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新片《小丑》後有什麼感想?

對寸心


看完DC的獨立電影《小丑》,說真的,這部電影真的令我整個人都非常不好,感到很壓抑,也讓我想起以前很多不快的經歷。這個版本的小丑和《黑暗騎士》和《自殺小隊》裡的完全不同,他不是什麼高智商反派,也不是一個單純的瘋子,更沒有掉進過化學池。這版本里小丑的誕生說起來並不複雜,就是一個被悲劇人生、腐敗社會不斷煎熬和折磨,最終被逼走向瘋狂和扭曲的“普通人”而已。他的形象和電影劇情的確是反映了現實社會的不少問題,「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這句話很貼切形容了這個版本的小丑。

令我有點失望的是暴力和血腥的畫面並不是很,雖然不是爽片,但不會令你覺得無聊。如果你過去有什麼不快、受欺凌、被排斥、抑鬱過或有過一些心理疾病,你絕對有可能在電影中找出一些共嗚甚至會感同身受。在戲院現場幾乎大部分人都沒睡,沒玩手機,只有一兩個疑似小學生(或初中生)的觀眾,不時在玩手機,所以我覺得如果心智不太成熟或人生經歷太少的人並不適合看《小丑》。

總結一句,這電影的小丑是個值得令你同情和共嗚的人物,但不是一個值得仿效和崇拜的角色。我讀過心理學,對心理疾病也有認知,有著類似小丑經歷的人,現實真的很多,但記住任何讓你走不出的負面情緒和不滿,都不會因為傷害自己和別人而得以治療。


GD流浪客


全程看得我提心吊膽,這要是3d我容易嚇死在影院。之前看有博主說,有看完之後模仿小丑在影院作案的。我好怕命喪電影院,我那場還有人跟著小丑大笑的,還有小丑殺人時鼓掌的,我就越想越害怕了……不過看完後我覺得那個博主在瞎掰。最後,非常理解這片沒法在中國大陸上映,我要是管這塊的我也不讓上,甚至我都在想美國這麼開放嗎,這片還能批准了往外播啊? 我非常喜歡《家有小丑》這本書,因此我三個晚上就把它全部看完了.它講述了五年級的小女孩蘭馨原本生長在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但是家庭的幸福寧靜隨著大孩子"小丑”的出現而被打破了。

小丑是蘭馨同父異母的哥哥,因為小丑的母親要去國外辦事情,因此在這段時間小丑要蘭馨家裡住著漫長的三個月。在小丑剛住進蘭馨家的第一天,他就把蘭馨共睡五年小床給霸佔。並且把蘭馨家弄得一塌胡塗,到處都是餅乾屑,還用稀奇古怪的東西一直在捉弄蘭馨......,但小丑的調皮搗蛋也闖禍。因為一件夾克惹上了學校的無賴並捱打,回家借酒澆愁又導致酒精過敏。可就在這時,蘭馨和她的媽媽卻不計前嫌來幫助小丑,小丑也同時感到了她們的真誠,也從心底裡接受了這家人。

讀到這裡,蘭馨和她媽媽對小丑的所作所為都讓我徹底感動,小丑那樣對她們,她們非但不報復他,反而去幫助他。我和她們相比,我的心裡不覺慚愧起來,在學校裡,別人不小心稍微碰我一下,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擊他。她們對別人和我對別人的友好,簡直是天壤之別。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在課桌上認真抄寫詞語,有個同學因為急著給老師批作業而把我的語文書給撞倒,我就氣勢洶洶地對他說:“你沒長眼睛啊,都沒看到!”他聽了我的話,只好噙著眼淚走了,我看看他離去的背影,我心裡一點兒也不愧疚。




韓琳楓


這部電影真的是大爆了,值得一看。

雖然作為反派,但是小丑依舊被很多人喜愛,小丑常年穩居美媒票選的TOP100漫畫反派角色第一名的位置,IGN評選的史上最偉大漫畫反派角色中,小丑排名第一。正是基於這樣的“威望”,小丑終於有機會以主角的身份出現在大銀幕中。

《小丑》:為一個沒有起源故事的瘋子定製的完美起源故事。託德·菲利普斯為DC貢獻了第一部真正的傑作。犯罪王子從來沒有如此錯亂,如此危險,如此真實過。這是一部會讓觀眾瘋狂的殘酷作品。

國外專業媒體評分網站爛番茄上直接給出了89%的新鮮度,均分高達9.09。DC一向不受爛番茄的歡迎,而這一次卻獲得了極高的評價。這個評價比《正義聯盟》40%,《超人大戰蝙蝠俠》28%,《超人:鋼鐵之軀》56% 高出了很多 。

《小丑》自從威尼斯電影節上首映之後,就好評如潮。首先,一部漫改的DC電影能入圍威尼斯這樣的電影節已經是奇蹟了。其次,不但入圍了,還獲得了超級好評。

劇情節奏感滿分,內涵思考張力滿分,藝術戲劇性滿分,人物塑造滿分。 所有奧斯卡大獎給它都不過分,因為此片足夠劃時代的宣佈,超級英雄的時代結束了。”

《小丑》是一個極度暴力的故事,但同時也是一部關於心理疾病、階級、社會邊緣感的警世恆言。觀感真的非常棒。大家喜歡這部電影嗎?



開心小電影


你好!《小丑》講述的雖然是「瘋狂的誕生」這樣聳動的題材,通片節奏卻意外地緩慢沉抑,因此縱使在看完電影后依然是希斯萊傑的小丑令我更印象深刻一點,但我認為用這點去評價這部電影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兩個人所要表演的東西完全不同。希斯萊傑在《黑暗騎士》中演繹的是一個極端反社會的瘋狂罪犯;被母親暱稱「快樂」,由瓦昆詮釋的小丑則是在「努力想變快樂」與「徹底解放自己」之間拉扯,所以如果抱持著想要一睹他究竟有多瘋狂的心態來看《小丑》,勢必會感到相當失望。

明明是該帶給人們歡笑的小丑,最終卻蛻變成高譚市最窮兇惡極的罪犯,《小丑》在製作細節上也處處強化著這種衝突感,無論是序幕斗大的黃色片名,還是結尾的「TheEnd」,復古的字幕都很難不讓人聯想到記憶中的老喜劇電影(或卡通),而不時響起,過度歡快的爵士樂伴奏在電影陰鬱暗沉的調性中更顯得突兀。「你今天找我來,也只是想嘲笑我而已。」小丑在尾段攝影棚高潮戲對勞勃狄尼洛飾演的脫口秀主持人莫瑞所說的這句話,或許就解釋了我們為什麼對這樣的「喜劇」欠缺共感。他想成為諧星,想「變正常」的努力,在我們眼中看來既可笑又怪異,有時使人厭煩,有時甚至令人畏懼,當他徹底解放自己,他的「喜劇」,正是「被嘲笑者」和「嘲笑者」之間的易位,在他一切的努力都徒勞無功,忍無可忍之下,他對「社會」的致命反動。





AA歲月久伴


《小丑》解讀空間很多,我們分章節來上正菜,萬字深度解析影片亞瑟變成小丑的各個層面,所以接下來會涉及劇透。

但我想說的是,《小丑》是一部即使知道了劇情,依然能讓人沉迷的作品,甚至,看完我的解析,你可能更能體會這部作品的能量。

無劇透點評可點擊我之前的文章:《DC《小丑》觀影歸來,傑昆菲尼克斯和希斯萊傑哪個更好,為你揭曉》。

小丑初次登場

影片開始於亞瑟懷揣著單口喜劇人的豐滿夢想,但現實卻是亞瑟在簡陋的集體扮演小丑的化妝間,準備街頭賣藝賺取微薄的收入。

廣播中放著民風淳樸的哥譚市,正處在混亂的邊緣,人們無心工作。

在化妝間的每一個人,都是小丑,把自己的悲傷掩蓋在白色粉末小丑妝背後。

相比於其他人,亞瑟此時面容更為憔悴,他用手強行扯開自己的嘴巴,猙獰的讓自己強行歡笑,此時亞瑟一滴眼淚交織著眼妝流了下來。

在街頭,亞瑟扮演著小丑,為一個快倒閉的琴行拉生意,結果卻被一群未成年的小混混戲弄毆打。

亞瑟有病,他正在接受著心理諮詢治療,還吃著7種混合藥劑,來穩定著自己的情緒。

甚至他還得了一種不自覺的顛笑症,隨時隨地就能放聲大笑,在公車上,亞瑟逗笑一個小孩,卻被小孩母親排擠,結果顛笑症發作,即使小孩母親通過小卡片知道亞瑟病情,卻依然像看到怪胎一樣避之不及。

在家中,亞瑟還有一個精神狀態同樣病態的母親潘妮要照顧。

這就是亞瑟所處的現狀,讓我們回到影片一開始的疑問,亞瑟在梳妝檯為何哭泣,為何看起來心力憔悴,或許在影片開始之前,亞瑟遭遇了類似小混混的毆打遭遇嗎,可能這些遭遇對於亞瑟來說,已經都是家常便飯了。

又或許,亞瑟正在遭受著精神的折磨,但影片並沒有明確告訴我們,電影開始之前,亞瑟怎麼了。

咱們先說結論好了,《小丑》的解讀空間和角度有很多也很廣,影片充斥著幻覺和現實,過去現在未來時間交錯,這些就像電影開始亞瑟的眼淚一樣,我們找不到答案,或許根本就沒有答案。

所以在這裡,我選擇相信影片所比喻的,是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丑,這個小丑代表著壓抑,無序,暴力,傲慢,混亂,癲狂,仇恨等等所有人性的負面和惡。

而亞瑟的精神狀況和周遭的經歷,正在讓亞瑟心中的小丑慢慢甦醒。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小丑》最早的第一支根本不算預告的先行片段嗎,只有短短几十秒,亞瑟站在黑暗中,期間一層層光影飄過,光影中是小丑的投影,最後亞瑟變成了小丑。

這似乎也在暗示著亞瑟是一位人格分裂的精神病患者,而分裂出來的,正是小丑,當然,這裡探討的人格分裂是隱形的,就像娜塔莉波特曼《黑天鵝》中的角色,白天鵝與黑天鵝互相糾纏和成就。

在《小丑》中,亞瑟和內心的小丑也有著對抗,共生,分裂的關係。

影片開始的亞瑟,還算正常,他極力想爭取社會的認同,想製造歡樂去換取別人的微笑。這時候的亞瑟一直相信母親潘妮的一句話:“要始終擺出一張笑臉,你有一個使命,讓世界充滿歡笑。”

而亞瑟心中漸漸被喚醒的小丑,卻每天都在試著爭奪亞瑟的精神控制權,這讓亞瑟倍感煎熬。

影片一開始亞瑟的那滴淚,就是亞瑟強壓心中小丑所流下的痛苦之淚,所以當亞瑟把雙手放進嘴巴,扯出誇張猙獰的笑臉,也是亞瑟在和內心小丑互相拉扯的外露表現。

我們也能看到,亞瑟不僅精神受到折磨,他身體也在受著小丑的摧殘,亞瑟瘦成殭屍一般的身體,在平時走路時,都像吃力的揹著一個人,而揹著那個假想的人,正是小丑。

但讓亞瑟精神舒緩和輕鬆的,就是當亞瑟看莫瑞的喜劇脫口秀時。

甚至亞瑟還幻想他和莫瑞有著親密的互動和交流,影片也正是這樣呈現的,在亞瑟看著莫瑞的節目時,亞瑟陷入了幻想,亞瑟幻想自己去做了莫瑞節目的嘉賓並被翻牌,莫瑞邀請他上舞臺,並鼓勵和支持亞瑟,兩人擁抱,形同父子。

之所以說這是亞瑟的幻想,是後來亞瑟和莫瑞真正見面時,莫瑞表現出並沒有見過亞瑟,而且亞瑟幻想被莫瑞點名時,亞瑟提起和自己母親住在一起,結果莫瑞說他曾經也和母親住一起,有過一段艱難日子。

兩人如此相似的經歷聯結,都印證了這些只是亞瑟對莫瑞美好形象的塑造。從小缺少父愛的亞瑟,也同時把莫瑞當成自己的父親一般,亞瑟幻想著莫瑞從精神和行動上,都在支持和鼓勵著自己成為喜劇人的夢想。

但這種幻想並沒能成為亞瑟走向光明人生的燈塔,在現實中亞瑟因為琴行的廣告牌被雜碎,而被老闆不近人情扣了工資。

之後亞瑟為了發洩,在街角的垃圾堆一頓狂踢,可能他踢的是垃圾,也可能踢的是一隻野貓或老鼠,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這是亞瑟第一次展現了暴力,亞瑟心中的小丑逐漸被喚醒了。

就如亞瑟在被老闆數落時,亞瑟露出令人發寒的詭異笑容,這個笑容或許就是亞瑟心中的小丑所表現出來的。

而此時一直和亞瑟稱兄道弟的藍道,給了一把槍亞瑟來護身。

晚上在家時,亞瑟就把玩起了槍,不小心還走火打穿了牆壁。

值得注意的是,亞瑟此時開槍用的手,是左手,而亞瑟抽菸化妝寫字,用的都是右手,一個右撇子用左手開槍,顯然是不正常的,這也象徵著左手代表了小丑,右手代表了亞瑟。

之後影片只要亞瑟用到槍時,用的都是左手,當然你可以理解為亞瑟兩手共用,但真的是這樣嗎。

影片中有一段是亞瑟在寫著日記,這一段的影射非常明顯了,代表亞瑟的右手,寫了一段話:“患上精神疾病最糟糕的是...”

這時亞瑟突然換成了代表小丑的左手,歪歪扭扭寫下:“人們莫過於想讓你表現得像個正常人。”

而且在英文字母O上,還有一個小丑的笑臉符號,暗示人格分裂小丑在找存在感。

那麼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意思是如果不幸患上精神疾病,那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要表現得像正常人,而不能完全釋放自己精神疾病的自由。

亞瑟用代表小丑的左手寫下:“人們莫過於想讓你表現得像個正常人”。正是小丑甦醒和掙扎的信號,因為小丑不需要表現得像個正常人,要不然他怎麼會叫小丑呢。

讓我們再深入一點,影片開始亞瑟和心理諮詢師聊的時候,心理諮詢師看到亞瑟的日記中,有重複印記粗體寫到:“我的死能讓我的人生更有價值”。

從字體來看,是亞瑟用右手寫的,這是亞瑟一種悲觀的宿命論,寫給自己,也是寫給心中的小丑。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亞瑟可以通過死來解脫,解脫對於亞瑟來說就是有價值的。

第二層意思是小丑可以通過死,來獲得重生,從而實現小丑自己的價值。

這句話可以說貫穿整部電影,到最後亞瑟和小丑之間,通過這句話做出,了了結,彆著急,後面會繼續聊到這句話更深的含義。

亞瑟有了槍後,結果在一次去做兒童醫院小丑表演時,不小心把槍露出,一直和亞瑟稱兄道弟的藍道,在關鍵時刻擺了亞瑟一刀,藍道向老闆告密,亞瑟被炒了魷魚。

這個舉動又把亞瑟往小丑的深淵往前推了一大步。

而正式讓亞瑟內心的小丑初次登場的,則是亞瑟在地鐵上,遇到了三個金融爛人,此時亞瑟的顛笑病再次不合時宜的發作,三個金融男唱著格萊尼斯.瓊斯的《小丑入場》send in the clowns,緩緩靠近亞瑟。

《小丑入場》這首歌的選用,也明顯暗示了亞瑟內心小丑的初次登場。

於是,亞瑟終於拔槍,快速幹掉了這三個人,此時亞瑟開槍的是代表小丑的左手,這也暗示了此時開槍的人,是亞瑟心中的小丑。

當亞瑟跑到廁所時,跳起了一段極為藝術的舞蹈,在舞蹈的過程中,亞瑟極為鎮定和從容,或者說,此時廁所的亞瑟,是內心的小丑,小丑在完成一個殺人後的儀式。最後亞瑟(小丑)對著鏡子,展開雙手,完成了小丑的初次登場儀式。

這時影片鏡頭巧妙對著鏡子中的亞瑟,暗示著小丑雖然初次登場,但還只是鏡子裡的小丑,還沒有完成對現實亞瑟的全面吞噬。

小丑的吞噬

亞瑟的第一次殺人,讓亞瑟更有自信,從而讓亞瑟有勇氣跑去親吻暗戀已久的同樓道鄰居蘇菲。

是的,亞瑟和蘇菲的相識到相戀,同樣也是亞瑟徹頭徹尾意淫出來的謊言與幻想。

如果說亞瑟對莫瑞的幻想是對理想和父愛的渴望,那麼亞瑟對蘇菲的幻想,則是亞瑟渴望被正常人認可的需求。

蘇菲作為正常人,在銀行上班,有著年幼的女兒,但在母女倆的生活中,都缺少一位叫丈夫和父親的角色,此時暗戀蘇菲已久的亞瑟,正好用他自己的幻想,填補了蘇菲母女倆丈夫和父親的缺席,而自己也從中得到了極大的認可滿足感。

影片第一次呈現亞瑟和蘇菲在電梯見面,亞瑟看到蘇菲帶著女兒進電梯,電梯途中中斷,這正是亞瑟對蘇菲產生幻覺的開始。

蘇菲因為電梯中斷而抱怨,然後和亞瑟互動,蘇菲用手比作槍自殺,其實這一切根本沒有發生,這些都是亞瑟自己幻想出來的。

因為後來亞瑟進入蘇菲家中時,亞瑟做了同樣用槍自殺的手勢,蘇菲驚恐萬分,這說明這個動作根本不是亞瑟從蘇菲身上學來的。

再者,不要忘了亞瑟日記本的那句座右銘:“我的死能讓我的人生更有價值”,這句話的本身,就有自殺的意味。

之後亞瑟還幻想了蘇菲去俱樂部支持他的脫口秀,蘇菲陪他逛街,兩人在甜甜圈歡快聊天,蘇菲在醫院陪伴亞瑟中風的母親等等。

這些都暗示了亞瑟在陪伴和感情上,想要被正常人認可的極度渴望。

在蘇菲幻想謊言的包裹下,亞瑟短暫的出現了對生活充滿希望時刻,影片中有一段是亞瑟約會回來後,和母親在客廳飄飄舞蹈,電視中莫瑞節目放著片尾曲,是弗蘭克.西納特拉的《這就是人生》(that's life)。

這首歌的旋律和歌詞,都表達著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其中歌詞有一段大概翻譯是:“五月份被擊落,但我知道我會改變這種音調,當我回到最頂端時,那會是六月。”

這首歌要表達的是困難只是暫時的,人生就是會起起伏伏跌跌撞撞,這就是人生。

但反過來,亞瑟多次對蘇菲的幻想,也是精神分裂嚴重化的表現,這也預示了小丑正在慢慢吞噬著亞瑟,因為當蘇菲幻想謊言被捅破時,對亞瑟的打擊是巨大的。

而且,亞瑟不光對蘇菲產生了幻想,在俱樂部的脫口秀表演中,亞瑟一上臺顛笑症就發作,顯然這是已經失敗的表演,卻隨著一首背景音樂《Smile》(微笑)響起,亞瑟的表演起死回生,引得觀眾陣陣歡笑。

當《smile》歌聲響起時,也正是亞瑟的幻覺啟動了,按照現實情況,亞瑟上臺顛笑症發作,再加上他本身並不好笑的段子,必定這場表演是以失敗收場,而亞瑟這時則選擇了自我矇蔽,幻想除了蘇菲的到場支持外,還幻想了自己演出的成功。

《Smile》這首歌,出自卓別林《摩登時代》,歌詞的第一句是:“當你的心在疼,但還是要微笑”。

可以看出,這首歌非常應景此時亞瑟在俱樂部的成功演出,只是一場自我安慰的假象。

關於亞瑟想象出來的幻覺,我一度懷疑亞瑟的心理諮詢師,也是亞瑟的假想對象。

首先我們來看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是代表著積極和正面的心態,是亞瑟內心渴望傾訴的出口,這樣的出口在什麼時候被關閉了?

是在小丑初次登場,也就是亞瑟殺了三個金融男後。

亞瑟第二次去找心理諮詢師,結果心理諮詢師告知亞瑟,由於預算削減,心理諮詢會被中斷。

而亞瑟也第一次和心理諮詢師攤牌,說他現在腦子裡全是負面情緒,這也比喻了小丑正不斷吞噬亞瑟僅存的正面積極心態。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亞瑟諮詢時,辦公室掛在牆上的鐘,顯示的時間是11點10分。

當心理諮詢師問亞瑟待在哪比較好時,亞瑟說在精神醫院比較好,這時畫面轉到精神病院,出現了亞瑟撞擊病房的門,此時病房牆上也掛著一個鐘,時間也是11點10分。

而亞瑟的穿著,正好和結尾亞瑟在醫院時是一致的。這樣時間的巧合,暗示著心理諮詢師的場景是假的。

更重要的是,亞瑟第一次和心理諮詢師會面時,亞瑟顛笑症發作狂笑,心理諮詢師雖然面露難色,但可以看出她清楚亞瑟的病情。

但在結尾亞瑟和心理諮詢師見面時,亞瑟由於顛笑症發作狂笑,心理諮詢師居然問,有什麼事情那麼好笑,似乎心理諮詢師和亞瑟,是第一次見面。

所以很多疑點都能感覺到,心理諮詢師是亞瑟幻想積極面的鏡子,但當亞瑟內心小丑不斷壯大時,這面鏡子就破碎了,於是就成了影片中呈現的,亞瑟被中斷了諮詢輔導和停藥。

以上說的這些,是亞瑟內心的小丑對亞瑟的內部精神進行吞噬,而現實部分的衝擊,則從外部把亞瑟壓垮。

亞瑟母親潘妮年輕時,是托馬斯韋恩的傭人,如今母子倆落魄,潘妮想通過寫信來獲得托馬斯韋恩的救助。

而其中的一封,被亞瑟拆開偷看,亞瑟得知一個驚天秘密,蝙蝠俠的父親,哥譚市最富有,最有權力的男人托馬斯韋恩,居然是亞瑟的父親,亞瑟居然是托馬斯韋恩的私生子,一開始亞瑟對此事信以為真。

這個秘密對於亞瑟來說是複雜的,一方面亞瑟興奮終於知道了親生父親,另一方面他又對托馬斯韋恩並沒有好感。

光是托馬斯韋恩對他們母子的求助不聞不問,就讓亞瑟不爽,再加上之前亞瑟地鐵槍殺的三個金融男,全民把小丑當成英雄,市民仇富心態高漲,導致哥譚市陷落。

而此時正在競選市長的托馬斯韋恩,發表小丑是懦夫和混亂的禍端言論,這些都讓亞瑟對托馬斯韋恩的無知和傲慢嗤之以鼻,同時亞瑟也有諸多疑問需要和韋恩對峙。

於是亞瑟去到韋恩豪宅,亞瑟也終於和布魯斯進行了第一次親密接觸,我們可以看到,亞瑟見到布魯斯後,給布魯斯變魔術,表現都還算正常,但之後亞瑟把可愛的布魯斯扯出一張笑臉。

因為此時亞瑟已經假定自己是韋恩家族成員,他對生活和未來又似乎燃起了些許希望,當亞瑟看到自己”同父異母“的布魯斯時,自然用變魔術扮小丑表達了善意,就像在公車上,亞瑟給前排小孩扮鬼臉一樣。

而亞瑟把布魯斯嘴巴扯成笑臉,是因為他認為有著同樣血親的弟弟布魯斯,應該要了解自己的遭遇,亞瑟他自己就是經常扯出笑臉的痛苦人,所以他覺得布魯斯應該要感受到哥哥的痛苦。

此時阿福管家前來阻止亞瑟,而且阿福居然知道潘妮這個人,但阿福告訴亞瑟他母親患有精神妄想症,托馬斯韋恩和潘妮並沒有熱戀,也並沒生下亞瑟,這些都是潘妮自己幻想出來的,在亞瑟小時候,潘妮還被送往過阿卡姆精神療養院。

這一打擊對原本找到火種的亞瑟,再次被無情的現實重重反撲。

而此時亞瑟的母親因中風住院,在醫院裡的電視中,莫瑞節目還拿此前亞瑟在俱樂部出糗的脫口秀嘲諷,亞瑟內心的莫瑞父親形象,也就此坍塌。

值得一提的是在醫院時,有兩位警探調查到了亞瑟,最後警探質疑亞瑟的顛笑症,是真的還是裝的,亞瑟回答,你覺得呢。

亞瑟的回答看起來不耐煩,但其實很意味深長和有解讀空間,前面我們說了亞瑟內心一直有小丑,而且在不斷試著吞噬和控制亞瑟。

我們都知道DC小丑的標誌性特徵,除了嘴上的笑臉,還有就是小丑那令人毛骨悚然的笑聲,而亞瑟的顛笑症,同樣聽了讓人十分不安。

來讓我們覆盤一下亞瑟出現顛笑症的時刻,都正好是在亞瑟想要得到社會和人們認可的時候。

比如在公車上,亞瑟給小孩扮鬼臉,當亞瑟正試著和小孩母親解釋時,顛笑症發作,這可以理解為亞瑟內心的小丑,想讓公車所有人都反感亞瑟。

比如在心理諮詢的時候,亞瑟顛笑症發作,彷彿內心的小丑在阻止亞瑟治療。

比如在地鐵裡,亞瑟突然顛笑症發作,招惹了三個金融男,這也可以理解為小丑在試著挑事,從而突破亞瑟的忍耐,激發亞瑟的憤怒,從而槍殺了三個金融男。

再比如後來亞瑟和托馬斯韋恩見面,正當亞瑟試著把自己內心的感受告訴托馬斯的時候,顛笑症發作了,亞瑟內心的小丑想要阻止亞瑟和托馬斯兩人的交流。

亞瑟這些種種的顛笑症表現,都一一對應了是亞瑟內心小丑所為,所以,亞瑟是裝的嗎?或許不是。但顛笑症是一種單純物理性疾病嗎,或許也不是。

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亞瑟的這個顛笑症的寓意,正是亞瑟內心小丑發出的笑聲。

潘妮的中風,讓亞瑟再次試著找到托馬斯韋恩,而正好托馬斯在自家的韋恩大廈,舉行了一次慈善晚宴,裡面都是權貴和上流人士。

諷刺的是,晚宴的外場,是一群帶著小丑面具的市民,在抗爭著富人對哥譚市的不作為,對貧窮和疾苦的無視。

亞瑟穿過其中的人群,也跟著揮舞自己的雙手,但我們能看到,亞瑟對這些充滿濃厚政治的活動,根本提不起興趣,只是覺得好玩和有趣,畢竟這整件事情是由他而起。(亞瑟和小丑信徒之間的關係,後面會詳聊)

之後亞瑟換上侍從的衣服混進內場,外場有諷刺,內場的諷刺更深,一群上流人士不顧外場的市民的呼聲,在內場看起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

《摩登時代》是1936年喜劇大師卓別林主演的一部默片電影,也是卓別林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講述了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蕭條時期,卓別林飾演的工人查理不停歇的幹活,最後做到發瘋進了精神病院,在這過程中,又陰差陽錯成了好多社會大事件的主角。

當年影片上映後頗受爭議,其實一直到今天,《摩登時代》依然有很高的前瞻性,大家在現今也依然對《摩登時代》裡的諷刺和寓意眾說風雲。

在《小丑》裡不光配樂用了《摩登時代》的smile,在慈善晚宴這場戲更是選用這部電影。

《摩登時代》其中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對底層工人的同情,還有對資本所有者形象的醜化,而這部默片此時正在被哥譚市一群資本家觀看著,笑著。

這樣荒誕和諷刺的場面,傳遞了《摩登時代》和《小丑》兩者想要共同探討的議題,那就是救助者(富人)對求助者(底層人)的要求,採取了直接的無視和冷漠。

這些上流之人,無視著外場底層人們的痛苦,而且還冷漠看著同樣是有著底層人悲劇的《摩登時代》,甚至這群上流之人,似乎真的把《摩登時代》當成一部純喜劇在看。

亞瑟在電影中有句臺詞是:“我原本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劇,但其實它是一出喜劇”。這句話無形中對應了《摩登時代》故事核心是一出悲劇,卻被這群上流之人看成了喜劇。

這些外部環境的影響,也從中影響著亞瑟對於內心小丑的投靠,因為從人設來說,失敗者亞瑟一無是處,而小丑則萬人膜拜,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個人設呢。

亞瑟之後在廁所找到了托馬斯韋恩,托馬斯說要簽名可以就直說我可以給。呵呵,我相信只有自大自負自戀的人才能說出這句話吧。

從這句話我們也能感受到,影片一改之前漫畫和影視作品中托馬斯正直善良人設,加入了更多陰暗和更多想象的空間。

而最後亞瑟非但沒有證實托馬斯是他父親,反而從托馬斯口中得知亞瑟居然是被潘妮領養的。

這一晴天霹靂的消息讓亞瑟內心的小丑近乎完全籠罩了亞瑟,亞瑟回到家後,有一個奇怪的舉動,就是把冰箱所有東西搬出來,自己躲進了冰箱。

這個行為藝術我理解為是亞瑟要把自己冰封起來,又或者,是亞瑟內心的小丑正在結繭孵化,等待蛻變的寓意,那個白色冰冷的冰箱,正是小丑結的繭。

亞瑟為了找到真相,他去到阿卡姆精神療養院,查詢當年母親潘妮的精神病歷史,經過一番搶奪,亞瑟終於看到了當年的病例。

原來潘妮確實患有妄想症,還有虐待傾向,並且是看著自己的男友虐待小時候的亞瑟,而資料也顯示,亞瑟確實是領養的。

當然基於影片解讀的多角度,這份資料的真實程度我們先放一邊,就當這是真實的亞瑟被領養的證據。

這證據直接讓亞瑟對人生僅存的一點點星火,都灰飛煙滅了,此時的亞瑟顛笑症再次發作,但這次亞瑟卻在醫院樓梯口放聲大笑,沒有制止自己。

就像我前面分析的,顛笑症是小丑出現的象徵,這次小丑的再次顯現,代表著小丑完全吞噬掉了亞瑟的精神。

小丑誕生

自從亞瑟從阿卡姆得知自己真正身世之後,亞瑟的心智和行為,也正式以小丑人格為主導,也正因為如此,亞瑟的言行舉止更為誇張,說話方式更加自信和怪異。

而相比較於亞瑟一開始如同行屍走肉的移動身體,此時亞瑟的行動變得更為輕盈,尤其是亞瑟化完小丑妝,在每天行走的城市樓梯狂舞那段,感覺亞瑟(小丑)就是天生的舞蹈家。

不過雖然瘋癲小丑的人格取得了亞瑟身體的控制權,但小丑的誕生,還需要完成最後幾件事情,才能真正毀掉亞瑟。

為此亞瑟(小丑)做了以下幾件事。

第一,亞瑟殺了自己的母親潘妮。

很多人都驚訝於亞瑟的舉動,但是如果大家一路按著我對亞瑟精神問題的分析,就會知道此時的亞瑟,已經不是原來為母親處處著想的亞瑟了,更不是潘妮口中的那個happy。

如果說亞瑟可以承受世間所有對他的冷漠和不公,對他的謊言和排斥,那麼壓死亞瑟最後一根稻草的,則是亞瑟母親潘妮的謊言,原來亞瑟一生都活在潘妮編織的謊言中,亞瑟的童年並不快樂還受盡虐待,而托馬斯韋恩,也根本不是自己的父親。

著名的心理學家和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研究個體心理創傷中指出:“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亞瑟的不幸童年,他同樣試著用一生去治癒,但亞瑟最後選擇的治癒,是徹底瘋癲和復仇。

亞瑟在弒母前說道:“我原本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劇,但其實它是一出喜劇”。

這句話除了前面說的那個含義,更重要的另一層含義,就是在解釋亞瑟最後選擇的治癒童年的方式,就是用絕望永不原諒的方式,結束掉母親的生命,從而讓自己的悲劇人生,變成一出小丑式的荒誕喜劇。

著名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靈格也提到過一個論點:“你和你母親的關係,決定你和世界的關係”。

這句話怎麼理解,潘妮的一生一直包裹在自己編織的美好幻象中,潘妮幻想著托馬斯韋恩和她愛的死去活來,還生下亞瑟。

而一直包裹在身世謊言下的亞瑟,也幻想著冷漠的哥譚市和某些人,對他報以好感,比如鄰居蘇菲,藍道,莫瑞等等。

但其實母子兩人都是現實生活中被踐踏得體無完膚的失敗者。

所以當亞瑟結束掉潘妮的生命時,他也不需要對世界報以任何的幻想和希望,亞瑟內心的小丑需要斷掉和母親的關係(弒母),才能更完全的釋放小丑本身。

第二,亞瑟殺了蘇菲

這裡在影片中沒有明說,但當亞瑟去到蘇菲家中時,顯然蘇菲被嚇得不輕。

而亞瑟回到家中時,外面明顯有救護車的聲音,而且救護車的急救燈還照進了亞瑟的家,這些暗示都在表明,亞瑟從蘇菲家中出來時,蘇菲凶多吉少。

因為在正常情況下,如果亞瑟離開蘇菲家,受驚的蘇菲八成會選擇報警,而警察也會因為私闖民宅的罪名逮捕亞瑟,而這些都沒有發生,原因就是有可能亞瑟殺了蘇菲。

第三,亞瑟殺了藍道

這是亞瑟暴力的宣洩,對背叛的處決,這也是全片我覺得最血腥的一幕。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亞瑟為何放走侏儒蓋瑞的原因,因為在哥譚弱肉強食的社會,蓋瑞因為身體缺陷(侏儒),天生就是社會的失敗者。

而侏儒用自己矮小身體特徵來演小丑,製造一些喜劇效果,其實內核依然是悲劇的。

對應我這句話的,是影片中蓋瑞在逃離亞瑟家時,結果逃到門口卻被比自己身高更高的門連鎖阻擋了,這一幕我所看的影院很多觀眾都笑了,包括我,因為這場戲確實這有一種讓人唏噓的喜劇效果。

這一段戲同樣也表達了亞瑟說的:“我原本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劇,但其實它是一出喜劇”。

所以在亞瑟眼裡,蓋瑞和亞瑟都是社會終究被淘汰的人,蓋瑞是天生失敗者,而亞瑟則是天然的失敗者,天生和天然,此時就像一對難兄難弟,亞瑟自然就會放蓋瑞一條生路。

第四,亞瑟自殺

亞瑟在被邀請莫瑞節目前,在家中反覆練習登場,亞瑟想要在節目上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生命,表面上是吸引眼球,實則是想要自己的生命價值最大化。

很多人會質疑,亞瑟自殺,那麼內心的邪惡小丑不也不復存在了麼。

在這大家首先要確立一個大前提,我前面一直強調亞瑟日記中寫的:”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價值”這句話,是亞瑟和小丑兩個模糊的人格定義出來的人生目標。

所以亞瑟想用自殺去獲得生命的釋放,而小丑則想用自殺來獲得絕對的自由。

不管是亞瑟和小丑,兩人對於死亡的理解都是瘋癲和崇拜的,所以亞瑟(小丑)想要在莫瑞節目中自殺的念頭,也是符合小丑誕生的條件的。

只不過在最後,亞瑟(小丑)在節目上改變了主意,把目光轉移到了莫瑞身上。

第五,亞瑟殺了莫瑞

所以,亞瑟在上莫瑞的節目時,對著直播的攝像機,控訴了這個無情無法救藥的哥譚市,控訴著在場的每一個冷漠排斥他的人,控訴莫瑞邀請他上節目,只是為了再次嘲諷他。

最後,亞瑟把他心中的理想的豐碑莫瑞給槍殺了,如果亞瑟一直把莫瑞當成是父親一樣的角色,那麼此次亞瑟就是弒父。

弒母和弒父亞瑟(小丑)都做了,那亞瑟還有什麼不敢做的呢,此時的亞瑟還能有什麼世間的道德規則秩序感呢。

這就像亞瑟在莫瑞的節目中說的,大概意思是,笑話的定義都是由你們這群人來定義,什麼好笑什麼不好笑,今天就要我來做主,我才是喜劇。

這句話就在表明亞瑟(小丑)已經無視文明世界的運轉規則,同時也在破壞或推翻這種規則和秩序,亞瑟要建立一個新的秩序,那就是沒有秩序,混亂不堪。

所以亞瑟(小丑)把眾人都認同的喜劇之王莫瑞殺掉,他用這種方式來向眾人強行證明,自己才是喜劇之王。

亞瑟徹底瘋了,瘋成了無惡不作的小丑。

亞瑟之後被警方押送,在途中遭遇了車禍,受傷嚴重昏迷的亞瑟,被兩位小丑信徒抬出,這個場景和畫面如夢如幻,亞瑟在小丑信徒的歡呼聲中,漸漸醒來,亞瑟站到車頂上,手舞足蹈,並用自己嘴上的血跡,在臉上畫出一張笑臉,這也意味著小丑正式登場了。

亞瑟(小丑)在車頂上跳的舞,和之前殺了三個金融男後,亞瑟逃到廁所跳的舞風格很相似,甚至可以說就是同一支舞蹈體系裡的,所以這也可以理解為,當時在廁所初次登場的小丑(亞瑟),是在預演和排練著正式登場的舞蹈。

當時亞瑟(小丑)殺金融男後還無人歡呼,而如今亞瑟(小丑)幹掉莫瑞,則演變成全哥譚在燃燒,萬人膜拜。

在這場車禍中,以前那位懦弱,有著童年悲慘遭遇,揹負著人生悲劇的亞瑟,已經在車禍中死了,此時站在車頂的亞瑟,重生成了完全癲狂殘忍混亂的小丑。

更意味深長的是,幾乎與此同時,布魯斯韋恩一家從戲院逃出來,布魯斯的父母在陰暗的小巷被扮演成小丑的無名人士殺害,一位悲情超級英雄正在小丑的對岸冉冉升起。


張大仙張仙友Y


令我有點失望的是暴力和血腥的畫面並不是很多

,雖然不是爽片,但不會令你覺得無聊。如果你過去有什麼不快、受欺凌、被排斥、抑鬱過或有過一些心理疾病,你絕對有可能在電影中找出一些共嗚甚至會感同身受。在戲院現場幾乎大部分人都沒睡,沒玩手機,只有一兩個疑似小學生(或初中生)的觀眾,不時在玩手機,所以我覺得如果心智不太成熟或人生經歷太少的人並不適合看《小丑》。



忘不了娛樂廳


感受到了一股瘋狂的氣質。他的“輕鬆”也與周圍恐慌的人群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令人毛骨悚然。而在他走下電車時站臺上還有其他頭戴面具的“小丑...


視頻全方位


小丑的世界,總一分為二。一半陽光,一半陰影;一半明媚,一半憂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