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垃圾堆里捡回的国宝

从垃圾堆里捡回的国宝

上海博物馆藏品百万,

其中有一件镇馆之宝,

竟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

有意思的是,

这是王羲之的一通行草书手扎,

讲的是关于肚子痛的事情。

从垃圾堆里捡回的国宝

王羲之

一件关于“肚子痛”的国宝

说起《上虞帖》,很多人都不熟悉。但它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夜来腹痛帖》。没错,就是晚上肚子痛的意思。此帖通篇58字,是这样写的:

从垃圾堆里捡回的国宝

《上虞帖》

得书知问。

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

想行复来。

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未当去。

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

不知安所在。

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我们可知,这是王羲之因病未能得见朋友一面,而写的一封信。信中还提到了一些亲戚朋友的近况。“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重熙”,是王羲之的妻弟郗昙的字;“安”,则是晋太傅谢安。

从垃圾堆里捡回的国宝

《上虞帖》局部

到了一些亲戚朋友的近况。“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

此帖为唐人摹本,硬黄纸本,草书,纵23.5厘米,横26厘米,7行共58字。草法随意洒脱,轻松自然,不拘小节;体势灵动绰约,丰肌秀骨。

到了一些亲戚朋友的近况。“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

从垃圾堆里捡回的国宝

《上虞帖》局部

到了一些亲戚朋友的近况。“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

首先,在笔法上,不是靠轻重提按变化来丰富线条内容的,而是以节奏和运行速度(疾涩之变)来充实线条内涵,提按为辅;其次,结构上强调开合变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构架的视觉效果显露出一种“张力”的特征。

到了一些亲戚朋友的近况。“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

差点埋没在垃圾堆里

到了一些亲戚朋友的近况。“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

从垃圾堆里捡回的国宝

《上虞帖》

作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虞帖》有一段离奇的经历:它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

从垃圾堆里捡回的国宝

上海博物馆

1972年的一天,上海文物清理小组的万育仁在仓库中清理书画,偶然在丢废纸的竹筐中,发现一张硬黄破旧书法帖。卷端有宋徽宗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的绢签。再打开内页,58字七行草书更是历历在目。

万育仁依稀记得此帖,知其非等闲之物。但由于《上虞帖》多年来湮没不彰,于是他将此帖从筐中捡回,带回上海博物馆,请专家进一步确认。

从垃圾堆里捡回的国宝

谢稚柳

最初,这幅《上虞帖》被定为赝品。直到1975年,经谢稚柳鉴定,又经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用软X光透拍,显现出南唐内府的收藏印“内合同印”朱印和“集贤院御书印”墨印,于是断定此《上虞帖》为唐摹本。

此帖由装裱大师严桂荣先生修复。严桂荣在上海博物馆修复《上虞帖》时使用了“火烧法”古书画装裱与修复方式,使帖色深褐、纸本破碎、有18处损坏的唐摹本重现光彩。

到了一些亲戚朋友的近况。“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

《上虞帖》拓本五种

到了一些亲戚朋友的近况。“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

从垃圾堆里捡回的国宝

《上虞帖》拓本其一

到了一些亲戚朋友的近况。“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

从垃圾堆里捡回的国宝

《上虞帖》拓本其二

到了一些亲戚朋友的近况。“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

从垃圾堆里捡回的国宝

《上虞帖》拓本其三

到了一些亲戚朋友的近况。“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

从垃圾堆里捡回的国宝

《上虞帖》拓本其四

到了一些亲戚朋友的近况。“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

从垃圾堆里捡回的国宝

《上虞帖》拓本其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