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完事了,再说说国外的教育和减负的事情

高考已经结束了,很多地方分数线已经出来了,或喜或忧。每次说高考都有老生常谈的东西,就是关于哪里的教育更先进的问题。很多人把中国的教育叫做“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考试而生的教育。还有人指出它就是现在版的八股,只为了考试,学习的东西没有任何作用。

高考完事了,再说说国外的教育和减负的事情

两个小伙子,小学生,还有说有笑的。没敢太靠近。

路边都是回家的车流,住宅里万家灯火,两个小孩子结伴嬉闹,没有忧愁,没有烦恼,天真烂漫,这是怎样的画面?

这里面反映了一个问题,减负!!!

小学的时候记忆深刻,主要是老挨揍,所以记得牢。小时候老爹经常骑着大二八接我,开始的时候我坐前面,后来长大了点我坐后面,还被老爹飞腿扫过,以后就是老爹先上车,我一个加速窜到后座上。

高考完事了,再说说国外的教育和减负的事情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吃学校门口的羊肉串,经常来一元钱的吃完再走,而且要是冬天的放学的时候天就黑了,出校门都找不到老爹,就直接看到了烤羊肉串的炉子了,现在想来可能是五点多才放学的(本人大连的天黑的没那么快)。

早上也是,小时候非常喜欢吃馅饼,那种薄皮大馅,都可以透过皮看到馅的馅饼。冬天天不好的时候走到附近的得找火光标记位置。早上上学的时间记得非常清楚,因为每天是八点上课,但是老师会在七点半左右听写语文或者是英语单词,所以七点半之前必须到校,迟到一两次还好,要是次数多了,回家肯定屁股开花。有时候还得去抄作业,所以会在七点之前到校。

这个就是我应试教育的时候小学的生活,到了初中就是各种无休无尽的作业,背单词,背课文,做习题,做卷子。到了高中,一个月休4天,每天晚上晚自习到9点。相信很多人都是这么过的,20多年的学生生涯,你告诉我这一切一点用都没有?我是不服的!

看看教育那栏的花销,现在基本上是所有家庭的头等大事。有一帮公知各种捏造“外国小孩”事迹,什么爱迪生用镜子反射光帮妈妈做阑尾手术,什么中日小朋友夏令营,什么日本小孩(后来又换成德国小孩)坐在废墟上读书,什么洛杉矶大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来因为造假的太厉害了,把确切的年份改来改去,但是都是可查的,最后换成了某一年这种睁着眼说瞎话的),等等,等等。各种抨击中国的教育,歌颂所谓的国外的“素质教育”,连前段时间美国的一个枪击案中,一个华裔小孩堵门身亡以后,都被国内这帮公知,大V吹上了天。堵门的王蒙杰在国内公知,大V的吹捧下简直成了华人之光,受到美国教育的孩子简直是人中龙凤,人之楷模。同样中国自己的救火小英雄赖宁却被他们扣上教唆未成年人去救火导致伤亡的帽子作为反例,各种批评声不绝于耳,什么道理?那么请问这个华裔少年是不是也应该以教唆他人去堵枪眼的帽子作为反例批评?看见着了火去救火,把门关上帮助同学逃跑这种事情不是应该很正常吗,因为总有些人会这么做的,也许赖宁不去救,也会有赵宁,周宁去救。Peter Wang不去关这个门,也会有Peter Zhao,Peter Zhou去关这个门,这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可能他们年纪都太小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也不应该担负这样的责任,但是有了困难施以援手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怎么就一个被冠以教唆未成年人处于危险之中做为反例各种骂声,而另一个就成了华人之光?这都他娘的什么狗屁道理?

最后原因是为了什么?除了一帮美狗以后,剩下的很多人都是头顶着教育学家的帽子,他们中大多数人以自己的名望开着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中国的教育模式。很多人都给它定义为应试教育,说简单点就是为了考试而产生的。其实美国有 SAT 和 ACT,日本有全国统一的高考和各大学的选拔考试,在通过考试分数高低选拔人才这个方面,中国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并没有区别。但是很多人看到的是中国学生的头悬梁,锥刺股。看到的是美国学生下午3点就没事了,没有家庭作业,没有课外辅导。所以国外的教育模式要比中国的好,比中国的更有效率,更先进????

在中国自古以来教育就是中国的头等大事,网上不少有关各种教育的段子,比如说盛传的一句话“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中国父母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当年我认识一个师姐读研的时候硕导一路绿灯,顺利毕业,还经常开车接我学姐出去。。。是不是里面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呢,这里面到底是人性的丧失还是道德的泯灭呢,让人深思。后来才知道师姐一直给硕导的孩子补习了很多年,孩子的名次上升了100多名,已经达到年纪中游水平。开始的时候是硕导的父母在教孩子,老两口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一辈子要强,还锲而不舍。结果一个高血压眩晕症,一个支架,简直人间惨剧。

现在网上一大堆各种批判国内教育的,各种歌颂国外教育的。上网一搜除去出国留学的广告就是批判中国教育的,还有个特定次,中国式家长。

因为教育这事简直被抨击的一无是处,从学习模式到考试模式,从招生模式到家长模式。基本上说成垃圾中的垃圾,垃圾中的战斗机。

首先我们来说下招生模式,这里有一个敏感的词,名额一说。网上还流传着北京400分上清华,北大的事情。先不论真伪,就说说名额的事。

首先不知道各位看官知不知道我国的高考难度并不一样?一共分6级

①极其难(S):江苏

②非常难(A+):浙江,河南,河北,山东

③难(A):湖北,安徽

④较难(B):四川,湖南,江西,广东

⑤一般(C):陕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甘肃,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北京,天津,上海

⑥简单(D):宁夏,新疆,青海,西藏,海南

如果全国一套卷子,并且就根据分数录取,可以说上面那7个省基本上可以包揽大多数的重点大学。而且河南和山东还是人口大省,河北,江苏,湖北,安徽,浙江人也不少,都是中国人口前10的省份。这还有其他人上学的机会了吗?也许你感觉现在这种名额配比不公平,那只看分数的话,那就不是不公平,那是绝望。我是辽宁省的,当年高三的时候有高考模拟题,其中黄冈的卷子非常非常的难,有一次做过江苏的试题,印象深刻。其中有道题不用做,原因是超纲了(请允许我做一个掩面哭泣的表情)。所以我国一直按照分省定额。

分省定额沿袭自察举制时代,可谓历史悠久。

汉朝分配定额的方案,简单粗暴。汉武帝时,即郡国不分大小,每年各举两名。人口少的郡国占尽了便宜。

东汉时,汉和帝按照郡国人口的多少分配察举名额。人口超过二十万的郡国,每年举一人。不足二十万的郡国,两年一人。不足十万人则三年一人。

隋唐时期,科举制出现,仍然是按照州分配乡贡的名额,并兼顾人口因素(会试时不分)。

宋代时期,南北录取比例十分悬殊。司马光和欧阳修还为此大吵过一架。司马光主张“逐路取人法”,也就是按各地的解送举额中,每10人取1人。欧阳修则提出凭才取人,吵完后,分省定额的方法也没变化。

所以,太阳底下无新事,靠分数说话还是按区域取才的争论古来就有了。

明朝经过了一番南北博弈之后,分“南卷、北卷、中卷”,南卷录取比例为55%,北卷为35%,中卷为10%。这个方法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被废除。

此后的清朝按照分省取中的办法,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分配会试录取名额。

民国时期的国立大学基本上依照分数录取,从而导致学生地域分布不平衡。

所以说现在的招生方式可以算是不公平之中还算公平的方式了。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里面的小孩就全是精英人士,一个黑人都没有,来头的时候那些带着小礼帽的小孩就是犹太人,这种精英就是通过分级选拔出来了,说到底,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不同,绝不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平民子弟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它的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现在中国在这帮公知的努力下已经开始再走着西方的路子了,小学只提供基本的教育,其他所有的必须另行购买,我楼下有个外语培训班,请了几个外国屌丝,一课时200元,一周最少四课时,有很多孩子是每天都去。据说办年卡是3万5一年,就这样都爆满。

我侄女幼儿园,每天要上舞蹈课和外语课,周末学古文,学乐器,跆拳道在我的劝说下不学了(有次踢腿拉伤了,都是在瞎教),平时也控制零食和吃维生素,小姑娘过年的时候偷偷的和我说她最想生病,这样就不用上课,还有好吃的。呜呼哀哉。

焦虑归焦虑,想让孩子更具有竞争力,摆在家长面前的路并不多。首先,在减负号召下,公立学校是指望不上了。公立学校已经不想或者不能承担更多的教育角色,且看经常出现的报道,学校提前开学几天就有学生举报,教育部门介入调查,老师校长遭到处分。有良心的老师还会多布置作业,底线差一点的老师,则直接与辅导机构合作,学校里不讲的知识点到辅导机构里讲,赚快钱那叫一个轻松。

大多数刚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国人,通常会感慨其教育的宽松——— 隔三差五的假期、三点钟就下课的学校、近乎于游戏的课堂教学以及老师们体贴耐心的鼓励,似乎只要孩子表现得不那么差,就可以轻松得到老师的肯定。作为一个家长,你会情不自禁地觉得,在欧美读书太轻松了、太容易了、太简单了。大多数在欧美短期待过几年的家长,都会把这种印象带回国内,作为他们与朋友们闲聊时的重要谈资。其实主要原因是中外教育的职能不同,美国的教育是提前完成了社会分级。

欧美的中小学的确与中国的中小学存在巨大不同,在那里,学生可以不承受任何压力。然后在快乐几年之后,大多数的孩子也就这样了,他们或者去社区大学再混几年,或者直接去找些底层的体力工作度日,或者直接开始拿失业补助,在街上闲逛。在美国,一个不去辅导班补课、不花大价钱去学习才艺参加社会活动、丰富自己履历的孩子几乎没有可能进入名牌大学。在学校下午3点放学,大多数的学生蹦蹦跳跳就回家了,而在这个时候,中产阶级白人,犹太人以及华人的孩子,都背着书包、拿着乐器,去了各种辅导班。而且很多好的私立学校基本上招收的都是这几种孩子,所以有些电影你发现有一帮男孩带着礼帽,穿着裙子,他们就是犹太人。

坦率来说,在西方社会,孩子们的确可以有一个开心、幸福的中小学,但“更少的学习、更多的游戏、更宽松的管理”,实际上意味着如果想要跻身社会精英,你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与公立教育之外更多的社会资源。与中国教育以显性的应试来划分学生群体不同,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大多数老百姓的孩子在这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淀了下来。而且很多公立学校教学质量非常糟糕,美国是个比中国社会要复杂很多的地方。各种移民,而且还可以持枪,贩毒、黑帮,无所不有。这个去洛杉矶市中心走一圈就知道了。为什么南加州大学中国留学生总发生惨案,就是因为处在洛杉矶市中心南边特别乱的地方。公立学校里的学生整体质量非常低,要知道,SAT那么简单的数学,美国学生很多只有三四百分。而且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好的世界观教育,对于尝试已经匮乏到毛骨悚然的地步。

说到底,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不同,绝不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平民子弟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它的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而且美国大学的学费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了的。更何况有很多学校除了看考试成绩还需要面试,其实就是看关系。当年小布什成绩就不是很好,但是因为家族的缘故还是如愿进入了耶鲁大学,同时还加入了耶鲁大学骷髅会(这个神秘的协会一般人是加不进去的)。

去年4月份,复旦大学的学者陆一老师曾写文章谈日本教育减负30年的反思,当年,在经济繁荣时期成长起来的日本家长,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也觉着孩子为什么还要学得那么苦?于是主张减负。政府机构也顺应需求推出“宽松教育”方针,缩减课本,减少学时,公立学校去重点化。

其结果跟现在的中国一模一样,升学竞争的态势没有变化,家长只能花更多的钱让孩子读私营办学机构。见到有钱赚,日本公立中学的优质师资也不断流失,又因为教育成本太高,生育意愿越来越低。基于这些后果,日本在2008年的小学课本中增加了25%的知识量,被认为是“宽松教育”的一个转变。

国外一些嬉闹散漫的所谓现代公立教育,其实不过是政府提供的最低标准公共产品。我们不能把这些标准当做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也不能把这些标准当做西方教育的真相。也不要被什么公知宣传所蒙蔽,不努力就可以做人上人的方法是没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