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五幅畫,五個典故

中國書畫郵 2019.10.26

(導讀:畫家的傳統文化修養,往往表現為作品的文化積澱,接下來我們就齊白石作品的“象外意”略舉數例,有所討論。)

齊白石:五幅畫,五個典故

齊白石:五幅畫,五個典故

人們對於齊白石一直有著多方面研究,並得出了許多寶貴的啟示,他的藝術實踐向人們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

深入發掘傳統,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是藝術革新的重要途徑。尤其像有悠久歷史的中國畫藝術,如果創作者沒有深厚和全面的傳統文化修養,沒有豐厚的生活積累,沒有沉潛的研究精神,侈談創新是不會有令人滿意的結果的。

繪畫是一種視覺文化,歷史悠久的中國畫,講求抒情達意,更是一種寫意文化。在水墨畫中,畫家表達的意、抒發的感情個性,既是個人的,又與群體連在一起,既是當下的,又往往跨越時空,與歷史文化臍帶相連,成為聯繫社會群體與歷史文化的手段。有點像傳統詩歌中的用典。

齊白石:五幅畫,五個典故

他日相呼

齊白石:五幅畫,五個典故

齊白石 《他日相呼》

齊白石的《他日相呼》,畫兩隻小雞,爭搶一條蚯蚓。概括簡當,神態生動,水墨浸潤,質感逼真,稚氣可愛。但此圖主要的成就不在惟妙惟肖、生動有趣,而在於把觀察的感悟上升為對歷史成說的深思,他概括為四個字,題在畫上:“他日相呼”。

“相呼”一語,典出《韓詩外傳》。《韓詩外傳》由軼事、道德說教等內容組成,一般每條都以一句《詩經》引文作結,既不是《詩經》的註釋,也不是闡發。作者為漢代韓嬰,他在書中說雞是德禽,具有五種美德,原文曰:

“君獨不見夫雞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雞有此五德。”

齊白石:五幅畫,五個典故

五德之一即是“得食相呼”,意思是雞得到吃食,就互相招呼,有團隊精神,不吃獨食。

但是齊白石在實際觀察中,他發現小雞得到蚯蚓,沒有絲毫謙讓,也不呼喚夥伴共享,而是互相搶奪。他想到:美德看來不是天生的,是教育歷練的結果,小雞長大了,就會“得食相呼”。所以,他題了“他日相呼”。

齊白石:五幅畫,五個典故

草間偷活

齊白石:五幅畫,五個典故

齊白石 《草間偷活》

他的《草間偷活》,畫兩隻毛羽乾枯的鵪鶉,目光炯炯,在草叢中覓食,上面題著:“草間偷活願安詳,曉初弟之屬,白石八十四。”

“草間偷活”也是個典故,見於清初吳梅村《賀新郎·病中有感》。詞曰:

“萬事催華髮。論龔生天年竟夭,高名難沒。吾病難將醫藥治,耿耿胸中熱血。待灑向西風殘月。剖卻心肝今置地,問華佗解我腸千結。追往事,倍悽咽。故人慷慨多奇節,為當年、沉吟不斷,草間偷活。艾灸眉頭瓜噴鼻,今日須難訣絕。早患苦,重來千疊。脫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錢不值,何須說,人世事,幾完缺。”

齊白石:五幅畫,五個典故

吳梅村,這個明末清初的文壇領袖,“江左三大家”之一,因一度屈節仕清“草間偷活”,自認為是“誤盡平生”的憾事,所以寫下了這首流傳甚廣的懺悔詞。

作此畫的1944年,齊白石在《自傳》中稱:“我八十四歲,我滿懷積忿,無可發洩,只有在文字中,略吐不平之氣。前年朋友拿他所畫的山水卷子,叫我題詩,我信筆寫了一首七絕,說:‘對君斯冊感當年,撞破金甌世可憐。燈下再三揮淚看,中華無此整山川。’”

齊白石:五幅畫,五個典故

他這件《草間偷活》,是畫給學生曉初的,利用“鶉衣百結”的成語和吳梅村詞中的“草間偷活”的典故,表達了對淪陷區百姓掙扎偷生仍不得安寧的慨嘆。那種無可奈何,那種無比沉痛,在字裡畫間表露無遺。

齊白石:五幅畫,五個典故

盜甕圖

齊白石:五幅畫,五個典故

齊白石的《盜甕圖》

齊白石的《盜甕圖》,大約作於八十歲,畫中一個老者,倚甕而眠,留髮髻,面色微紅,蓄長鬚,頗有官者遺風,空酒提橫倒在地上,看來他因醉酒而昏睡。上面題道:“宰相歸田,囊底無錢,寧肯為盜,不肯傷廉。借山老人畫吾自畫改稿。”同樣題材的作品,還有多幅。據白石友人胡佩衡、白石弟子胡橐記載,此圖畫的是東晉畢卓的故事。

齊白石:五幅畫,五個典故
齊白石:五幅畫,五個典故

畢卓畫像

《晉書·畢卓傳》載:“太興末,(畢卓)為吏部郎,常飲酒廢職。比舍郎釀熟,卓因醉夜至其甕間盜飲之,為掌酒者所縛。明旦視之,乃畢吏部也。遽釋其縛,卓遂引主人宴於甕側,致醉而去。”從中可知,畢卓不是宰相,而是其下的吏部郎。他盜酒而飲,不在退休之後,而在吏部郎任上。

齊白石使用畢卓的典故,不是照搬不誤,他從繪畫的立意出發,進行了想象和改造,把僅當過吏部郎的畢卓,說成是位高權重的宰相,把在任廢職盜酒,說成歸田後不肯傷廉的行為。唯其如此,他的題跋深刻地指出了一個道理:

當盜賊去偷酒,受害者不過一家一戶;貪贓枉法,則禍及百姓萬民。

齊白石:五幅畫,五個典故

蠟炬圖

齊白石:五幅畫,五個典故

齊白石 《蠟炬圖》

齊白石暮年,曾畫一幅《螃蟹》,自題“魂飛湯釜命如雞”,又創作了《蠟炬圖》。後者畫一柄立著的兩齒釘耙,已經斷掉一齒,上面放著一段蠟燭,流著燭淚,快要燒盡。雖然沒有題跋,但聯繫《螃蟹》自感生命垂危的題句可知,此圖用了“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典故,原詩名《無題》,作者是唐代的李商隱,早已收入齊白石二十多歲就熟讀的《唐詩三百首》之中。

此圖中已經用掉一齒的農器、即將燒盡的蠟燭,都已成為文化符號。把兩者畫在一起,無疑表現了“生命不息,勞作不止”的立意,強烈地表達了老人暮年的心聲。

齊白石:五幅畫,五個典故

瓷盤蜜蜂圖

齊白石:五幅畫,五個典故

齊白石 《瓷盤蜜蜂圖》

齊白石的《瓷盤蜜蜂圖》,沒有創作年代,畫中只有一個瓷盤,還有一隻落在盤上的蜜蜂。瓷盤寥寥數筆,淡墨寫成,盤邊被畫省略,畫法是寫意。蜜蜂刻畫精工,伏在瓷盤中,腹部略用黃色,畫法是工筆。畫的右邊自上而下題字一行,文曰:“能喜此畫者他日不得無名,白石。”

為什麼說喜歡此畫者將來一定成名?這幅畫到底哪裡引人入勝?是工寫結合?是佈局奇妙?

其實都不是,要解讀這幅畫,就必須瞭解畫史。所有宋代畫史中,都記載了《踏花歸去馬蹄香》的典故。此典見於宋代俞成《螢雪叢說》,原文雲:

“宣宗政和中,建設畫學,用太學法補試四方畫工,以古人詩句命題,不知輪選幾許人也。又試“踏花歸去馬蹄香”,不可得而形容,無以見得親切。

一名畫者,克盡其妙,但掃數蝴蝶飛逐馬後而已,便表馬蹄香出也。夫以畫學之取人,取其意思超拔者為上,亦猶科舉之取士,取其文才較出者為優。”

白石的《瓷盤蜜蜂圖》,畫一隻蜜蜂被空空如也的瓷盤吸引,伏在上面不肯離去,認真看畫的人不能不追問原因,追問者會想到,也許盤子上放過流蜜溢香的水果,水果被主人吃掉了,但殘汁尚存,餘香猶在,所以吸引了蜜蜂。他從“踏花歸去馬蹄香”的創作中。

責任編輯:大 安 2019.10.26

齊白石:五幅畫,五個典故
齊白石:五幅畫,五個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