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吾自畫,齊白石“天真作少年”

前言

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豐富,現有藏品18萬餘件,時間跨度從遠古時代至近現代,藏品類別多樣,除了蜚聲中外的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銅器,還有熠熠生輝的各類陶瓷、數量可觀的歷代名琴、名家大師的書畫名作等等。基於此,湖南省博物館緊扣館藏文物特色,深挖文物內涵,在2019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之際,向公眾推出既體現自身優勢、又彰顯湖湘特性的三大專題展覽:“激逸響於湘江兮——瀟湘古琴文化展”“瓷之畫——從長沙窯到醴陵窯”“畫吾自畫——館藏齊白石繪畫作品展”,從而實現展陳系統的全面升級,並最終構建以兩大基本陳列為核心,三大專題展為補充,不斷更新的原創特展為活力的展陳體系,為觀眾帶來多樣化的文化選擇和文化享受。

在前兩期,弘博網有幸採訪到湖南省博物館副館長陳敘良與瓷器研究專家方昭遠,以策展人的身份,分別就“激逸響於湘江兮——瀟湘古琴文化展”(相關鏈接:專訪 | 立足館藏與研究,闡述湖南地方古琴文化的歷史與傳承)與“瓷之畫——從長沙窯到醴陵窯”(相關鏈接:專訪|瓷之畫——突出地方特色,追求展覽創意)兩大專題展的策劃思路進行了分享。本期,弘博網再次採訪到陳敘良副館長,“畫吾自畫——館藏齊白石繪畫作品展”,以瞭解書畫展覽上的湘博經驗。

“畫吾自畫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這句來自陳師曾的題詩,既是齊白石“衰年變法”的動力來源,也是齊白石一生執著追求藝術的寫照。正在湖南省博物館(以下簡稱“湘博”)展出的“畫吾自畫——館藏齊白石繪畫作品展”,其展覽主題便正是源自此句。

畫吾自畫,齊白石“天真作少年”

畫吾自畫——館藏齊白石繪畫作品展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白石老人的家鄉湖南欣賞其作品,在湘音環繞的氛圍中,自當是多了一份別樣的理解。他的自信,他的幽默,他的大膽,他的堅韌,他的情趣,是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賦予他的秉性。

1864年元旦,齊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縣。其早年以木匠為業,20歲以《芥子園畫譜》自學繪畫,50多歲北上後毅然“衰年變法”,開創了“紅花墨葉”的大寫意花鳥畫風格,成為一代中國畫大師。直至1957年去世,他的畫筆從未停止過。據估計,他一生中可能創作了多達3萬多幅作品。其中,北京畫院收藏齊白石作品2000多件/套,每年以系列形式推出齊白石展覽。故宮博物院也收藏了480多件/套齊白石作品。對於這樣一位高產又生平復雜的藝術家,湘博將如何在展覽中進行呈現呢?

為此,弘博網有幸採訪到本次展覽的策展人、湘博副館長陳敘良,以瞭解展覽背後的思考與故事。

畫吾自畫,齊白石“天真作少年”

展廳

館藏特點,聚焦巨匠之路

陳敘良介紹,湘博現藏330餘件/套齊白石作品,數量僅次於北京畫院和故宮博物院,與遼寧省博物館差不多且藏品極具本館特色,除繪畫作品外還有齊白石的書法、篆刻、木雕等作品,且以早中期作品為多。然而,在近10年間,由於老館展陳條件等限制,這些經典的藝術作品並未在本館進行專題展出。不過,館藏“齊白石”並未閒置於庫房內,而是通過“從木匠到大師”等展覽,走進廣東、江蘇、山西,甚至遠渡重洋來到美國、韓國等國家、地區,反響頗佳,使眾多觀眾得以瞭解齊白石、瞭解湘博。因此,在新館建成後,湘博特別策劃了此次“畫吾自畫——館藏齊白石繪畫作品展”,以為藝術愛好者提供近距離欣賞齊白石作品的機會。

根據展覽場地和館藏特色,本次展覽精選作品100餘件/組,相對完整地呈現齊白石一生早期、變法期、鼎盛期、晚期的繪畫面貌,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作品為首次公開亮相。例如,齊白石最早學八大山人的作品、早期學習“四王”的作品,齊白石所有作品中最早有年款的一件也收藏於湘博,並在本次展覽中展出。

齊白石 魚樂圖 早期

此幅魚樂圖描繪了大大小小二十二條魚在水中游動的情景,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其中最大的那條魚,翻著白眼,是致敬八大山人的畫法。這一時期,齊白石受八大的影響很深,他後來有詩“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願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其中,雪個即是八大山人。

畫吾自畫,齊白石“天真作少年”

齊璜(齊白石) 山水中堂早期

此畫中勾皴點染皆亦步亦趨,是齊白石學習“四王”山水的例證。後來,齊白石摒棄了這種程式化的畫法,強調錶達自己的情感與體驗,可謂是創新力極強。

畫吾自畫,齊白石“天真作少年”

齊璜(齊白石)佛手山茱萸扇面 早期 1902年

款中題“光緒八年”有兩種可能,一為十八年(1892),一為二十八年(1902)。從款書風格、水準看,應是1892年(30歲)所作。1902年齊白石40歲,開始遠遊,書畫風格應比此圖成熟。

大器晚成,不減少年本色

對於為何選取“畫吾自畫”作為展覽題目,陳敘良表示,“畫吾自畫”這四個字出自陳師曾給齊白石題的一首詩中。

陳師曾在齊白石的藝術人生中起到關鍵作用。1919年,齊白石寓居北京法源寺時與陳師曾結識。當時陳師曾已享有盛名,而齊白石卻十分落寞,作品價格低廉還無人問津。由於陳師曾長期受到傳統書畫的薰陶,且留學日本,因此在藝術上擁有廣闊的眼界,並注意到當時藝術領域的發展趨勢,包括當時歐洲、日本作品中對中國藝術的吸收借鑑和創造性轉化。

畫吾自畫,齊白石“天真作少年”

陳師曾與齊白石

陳師曾到法源寺訪齊白石,看了齊白石的《借山圖》等畫作後,題贈一詩:“曩於刻印知齊君,今復見畫如篆文。束紙叢蠶寫行腳,腳底山川生亂雲。齊君印工而畫拙,皆有妙處難區分。但恐世人不識畫,能似不能非所聞。正如論書喜姿媚,無怪退之譏右軍。畫吾自畫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陳師曾慧眼識英雄,較早地認識到齊白石的質樸和創造力,未來一定會有所成就。他看到齊白石的畫裡有天真、質樸、清新,這些與當時傳統繪畫中層層相因不同的東西,並鼓勵齊白石自創風格,不必求俗媚世。齊白石欣而受之,變通畫法,始創紅花墨葉一派,兩人從此成為知己。

而“畫吾自畫”也成為齊白石一生的寫照。

四大單元,盡顯自信一生

齊白石為什麼會成為這樣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他的核心競爭力又是什麼?

對此,很多人說他極富“天賦”;有人說是因為“長壽”——其豐富的一生創造了大量經典作品;也有人說是“勤奮”——齊白石勤奮又倔強,無論身處何地,每天始終堅持作畫,其一生三萬多件作品,在中國近代畫史上無人能及。由此可見,一個藝術家的成功,是很多因素的綜合作用。

“但是,據我研究觀察,齊白石成功最重要的因素還是自信。”陳敘良說道。他認為“自信”是齊白石成功的源泉——堅持自己的個性,堅持獨立自由,不受外界影響。

“一丘一壑自謂過之”作為展覽的第一部分展示齊白石早期的作品。陳敘良介紹,“一丘一壑自謂過之”出自《世說新語·明帝問謝鯤》,齊白石將該句刻於一方館藏楚石印上。那時齊白石剛剛接觸山水畫,他以此印語表達自己寄情于山水的志趣與藝術自信。齊白石還曾說過:“此畫山水法,前不見古人,雖大滌子似我,未必有此奇拙,如有來者,當不笑餘言為妄也”。而且類似這種自信的話,齊白石一生中說過多次。對於別人的不理解,齊白石也毫不在意,甚至以“人罵我我也罵人”的幽默回擊,並自信地說,“百年後來者自有公論。”齊白石還有題畫詩言,“逢人恥聽說荊關,宗派誇能卻汗顏。自有胸中甲天下,老夫看慣桂林山。”而這也展示了他一貫的藝術態度,同時也是他幾十年藝術實踐的證明——生活與傳統,後者為前者服務,而不是削足適履,讓生活屈從於傳統。

畫吾自畫,齊白石“天真作少年”

齊白石黛玉葬花圖軸 早期

齊白石30歲左右以畫像謀生,同時也為人畫山水人物等,其所畫仕女圖深受鄉親喜愛,甚至有“齊美人”的美譽。這幅《黛玉葬花圖》就是此階段作品。齊白石仕女畫中人物的臉型、身段和風度與改琦、費曉樓為代表的,流行於晚清畫壇的典型仕女形象頗為相近。此圖中黛玉衣紋呈飄動之勢,尤其絲帶上揚較為明顯,為這虛構的美人增添了一絲仙氣與嫵媚。

第二單元“老萍自用我家法”(1919-1928),集中展示了齊白石變法時期的作品。1919年,齊白石正式定居北京,但其冷逸疏簡的畫風不為人所喜,賣畫生涯很是落寞。因此,他聽從陳師曾的勸告,以“老萍自用我家法”的自信,進行了長達十年的“衰年變法”,一方面繼續嚮明清個性派文人畫家索求,另一方面借鑑近人吳昌碩的筆墨與色彩表現,確立了一種質樸純真、清新剛健,充滿生活情趣而又富有鮮明個性的新風格,即“紅花墨葉”的大寫意花鳥畫。同時,山水畫也是筆簡意遠,平中見奇,獨具創新面貌,一派大家氣象。

畫吾自畫,齊白石“天真作少年”

齊璜(齊白石)《山水六條屏》 變法時期

從館藏這套《山水六條屏》中可以看到,齊白石的山水畫,在尋找構圖上的視覺衝擊力。比如,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船在畫面中往往只佔據較小的空間。但在齊白石的畫中,船所佔空間明顯變大,且只出現一半船身。對此,陳敘良介紹說,這樣的構圖變化與近代以來藝術作品的觀賞方式不同有很大的關係,過去是文人自己在書齋裡將畫作徐徐展開以便欣賞,近代以後為了在展覽或畫店中進行展示,便需要有足夠的視覺衝擊力,吸引觀眾駐足欣賞或購買。再加上齊白石身處北京,較早地接觸到當時先進的藝術理念,使得他的作品呈現許多與眾不同之處。其畫中的意境,格調清新但有生活氣息,筆簡但意遠。

陳敘良提到,“雖然齊白石的山水畫作品在知名度上不及其花鳥作品,但他在那個時代,那樣的藝術面貌,是驚世駭俗、獨一無二的。”

第三單元“少年無此好紅顏”(1929-1948),展現了齊白石創作鼎盛期的作品。“衰年變法”之後,齊白石大器晚成,創造力旺盛,此後20年是他的繪畫鼎盛期。人們所熟知的齊白石作品,多出於這一時期,尤其以水墨的蝦蟹、紅花墨葉的花卉作品廣受歡迎,山水、人物雖數量較少,但也有很高的質量,最終呈現了我們所熟知的“齊派”風格。齊白石在館藏《雁來紅》立軸上題道“少年無此好紅顏”,頗有借“老少年”之名錶達一位畫家在藝術盛期的成熟與自信。他在這個年紀“大器晚成”,心裡還是頗為自得、自信的。

畫吾自畫,齊白石“天真作少年”

齊璜(齊白石)雁來紅立軸 鼎盛時期

雁來紅又名老來少、老來嬌、老少年。其花色大紅,象徵喜慶與炙熱的情感。雁來紅歷來為人喜愛,歷代以雁來紅入畫的畫家不勝枚舉,齊白石對雁來紅的描繪不但數量大,而且獨具特色,成為他的代表性題材。齊白石畫雁來紅常常以單色為之,略分濃淡,別有一番風味。這件雁來紅以嫻熟的筆法,以三色勾勒,舒展靈動,散落枝葉間的色點墨點,如高峰墜石,鏗然有聲,畫面生氣頓出。左側有署款“少年無此好紅顏。借山吟館主者衰年手筆。春日晴窗。”縱觀齊白石的一生,可謂大器晚成,“少年無此好紅顏”也是齊白石對自己的中肯評價。

第四單元“一花一葉掃凡胎”(1949-1957),呈現給觀眾齊白石生命最後歲月留下的佳作。1949年以後,年屆九旬的齊白石仍然保持充沛的創作精力,時有傑作出現。上世紀50年代以後,老人身體衰象漸顯,把筆作畫,有時不能控制正常筆線形態。但是千錘百煉的繪畫技法已經成為齊白石的一種本能,在他生命中的最後歲月,其作品構圖日漸簡括,筆墨愈見奇拙,有時甚至超然物表,進入“一花一葉掃凡胎,墨海靈光五色開”的超凡境界。到了晚年,人老畫也老,下筆看似隨意,但是很有味道。“似與不似之間”確實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最高境界。

展覽中有一組老鼠冊頁,展現了白石老人對生活的細緻觀察。老鼠總是躲在陰暗的角落,偷吃糧食,所以在傳統文人畫中很少出現。但是齊白石把老鼠很可愛的一面畫出來了。陳敘良說,“會畫畫的人看得出來,畫老鼠是真的‘瞬間藝術’,毛筆一轉一個身子,又一轉一條尾巴,稍微猶豫一下就不到位了。看似簡單的筆墨裡是齊白石几十年的錘鍊。用齊白石的方式去超越齊白石,那是非常難的,高峰在那裡。”

畫吾自畫,齊白石“天真作少年”

畫吾自畫,齊白石“天真作少年”

畫吾自畫,齊白石“天真作少年”

齊白石老鼠蔬果冊 晚年

畫面上,老鼠在窺視,在張望,小鼠貪婪的情態,宛然可見。齊白石畫鼠常常題詩,筆墨裡透著理趣,詼諧中含著警醒,其畫其詩意味深長,耐人尋思。他在一幅《群鼠圖》中寫道:“群鼠群鼠,何多如許!何鬧如許!既齧我果,又剝我黍。燭炧燈殘天欲曙,嚴冬已換五更鼓。”以此來影射嘲諷日偽漢奸。可見齊白石筆下的鼠不僅是人人都熟悉的動物,而且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客居他鄉,片片落葉總關情

齊白石“六出六歸”,足跡幾乎踏遍全國,瀏覽名山大川,體味各地風土,更是結交天下友人,臨摹不少字畫,最終客居京城。他曾在日記中寫下:嫁人針線誤平生,又賦閒遊萬里行。庾嶺荔枝懷母別,瀟湘春雨憶兒耕。非關為國輪蹄愧,無望於家詩畫名。到老難勝漂泊感,人生最好不聰明。(《應郭觀察人彰相招東粵遊口占》,見《寄園日記》)。

畫吾自畫,齊白石“天真作少年”

齊白石 孤舟渡海立軸 變法時期

這件作品以水波紋來刻畫水勢水態,而一扁舟漂泊於水上,則可謂淡泊高遠,超然塵上。1926年春初,64歲的齊白石回南方探視雙親。到了長沙,卻因戰事阻塞道路,迫不得已於2月底折回北京。回京後十幾天齊白石接到長子良元來信,得知母親病重,恐不易治,需匯款濟急。4月19日接到良元來信,得知齊母於3月初得病,延至23日巳時故去,享年82歲,彌留時還再三的問:“純芝回來了沒有?我不能再等他了!我沒有看見純芝,死了還懸懸於心的啊!”是年七夕,齊白石又接良元來信,得知父親病危。當時湘鄂兩省正值國民革命軍和北洋軍閥激戰,而廣東方面又大舉北伐,沿途兵軍擁擠,亦難通行。8月初3夜,良元又寄來快信,齊父已於7月初5日申時逝世。

“人生最好不聰明”,這是他在漂泊萬里後,體悟到的實感。沉在生活裡面,他知道作為人最真實的是什麼,不是捷徑,唯有真誠。他沒有特意追求所謂的“現代感”,但是他知道這個時代需要什麼。1956年,張大千在法國拜訪畢加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畢加索拿出一大疊自己學齊白石的手稿給張大千看,並對張大千說道:“我不敢去你們中國,因為中國有個齊白石”,還反問道,中國人為什麼還來巴黎“學習藝術”?

齊白石的“真”與“新”令大洋彼岸的畢加索共鳴、震撼。而這份創造力,離不開他家鄉的沃土——早年木匠經歷奠定的紮實造型基礎,王可山、胡何光昺、陳少蕃和胡沁園等師長的悉心指導,晚清以來的湖南地方文化圈,以及那股子遠遠就能聞到、透著辣味兒爽勁的湘菜……

畫吾自畫,齊白石“天真作少年”

齊白石水牛圖軸 早期

齊白石謙虛好學,博採眾家之長。齊白石畫牛,最早師承的就是乾嘉年間的湘潭民間畫家王可山,王可山以畫牛聞名鄉里。

展覽作品中,“客居”是齊白石頻繁提及和表現的內容。北漂幾十載,人事變遷,戰亂動盪,他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木匠,成了名揚四海的藝術大家。但他的鄉音未改,鄉愁未減,鄉思未斷,一蝦一蟹,一蛙一鳥,一花一草,一果一蔬,一山一水還是兒時的純真模樣。“畫吾自畫”,也像是“自說自話”,更成了“自由自在”,這個老少年,把他的純與真,留在了畫上,也留在了這世間。

畫吾自畫,齊白石“天真作少年”

齊白石水墨蘆蟹條幅 變法時期

螃蟹是齊白石常畫的題材。他愛看螃蟹,愛吃螃蟹,也歡喜玩螃蟹,家裡買來螃蟹,他就放兩三個在地上或水中,看它們橫行覓食。首先用溼墨連著三筆畫出蟹殼,左右兩筆與中間一筆墨色濃淡不同,這樣就顯得蟹殼是凸起來的,同時左右出現兩條小坑,強化了蟹殼堅硬的質感。畫蟹腿則一邊伸張,一邊收縮,很好地表現蟹橫行的神態。您仔細注意一下白石老人畫的蟹腿,一筆下去,偏圓的形狀、堅硬的感覺都很好表現了出來。而蟹鉗則能讓人感覺到堅硬外殼上裹著一層柔軟的絨毛

畫吾自畫,齊白石“天真作少年”

齊白石螃蟹圖軸 晚年

此件作品為齊白石晚年作品,盡顯齊白石所畫螃蟹的絕妙:他下筆有力,畫出蟹殼又圓又扁的質感,同時由於墨水在紙張上的適當暈染,讓人感覺蟹鉗、蟹腿有細毛的韻味,令人拍案叫絕。

畫吾自畫,齊白石“天真作少年”

齊白石 壽桃圖軸

自古以來,桃始終被作為福壽吉祥的象徵。因此千百年來一直被畫家當做吉祥的象徵表現出來,由此也折射出人民群眾熱愛生活、追求向上的美好願望。全畫只擷取桃樹的局部,用筆凝練遒勁,以大寫意筆法直接用洋紅潑寫桃實,色彩使用與水墨相得益彰,展示了勃勃的生命力,讓人歎為觀止。畫作署款中的“三千年之果”,寓意福壽千年的壽桃,語出王母蟠桃會的神話故事,意即,年年開花,年年結果,祝人長壽。

結語

近些年,觀眾的文化素養有著明顯的提升,也使得他們對文化生活、對博物館展覽有著更高的要求。而博物館作為文化中樞,其本身便承擔著為公眾創造美好生活的重任,這便要求博物館應敏銳地捕捉到觀眾需求的變化,並及時進行回應。此次湘博展陳體系的全面升級,便立足於館藏與研究,在展示地方特色的同時,為觀眾帶來多樣化的文化選擇與文化享受。正如陳敘良副館長所說:“博物館應為觀眾持續呈現有深度、有內涵的展覽活動,以激發人們在各行各業的創作靈感,成為真正的城市文化發動機。”

各位師友您認為呢?

歡迎到文章最後面留言板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