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敲側擊”的批評讓孩子不願意接受,不如家長就用鼓勵代替批評

歡迎來到今天的辣媽日子,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在亮著紅燈的馬路上,有的孩子肆無忌憚地穿過馬路,他們揹著書包,走得“瀟灑”:在車站排隊等候的檢票口,有“光明正大”插進隊伍的頑童,他們是“後來者居上”,卻依然心安理得地站在隊伍裡:在公園的長椅上,有在上面“專心”畫畫的孩子,他們拿著畫筆在座椅,上刻上“我的寶座”或者畫上一頭小象,作為自己“所有權”的象徵。

看到這樣的情景,我們不得不說:孩子的公德意識像沙漏裡的流沙一樣正在一點一點地流失,由此可見,對孩子的公德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旁敲側擊”的批評讓孩子不願意接受,不如家長就用鼓勵代替批評

每一個孩子的最終歸屬都是社會,進入社會後孩子的公德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個不遵守交通秩序的孩子,必然不懂得“約束”的含義:一個隨便插隊的孩子,大概也不懂得“先來後到”這個最基本的道理:一個隨便破壞公物的孩子,更加不會了解“私有”與“所有”的區別。而一旦孩子喪失掉這些最基本的公德意識,那麼家長對他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就無從談起,更不用說去融人社會與他人合作共處了。遵守社會公德是一種美德,父母應該讓這種美德從小在孩子的心靈紮根,孩子的一生都會受益無窮。

“旁敲側擊”的批評讓孩子不願意接受,不如家長就用鼓勵代替批評

1.對孩子的行為要有明確的要求

公德意識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它需要父母的要求和量化將其一點點地根植到孩子的思想深處,讓孩子逐漸將這種意識轉化成自發的行動。

家長在向孩子灌輸這些思想的同時,也要以一個社會人的口吻向孩子傳達哪些是應該遵守的規則,並且將這些規則的要求都控制在孩子能夠清楚掌握的範圍內。

“旁敲側擊”的批評讓孩子不願意接受,不如家長就用鼓勵代替批評

假如你告訴孩子放學要早回家,那麼孩子就可能沒有一個特別清楚的概念,不管是7點還是8點孩子都覺得不算晚,所以孩子理所當然的就會按自己理解來安排,而不是按你的要求來進行。但是一旦你告訴孩子必須在6點準時到家,那麼孩子就肯定不會認為7點或者8點不算晚了。

“旁敲側擊”的批評讓孩子不願意接受,不如家長就用鼓勵代替批評

由上可知,家長不妨將“尊老愛幼”表達成“看到車上有抱孩子的阿姨、有花白頭髮的爺爺奶奶,要記得給他們讓座。”:將“助人為樂”表達成“過馬路的時候看到有拄著柺棍的盲人,要記得攙扶他們一把”:將“ 愛護公共財物”表達成“不要在旅遊區內的柱子和石碑上亂刻亂畫。”家長的要求越明確,孩子在實施時就會有據可依,越清楚自己應該怎麼做。

“旁敲側擊”的批評讓孩子不願意接受,不如家長就用鼓勵代替批評

2.為孩子提供“實習”的機會

俗話說:“授入魚不如授人漁, ”單純地灌輸給孩子關於公德意識的規則是遠遠不夠的。家長還應該有意識地為孩子安排“實習”機會。

在堆滿垃圾的垃圾桶旁邊,和孩子一起將地 上的垃圾拾進垃圾桶:在行人眾多的馬路上,和孩子牽著手一起等待綠燈的亮起:在舒適安靜的公園和孩子一起“竊竊私語”,讓大聲喧鬧的噪音遠離我們]共同的綠園。

“旁敲側擊”的批評讓孩子不願意接受,不如家長就用鼓勵代替批評

也許在你稍不留神的時候,你的孩子會偶爾犯點兒錯誤,比如將從同學那裡借來的東西弄髒,玩遊戲的時候輸了喜歡耍賴。噓!家長不要大驚小怪,這也是孩子“實習”的一個小插曲,作為家長的你只要給出一些善意的提醒,就可以輕鬆地解決這些小問題了。你可以讓孩子進行一下換位思考, 假如自己就是那個被弄髒本子的“當事人”,假如自己遇到這樣一個總愛耍賴的同學,他會有何感受?瞭解到這些的孩子必然會幡然醒悟,更加自覺、嚴格地要求自己。

“旁敲側擊”的批評讓孩子不願意接受,不如家長就用鼓勵代替批評

3.家長學會以身作則

如果你總在半夜的時候在走廊裡大聲喧譁、打打鬧鬧:如果你總是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紙屑:如果你總是在公共場所不停地抽菸。即使你跟孩子灌輸一萬遍“尊老愛幼”、“保護環境” 的道理也無濟於事,因為你的一言一行將你徹底地出賣了,一個總是“違規”的家長還有什麼資格和立場來跟孩子談公德意識呢?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先要好好地規範自己的行為,為孩子做好表率,才能讓孩子對你的要求心悅誠服地接受。

“旁敲側擊”的批評讓孩子不願意接受,不如家長就用鼓勵代替批評

4.家長善用鼓勵,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很多家長總是喜歡以他人為榜樣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頑皮搗蛋,不遵守課堂紀律,那麼家長就會說:“ 多向你的同桌學習,看看人家上課時是怎麼坐、怎麼聽的。”其實很多時候家長的這種“刺激”教育不但不能使孩子“改邪歸正”,反而可能會使孩子變得更加難於管教。因為這些言語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而孩子的自尊心一且被傷害,便會經常做出一些“逆反”行為。

“旁敲側擊”的批評讓孩子不願意接受,不如家長就用鼓勵代替批評

既然我們知道“旁敲側擊”的批評讓孩子不願意接受,那麼我們不如“改其道而行之”。用鼓勵代替批評:“我的孩子真棒, 老師誇你現在坐得可端正了,像個小大人一樣。”即使孩子沒有做到你說的那樣,當孩子聽到這樣的話時也會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努力讓自己與媽媽心目中的好孩子形象貼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