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完事了,再說說國外的教育和減負的事情

高考已經結束了,很多地方分數線已經出來了,或喜或憂。每次說高考都有老生常談的東西,就是關於哪裡的教育更先進的問題。很多人把中國的教育叫做“應試教育”,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考試而生的教育。還有人指出它就是現在版的八股,只為了考試,學習的東西沒有任何作用。

高考完事了,再說說國外的教育和減負的事情

兩個小夥子,小學生,還有說有笑的。沒敢太靠近。

路邊都是回家的車流,住宅裡萬家燈火,兩個小孩子結伴嬉鬧,沒有憂愁,沒有煩惱,天真爛漫,這是怎樣的畫面?

這裡面反映了一個問題,減負!!!

小學的時候記憶深刻,主要是老捱揍,所以記得牢。小時候老爹經常騎著大二八接我,開始的時候我坐前面,後來長大了點我坐後面,還被老爹飛腿掃過,以後就是老爹先上車,我一個加速竄到後座上。

高考完事了,再說說國外的教育和減負的事情

那時候我特別喜歡吃學校門口的羊肉串,經常來一元錢的吃完再走,而且要是冬天的放學的時候天就黑了,出校門都找不到老爹,就直接看到了烤羊肉串的爐子了,現在想來可能是五點多才放學的(本人大連的天黑的沒那麼快)。

早上也是,小時候非常喜歡吃餡餅,那種薄皮大餡,都可以透過皮看到餡的餡餅。冬天天不好的時候走到附近的得找火光標記位置。早上上學的時間記得非常清楚,因為每天是八點上課,但是老師會在七點半左右聽寫語文或者是英語單詞,所以七點半之前必須到校,遲到一兩次還好,要是次數多了,回家肯定屁股開花。有時候還得去抄作業,所以會在七點之前到校。

這個就是我應試教育的時候小學的生活,到了初中就是各種無休無盡的作業,背單詞,背課文,做習題,做卷子。到了高中,一個月休4天,每天晚上晚自習到9點。相信很多人都是這麼過的,20多年的學生生涯,你告訴我這一切一點用都沒有?我是不服的!

看看教育那欄的花銷,現在基本上是所有家庭的頭等大事。有一幫公知各種捏造“外國小孩”事蹟,什麼愛迪生用鏡子反射光幫媽媽做闌尾手術,什麼中日小朋友夏令營,什麼日本小孩(後來又換成德國小孩)坐在廢墟上讀書,什麼洛杉磯大地震中的父與子(後來因為造假的太厲害了,把確切的年份改來改去,但是都是可查的,最後換成了某一年這種睜著眼說瞎話的),等等,等等。各種抨擊中國的教育,歌頌所謂的國外的“素質教育”,連前段時間美國的一個槍擊案中,一個華裔小孩堵門身亡以後,都被國內這幫公知,大V吹上了天。堵門的王蒙傑在國內公知,大V的吹捧下簡直成了華人之光,受到美國教育的孩子簡直是人中龍鳳,人之楷模。同樣中國自己的救火小英雄賴寧卻被他們扣上教唆未成年人去救火導致傷亡的帽子作為反例,各種批評聲不絕於耳,什麼道理?那麼請問這個華裔少年是不是也應該以教唆他人去堵槍眼的帽子作為反例批評?看見著了火去救火,把門關上幫助同學逃跑這種事情不是應該很正常嗎,因為總有些人會這麼做的,也許賴寧不去救,也會有趙寧,周寧去救。Peter Wang不去關這個門,也會有Peter Zhao,Peter Zhou去關這個門,這不是一樣的道理嗎?可能他們年紀都太小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也不應該擔負這樣的責任,但是有了困難施以援手這不是天經地義的嗎?怎麼就一個被冠以教唆未成年人處於危險之中做為反例各種罵聲,而另一個就成了華人之光?這都他孃的什麼狗屁道理?

最後原因是為了什麼?除了一幫美狗以後,剩下的很多人都是頭頂著教育學家的帽子,他們中大多數人以自己的名望開著各種各樣的補習班。

中國的教育模式。很多人都給它定義為應試教育,說簡單點就是為了考試而產生的。其實美國有 SAT 和 ACT,日本有全國統一的高考和各大學的選拔考試,在通過考試分數高低選拔人才這個方面,中國和世界上其它國家並沒有區別。但是很多人看到的是中國學生的頭懸樑,錐刺股。看到的是美國學生下午3點就沒事了,沒有家庭作業,沒有課外輔導。所以國外的教育模式要比中國的好,比中國的更有效率,更先進????

在中國自古以來教育就是中國的頭等大事,網上不少有關各種教育的段子,比如說盛傳的一句話“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來中國父母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當年我認識一個師姐讀研的時候碩導一路綠燈,順利畢業,還經常開車接我學姐出去。。。是不是裡面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呢,這裡面到底是人性的喪失還是道德的泯滅呢,讓人深思。後來才知道師姐一直給碩導的孩子補習了很多年,孩子的名次上升了100多名,已經達到年紀中游水平。開始的時候是碩導的父母在教孩子,老兩口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一輩子要強,還鍥而不捨。結果一個高血壓眩暈症,一個支架,簡直人間慘劇。

現在網上一大堆各種批判國內教育的,各種歌頌國外教育的。上網一搜除去出國留學的廣告就是批判中國教育的,還有個特定次,中國式家長。

因為教育這事簡直被抨擊的一無是處,從學習模式到考試模式,從招生模式到家長模式。基本上說成垃圾中的垃圾,垃圾中的戰鬥機。

首先我們來說下招生模式,這裡有一個敏感的詞,名額一說。網上還流傳著北京400分上清華,北大的事情。先不論真偽,就說說名額的事。

首先不知道各位看官知不知道我國的高考難度並不一樣?一共分6級

①極其難(S):江蘇

②非常難(A+):浙江,河南,河北,山東

③難(A):湖北,安徽

④較難(B):四川,湖南,江西,廣東

⑤一般(C):陝西,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甘肅,重慶,雲南,貴州,廣西,福建,北京,天津,上海

⑥簡單(D):寧夏,新疆,青海,西藏,海南

如果全國一套卷子,並且就根據分數錄取,可以說上面那7個省基本上可以包攬大多數的重點大學。而且河南和山東還是人口大省,河北,江蘇,湖北,安徽,浙江人也不少,都是中國人口前10的省份。這還有其他人上學的機會了嗎?也許你感覺現在這種名額配比不公平,那隻看分數的話,那就不是不公平,那是絕望。我是遼寧省的,當年高三的時候有高考模擬題,其中黃岡的卷子非常非常的難,有一次做過江蘇的試題,印象深刻。其中有道題不用做,原因是超綱了(請允許我做一個掩面哭泣的表情)。所以我國一直按照分省定額。

分省定額沿襲自察舉制時代,可謂歷史悠久。

漢朝分配定額的方案,簡單粗暴。漢武帝時,即郡國不分大小,每年各舉兩名。人口少的郡國佔盡了便宜。

東漢時,漢和帝按照郡國人口的多少分配察舉名額。人口超過二十萬的郡國,每年舉一人。不足二十萬的郡國,兩年一人。不足十萬人則三年一人。

隋唐時期,科舉制出現,仍然是按照州分配鄉貢的名額,併兼顧人口因素(會試時不分)。

宋代時期,南北錄取比例十分懸殊。司馬光和歐陽修還為此大吵過一架。司馬光主張“逐路取人法”,也就是按各地的解送舉額中,每10人取1人。歐陽修則提出憑才取人,吵完後,分省定額的方法也沒變化。

所以,太陽底下無新事,靠分數說話還是按區域取才的爭論古來就有了。

明朝經過了一番南北博弈之後,分“南卷、北卷、中卷”,南卷錄取比例為55%,北卷為35%,中卷為10%。這個方法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被廢除。

此後的清朝按照分省取中的辦法,按各省應試人數多寡分配會試錄取名額。

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基本上依照分數錄取,從而導致學生地域分佈不平衡。

所以說現在的招生方式可以算是不公平之中還算公平的方式了。

美國電影《死亡詩社》,裡面的小孩就全是精英人士,一個黑人都沒有,來頭的時候那些帶著小禮帽的小孩就是猶太人,這種精英就是通過分級選拔出來了,說到底,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不同,絕不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國的教育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平民子弟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它的大眾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現在中國在這幫公知的努力下已經開始再走著西方的路子了,小學只提供基本的教育,其他所有的必須另行購買,我樓下有個外語培訓班,請了幾個外國屌絲,一課時200元,一週最少四課時,有很多孩子是每天都去。據說辦年卡是3萬5一年,就這樣都爆滿。

我侄女幼兒園,每天要上舞蹈課和外語課,週末學古文,學樂器,跆拳道在我的勸說下不學了(有次踢腿拉傷了,都是在瞎教),平時也控制零食和吃維生素,小姑娘過年的時候偷偷的和我說她最想生病,這樣就不用上課,還有好吃的。嗚呼哀哉。

焦慮歸焦慮,想讓孩子更具有競爭力,擺在家長面前的路並不多。首先,在減負號召下,公立學校是指望不上了。公立學校已經不想或者不能承擔更多的教育角色,且看經常出現的報道,學校提前開學幾天就有學生舉報,教育部門介入調查,老師校長遭到處分。有良心的老師還會多佈置作業,底線差一點的老師,則直接與輔導機構合作,學校裡不講的知識點到輔導機構裡講,賺快錢那叫一個輕鬆。

大多數剛到歐美髮達國家的國人,通常會感慨其教育的寬鬆——— 隔三差五的假期、三點鐘就下課的學校、近乎於遊戲的課堂教學以及老師們體貼耐心的鼓勵,似乎只要孩子表現得不那麼差,就可以輕鬆得到老師的肯定。作為一個家長,你會情不自禁地覺得,在歐美讀書太輕鬆了、太容易了、太簡單了。大多數在歐美短期待過幾年的家長,都會把這種印象帶回國內,作為他們與朋友們閒聊時的重要談資。其實主要原因是中外教育的職能不同,美國的教育是提前完成了社會分級。

歐美的中小學的確與中國的中小學存在巨大不同,在那裡,學生可以不承受任何壓力。然後在快樂幾年之後,大多數的孩子也就這樣了,他們或者去社區大學再混幾年,或者直接去找些底層的體力工作度日,或者直接開始拿失業補助,在街上閒逛。在美國,一個不去輔導班補課、不花大價錢去學習才藝參加社會活動、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幾乎沒有可能進入名牌大學。在學校下午3點放學,大多數的學生蹦蹦跳跳就回家了,而在這個時候,中產階級白人,猶太人以及華人的孩子,都揹著書包、拿著樂器,去了各種輔導班。而且很多好的私立學校基本上招收的都是這幾種孩子,所以有些電影你發現有一幫男孩帶著禮帽,穿著裙子,他們就是猶太人。

坦率來說,在西方社會,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開心、幸福的中小學,但“更少的學習、更多的遊戲、更寬鬆的管理”,實際上意味著如果想要躋身社會精英,你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課外輔導與公立教育之外更多的社會資源。與中國教育以顯性的應試來劃分學生群體不同,西方教育實際上通過一個寬鬆的過程,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大多數老百姓的孩子在這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澱了下來。而且很多公立學校教學質量非常糟糕,美國是個比中國社會要複雜很多的地方。各種移民,而且還可以持槍,販毒、黑幫,無所不有。這個去洛杉磯市中心走一圈就知道了。為什麼南加州大學中國留學生總髮生慘案,就是因為處在洛杉磯市中心南邊特別亂的地方。公立學校裡的學生整體質量非常低,要知道,SAT那麼簡單的數學,美國學生很多隻有三四百分。而且大部分學生沒有形成好的世界觀教育,對於嘗試已經匱乏到毛骨悚然的地步。

說到底,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不同,絕不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國的教育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平民子弟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它的大眾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而且美國大學的學費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了的。更何況有很多學校除了看考試成績還需要面試,其實就是看關係。當年小布什成績就不是很好,但是因為家族的緣故還是如願進入了耶魯大學,同時還加入了耶魯大學骷髏會(這個神秘的協會一般人是加不進去的)。

去年4月份,復旦大學的學者陸一老師曾寫文章談日本教育減負30年的反思,當年,在經濟繁榮時期成長起來的日本家長,生活條件大幅改善,也覺著孩子為什麼還要學得那麼苦?於是主張減負。政府機構也順應需求推出“寬鬆教育”方針,縮減課本,減少學時,公立學校去重點化。

其結果跟現在的中國一模一樣,升學競爭的態勢沒有變化,家長只能花更多的錢讓孩子讀私營辦學機構。見到有錢賺,日本公立中學的優質師資也不斷流失,又因為教育成本太高,生育意願越來越低。基於這些後果,日本在2008年的小學課本中增加了25%的知識量,被認為是“寬鬆教育”的一個轉變。

國外一些嬉鬧散漫的所謂現代公立教育,其實不過是政府提供的最低標準公共產品。我們不能把這些標準當做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也不能把這些標準當做西方教育的真相。也不要被什麼公知宣傳所矇蔽,不努力就可以做人上人的方法是沒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