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的宋朝官帽長出“翅膀”,其歷史影響深遠

宋太祖趙匡胤創建大宋朝後,發明了一款帽子。這款帽子帶有超長帽翅,就像飛機的螺旋槳一樣。戴上後,相鄰的兩個人再想交頭接耳就不大方便了。因為帽翅會碰在一起,要是捱得再近一點,帽翅甚至會抽到對方臉上。這可能正是趙匡胤追求的效果——“切勿私語”。

奇葩的宋朝官帽長出“翅膀”,其歷史影響深遠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以上是坊間流傳的故事,但翻遍歷史典籍也不會找到哪裡記載著這款帽子是趙匡胤發明的,甚至宋代帽子的獨特款式並沒怎麼引起後人的注意,僅有一本元朝人寫的《席上腐談》曾記載:“宋又橫兩腳,以鐵線張之,庶免朝見之時偶語”,裡面也沒提及有趙匡胤什麼事。

那麼,帽翅的發展史究竟是什麼樣的?

據搶救性挖掘的考古學家們發現,商代以前的人們是披頭散髮的。到了商代,人們覺得不雅,就開始繫頭巾。那時候,頭巾是一張正方形的布頭,四個角繫上四條帶子。其中前面兩條帶子系在下巴下面;後面兩條帶子系在頭後。這在當年叫做幞頭,幞頭的意思就是覆頭,或者說蓋頭髮用的,是一種簡易的帽子。

奇葩的宋朝官帽長出“翅膀”,其歷史影響深遠

元代人所著《席上腐談》

大概經過了2000年的發展,到了6世紀下半葉的北周,周武帝宇文邕要求將幞頭的戴法加以規範化。即將其疊起一角從前額向後包復,將兩角置於腦後打結,所餘一角自然垂於腦後。同時以皂紗為之,作為常服。這就是後世烏紗帽的最初雛形,而幞頭這種帽子也開始朝著“飛機螺旋槳化”的方向發展了。

唐朝,飛機螺旋槳化明顯加快。帽子的形態從軟榻榻變為硬殼狀,簡單來說就是給帽子外面進行塑形,然後再在裡面加層襯。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帽子可以直接戴在頭上,如此四根帶子也就顯得多餘了。

所以唐朝人將前面的兩條帶子繫到帽子上面,形成一個蝴蝶結。剩下的兩條在腦後的垂腳,在裡面襯上絹、紙板甚至是鐵絲,或如燕尾般下垂、或如飄帶般長長的拖在後面,這就已經十分接近宋代的官帽樣式了。唐太宗和唐玄宗就非常喜歡這樣的帽子,可見對蝴蝶結的喜愛不是現代人的專利。

奇葩的宋朝官帽長出“翅膀”,其歷史影響深遠

太唐宗李世民畫像

到了宋朝,有個皇家宗室叫趙彥衛,他是趙匡胤弟弟趙光美的後代。趙彥衛寫了一本書叫《雲麓漫鈔》,裡面記載了不少唐宋時期的故事。

此書裡記載著,五代時期後漢高祖劉知遠,在他還沒當皇帝,任幷州衙校時,曾出訪楚國。他見楚國的國君馬希範的帽子上有兩個翅,都是向上的“L”型,就問:“這兩個翅叫什麼呢?”馬希範說:“這是龍角啊。”劉知遠就想,這個帽子帥,我也來一頂吧。但是劉知遠不敢叫龍角,因為這是犯上的罪過。所以他就將“L”型的變成了“—”字型,兩邊各長1尺多(40釐米)。後來他當了皇帝,就將這種帽式推廣,上至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都戴上了此款帽子。

奇葩的宋朝官帽長出“翅膀”,其歷史影響深遠

後漢高祖劉知遠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螺旋槳似的帽子不是專門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設計的,帽翅僅僅是一種誇張傾向的外露裝飾,或者說是人們為了讓自己顯得更帥而設計的,北宋王得臣在《麈史》中也有相似記載。另外,在官方史書《宋史·輿服志》中也有記載說,帽翅變成平直是五代時候的事情。

宋朝時期,一高一矮似的帽子從圓形變成了方正、有稜角的帽子,而且以黑色為主,其他顏色兼有之。幞頭後面的翅,不只有我們所見的兩根長翅。

奇葩的宋朝官帽長出“翅膀”,其歷史影響深遠

宋哲宗畫像

據《夢溪筆談》說,當時已經分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 五等。看來這時,帽子的“飛機化”終於完成,而且還至少出現了5種“螺旋槳”。

直腳又叫平腳或展腳,就是我們經常在電視上所見的宋朝標準官帽,這種幞頭,或者叫烏紗帽的最大問題是造型太過招搖。

奇葩的宋朝官帽長出“翅膀”,其歷史影響深遠

《清明上河圖》局部細節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宰相寇準微服出行視察民情。他著青衣、戴小帽,打扮成書生模樣,在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私訪。

當他和一個老頭兒談話時,老頭兒對寇準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恭謙。寇準感到奇怪,故意發問:“老先生,鄙人乃一介書生,請你隨便些吧。”老頭兒笑著說:“相公莫非隱瞞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準一聽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識,怎麼說我是朝廷命官呢?”

老頭兒說:“相公,剛才你通過狹巷時側身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著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長翅帽,哪會有這樣的習慣動作?”

所以,如果每個人都戴著不能摘掉翅的帽子在街上行走,那每個人都得前後左右距離1米以上,要不就會被帽子翅所誤傷。正因為這個原因,到北宋中期,這兩個外展的翅改成可以摘掉的,並不固定在帽子上。當然,這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刷洗更加方便。

局腳幞頭,即彎曲的幞頭腳,就是將直腳幞頭的兩根長翅的尾端捲起來,形成“C型””S型”或“螺旋型”。戴這種帽子的常見於狀元、翰林學士等文官,比如當年著名的翰林學士包拯就特別喜歡。

今天我們在京劇《鍘美案》裡就能看到,包拯坐在審案的大堂上,頭上戴的就是這樣的帽子,以顯示其開封府尹的權勢和地位。同時,包拯還念著著名的貫口:“駙馬爺近前看端詳,上寫著秦香蓮三十二歲,狀告當朝駙馬郎。欺君王瞞皇上,悔婚男兒招東床,殺妻滅嗣良心喪,逼死韓琪在廟堂,將狀紙壓在爺的大堂上。”

奇葩的宋朝官帽長出“翅膀”,其歷史影響深遠

京劇《鍘美案》

交腳幞頭,顧名思義就是兩腳相交,即將直腳幞頭的兩根長翅對摺,然後再在上面交叉成“X 型”。我們在電視上看到,和包拯唱對手戲的龐太師的帽子就是如此。戴這種帽子的常見於皇親國戚。一些電視劇認為包拯的得力助手公孫策也戴這樣的帽子,很顯然是越制了。

朝天幞頭,就是兩腳直上,即將直腳幞頭的兩根長翅對摺,然後再折成兩根平行朝天的電線杆似的,戴這種帽子的常見於各類官員。

順風幞頭,就是將兩根翅一起折向一邊,如同比目魚,一邊有兩根翅,另一邊沒有翅。另外也有人認為是一邊下垂,一邊上抬,就如同“∽”符號一樣。這種帽子的常見於平民百姓。另外,我們還常見一些太監或雜役,戴著沒有翅的幞頭。

另外,我們還常見一些太監或雜役,一般戴著沒有翅的幞頭,儘管沈括沒有記述,應該也屬於宋朝常用的幞頭。在宋人的《迎鑾圖》中幾乎有宋朝能看到的所有帽子的形式。

奇葩的宋朝官帽長出“翅膀”,其歷史影響深遠

《迎鑾圖》局部,可見多種宋朝帽式

到宋朝時,幞頭基本定型,也就是我們在影視劇裡經常見到的樣子。明朝雖然出現了圓翅,但其他幾類基本都繼承於宋朝,沒有太大的變化。不過因為帽翅都用長的或圓的,體現不出來高官的特殊地位,所以明朝皇帝為了獎賞一些有功之臣,特意允許他們在帽翅的邊緣鑲玉,以顯示自己的地位,比如海瑞的帽子上就有鑲玉。清朝沒有繼承明朝的習慣,也就不再有這類帽子了。

那麼,帽翅又是如何被當做“螺旋槳”的?

據說在明朝中葉,大致是嘉靖年間,山西的戲曲行裡出現了一種新劇種——蒲劇,該劇種是今天山西梆子(晉劇)的始祖。蒲劇裡有一個專門的特技,叫做帽翅功,即戲曲演員要利用耍帽翅來表達角色心理活動。耍帽翅完全由脖頸及後腦勺控制,需刻苦練習方能運用自如。此外,帽翅上的彈簧也要長短、軟硬適度,便於演員控制。

著名戲劇《徐策跑城》就是帽翅功的經典之作。《徐策跑城》是薛家將系列故事之一,講述了唐朝徐策養子薛蛟持徐策書信到韓山,搬來薛剛、紀鸞英夫婦人馬,欲反上長安。徐策聞報大喜,不顧年邁,上城觀望,見薛家兵精馬壯,益為歡悅,飛跑入朝,代其雪冤,並迫使朝廷殺了當年在元宵節與薛剛無理取鬧的奸相張天佐之子張泰。演員在搖起帽翅的時候,帽翅就如同螺旋槳一樣,在帽子側邊或是一邊轉,或是兩邊一起轉,甚至是兩邊帽翅朝著相反的方向懸轉。

後來,這種帽翅功被晉劇、婺劇、京劇學了去,在一些需要表現人物內心活動劇烈的時候,就表演帽翅功。就這樣,帽翅真的變成了“螺旋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