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集團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Plat 海爾模式引領物聯網生態品牌

"海爾轉型為共創共贏的物聯網生態企業,為全球家庭定製美好生活解決方案,致力於贏得行業主導權和話語權。"誠如山東省副省長孫繼業在海爾論壇上所言,海爾正在新舊動能轉換的大背景下搶抓物聯網先機。

在10月19日-20日舉辦的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上,很容易有這樣的感受。尤其是在峰會首日的四場平行論壇之一,主題為"創引領全球生態品牌 引爆物聯網時代"的海爾論壇暨第一屆海爾全球生態大會後,這種感覺明晰而強烈。

海爾模式或將提供製造業升級解決路徑

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吸引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14個省市的跨國公司參加。眾多行業領軍者雲集一堂,傳遞跨國公司聲音、分享跨國公司經驗、鏈接跨國公司資源。

在全球貿易戰硝煙不斷的背景下,在中國經濟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如何在貿易壁壘重重的國際市場,走出一條難以被任何競爭對手替代的"中國創造"之路,成為眾多行業者關注的熱點話題。

這次經國務院批准,由商務部和山東省共同舉辦的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顯然有著更加宏大的時代背景。

製造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製造業的升級轉型早已被提升到戰略高度。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

在本次峰會的平行論壇中,海爾集團以"創引領全球生態品牌 引爆物聯網時代"為主題成為各方焦點。經過35年發展,海爾集團不斷從全球白電第一品牌成長為物聯網時代引領變革的生態企業。海爾集團基於家電製造業的多年實踐經驗,推出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Plat,形成以用戶為中心的大規模定製化生產模式,實現需求實時響應、全程可視和資源無縫對接。

中國寶武鋼鐵集團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中國寶武鋼鐵集團寶鋼股份總經理侯安貴在演講中提到:"寶武集團的願望是成為全球鋼鐵行業的領導者,海爾是民族企業全球創牌的驕傲,海爾和寶武的生態圈都是無邊界的,在管理上寶鋼以海爾為學習榜樣。"

海爾集團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Plat  海爾模式引領物聯網生態品牌

據瞭解,海爾COSMOPlat已攜手中國寶武共建鋼鐵行業生態平臺,為用戶提供全方位、個性化服務,不斷完善和促進雙方生態圈加速融合,滿足用戶大規模定製需求。繼續擴展雙方合作領域,進一步探索在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品牌合作等方面的深化合作,賦能下屬及關聯企業,打造共創共贏的物聯網生態體系。

"未來,雙方還將展開一系列更加深入合作,積極推動基於物聯網的高精度、高效率、無人化的改革。寶鋼將植入海爾新的互聯工廠,進一步加強與海爾供應鏈上下游的深入對接、緊密合作,實現在行業內引領發展,樹立生態圈的合作典範。"侯安貴說。

物聯網之父凱文·阿什頓曾在造訪海爾後表示,他研究過世界上很多企業,從沒見過一個企業像海爾這樣做好迎接物聯網的準備。"海爾已真正做好物聯網引爆的準備。"

海爾的發展之路成為中國製造升級範本

為什麼引領物聯網生態的,是海爾?

1999年,經歷了15年發展,已經成長為中國家電領軍品牌的海爾決定開始走出去。

上個世紀末,"國際化"一如今天的5G、物聯網等,是伴隨著中國企業出現的高頻詞彙。但是,衝出去者眾,想清楚如何衝,未來以什麼模式立足於國際市場的中國企業,卻少之又少。當時的國際化大潮中,沉沙折戟的中國企業非常之多。以至於十幾年前,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報道雖然充斥了各大媒體版面,但是總體基調並非一片歡歌,反思、提示風險、出言獻策的聲音佔據了很大比重。

張瑞敏最開始就為海爾選擇了一條非常艱難,如今看來卻是最正確的一條路:斥資3000萬美元海外建廠,直接實現本土化生產。並且選擇了最為挑剔的市場,美國,先挑了最硬的骨頭啃。

雖然有很多質疑的聲音,但海爾依舊要啃這塊硬骨頭。2000年,海爾的美國工廠順利投產,隨著第一臺印有"美國造"標籤的海爾冰箱下線,海爾在海外的第一個"三位一體"的本土基地正式運營。

如今,海爾在全球擁有14個研發基地、25個工業園、122個製造工廠、106個營銷中心,擁有海爾、卡薩帝、GEA、斐雪派克、Candy、AQUA、統帥等智能家電品牌。

中國企業海外設廠並不罕見,能夠海外創牌實屬鳳毛麟角,但海爾是一個例外。據統計,中國自主家電品牌出口量目前僅佔到海外整體市場份額的2.46%,其中82%都來自海爾。如今,海爾不僅是中國的海爾,還是世界的海爾。在印度、泰國、俄羅斯、巴基斯坦等"一帶一路"國家,海爾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本土品牌"。

權威市場調查機構歐睿國際的數據顯示:2018年海爾排名全球大型家用電器品牌零售量第一,這是海爾第10次蟬聯第一。為此,歐睿國際特別為海爾頒發了"連續10年大型家用電器(2009年-2018年)全球第一品牌"證書,這也是歐睿國際歷史上頒出的第一張"10連冠"證書。

2000年,海爾決定走出去的第二年。張瑞敏參加了達沃斯論壇,論壇的一項重要議題是互聯網引發的新經濟討論。"我意識到工業社會將面臨著一個巨大的轉折點——正在轉型為互聯網為基礎的經濟。商業領袖們只有改變思維模式才能趕上新時代。"張瑞敏做這番思考時,麻省理工大學自動識別中心的聯合創始人凱文·阿什頓剛剛於前一年提出"物聯網"這個概念。

經過反覆思考、碰撞,2005年,張瑞敏開始在海爾推行"人單合一"模式。人即員工,單即用戶,員工和用戶的直連只是其表層含義,在海爾,為了實現每個員工都直接面向用戶創造價值,員工必須變成創業者,用戶必須變成參與者。否則不可能合一。更進一步,在海爾的變革中,員工就是用戶,用戶也是員工。換言之,"員工"變成創業者,本身就成了海爾創業平臺資源的用戶,"用戶"變成參與者,本身就成了生產者。

"通過顛覆和重組,海爾孵化出鏈群合約,裡面包含創單鏈群和體驗鏈群,這兩個鏈群往中間湊成一個圓,就是用戶,靠用戶來實現自組織、自驅動。我們不斷去創造用戶價值,以此來體現我們的價值。"在青島峰會的海爾論壇上,張瑞敏說。

他經常用"熱帶雨林"來形容這個生態。雨林裡的生物,向來有共生、互生的特點,正如海爾生態系統裡的眾多小微和資源方,不但共生、互生,還可能自我生長,長出平臺此前沒有的東西,不斷創新保持整體生態的活力。

顯然彼時,張瑞敏已經在用物聯網思維架構這場自我革新:"我們基於互聯網技術進行的這次轉型,不僅旨在對公司結構進行根本性變革,更是希望能夠成為物聯網的引領者。"

如今,海爾集團已形成多元化的產業體系,智慧家庭、生物醫療、智能硬件、智慧教育等多個領域的"新物種"都在這個平臺上蓬勃發展。

2019年5月,WPP旗下的凱度(Kantar)發佈《BrandZ 2019年最具價值中國品牌100強》報告,海爾晉升第15位,與BAT共列前20強,成為全球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物聯網生態"的上榜品牌。

海爾的全球化戰略為中國製造業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而人單合一的管理理念也為中國企業的海外發展打造了成功範式。兩者相輔相成,為中國傳統制造業向現代製造業轉型,提供了現實解決方案和路徑。

物聯網時代,中國模式為世界展現中國智慧

在本次論壇上,海爾集團的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就如何創建物聯網生態發表了演講,與會的資源企業反響熱烈。而要理解海爾的物聯網生態如何賦能中國製造業,康派斯的案例很有典型意義。

來自威海的房車生產商康派斯原本是家代工企業。它找到海爾時,原本想通過COSMOPlat尋求生產線的技術升級改造。讓康派斯意外的是,COSMOPlat不但幫助公司將產品的平均生產週期從原來的35天降低到了20天,其採購模塊使得公司綜合採購成本也降低7.3%。COSMOPlat生態中的海爾智慧家庭解決方案與房車進行交互,產生了"智慧房車"的解決方案。

最大的驚喜來自於COSMOPlat的用戶交互模塊,使公司直接從用戶那裡獲得訂單。最終,在COSMOPlat的幫助下,康派斯轉型成自有品牌的企業,還通過與全球用戶進行交互,開拓了韓國市場,在當地建廠,開始孵化橫跨中韓的東北亞房車生態智慧產業園。

海爾集團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Plat  海爾模式引領物聯網生態品牌

COSMOPlat推出後,先後被ISO、IEEE、IEC三大國際標準權威機構指定來主導制定大規模定製國際標準,使得中國模式從美、德等工業大國中脫穎而出,與德國工業4.0同臺競爭。如今,COSMOPlat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規模定製解決方案平臺,不但賦能15個行業物聯生態,在全國建立了7大中心,覆蓋全國12大區域,還在20個國家複製推廣。

如今,COSMOPlat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可,甚至日本很多企業都認為,海爾以用戶為中心,讓用戶全流程參與的大規模定製模式非常領先,這也是今後豐田的一個發展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是模仿西方的。第一次是福特製,流水線。第二次是豐田,精細管理。但是物聯網時代到來了,我們應該創變出可以引領時代的模式。"張瑞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