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很髒,我不想跟她做好朋友”,如何教孩子正確面對人際關係?

童童媽最近遇到了一件尷尬事。

童童和閨蜜的孩子依依年齡相仿,童童媽就經常約依依媽出來聚會,既方便讓孩子有個玩伴,又能促進和閨蜜之間的感情。

本來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卻意外的發生了變故。

這天約著在小區轉悠,沒過一會兒童童就跑來跟媽媽說:"我不想依依做好朋友了。"

童童媽猜測是不是倆孩子搶玩具,發生了爭執?童童卻回答道:"她不講衛生,太髒啦!大家都不喜歡髒孩子,我不要跟她做好朋友!"

原來,依依有過敏性鼻炎,最近正是鼻炎高發期,玩著玩著鼻涕流得到處都是。再加上依依性格大大咧咧,隨手用袖口衣領擦鼻子,沒一會兒袖口領口都是黑乎乎的一片,顯得有些"邋遢"。

“她很髒,我不想跟她做好朋友”,如何教孩子正確面對人際關係?

本來依依的情況沒什麼大不了,可小孩子之間鬧"絕交",童顏童語又無所顧忌,這就讓成人有些尷尬了。

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要插手管嗎?

孩子都會經歷"想改變同伴"的階段

成年人會清楚的明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性,大多數會採取尊重和包容的態度。

但孩子們的思維很直接,在相處時發現同伴有和自己不一樣的地方,很可能會出現"嘲笑別人""不和他做朋友"的情況。又或者想要改變同伴,讓同伴變成自己理解的"完美"狀態。

在獲得國際艾美兒童獎的法國動畫片《樹屋童話》裡,有一則《我的臭臭狗》裡,就詳細地描述了孩子的這個心理過程。

故事的小主人翁養了一條狗,原本他們是最要好的朋友,他們天天在一起玩耍,狗狗還曾經幫助過小主人翁。

“她很髒,我不想跟她做好朋友”,如何教孩子正確面對人際關係?

小主人很愛她的狗,可是她卻嫌狗狗太臭了。她想改變它,用盡各種方法,都無濟於事。

“她很髒,我不想跟她做好朋友”,如何教孩子正確面對人際關係?

直到有一天,狗狗不再和她一起到泥地玩耍,下雨天出門也要穿雨鞋開始,狗狗就變得不再臭了。但他們的快樂時光也因此結束了,狗狗變得安靜不願意動,也不再和她親近。

“她很髒,我不想跟她做好朋友”,如何教孩子正確面對人際關係?

在生活裡,由於每個家庭的生活習慣不同,很難有兩個能有一模一樣習慣和愛好的人。不僅如此,無論是高矮,還是胖瘦,每個人在身體上也有不同的特性。

孩子們天真無邪,一開始可能相處得很好,不覺得有問題。隨著成長,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信息灌輸,開始發現別人有與自己不一樣的地方,又或者被環境所影響,認為有些行為是不好的、不對的,想改變他人。

他們只是還沒有學會成人"求同存異"的思維方式,也還不會運用成熟的社交技巧,經歷"想改變同伴"的階段是一個非常正常的情況。

強行"想改變同伴",會失去本色

孩子們鬧矛盾,在幼兒園裡會告到老師那裡,在親朋好友面前也會出現像童童媽這樣的尷尬場景。

儘管童言無忌,我們不應該厲聲批評孩子的言行,但家長也不能想著反正受嘲笑的不是自己孩子,就視而不見。

“她很髒,我不想跟她做好朋友”,如何教孩子正確面對人際關係?

一方面,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不應該因為特性不同,就嘲笑、孤立小夥伴。

今天有一群孩子嘲笑別人家孩子很髒,不想跟他玩,明天也有可能會又出現另一批孩子,嘲笑自家孩子皮膚黑、個子矮等等。

另一方面,強行"想改變同伴",會讓好朋友失去原來的本色,也讓自己失去交友的快樂。

《我的臭臭狗》裡,狗狗在小主人一系列的改造之下,終於意識到自己這樣不討小主人喜歡,於是它也想變得香起來。當它改變了自己的習性,不再曬太陽,穿鞋,不再玩耍的時候,小主人公也找不到當初在一起的快樂感覺。

所以,當孩子遇到這樣的人際關係危機,家長不應該坐視不管,還是應該耐心地引導孩子,接納和自己不一樣的人。

“她很髒,我不想跟她做好朋友”,如何教孩子正確面對人際關係?

引導孩子接納不一樣的人

那麼,家長具體該怎麼去教育孩子呢?

首先,擅於發現別人的優點,接納別人的不一樣

例如,童童媽媽在閨蜜面前聽到孩子說出這樣"破壞氣氛"的話時,可以說"童童雖然用袖子擦鼻涕,但是她跟你玩得多開心啊,都捨不得過來找媽媽擦鼻涕了。你看她能把樹葉擺出一個小鳥的樣子,你不覺得很有趣嗎?"

引導孩子發現別人的優點,既能讓孩子和自己在閨蜜面前下個臺階,又能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人家雖然有缺點,但是優點更多。

孩子的想法直接,不僅有令人尷尬的快言快語,還體現在能"知錯就改"上。儘管他們鬧了點小矛盾,只要能意識到媽媽說的對,別人也有優點。只要找到和小夥伴在一起快樂的感覺,孩子會立刻忘記不愉快。

“她很髒,我不想跟她做好朋友”,如何教孩子正確面對人際關係?

其次,自己也有不同的特性,要擁有自信心

事情當然還會遇到另一種可能,就是我們的孩子遇到遭受其他小朋友的"嘲笑"和"孤立"。那麼家長就應該讓孩子也瞭解到,自己也有不同的特性。

有的特性是身體特徵,無法改變,我們不應該因此而自卑;

有的是屬於行為上的"小缺點",可以改正,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有的屬於生活習慣的不同,無需為了迎合別人而強迫自己改變。

總之,面對自己時,我們需要教導孩子看到也看到他自己的優點,擁有自信心。

反思:孩子會將家長平常的言行,投射到小夥伴身上

值得引起家長反思的是,孩子若是有強烈的改變同伴的情況,很有可能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在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長經常會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設定的模板來,不尊重孩子的個性和喜好,沒有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

我們又何嘗不是經常,讓孩子依照著我們認為的"完美"樣子去教育、去打造孩子呢?實際上,這也是"不接納孩子的真實狀態"。

我們在平常用著這種嚴厲和刻板的教育方式,孩子又何嘗不會將這種言行投射到與其他小夥伴的人際交往中呢?

除此之外,在孩子三四歲的年齡段,如果家長過於在模板化地去管教孩子,孩子的天性無法發揮出來,他也有可能和《我的臭臭狗》的裡狗狗一樣,變成了家長想要的樣子,但失去了原本的天真與活潑,變得沉默和不願意交流。

“她很髒,我不想跟她做好朋友”,如何教孩子正確面對人際關係?


HI,我是西卡弟弟,專注優質內容,助力快樂童年。如果您喜歡請點擊關注,評論、轉發、收藏、點贊~與我一起說說育兒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