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輝縣德藝雙馨的書畫家

——本文出自王春喜的報告文學集《心路》一書


馬龍——輝縣德藝雙馨的書畫家


引子

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共輝縣,自古以來藝術家輩出,書畫家更是層出不窮。

馬龍老師,在輝縣普通百姓中間一提到書法幾乎人人皆知他的字寫得好,耳熟能詳的名子,通過口碑相傳,認識不認識的都會點贊。

近年來,筆者採訪的書法家不少,在採訪輝縣的一些書法家時,經常會有人提到馬龍老師,由此可見,馬龍老師在輝縣書法領域可謂德高望重。據輝縣書協周明新主席說,他沒上小學的時候,就知道馬龍老師的名字。愚鈍的筆者最開始也是從別人口中,以及他為學校、企業、景區題寫的匾牌、書名的落款上知道輝縣有這麼一位叫馬龍的書法家。因此,筆者心中一直有個願望:有機會採訪一下馬龍老師。

2017年的幾次文化活動現場,筆者和同在現場的馬龍老師進行了交流,如同其他人所言,馬老師真的不喜歡接受媒體採訪,曾經有中央、省市媒體要採訪他,都被他婉言推謝了,他總認為自己什麼也不是,也沒有做什麼。通過幾次溝通,2018年1月19日下午,筆者與馬龍老師相約來到了他家,馬老師出門相迎,進屋就坐,馬老師斟上一杯白開水,和筆者聊了起來。

馬龍——輝縣德藝雙馨的書畫家


受家風薰陶苦習書畫

馬龍老師,字雨田,書房名曰“德馨齋”,男,漢族,一九四一年一月生於輝縣趙固村。

劉禹錫的陋室銘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馬龍老師取“德馨”為齋號。和其他書法名家不同,馬龍老師簡陋的書房,就在堂屋正間東南角支一個案臺,案上筆墨紙硯一應俱全,案臺氈布墨痕印滿,日日有功,不難想象。

在農村出生的孩子,耕田以養家餬口,耕作之餘讀詩書、習禮儀,日出日落而耕讀傳家。

趙固有著悠久的書畫傳統,早在春秋趙國時期,這裡就有了書畫文明的蹤跡。一九五一年,趙固出土了戰國時期的1470多件文物,其中一件珍寶“燕樂射獵圖案刻紋銅鑑”轟動了中國考古界和學術界,表明當時輝縣趙固在文化經濟上的繁榮程度。明清時期,趙固出現了最原始的書畫協會和書畫展示形式。趙固馬希爵為康熙年間官至加二級都察院左檢都御史,馬龍老師為嫡傳脈系。共城歷史上的“白陘故道”途徑趙固設立驛站。到了清末民初,趙固書畫出現了一個比較活躍的局面。新中國誕生後,新一代書畫家把趙固書畫事業推向了新的高潮,趙固,這個書畫名鄉自古以來,家家戶戶習書繪畫蔚然成風。2003年趙固鄉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南省民間藝術書畫之鄉”,2008年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書畫)之鄉”。藝術書畫之鄉的內涵和稱謂,乃馬龍老師家鄉祖輩民眾及其現代他們這一輩人最有分量的榮譽。馬龍老師也為之付出了不少心血。

馬龍老師生長在趙固這樣一片藝術沃土上,雖自幼家境貧寒,但是承續書香世家之家風,受身為教師的父親從小潛移默化感染書畫藝術。聰慧有心的馬老師,則自幼酷愛書法,凡見得書畫名家作品,必如獲至寶,一遍遍臨摹練習直至形神兼具。馬老師畢生信奉一代宗師柳公權的觀點:“人正則筆正”。其書品、人品皆被百姓讚歎。

在馬老師年少時所處的特殊時代,其心智不受時局影響,遵循父親殷殷教誨,刻苦努力,潛心專研書畫藝術,為日後成為百姓愛戴的書畫藝術家夯實了紮實的根基。

馬龍——輝縣德藝雙馨的書畫家


影響輝縣書畫三代人

馬老師中學畢業後,有幸進入教師行列,先後在完小、高中、師範任教。身為人師,嚴於儀表,堂堂正正,不誤人子弟,傾心授業。在學校馬老師主要教授音樂課,兼授書畫。一步步走來,馬龍老師的書畫作品和人品波及輝縣境內以及新鄉區域。

教書育人二十餘載的馬老師後告別教師隊伍,進入輝縣印刷廠從事廣告裝潢設計。但是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在書畫藝術方面,馬老師力求進取,精益求精。其硯臺上鐫刻的自勉語:“馬耕鐵硯,龍吟墨海”。足以說明馬老師對書畫藝術的毅力和信心。

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書畫藝術在民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96年輝縣書法家協會成立,馬老師自然成為教授書法的主力軍。先後多次被邀請到趙固鄉、胡橋鄉、輝縣市工商局、農機局、電業局、財政局、公安局、城內完小、趙固中心校、輝縣師範、大塊村、百泉農專、輝縣電視臺“墨緣”欄目講授書法課。經過十幾年的努力,輝縣人對書法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從事書法藝術創作的越來越多。2013年7月27日,輝縣市被中書協授予“中國書法之鄉”稱號。而馬龍老師,在這一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覷。2016年輝縣書協年終總結時,書協主席周明新就曾評價:“馬龍是一位德藝雙馨的會員,馬龍的書畫影響傳承了輝縣三代人。”原輝縣一中副校長趙志敏在1978年輝縣的一次書展上風趣地讚揚馬龍老師說:“你寫的‘龍馬精神’最好寫成‘馬龍精神’”!

交流中得知,臨近春節,馬老師正在積極排練南太行書畫院的春節座談節目,聽說近80歲的馬老師還演了小品,獲得好評。藝術都是相通的,一位書畫家不應該只會本行,更應該多才多藝。馬龍老師不但教語文、教音樂,還喜歡舞蹈、軍號、京劇。當然最擅長的還是能書擅畫,真可謂是多面手。

馬老師的作品細細品讀倍感傳統功力深厚,筆到之處,神韻兼備,渾然天成,不同於那種有描摹痕跡的小家之作,凸顯其“技”之嫻熟,“道”之老成的特點,以及“新”與“法”的昇華。而就馬老師的書法作品而言,諸體皆工。擅長行、隸。其行楷書起於趟孟頫的三門記,熔於祭侄稿等,作品風格或典雅端莊,或輕盈秀麗,或婉暢奔放,追求了多種表現手法。其隸書植根於張遷,宏逸於經石峪金剛經和嵩山靈廟等,風格渾樸拙重,不泛古穆之氣。

馬龍——輝縣德藝雙馨的書畫家


德藝雙馨口碑美名揚

位於輝縣蘇門山龍亭東下側,有明末志士彭了凡之墓。宣統戊戍年,夏峰先生孫奇逢題碑“餓夫”。1928年馮玉祥將軍率部駐軍百泉,十分敬佩彭志士的抗清精神,馮將軍隨後題了“民族精神”四個大字,鐫刻石碑立於墓前(碑石每塊高1.46米,寬1.06 米,厚0.26 米,字大1米陰刻)。抗戰爆發後的一天,馮玉祥將軍把部隊集合於墓前訓話:“發揚民族精神,英勇抗日,誓死不當亡國奴!”以激勵全軍將士。

文革時這四個字中的“精神”二字石刻被毀,殘斷碎石字跡全非。一九九二年重修百泉時,輝縣棉麻公司李經理去邀請馬龍老師。李經理一進門就風趣地說:“馬老師,咱光有民族沒有精神了啊,我是請你補寫‘精神’二字的。”當時大家找遍了新鄉博物館及所有的文物資料,但都沒有找到“民族精神”四個字的影跡。最後馬老師認真看了馮玉祥寫的“民族”二字,筆墨備上,揮筆寫下了“精神”二字,圍觀的同志一致讚揚:補的好!補的妙!

從此“民族精神”四塊碑刻又在餓夫墓前矗立起來,從字體、刀法、石材等真可謂馬(馬龍)馮(馮玉祥)渾然一體。仰慕者讚不絕口,傳成佳話:我們是一個既有民族又有精神的大中華。

1992年有一次輝縣舉行書畫展,作品都在市委西牆外櫥窗展出,馬龍老師的作品排在前面。展出過程中,馬老師也到現場觀看展出。

馬老師來到自己的參展作品前,看到幾個農民模樣的人背對著他的作品在議論。其中一位說:“輝縣寫字的啊,就數馬龍寫得好了,咋不見他的字參加展覽呢?”

馬老師在旁邊笑不作聲,這時候旁邊一位參觀者說話了:“你認識馬龍嗎?”

前者說:“我當然認識了,縣西的,這個人大概有80多歲吧!”,而馬老師當時只有51歲,就站在旁邊聽著。

後者說:“你認識他的人,不認識他的字嗎?你看看,你後面這幅字就是馬龍寫的。”

當大家都轉身去看馬龍老師的作品時,馬老師已經離開了現場!

有一年春節前,輝縣書協書法家一起到峪河鎮某村為百姓義寫春聯,廣播裡說馬龍也來了,百姓紛紛慕名而來,現場好不熱鬧。

在現場有村民閒聊:“聽說馬龍也來了?”

“他歲數不小了,他不會來。”

“喏,那不是桌上放他的名牌呢。”

“那是假的,騙人的…”

而馬龍老師,真的就在現場正為百姓揮毫潑墨書寫春聯呢。

事後一同前去的書法家驚呼:“馬老師,都說你有名吧,沒想到來到峪河,老百姓也都知道你!”

馬龍——輝縣德藝雙馨的書畫家


古稀之年仍聞雞起舞

悉數這幾十年來,冬去春來,寒來暑往,馬龍老師,持之以恆,默默耕耘,如今古稀之年,他依然每天聞雞起舞,揮毫潑墨醉心於書畫!

馬龍老師不肆張揚,他說“搞書畫藝術,不能空浮虛名,自我張揚,自身的功底要紮實,只有這樣才能拿得出門,展得出手,讓老百姓喜歡,讓專業大家認可,作品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當他的學生們一個個都雀躍藝壇的時候,熟知他的朋友和崇拜者也一再對他說:“馬老師,過去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現在變了呀,酒香也怕巷子深呀,該張揚的時候,咱也得稍張揚下!”

馬老師經常會說:“咱的酒沒那麼香,不值得張揚!”

在輝縣,最為老百姓熟知的當數馬老師為各個單位、廠礦企業題寫的門頭字號。2017年馬老師把自己多年來曾經為工、礦、商、學、醫、樓、堂、館廳、庭院、園、廟、觀、禪、院、山石、摩崖、碑、匾、坊、寺等的題字彙集成《馬龍墨痕》,光題字就約一萬多字,和之前結集的《馬龍書畫》成為馬老師書畫作品的縮影。

據瞭解,題字過去叫榜書(又叫署書)這種書法藝術形式從秦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匾額從國門關隘、帝都、城樓、皇家宮殿、功德、宅第到寺宇廟觀、學府、館廳、名山大川、摩崖石刻及園林景觀、廠礦商號、及尋常百姓家特別是匾額大都懸掛門首或高瞻仰目的位置,可謂是傳世之作。最初多是請當時當地書家高手書丹,榜書藝術成為中國書法藝術至真之大美,將書法藝術推到了境界之極致。最早是真、篆,現在發展到隸、行、草。

馬老師說:“榜書題寫,要根據具體的實際環境,對象,因地制宜,運用不同的書體。並不是所有的書法名家,所有的字體,所有的書寫風格都適合於榜書題字,並非字大就是榜書。如古稀寺院要以端重莊嚴為上;名勝古蹟以蒼厚朴實為上;風景秀麗之處則以研美飄逸為上;名山大川,雄偉開闊之地,則以氣勢磅礴為上;書寫對聯易遒勁蒼古,忌流利而不莊;題寫招牌宜豐腴雄偉,雅俗共賞,忌纖細而軟弱。那些姿媚取態矯揉造作,平庸粗俗,纖細軟弱者,皆非榜書。同時還要考慮到牌匾的橫竪、大小比例,章法佈局,計劃使用什麼材質,什麼工藝,什麼背景色彩,放大後的效果等。總之,題寫榜書或要纖巧,工整,優美流暢;或剛直質樸,端壯大方;或大氣磅礴雄強奔放,題字既是書法藝術裡又一種表現形式,又蘊藏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書法的真高境界,是中國書法藝術至真之大美,要認真、慎重,功力用盡,自然是實至名歸。”

天道酬勤,一份耕耘自有一份收穫。這些年來,馬龍老師的書畫作品在社會上受到廣泛承認並受到專家的高度評價。當年他設計的“當陽”煙盒獲中南局六省一等獎,1984年書法作品在河南省首屆書法大賽中受到好評,1986年書畫作品“墨虎”、“隸書條幅”由新鄉市博物館收藏,1998年美術作品 “歸根”獲省三等獎,1999年美術作品“高山流水”獲豫北六市書畫作品聯展二等獎,1991年作品陳毅詩意畫獲省花鳥畫展三等獎,1990年美術作品《墨梅》獲省二等獎,1992年裝飾畫“國策”獲省首屆美術書法攝影聯展金盃獎。近幾年,作品曾被日本、南韓、馬來西亞等國際友人收藏。2017年書寫的“壽”和“福”被當代中國美術家書畫院收藏。

馬老師現為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美術家協會理事,河南省輝縣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輝縣市老年書法顧問,輝縣電視臺“墨緣”欄目顧問,輝縣政協第二、三、四、五、六屆政協委員。

馬龍——輝縣德藝雙馨的書畫家


後記

暢談中,天色已晚。

馬老師說我這一生從來沒有和別人暢談這麼久。筆者也感覺馬老師平易近人,低調、風趣幽默、遠博,曠達遠懷,傾心交流起來,也能侃侃而談。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要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

作者感到,馬龍老師之所以能在輝縣百姓中深入人心,婦孺皆知,正是因為他幾十年來始終深入生活,紮根輝縣人民群眾中,用書畫藝術惠及於民的結果。

馬龍,不愧是輝縣一位德藝雙馨的書畫家

馬龍——輝縣德藝雙馨的書畫家

馬龍——輝縣德藝雙馨的書畫家

馬龍——輝縣德藝雙馨的書畫家


馬龍——輝縣德藝雙馨的書畫家

馬龍——輝縣德藝雙馨的書畫家

王春喜,字獻文,筆名一兵,稻田書屋主人,1973年1月出生,本科學歷。當過兵,做過記者,出過書,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鄭州小小說文化傳媒簽約作家。出版有《在路上驀然回首》《心路》《稻田書屋記》《大槐樹底下》等。作為70後,感覺豐富的人生經歷就是一筆豐厚的人生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