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敲侧击”的批评让孩子不愿意接受,不如家长就用鼓励代替批评

欢迎来到今天的辣妈日子,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亮着红灯的马路上,有的孩子肆无忌惮地穿过马路,他们背着书包,走得“潇洒”:在车站排队等候的检票口,有“光明正大”插进队伍的顽童,他们是“后来者居上”,却依然心安理得地站在队伍里:在公园的长椅上,有在上面“专心”画画的孩子,他们拿着画笔在座椅,上刻上“我的宝座”或者画上一头小象,作为自己“所有权”的象征。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不得不说:孩子的公德意识像沙漏里的流沙一样正在一点一点地流失,由此可见,对孩子的公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旁敲侧击”的批评让孩子不愿意接受,不如家长就用鼓励代替批评

每一个孩子的最终归属都是社会,进入社会后孩子的公德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不遵守交通秩序的孩子,必然不懂得“约束”的含义:一个随便插队的孩子,大概也不懂得“先来后到”这个最基本的道理:一个随便破坏公物的孩子,更加不会了解“私有”与“所有”的区别。而一旦孩子丧失掉这些最基本的公德意识,那么家长对他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去融人社会与他人合作共处了。遵守社会公德是一种美德,父母应该让这种美德从小在孩子的心灵扎根,孩子的一生都会受益无穷。

“旁敲侧击”的批评让孩子不愿意接受,不如家长就用鼓励代替批评

1.对孩子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

公德意识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它需要父母的要求和量化将其一点点地根植到孩子的思想深处,让孩子逐渐将这种意识转化成自发的行动。

家长在向孩子灌输这些思想的同时,也要以一个社会人的口吻向孩子传达哪些是应该遵守的规则,并且将这些规则的要求都控制在孩子能够清楚掌握的范围内。

“旁敲侧击”的批评让孩子不愿意接受,不如家长就用鼓励代替批评

假如你告诉孩子放学要早回家,那么孩子就可能没有一个特别清楚的概念,不管是7点还是8点孩子都觉得不算晚,所以孩子理所当然的就会按自己理解来安排,而不是按你的要求来进行。但是一旦你告诉孩子必须在6点准时到家,那么孩子就肯定不会认为7点或者8点不算晚了。

“旁敲侧击”的批评让孩子不愿意接受,不如家长就用鼓励代替批评

由上可知,家长不妨将“尊老爱幼”表达成“看到车上有抱孩子的阿姨、有花白头发的爷爷奶奶,要记得给他们让座。”:将“助人为乐”表达成“过马路的时候看到有拄着拐棍的盲人,要记得搀扶他们一把”:将“ 爱护公共财物”表达成“不要在旅游区内的柱子和石碑上乱刻乱画。”家长的要求越明确,孩子在实施时就会有据可依,越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

“旁敲侧击”的批评让孩子不愿意接受,不如家长就用鼓励代替批评

2.为孩子提供“实习”的机会

俗话说:“授入鱼不如授人渔, ”单纯地灌输给孩子关于公德意识的规则是远远不够的。家长还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安排“实习”机会。

在堆满垃圾的垃圾桶旁边,和孩子一起将地 上的垃圾拾进垃圾桶:在行人众多的马路上,和孩子牵着手一起等待绿灯的亮起:在舒适安静的公园和孩子一起“窃窃私语”,让大声喧闹的噪音远离我们]共同的绿园。

“旁敲侧击”的批评让孩子不愿意接受,不如家长就用鼓励代替批评

也许在你稍不留神的时候,你的孩子会偶尔犯点儿错误,比如将从同学那里借来的东西弄脏,玩游戏的时候输了喜欢耍赖。噓!家长不要大惊小怪,这也是孩子“实习”的一个小插曲,作为家长的你只要给出一些善意的提醒,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些小问题了。你可以让孩子进行一下换位思考, 假如自己就是那个被弄脏本子的“当事人”,假如自己遇到这样一个总爱耍赖的同学,他会有何感受?了解到这些的孩子必然会幡然醒悟,更加自觉、严格地要求自己。

“旁敲侧击”的批评让孩子不愿意接受,不如家长就用鼓励代替批评

3.家长学会以身作则

如果你总在半夜的时候在走廊里大声喧哗、打打闹闹:如果你总是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如果你总是在公共场所不停地抽烟。即使你跟孩子灌输一万遍“尊老爱幼”、“保护环境” 的道理也无济于事,因为你的一言一行将你彻底地出卖了,一个总是“违规”的家长还有什么资格和立场来跟孩子谈公德意识呢?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先要好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好表率,才能让孩子对你的要求心悦诚服地接受。

“旁敲侧击”的批评让孩子不愿意接受,不如家长就用鼓励代替批评

4.家长善用鼓励,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很多家长总是喜欢以他人为榜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顽皮捣蛋,不遵守课堂纪律,那么家长就会说:“ 多向你的同桌学习,看看人家上课时是怎么坐、怎么听的。”其实很多时候家长的这种“刺激”教育不但不能使孩子“改邪归正”,反而可能会使孩子变得更加难于管教。因为这些言语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而孩子的自尊心一且被伤害,便会经常做出一些“逆反”行为。

“旁敲侧击”的批评让孩子不愿意接受,不如家长就用鼓励代替批评

既然我们知道“旁敲侧击”的批评让孩子不愿意接受,那么我们不如“改其道而行之”。用鼓励代替批评:“我的孩子真棒, 老师夸你现在坐得可端正了,像个小大人一样。”即使孩子没有做到你说的那样,当孩子听到这样的话时也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让自己与妈妈心目中的好孩子形象贴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