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遠騎:“減負”的哲學思考

肖远骑:“减负”的哲学思考

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是當前全社會共同關心的熱點問題,對這個話題,我們幾乎是帶著非常複雜的心情,從20世紀中葉,一直議論到今天。應該說,最近十多年來,廣大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探索,尋找“減負”的良策,但事與願違,隨著“減負”的議論聲,學生的書包在一天天增加份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成了橫亙於幾億中國人心中難以解開的精神繩結。

*肖遠騎 北京市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教授,華夏幸福教育總顧問、總督學,上海師大附屬嘉善實驗學校總校長

緣何於此?

原因之一是我們對這一“教育病”的認識欠深入。多數人討論問題的著眼點在於“ 負擔 ”的量而不是在“負擔”的質,因而總是從減輕負擔的數量上找對策,減少幾本教科書,減掉幾節課,減少作業量……這樣機械地去減負,治表不治本,只能給人以虛假的表象。

當前減負重要的是要討論負擔的質,要認真思考學生哪些負擔太重,而哪些負擔不重甚至太輕;哪些負擔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減負的最終目的和意義,是要打破捆綁學生心智的鎖鏈,給他們以自由發展的空間,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樣減負才是良策。

原因之二是這一“教育病”的病理很複雜。它至少涉及到政治、經濟、教育、就業、生存等方面,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的視角去審視:千百年來,在我們這個崇尚儒學的東方古國,讀書意味著什麼?“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意味著金榜題名,讀書意味著光宗耀祖,讀書意味著一勞永逸,這一美麗的光環演繹出多少“頭懸樑,錐刺股”的動人故事,同時也也浸染了多少代國人的心靈。

我們也可以從現代文明社會的視角去審視:21世紀知識社會,是知識競爭、科技競爭、人才競爭、綜合國力競爭,一句話新的千年是在競爭中發展的社會,而這一切競爭的成敗,都將歸結於教育,沒有一流的現代化教育,培養不了一流的現代化的人才,可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是,基礎教育還剛剛普及並非到處都是一流,有實驗學校、示範初中、省重點、國標之分,大學也有重點大學,“211”、一般院校之分,這明擺的現實,由此所生髮著、積聚著、引領和操縱著整個中小學教育的全過程。

上大學要競爭,上中學、小學亦然。難怪多少家長這樣教育子女,為了高考,你必須進重點中學,為了進重點中學,你必須從小學甚至幼兒園抓起;城市的要好上加好,農村的要改變命運,既然社會祭起了高考這根意味深長的“神棒”,孩子們便要虔誠的揖拜其下,便要背上沉重的書包,這一難解的高考鏈不改變,“減負”只能是如來佛手掌中的“孫行者”。

當然,我這樣說,並不是允許中小學生的負擔日復一日的沉重下去,而是說明問題的複雜,治好這一疾病,既要有“猛藥”,還得有耐心,要從全局的高度,運用系統的方法,打立體戰。奢望有一兩個紅頭文件,開三五個會議,就能解決,那是行不通的,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原因之三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把升學率作為評價教育工作的主要指標甚至是唯一指標,造成教育內容,課程內容舊、難、澀,再加之師資水平低,少數人師德缺失,教學不甚得法。滿堂灌、注入式,不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果再碰上學生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不會學習,由此而產生的課業負擔,心理負擔怎能不重。

“減負”是當務之急,但如何減負?

要掌握一個度,我個人覺得就學生而言為了增長知識、提高能力、發展智力,必須保持一定的課業負擔;又為了不損害其正常發育和身心健康,又必須避免過重的課業負擔。這好比人總是要吃飯的,不能不吃,又不能過飽。關鍵在“度”的把握,這個度,我們稱之為合理負擔。區別負擔的合理與不合理,主要界限有:

其一,內容是否精選。如果學習的內容是必要的,其課業負擔應視為合理的,否則,即使輕負擔,也是不合理的。

其二,學生能否掌握。如果經過努力學生能掌握,即使看似負擔重,也應視為合理的。反之,如果要求過低,學生輕易就能掌握,即使負擔不重,也應視為不合理。

其三,學生能否承受。如果學生因種種因素,具有較強的承受負擔的能力,那麼,即使負擔多一些,只要能承受,不影響其身心健康,那麼,也應視為合理負擔。

其四,教學方法是否得當。如果課業負擔是在低水平上重複,或是學生根本不能接受的高難度,那麼,即使作業量很少,也應視為不合理。當然,課業負擔的合理是相對的。對於不同學生,即使是同一學生,其在不同時間、空間,因種種因素影響,對同一量的負擔,可以是合理的,也可以是不合理的。這些因素包括學生的學習基礎、健康狀況、心理品質、學習興趣和動力、學習習慣和方法,甚至外部的環境、老師的素質和對老師的心理認同等等。

“減負”減不斷,理還亂,但我們不能聽之任之,目下,我們該怎麼辦?

我想至少有下列幾項工作要做:

1、宣傳正確的人才觀:家長望子成龍,本屬正常。但如果將“龍”的含義僅限於上大學,則太狹隘了,如果硬要孩子擠“獨木橋”未免太自私了。古今中外,有所建樹的專家並非都受過大學教育。英國的有關機構曾對20世紀世界400多傑出人物進行研究 ,竟發現其中有60%在中小學時學習成績平平,有的竟是困難學生。

美國當代著名的人文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我們這個社會,持有博士,碩士和學士執照而不知如何營業者 ,實是大有人在 ,富有朝氣和前景的社會一定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氛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關鍵是要有健全的人格,創新的精神,做人的志氣。

這種全新的人才觀,家長明白了嗎?教師已內化為自己的行動了沒有?如果還沒有,那麼,必須儘快端正教育思想,只有從上到下,從領導到教師,從家長到學生切實端正了對教育的認識,我們的面前,才會呈現出一片陽光燦爛的藍天。

2、切實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藝 ,注重教育效率 。“減負”不是目的,“減負”的著眼點要放在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上。重複無效、機械模仿的作業要減去,妨礙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的東西要減去,同時要提供培養學生創造力和實踐能力的空間 ,學生“減負”,老師要提效,因此,廣大教師認真學習教育理論,提高教育藝術在目前尤為迫切,我希望廣大教師要正確處理好減輕過重的課業負擔與必要的合理負擔之間的關係。

一方面要堅定不移地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另一方面要站在對學生髮展全面負責的高度、理直氣壯地強化教學質量管理,防止以“減負”為藉口,降低工作質量,要善於把握“減負”的度和法,這一切問題的解決都源之於教師的理論功底和教學水平,為人師者,你具備了這深厚的教育底蘊嗎?還不具備,那你得自個兒“加負”,趕快學!

3、改革課程設置和教材結構。目前,我國的課程設置越來越難,教科書越編越厚,越編越深,小學課程中學化、中學課程大學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以至於許多中小學生窮於應付課程,根本沒有時間和空間去發展自己的“創新精神”;學校的苦惱則是一邊要“減負”。

一邊必須按規定完成教學目標。要走出這種困惑,一位教育學專家認為,課程改革已迫在眉睫,必須建立以素質教育為取向的富有個性的校本課程,從根本上改革過多、過深的教學內容,以知識經濟時代新的理念,建立開放、靈活、充滿生機的教育制度,真正變革人才的培養模式,使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從單純地吸收,轉向分析、判斷、選擇和創造性地運用。他認為孩子的頭腦不是等待灌滿的容器,而是等待點燃的火炬,只有被點燃,才有能量。

最近從教育部傳來消息,基礎教育10個學科的教學大綱完成了修訂工作,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全國中小學一年級新生的主要學科,將使用根據大綱編寫的新教材,新教材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較大幅度地降低了純知識性要求的難度,數學側重創新實踐,語文加強了應用性,英語注重口語,引導老師從單純的傳授知識轉變為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由此,我們看到減負的希望。

總之,減負,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喊幾句口號就能解決的,要有一定的哲學思考,要有自己的定力,千萬不可以鐘擺思維,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我期待每個教育工作者,要仔細仔細思考、分析。

本文轉自校長派,作者肖遠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