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丁玲的一生:出走、被囚禁、重获新生、生命最后的反思

(说历史的女人——第987期)

对于丁玲,我们远没有萧红、林徽因、张爱玲那么熟悉。她,不及萧红透彻感悟,不及林徽因美貌可爱,不及张爱玲清冽孤傲。但,她始终昂扬地走着,决不回头。

她从湖南出发,来到上海,来到北平,最后落脚延安。她一个人艰难的走着一条女性主义的道路,但她从不放弃,像一个女战士一样。

女作家丁玲的一生:出走、被囚禁、重获新生、生命最后的反思

丁玲和当时所有追求新思想的女性一样,渴望自由,希望女性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她渴望迈出自己的第一步,像娜拉出走一样,赢回一个属于自己的结局。

事实上,她做到了。她成为了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革命作家。但成为革命作家的道路,并没有想象中的一帆风顺。女作家丁玲的一生:有出走、有被囚禁、也有重获新生、更有生命最后的反思!

一:母亲大力支持的“出走”

丁玲的母亲同样有着独立的意识,想要活出自己的人生,只是没有生在一个好时代。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丁玲的父亲——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多病,没有半分志气。在丁玲的父亲撒手人寰,原本一个寡妇带着一儿一女会活不下去的时候,丁玲的母亲仿佛重生了。她卖掉家产,偿还了丈夫欠下的债款,带着儿女前往县城生活。

丁玲上小学,自己上师范学校。不在意他人的闲言碎语,丁玲的母亲从学生成为学监,最后成为老师,在青春已逝年华未老的时刻,她活出了自己的人生,也为后来的丁玲做了榜样。

丁玲在不断地学习中,懂得自己想要什么。她不断的跨越步子,想要到更大的天地去。在桃源县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丁玲凭借着小时候阅读积累的底子轻轻松松的考取了第一名。同时,在这里也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她不喜欢像其他同学一样摘抄句子,使文章条理好、字句通顺。她喜欢写自己的话,想得多,联想丰富,文章就自然显得拉杂重叠,老师们常常在她的作文后面写长长的批语,鼓励她写作,要多用点心。更甚者,有代课老师夸丁玲是学校的一颗珍珠,有闪光之才。

这个时候,五四运动爆发,丁玲立刻投入到这场战斗中,剪掉了自己的头发,参与革命中去。她也不甘心只待在小小的县城,她想要真正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她主动向母亲提出想要去长沙上中学,在这里她发现自己对文学真正的产生了兴趣。

“五四”之后有一股复旧的逆流,原本丁玲上的周南中学曾经是五四运动的倡导地,向着新的方向前进。但现在却走着旧的道路,丁玲毅然到岳云中学——一个有着前进思想的学校求学。丁玲的每一次选择,看似只是一次普通的转学,却难掩她对于新的道路的选择。

远去上海,是丁玲中学时期选择中最重要的一次。这不仅意味着她要放弃在岳云中学的文凭,还要一个人离家千里。并且当时的丁玲还有婚约在身,在她小时候,她的外祖母将她订给了舅舅家的表哥。

这个时候丁玲的舅舅极力阻止她的远行,丁玲的母亲拿出她的魄力,坚决支持丁玲远去上海,追求新的天空。丁玲也就这样甩掉了婚约,开始了她的自由行。

女作家丁玲的一生:出走、被囚禁、重获新生、生命最后的反思

二:多方好友的支持与帮助

来到自由的天空,丁玲保持着那么面对世界的好奇。她也开始了她的创作道路,从开始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到《一个人的诞生》、《水》,丁玲开始了文学创作道路方向的改变,这一切也离不开她众多好友的支持与协助。

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发表,带着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革命和个性解放的命题,丁玲发出了她对时代的探求与寻找。她曾经这样说起自己写小说的原因:“我那时为什么要去写小说……要代替自己来给这个社会一个分析。”

那段时间,丁玲的生活十分艰难,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多亏了翟秋白、沈从文等一些好朋友的帮助让她免于生活困境的打击,可以从事她所追求的写作事业。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大革命失败的低气压下,在看不到前途与出路的情况下,丁玲不愿意放弃反抗,带着痛苦的挣扎执着的追求女性的自由。这部成名作也带着自己的爱情缩影,与胡也频的恋爱经历。

在这段感情中,丁玲是幸福的,她也有着小女人对平淡生活的憧憬。在胡也频被国民党抓捕、枪决,丁玲遭受的打击可想而知是极大的,却只能独自坚强。欺骗母亲胡也频去苏联了,将他们唯一的孩子交付给母亲,让母亲帮他们照顾孩子。实际上那个时候的丁玲已经穷困到了极致,她没有能力照顾孩子,只能将孩子送到生活水平较低的乡下 让孩子能够长大成人。只剩下她独自面对这个冰冷残酷的世界,她不敢懈怠,唯有迎难而上。

在大时代的发展下,丁玲发现自己的女性诉求,只能是一种诉求,她想要改变自己的创作方向和创作道路。可是,这条道路改怎么走,她迟疑了,她不知道自己可以走一条怎样的道路?

鲁迅为她指明了方向。在丁玲的《鲁迅先生于我》一文中,丁玲这样谈到鲁迅先生对她的影响:

鲁迅,他怎能这么体贴人情,细致、尖锐、深刻地把中国社会,把中国人解剖得这么清楚,令人凄凉,却又使人罢手不得。鲁迅真是一个非凡的人,他也成了唯一安慰我的人。

于是当丁玲了解到鲁迅参加并领导了左翼作家联盟时,她决然地改变了她的写作航向,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在这个时期,丁玲在《北斗》期刊上发表了她的《水》,被视为左翼所倡导的“新小说”的萌芽与重要收获,丁玲真正的成为了革命文人。

女性的革命文人,是少有的,自然也是瞩目的。丁玲自然而然的就被国民党盯上,成为绑架的对象,随之产生了很多关于丁玲变节、自首的谣言。对于这些谣言,鲁迅先生始终没有理会,而是联合各方群众力量去解救她,让丁玲重获自由,并且可以顺利的去往陕北,为丁玲以后的文学发展开辟道路。

三:被囚禁。

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家中被特务秘密绑架。此事在当时影响很大,上海《大美晚报》等报刊都刊登了丁玲被特务绑架的信息,之后文化界为了营救丁玲,还专门成立了丁玲营救会。文化界的名人纷纷出面呼吁,比如鲁迅先生以为丁玲遇害,还专门写了一篇《悼丁君》的文章。

不过因丁玲之名声,以及社会各界的呼吁,丁玲并未遇害,此次经历犹如从虎口脱险。不过丁玲没有被吓倒,反而愈加勇敢坚强。

四:在延安重获新生。

丁玲逃脱了被囚禁和追捕,千辛万苦到达了陕北。但命运待她是公正的,在这里,她汲取了不一样的养料,重新焕发了生机,她在她所热爱的革命事业上重获新生。

丁玲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曲折与传奇,她就像一本史诗书,每一阶段都有每一阶段的故事。在延安的这个阶段,应该是她最安心的时候。不用担心在上海时期的无端迫害和囚狱之灾,在这里她可以安心的做自己,埋头搞创作。也是这样,她开始改变自己的创作文风,没有再采用以前的自传体形式,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个性意识——强烈的叛逆意识,她始终将自己的个性色彩与社会批判结合在一起,她始终是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在延安这片土地的影响下,在与革命群众的接触下,丁玲开始慢慢地成长。她开始关注革命群众的生活,同时也关注着农村女性的命运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下,丁玲写成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这是丁玲第一次以农民、农村斗争为主体创作的长篇小说,她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了,人民群众也走到了她心中去了。丁玲抒写着他们的故事,也是抒写着大部分中国人的故事。她从社会革命的角度关注时代的变迁,又从思想革命的角度关注着反封建意义,丁玲与他们一起生活,汲取了他们身上的一切故事,他们或许不是走在革命最前面的人,但他们始终是往革命道路上走的人,就像丁玲自己一样,始终为革命战斗着。

在这个期间,唯一让丁玲备受争议的就是她与陈明的姐弟恋。严肃的环境下,周围人议论纷纷,没有人看好他们之间的感情。流言没有击碎丁玲,她始终坚持做着自己,没有在意他人的看法。她也这样鼓励着陈明,正视自己的感情,“自我”是最重要的。她与陈明的相互鼓励和激励,伴他们走过了丁玲最后一段感情道路,也是丁玲所有感情中最长久的一段。

五:生命最后的反思。

经历了漫长的特殊历史时期之后,75岁的丁玲恢复身份,重新出现在了文艺界。她仍然像以前一样关心政治、关注文坛,强烈的忧国忧民,抑制不住地要歌唱,要怀念,要指点批评。她笔下的文学依旧是色彩浓烈、激情似火。

在经历了那么多痛苦的遭遇,丁玲的身上没有痛苦笼罩的影子。当所有人以为她要继续揭露社会的黑暗面时,她却把自己的文学创作思想定位在怎样使我们的国家走上富强之路,使我们的社会进步繁荣。她站在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写作的《韦护精神》就是倡导大家要效仿韦陀菩萨,不要只是发泄个人郁积的怨恨,图一时之快,而是要有更多的韦陀菩萨,人人关心国家大事,大胆的干预生活,帮助他人。这便是丁玲的独特魅力,她不埋怨过去,她总是站在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女作家丁玲的一生:出走、被囚禁、重获新生、生命最后的反思

丁玲就这样活出了个性、活出了精彩、活出了不一样的女性人生。总有一种精神值得你去坚持,对于丁玲来说想必就是那种革命的精神,永不放弃。

“冰之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这是翟秋白曾经对丁玲的评价,也概括了丁玲飞蛾扑火的一生。即使自己烧伤殆尽,也不改其心。向着革命而生,向着革命而死——1986年3月4日,82岁的被低估和误解的女作家丁玲,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文/说历史的女人·李晓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