旁還有一口小池塘,形如硯盤。村中傳說,當年楊典橋是一位開典當鋪的樂善好施的楊老爺出資贊助建造,故名楊典橋。當年橋附近店鋪林立,商賈雲集。

橋邊1100多年樹齡的銀杏樹,是義烏唯一的孑遺植物,也是義烏“樹王”,直徑達1.5米,樹高30餘米,至今枝繁葉茂。記者走訪時,銀杏樹上還掛滿了銀杏果,非常罕見。每到深秋,金黃的銀杏葉隨風飄落,地上鋪滿黃色,極為壯觀。還有香樟、苦梓和馬尾松等多棵幾百年樹齡的參天大樹,棵棵都被列入古樹保護名錄。

“活金死劉”中山堂

金氏宗祠又稱中山堂,初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清光緒初年擴建,距今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

據紅峰《劉金氏家譜》記載,紅峰村的村民本不姓金,而姓劉,是漢高祖劉邦後裔,中山郡王劉勝後人。到了五代十國時,錢鏐(liú音同劉)建立了吳越國。為了避諱他的“鏐”字,這批劉姓人便改姓了“金”。但村民死後皆將“金”還原成“劉”,故為“活金死劉”,沿襲至今。

而關於劉金氏,還有一個傳說,當時光武帝劉秀避難,有相士指點:出門避卯時,身不帶兵器。劉秀頓悟,“劉”字去“卯”,身卸側刀,即“金”也,故改姓金。

祠堂正門朝東南方向,正門前方豎著清朝武舉人金紹英募獻旗杆石一對,正門上方懸掛著“金氏宗祠”匾。祠堂內分前後二進,有正廳、廂房、戲臺、天井等部分組成。

中庭戲臺,呈寶塔形臺頂,圖案取材於“封神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壁畫中的花草鳥獸,出自名工巧匠,惟妙惟肖。戲臺屋頂上,有二龍搶珠圖案的磚雕,四角雕樑飛簷,臺頂呈螺旋形尖頂。祠堂東北側還有一棵近600年的老銀杏。

後牆正中東西是“仁義禮智”和“孝悌忠信”幾個大字,可以說是劉金氏先人對後裔的諄諄教誨和深切厚望。祠堂正廳後梁正中掛著“中山後裔”匾額。

漫遊完了義烏東南西北

讓我們接著瞭解一下民俗活動吧

疊羅漢——人上架人、重疊變換表演各種動作,演繹傳統故事,是一項集體育、武術、舞蹈、雜技、民樂為一體的傳統民間表演藝術,也是一項具有極高娛樂性、觀賞性的民俗活動。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但是這樣的表演已經不常見了,義烏境內只有少數幾個村還留羅漢班表演活動。大陳鎮八里橋頭村一直有著疊羅漢的傳統,村裡至今還保持著原滋原味的羅漢班。但目前八里橋頭村能夠表演疊羅漢的人卻越來越少了,現在全村只剩六七十人還能表演疊羅漢,並且以中年人為主。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義烏羅漢班是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義烏的羅漢班有著悠久的歷史,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在清朝達到鼎盛。據民間傳說,戚繼光在義烏招收3000義烏兵抗倭,義烏兵的後方常年開展練兵活動,由此留下了習武防身的民間傳統,羅漢班便由此而來。在義烏傳統社會中,每逢迎胡公、慶廟會、大型喜慶,村中都會邀請羅漢班前來表演,有時幾班,有時十幾班,大家同場競技,熱鬧非凡。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羅漢班的表演有走陣、滾叉、拳術、刀棍術、疊羅漢等,編排各具特色、匠心獨運,表演精彩絕倫。

據瞭解,義烏早年有羅漢班十餘個,後來漸漸消失,現在能夠表演疊羅漢的羅漢班所剩不多。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進入10月,隨著氣溫漸漸降低,黃葉飄落,似是向人們報信:收穫的季節到了!人們辛勤半年也總算是有回報了,在義烏鄉間義亭、佛堂等地的糖梗都已充盈著甜蜜的糖份,該是榨糖的時節了。

聲名久著的“義烏青”

義烏“紅糖之鄉”的名聲傳揚已久。義烏紅糖因色澤嫩黃而略帶青色,故又名為“義烏青”,素以質地鬆軟、散似細沙、純潔無渣、香甜可口著稱。在民國18年的西湖博覽會上就被授予了特等獎。

而早在700多年前,“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義烏人)就已在他的醫學著作《格致餘論》中記載了使用紅糖治病的醫案。

在義烏市佛堂鎮燕裡村,有一棟徽式建築,它就是義烏紅糖始祖“糖公祠”。

400年前,“糖公”賈惟承引進並推廣了木糖車榨糖技術,使義烏糖蔗生產進入商業化軌道,能作為大宗商品出售。義烏紅糖的鼎盛時期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義西南地區普遍種糖蔗,面積有6萬多畝,產紅糖約1萬噸。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義烏紅糖是紅糖中的“貴族”,它與火腿、南棗一起被稱為 “義烏三寶”。義烏農業部門曾對義烏紅糖做過專門檢測,結果顯示,義烏紅糖具有62種營養成分,其中的氨基酸、蛋白質、粗纖維、葡萄糖等含量特別高,同時還富含多種金屬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有機酸等。

如今,義烏紅糖已獲得國家農業部頒發的義烏紅糖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受到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

活著的“非遺“

2014年,第四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公佈,“義烏紅糖製作技藝”成為首個以“義烏”冠名的國家級非遺項目。

義烏紅糖製作技藝,也叫義烏紅糖古法制作技藝,即木車牛力絞糖製作技藝,是以義烏本地所產的青皮糖梗為原料,用木車牛力絞取蔗水,用鐵鍋熬製紅糖的一種傳統手工技藝。

義烏紅糖製作技藝有獨特的流程與工序,它主要分為選料、榨汁、煎熬和風乾4個工藝流程,包含20多道技術工序。因其製作過程仍為人工操作,未經工業提純,因而使得它得以保留更多原汁原味的養分,營養價值遠勝於白糖。具有舒筋活血、驅寒去溼、暖胃強身諸功效。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如今,義烏的紅糖製作,依然總體延續了古法制作工藝。以前榨糖,用的是木糖車,由人趕著牛帶動木製的滾筒,將塞進去的糖梗壓碎。然後糖水就沿著水槽流入糖缸。如今木糖車榨糖的過程已經由機器代勞,但製糖的原始工藝還是世代延續。

一字排開的九口大鐵鍋,四位製糖師傅,熬湯是製糖最重要的過程。將壓榨出來的糖水倒入大鍋中煎煮,不斷翻動,大量水份被蒸發,糖水逐漸變得粘稠、金黃。這時候鍋中的糖水需要不停地用長柄鐵勺攪動以防稠糖焦鍋。候糖師傅憑著經驗的觀察,待到時機成熟,便一聲吆喝:“出糖咯!”滾燙的糖漿隨即被舀到特製的木槽床上,用小鐵鏟幾番划動,高濃度的糖汁漸漸凝固,再用木槌輕輕敲散,甜香四溢的紅糖便做好了。

甜蜜中不忘的是鄉情

長大了,離家了,難忘的,總是鄉情,而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舌尖上的味道。

義烏人願意把生活中各種美好的事情都跟紅糖聯繫在一起。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逢年過節或看望孕婦、病人、老人,義烏人都習慣拎上幾包紅糖走親訪友,稍有年紀的義烏人記憶中應該都有拜年拎“斤頭”的印象,那“斤頭”中,紅糖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樣。

紅糖除食用、藥用外,在製做義烏傳統食品——“麻糖”中發揮了大用途。記憶中,冬天的臘月,家家戶戶用米、粟、花生、芝麻等烘炒、炮烙和拌上調煮的紅糖,做成“麻糖”,裝在缸裡,是新春佳節必吃的零嘴。

關於紅糖的吃法,還有一種十分文雅的:剝一顆花生,再用花生殼舀點紅糖倒入嘴裡一同咀嚼,味道香甜,是別處沒有的吃法。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當然,說到義烏的“糖”,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另一個詞——“雞毛換糖”。這裡的“糖”自然便是義烏特產的紅糖了。

在義烏,雞毛換糖作為一種文化,推動了城市發展和人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浙商十大標誌性事件中,雞毛換糖名列第一位。“雞毛換糖”是一種毫釐爭取,積少成多、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和百折不撓、善於變通、刻苦務實的實幹精神,義烏人也正用這種精神文化激勵下一代不忘吃苦,勇於創新。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監製:龔望平|主編:蔣守洋|責編:童薈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