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寧為何被移出教材?教育不把握兒童本位要麼鬧笑話,要麼很危險

賴寧為何被移出教材?教育不把握兒童本位要麼鬧笑話,要麼很危險

小學生是教育需求的發出者,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從目標到過程,都必須以兒童為核心,以兒童為立場,以兒童為本位。小語姓小,小學語文教學理所當然必須堅守兒童本位。同時,在德育方面,也應當注意把握兒童本位。

課文解讀深度不可逾越兒童本位

部分語文教師主張深度語文,在閱讀教學中千方百計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度挖掘。希望學生對課文能有深刻理解本無可厚非,但問題是,如果解讀深度逾越了兒童本位,學生根本無法接受,因為對文本的解讀必須要有一定的知識和閱歷作基礎。

教師擁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和深厚的知識基礎,而且還佔有充分的資料和充足的時間,自然可以把文本吃得透、挖得深。可是學生經驗不多,知識很少,心智尚不成熟,又缺乏相關資料,如何能在短短四十分鐘內爬上老師的思想高地呢?所謂曲高和寡,教學中如果逾越了兒童本位,必然會形成教師一人獨秀、學生集體無語的局面。

賴寧為何被移出教材?教育不把握兒童本位要麼鬧笑話,要麼很危險

比如某教師在教學《江雪》時,不僅要求學生能感受到詩人心中的“千萬孤獨”,還希望學生能理解他孤獨的原因,進而感悟詩人的正直和高潔。於是教師動情地講述作者如何因政見不同而遭受排擠打擊,可是學生卻聽得如墮五里霧中,一臉茫然;而老師的許多問題也不得不由疑問句變成了設問句。

這裡老師就沒有考慮到,才四年級的孩子哪裡懂得什麼官場上的勾心鬥角、是非曲直?教學《江雪》講什麼官場、政見,這簡直就是一個笑話。其實,只要學生能聯繫自己獨處的經歷,感受到孤獨寂寞的滋味——儘管這種滋味不盡相同,但如此足矣,又何需再深一層、更進一步?

知識的相對差距常常會讓人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居高臨下的傲慢,所以我們才強調要蹲下來看學生。因為只有蹲下來看學生,才能看清楚學生的高度在哪裡,才能找準目標的定位在哪裡。否則,逾越了兒童本位的解讀,只會在學生頭頂澆一盆糨糊,而非醍醐灌頂。

賴寧為何被移出教材?教育不把握兒童本位要麼鬧笑話,要麼很危險

人生價值引領必須迴歸兒童本位

兒童畢竟是兒童,他們還不具備實踐價值觀的心理基礎和行為能力。如果心有餘而力不足還強行為之,則必然會付出慘痛的代價,一如賴寧的故事。現在賴寧被移出教材了,為什麼呢?因為賴寧精神固然可敬可贊,可是迴歸理性,不應該讓一個孩子去幹成人的事,孩子沒有那個能力,你想一個稚嫩的生命徒然殞於烈火,怎能不讓人扼腕痛惜?從客觀上講,賴寧之遭遇,道德教育的成人化難辭其咎。

現代教育倡導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生命不可複製,沒有生命就沒有一切。無論是對於一個人來說,還是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只有珍愛生命才可能擁有美好的未來。兒童自身就弱者,是需要保護的對象。在災難面前,我們不能也不應該苛求稚嫩的生命像成人一樣做出高尚的選擇。

所以,出於對兒童的保護,我們必須把價值引領回歸到兒童本位,要讓學生在有精神追求的同時,還懂得量力而行。否則,道德教育就會變成道德陷阱乃至道德綁架,從而導致道德傷害甚至是道德謀殺,這無異於道德上的恐怖主義,是非常危險的。

賴寧為何被移出教材?教育不把握兒童本位要麼鬧笑話,要麼很危險

挑剔和嚴酷是急於求成的道德收割者的催熟劑,不可避免地會導致畸形發展。把價值引領回歸到兒童本位,就是把價值觀教育和嚴苛的要求分離開來,讓道德、精神、信仰在學生心中先紮下根來,再任其伴隨著美好的生命慢慢地自由生長、自然成熟。把價值引領回歸到兒童本位,膽小的孩子就不會被嘲笑,愛哭的孩子就不會被冷落,懶惰的孩子就不會被鄙夷,吃梨挑大個的孩子不會被指責,三喊“狼來了”的孩子也不會被拋棄……

當然,這裡需要釐清一點,價值引領迴歸到兒童本位不等同於基於兒童本位,前者從高處主動回落,是對兒童認識與行為之間天然差距的妥善協調,是出於對兒童的積極保護;後者則是教育的自我矮化,是對兒童的遷就乃至放縱。

總之,孩子就是孩子,兒童本位應該成為每一個教育者嚴防死守的陣地,而這個陣地防守的正是教師自己,防守自己成人思維的慣性,防守自己居高臨下的傲慢,防守自己完美主義的苛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