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落凤坡被射死的是诸葛亮而不是庞统,蜀国会怎样?

河北薛之谦


庞统号凤雏,诸葛亮号卧龙,当年刘备落魄访贤时,曾找到了诸葛亮的好友“水镜先生”——司马徽。

当时司马徽说“我老了,不中用了,我向你推荐两个人吧”。刘备说:“多谢”。于是司马徽对刘备说:“得卧龙凤雏一人可安天下”。

刘备最后把诸葛亮和庞统都收到了麾下,二人都成了他的军师中郎将。

然而就在公元214年,庞统以军师的身份跟随刘备夺四川,在和刘璋死磕时,庞统被敌人乱箭射死,庞统临死前大呼“此乃天意也!”原来他死的这个地方叫“落凤坡”。



当时诸葛亮没在刘备身边而是留守大本营荆州,诸葛亮在庞统出发前叮嘱他不要急于冒进,庞统认为诸葛亮怕他抢了头功,所以没听诸葛亮的提醒,急于求成所以被敌人射杀。

假如在落凤坡射死的是诸葛亮而不是庞统,你觉得蜀国会怎样呢?

假如“落凤坡”射杀的是诸葛亮而不是庞统,换言之留下庞统辅佐刘备和后主刘禅,我认为刘备死得更快,后主刘禅也不会统治蜀国三十多年,兴许亡得更快。

其原因就是庞统的暴脾气不会笼络人,像诸葛亮这样好脾气的人他都怀疑,要知道庞统还是诸葛亮推荐给的刘备,庞统小肚鸡肠认为诸葛亮和他争功。




讲真庞统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胸怀,也没有诸葛亮鞠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风格,庞统急功近利被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从他不顾实际情况贸然进四川这件事来看,刘备后来为关羽报仇讨伐东吴他也不会阻拦。

诸葛亮如此精明和能掐会算,尚且六出祁山功亏一篑,何况庞统胸怀狭窄,他更加不能做好后方的安排。就凭庞统的暴脾气,他和同样是刘备肱骨之臣的刘巴和法正必定合不来。

刘巴和法正都是旷世奇才,诸葛亮对二人尊敬有加,庞统就未必对二人感冒。尤其刘巴自视清高,一般人他还真看不上,当初刘备都不入他的法眼,只是后来没办法才投降了刘备。




刘巴对诸葛亮还是很佩服的,他和诸葛亮、法正等人一起制定了《蜀科》,它是蜀国的第一部法律。试问庞统有这样的胸怀吗?想想他是怎样对待诸葛亮的?

诸葛亮乃百世一出的奇人,他尚且无法逆天行事,无法改变蜀国灭亡的最终结局,难道庞统比诸葛亮更厉害吗?

其实水镜先生早就看透了时局,他对刘备说过:“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意思是说二人只能得一人才能得天下。他接着又说了下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刘巴字子初,法正字孝直)。意思是说刘巴和法正死一人,汉室难兴,后来他俩先后去世,因此诸葛亮没有了后援和帮手,所以六出祁山无寸功。这都是刘禅听信宦官黄皓之谗言所致。



综上所述,庞统不比诸葛亮更高明,也不如诸葛亮平易近人,诸葛亮不能完成的使命,庞统同样改变不了蜀国灭亡的宿命,你觉得呢?


秉烛读春秋


如果落凤坡死的是诸葛亮,而不是庞统,那么蜀国享国的时间会更长一点,不会短短几十年就灭亡的。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那么卧龙和凤雏谁更厉害一点呢?


我认为,论军事,庞统胜过诸葛亮;论治国,诸葛亮胜过庞统。这一点,从刘备攻打益州,让庞统作第一军师,而把诸葛亮留在荆州镇守能够看出来。

在刘备的心目中,庞统的军事能力要远远胜过诸葛亮的,否则打益州如此重要的战役,怎会把诸葛亮晾在一边,单单带着庞统出征呢!

司马懿曾对手下说:“诸葛亮素来谨慎,不喜弄险。”司马懿与诸葛亮打了一辈子交道,对诸葛亮算是相当了解的,这句话直接道出了诸葛亮的作战风格。


诸葛亮打起仗来,四平八稳,如何摆阵,如何调兵,如何退兵都有一套既定流程,这样打仗虽然不至于全军覆没,但是太过呆板,不够灵活。

“兵者,诡道也!”,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战场形势千变万化,必须随机应变,这一点诸葛亮做的很不好!

魏延曾经灵感突发,提出了子午谷奇谋,“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结果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弃之不用,令无数后人深表遗憾。

区区五千人,让魏延放手一搏,有何不可呢?诸葛亮太过谨小慎微,又有些固执己见,固然不会同意魏延的奇谋。



反观庞统,要比诸葛亮灵活多了。

庞统曾经提出了鸿门宴的计策,在刘备与刘璋宴会之机,“趁席间杀之”,但是刘备念同宗之情,不忍杀之。

后来,庞统又给刘备提出了上中下密计:上计,挑选精兵偷袭成都;中计,假装回荆州,诱骗刘璋大将,将其斩杀,随后进攻成都;下计,打道回府,回荆州。

刘备思考再三,认为上计太过冒进,中计不急不缓,于是采纳了中计。



可惜的是,庞统大业未成身先死。假如庞统不死,那么刘备会怎么样呢?

首先,蜀汉同样会建立。庞统已经制定了战略,刘备按照战略实施,一定能打下益州。取了益州之后,再一路向北打,攻取汉中,刘备就可以称帝了。

其次,夷陵之战不会惨败。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倾全国之兵攻打吴国,身边只有黄权和程畿两个三流参谋,倘若庞统活着的话,刘备应该会带着庞统出征的。

凭庞统的军事才干,绝不会犯联营七百里这种低级错误,所以陆逊火烧连营也不会发生,刘备也不会白白损失七十万人马的。


如果庞统打的好,或许能把荆州取回来;就算打的一般般,或许能分得荆州几个郡。

最可能的情况是,双方势均力敌,打了几场之后,各有胜负,刘备意识到吞并吴国不可能,孙权发现打败蜀国很难。最后双方各让一步,坐到了谈判桌旁,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决定平分荆州。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三国鼎立将持续很长时间,蜀汉也不会这么快灭亡的!


一半秋色


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 当年徐庶曾这样跟刘备说道。卧龙指的是诸葛亮,凤雏就是指庞统。

但庞统真的有和诸葛亮齐名的智谋吗?真的能替代诸葛亮,让蜀国走的更远吗?


说道庞统的智谋,我觉得庞统是有能力的。

从庞统给刘备献计征蜀就可以看得出来庞统是有一定军事战略素养的。

建安十七年,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逾一年,庞统向刘备献上三条秘记。“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此为上计计也;杨怀、高沛是蜀中名将,手下有精锐部队,而且据守关头,我们可以装作要回荆州,引他们轻骑来见,可就此将其擒杀,而后进兵成都,此为中计;退还白帝,连引荆州,慢慢进图益州,此为下计。如果犹豫不前,将会有大难,不能在此地久留。”

刘备认为: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于是选了中计,斩杀了杨高二人,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攻克了涪城。

而在随后攻打雒城的时候,庞统率众攻城,被乱箭射死。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庞统好像是《三国演义》里唯一一个战死在战场上的谋士(王朗是被骂死的)。

孙武(写《孙子兵法》的那位大神)早就说过:“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庞统作为一个谋士,率兵硬攻,最后还会被飞箭射死,只能说明他的好能力不是特别出众。

所以在军事才能上,我觉得庞统是取代不了诸葛亮的。

再说政治。

诸葛亮可以说是蜀国法典的奠基人,他的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其内容包括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在经济上,诸葛亮休士劝农,军屯耕田,兴修水利,为蜀国的经济复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而《三国演义》中,提到庞统的才华,只有这么一段。就是诸葛亮推荐庞统,但庞统投奔刘备的时候,没有拿出诸葛亮写的推荐书,刘备不知道庞统的才华,将他任命为县令。结果庞统整日不误正事,直到诸葛亮引刘备来见庞统,庞统只用半日的时间,处理了堆积几天的政事。

其实说时候,这个故事,从我个人来看,看不出庞统有什么治世之才。只能说庞统聪明,或者有些小聪明,一个县的公务对他来说有些简单。但也不能说明他的才华可以治国。

所以我认为,庞统不足以取代诸葛亮。

那为什么庞统能与诸葛亮齐名,就连诸葛亮也夸他呢?

我认为这和庞统早年的工作经历有关。庞统早年的官职,是功曹。功曹是干什么的呢?就是记录和评价其他官员的业绩和德行。而庞统这个人,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评价他人,培养他人的名声,而他评价他人,总是往好的地方夸,往往是名声大于实际才能。

曾经有人问过庞统,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庞统说:方今天下大乱,正义之道逐渐衰退,善人少而恶人多,我想兴起这样的风俗以达到助长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扬好的榜样,改善世风,如果不这样做,善人会越来越少。十个人当中如果可以改善五个人,就可以将此事完成一半,进而达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励自己,这样难道不行吗?

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问题,就是庞统的人缘绝对非常好。因为他都是在夸别人,同理,别人能不说他的好吗?


所以,用庞统取代诸葛亮,误国已!!


始终先生


简单地说,可能在军事上庞统优于诸葛亮,但是在治国安邦之上就未必了。


刘备在进入四川后,便让诸葛亮驻扎荆州,转而带上庞统作为自己进川的头号军师,这里就可以看出刘备对庞统军事能力上的肯定。

接着我们看,在刘备击败张鲁大军后,庞统为刘备所给出的上、中、下三策,上策为兴夜杀去成都,逼迫刘璋投降;中策为杀掉刘璋大将,随后再夺取成都;下策则是先退回白帝城,慢慢夺取成都。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上策过于着急,毕竟人心未定的情况下杀掉刘璋,很显然对于刘备统治西川是很大的不利;下策就不用说了,选择下策的话,不就等于这趟入川白入了么?


不过庞统在军事策略上还是很全面的,顺利帮助刘备攻下西川,不过并没有看到在治国安民上的作为。

我们反观诸葛亮,夺取荆后迅速稳定荆州局面;夺取益州后,又能在最短时间稳定益州人心,甚至在夺取汉中的过程中,孔明还能调动成都的百姓前往汉中支援,可见诸葛孔明的治国安民的能力可见一斑。

所以说可能在军事能力上庞统要优于诸葛孔明,但在治国安民上,还是诸葛占据优势。


基于这个大前提,如果落凤坡死的是诸葛亮而非庞统,蜀国会是怎样的走向?

前面说了庞统领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于治国驭民之上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那么在诸葛亮“死在落凤坡”后,庞统也许可以顺利进入汉中,且在战场上会有大的突破,但因为没了诸葛亮所以内勤上的问题便会出现,后援粮草等的供给会跟不上,这是一个致命的难题。

虽说此时的刘备刚刚征服了益州,但毕竟人心不稳,又没了诸葛亮,人家凭什么自愿给你粮草?

接着就是庞统方面会出现断粮的情况,因为粮草问题贻误战机,然后汉中便会再一次落入曹操手中,接着还有可能因为这种情况在丢失荆州。


接着就是各种折腾来折腾去,最终最坏的结果就是会出现各种“小人”,成为了蜀汉政权真正的掌权者,在刘备去世后架空刘禅沦为新的“汉献帝”,蜀汉终。

总的来说,如果诸葛亮真的死在落凤坡,那一定是蜀汉的大不幸。


像素说历史


谈及此题不得不提及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对于众人来说非常熟悉,尤其是对其的传奇故事更是耳熟能详,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唱空城计,七擒孟获……其智慧与天分令人敬佩。而后后来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不辱使命,一臣辅佐两朝,由此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令人五体投地。



反观庞统,亦是智慧之人,但由于其傲慢无礼,没有被刘备高官提拔,反而是一小县令,庞统高傲自大整日醺酒不处理公务,被人举报后,刘备派三弟张飞去视察庞统所行之事,张飞也是个急性子,见其醉酒便欲当众收拾庞统,庞统虽高傲但见其大汉也不得不收起性子,急忙喊到“莫急,莫急,欲处公事只需片刻。”张飞听之曰“给汝片刻,如处不公,便来讨打。”庞统酒劲消散,片刻后张飞急忙道歉。由此可见庞统智慧不差于诸葛亮,但为何庞统没有被重用,甚至于其死后,有人提及如果庞统不死蜀国何灭?

一、庞统嫉妒诸葛亮,个人高傲自大。

庞统这个能人是诸葛亮向刘备推荐的。但由于其对诸葛亮这一人才能嫉妒,庞统心胸狭隘,害怕其夺取功名,在与主公征战之时未听信诸葛亮劝言,不可冒进。庞统死于落凤坡的流箭之中,大悲痛曰:“吾未兴蜀,此乃天意。”再高傲自大狂妄的人于此不得不说其有服气之意。所以庞统本人由于傲气没有得到他人的尊重,即其人品问题将其灭亡。


二、水镜先生有先识之能,断定庞统为武将,诸葛亮为文官。

水镜先生司马徽在刘备请其出山推辞说道(也有人说是徐庶为救母入曹营之时):“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其中就说“得一人”能够安定天下,而不是得其两人去安定天下,刘备未听出此意。而庞统在军事上确实强于诸葛亮,在刘备出征带庞统出征而命诸葛亮守护荆州,很快庞统平定中都,但不幸在庞统陨落后,刘备急于兴复汉室迫不得已请诸葛亮出山征战北伐,关羽守荆州而此时蜀国五虎上将已经陨落,蜀国未有能将征战,而此时诸葛亮又举兵北伐数次无果,可见诸葛亮领军能力确实一般。

三、庞统在兵粮未足之时,带疲军冒进北伐。

庞统带军打仗没有大局意识,与刘备北伐之时就将蜀国五大镇守蜀地之将倾覆了。而且蜀国征战的领土没有及时安抚,受降之领土百姓又不愿意夹道欢迎蜀军到来,无法提供民粮,由于庞统的冒进军事谋略,战线越来越长。


就在其粮草未能补给充足之时,军队应该整顿休整,再向北征战。但庞统骄傲自大,认为安定天下后在休整,军事之力应一鼓作气。于是其带疲惫之军北上之时陨落落凤坡,但如果其未陨落,其会拥兵自重,以军权要挟蜀国听其指挥,那么蜀国会加速灭亡,因为疲军之国,破之易然。所以我认为庞统未能改变蜀国命运。


小镇月明


首先要澄清一个论点,庞统不是在落凤坡被射死,而是在攻打雒城时被乱箭射杀,之后被刘备安葬于落凤坡。也就是落凤坡是庞统的最后归属,但是却不是其伤亡的第一现场。


姑且不必详细考究庞统在哪里被射死,而回到题主重点问题,若在此战(为了避免再次将死亡地点搞混,故而不提地点,而用此战代替)中,被射死的是诸葛亮而不是庞统,蜀国会怎样的问题。

我的观点是蜀国可能会灭亡的更早!

蜀国的实际国情需要

刘备在赤壁之战以前,是多年漂泊流浪,几无立足之地。自从诸葛亮到东吴促成吴刘联合攻曹才有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局面,刘备也在这一胜利果实下,乘胜拿下了荆州,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但是这个根据地并不是那么稳固的,因为吴刘联合攻曹,东吴出兵最多,且是在刘备逃亡之际订立的盟约。一方面是帮助刘备脱险,另一方面才是联合攻曹,但是最后的胜利果实却被刘备占了大半。东吴不仅没有得到预想的胜利果实,还损兵折将失去了统兵都督周瑜,所以自然对于这个共同的战果时常挂在心里,时刻想要收归自己的掌中。这也是荆州后方不稳的最大隐患。



庞统与诸葛亮专长不同,谁更适合驻守荆州,治理荆州?

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才,优于将略”。而庞统“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诸葛亮治国安邦之才高于庞统,庞统奇谋之才高于诸葛亮,他们是各有所长,互为补益。在刘备集团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时局背景下,刘备更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根据地,也就是稳定刚刚到手的荆州比拿下益州更重要。刘备也正是根据他们二人的特点作出不同分工的决策,同时也能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



如果此时刘备安排庞统来治理荆州,换成诸葛亮随军去攻打益州,那结果可以想象会有多么糟糕。刘备在安排庞统担任耒阳令的时候,庞统就因为“不治”而被罢官,且不说到底是庞统不愿意治理一方,还是根本不擅长治理一方,总之如果安排庞统来留守荆州,稳固后方就是一个极大的风险。庞统极有可能再次因为之前的原因将刚刚到手的荆州停之、任之。最后导致荆州提前被东吴夺走也不是没有可能。


如果荆州得而复失,那么刘备集团再次面临流浪的局面,而且诸葛亮也假设在进去西川的战斗中被射死。那么如此一来,刘备集团是进取西川夺取益州勿望,既得的荆州统治也摇摇欲坠。连建议蜀国之路都会变得更加的艰辛,至少建立蜀国需要推迟多年才能完成。

谁更能担任刘备托孤重任?

那么我们再假设诸葛亮被射死在进去益州的路上,庞统也将荆州后方治理得很好,荆州很稳定的掌控在刘备集团手中,蜀汉也如期建立,单纯考虑蜀汉未来发展情况。

刘备建立蜀汉之后,面临的是关羽、张飞的去世,在冲动的伐吴一战又以失败而告终,那么刘邦不可能托孤给不太擅长治国的庞统,而“糜竺、孙干、简雍、伊籍,皆雍容风仪”,难当大任,同时他们也难以控制武将集团、难以平息益州集团的权贵利益之争。所以这个时候蜀汉很难再维系下去,蜀汉也因此可能会更早地走向灭亡。


浩中一内


一个凤雏,一个卧龙,“水景先生”向刘备推荐诸葛孔明时,曾遗憾的说,诸葛得其主,不得其时。

落凤坡写的是凤雏庞统在落凤坡被弓箭射死的事,凤雏自命不凡,但他毕竟还是比诸葛亮差一点,他看不出自已的生死在何时何地结束。而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非庞统等常人能比,诸葛亮决不会去落凤坡挨箭的。


丛中笑6603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顶梁柱,特别是在刘备过世后,没有他的存在,蜀汉根本无法应对国内外的军事和民生压力。庞统的优势在于军事,让他统筹全局是玩不转的。但是军事方面的胜利,后勤支援和粮草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离开这个,庞统的所有谋略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简单来说,庞统善于军事谋略,诸葛亮全面发展,是治国安邦的首选。在明白点来说,庞统适合做大军统帅,诸葛亮适合做一朝宰相。

这一点在刘备心里是心知肚明的,刘备大军进入四川后,当务之急就是拿下蜀地,让天府之国成为自己的根据地,这就需要一次次的征战,否则盘踞四川的刘璋又不是傻子,不会平白无故献出自己的地盘,因此,这个时候的刘备极有可能面对狗急跳墙的殊死之战。就算是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刘备也是优先选择庞统作为自己的头号军师,让诸葛亮坐镇荆州。

在征战西川的过程中,庞统为刘备献上了上中下三种夺取西川的策略,上策是连夜杀到成都逼迫刘璋投降,中策是杀掉刘璋大奖趁势夺取成都,下车时退回白帝城慢慢谋划。刘备对于上策没有把握,下策又需要等待太长的时间,遂按照中策施行,可是没想到,正是因为刘备选择这个中策,直接导致了庞统身死。但是可以从庞统的谋略中看出,他的军事眼光是非常独到的。

假如在落凤坡死的诸葛亮,那么日后蜀汉的发展我想是这样的:

刘备在拿下益州之后,首先的当务之急就是稳定民心,可是在刘备的队伍里,并没有这样的人才可以独挡一面,只有法正稍微可堪一用。只不过法正这个人也是以军事才能见长,国内民生之类的并不擅长。刘备刚刚拿下的蜀地很有可能会面临易主的危险。即便在武力的强行压制下,蜀地的发展也是岌岌可危。

看到刘备据蜀未稳,曹操肯定会趁势而上,曹魏大军也必然会分兵围攻益州和荆州,只有少量部队留守的荆州,必然第一个被攻破,刘备还不一定敢救。那么,荆州被抢走之后,他就只剩下了益州。益州作为刘备的桥头堡,他只能进一步的巩固蜀地,当整个大局逐步稳定,蜀地没有了动乱之忧,不管是刘备还是手下的大将,势必会做准备欲图出川北伐。

但事实证明,北伐就没几个能够成功的,历史也证明,自古以来,从北往南打简单,从南往北打太难,成功的几乎没有。诸葛亮的北伐没有一次能够成功的,即便庞统有足够的天才,他的北伐之路必然也是重重艰难。最大的问题就是粮草供应,他的北伐之路根本没有谁能够有运筹大军的粮草供应,在经历几次失败之后,这样的天才也势必心灰意懒。

那庞统回到国内会干嘛?这时候的刘备和曹操都已经挂了,庞统手握大权,想怎么玩就这么玩,刘婵根本无法限制他,最终,庞统会成为另一个“司马懿”,掌握蜀汉真正的大权,刘婵只会成为他手中的傀儡。但是这势必会引发国内的各种动乱,司马懿看到这种情况,肯定不会放弃这种好机会,大举攻蜀是必然的。而四五分裂的蜀汉不见得能扛得住,灭亡只是提前的事情。

小芊芊说,历史总是经不起假设的,人性更是经不起考验的。

我是【小芊芊爱历史】,一个喜欢戏说历史的小妞,每天聊点趣味历史小知识,留下你对历史的见解,友情分享,欢迎留言评论,欢迎你关注我呦!

小芊芊爱历史


如果有这种情况,蜀汉压根就不会存在。

打天下庞统是好手,但是论治国安邦没有诸葛亮是不行的。



刘备征战汉中,靠的就是诸葛亮在益州的后勤保障。 打仗不只是靠兵源强弱,更重要的是粮草。举个例子,战国秦赵都是强国,可是赵国四十万大军居然向秦国投降,最终被坑杀。主要原因就是当年的赵国军队没有强大的粮草支撑,后来降卒导致秦国粮食供应不上,白起不得已坑杀之。


第一、刘备在汉中跟曹操对决,几乎出动了所有兵马,是一场灭国之战。所以诸葛亮在益州不断输送粮草和兵源就显得至关重要。益州是刚刚平定的地盘,百姓服不服管,都要依赖诸葛亮来调和。 如果换一个人来调和,是不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益州军民的情绪平复的,让他们男子出征,女子运粮就更加不可能。所以没有诸葛亮的汉中之战必败,而汉中之战战败后,刘备的蜀汉帝国梦也就彻底破碎了。



第二、刘备伐吴失败后,完全是诸葛亮苦苦撑着残弱的蜀汉。刘备夷陵打的几乎要亡国了,当时益州本地势力纷纷起义造反,首当其冲是南蛮拥兵自重,偌大的蜀汉,到处都是叛乱。 这个时候诸葛亮出马,不仅稳住了国内的叛乱,而且抵挡住了外来敌人的进攻。

最关键的是,他放下身段和仇恨,再次选择跟东吴结盟,而且承认二帝并立的情况,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 如果换一个人来做,即使能够平定叛乱,也来不及阻挡曹魏和东吴的进攻,还是要亡国。即使阻挡了曹魏的进攻,也不会选择跟东吴重修旧好。所以诸葛亮在这一段时间,所充当的是再造蜀汉的角色。



第三、诸葛亮依法治国,才能平衡蜀汉内部三方面力量。不管是蜀汉还是曹魏和东吴,说起诸葛亮那都是竖起大拇指的人物。封建社会大多数都是按照统治者的喜好来治理国家,所以常常出现有失公允的情况,从而导致下属们不满。而诸葛亮严格执行依法治国,使得蜀汉内部的臣民没有一个不信服的,即使受到惩罚下狱的李严,说起诸葛亮来都是赞不绝口。

第四、蜀汉之所以能够存在43年,主要原因是曹魏一直没有实力进攻蜀汉。因为蜀汉的地势十分险峻,进攻蜀汉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粮草作为后盾。



那么到底是谁使得曹魏失去了这样的力量呢?当然是诸葛亮。诸葛亮选择六出祁山,其实就是为了拖垮曹魏。 只要曹魏出现一任君主是荒淫无道的,那么诸葛亮北伐就会有希望,可惜曹魏前三任君主都是明君。不过这个时候的诸葛亮依旧拖垮了曹魏的军备力量,他们即使有这么多人马,也没有足够的粮草。即使粮草和人马都足够了,也没有打赢蜀汉的信心了。 毕竟十二年的征伐,曹魏算是吃尽了苦头,就算国力再强大,也经不起诸葛亮这么折腾。如果换别人休养生息的话,那曹魏修养声息的速度要比蜀汉快得多,那蜀汉根本不用等到四十年后才灭亡,可能十多年就会被兵强马壮的曹魏灭亡。

总结:诸葛亮入川战死的话,蜀汉将会迎来灭亡的厄运。 蜀汉的天下是刘备打下来的,可是守住这个天下的人,却是诸葛亮。没有诸葛亮的坚持和维稳,蜀汉压根就不可能挺住43年之久。


丨为天地立心丨


似乎三国里的能人异士都有一个绰号,诸葛亮号称卧龙,司马懿是冢虎,而庞统则是凤雏,庞统的统兵本领不在于诸葛亮之下,但是在治国方面,他逊色于诸葛亮,如果落凤坡会晒死的是诸葛亮,不是庞统的话,我想那时候蜀国的气数也尽。


当年刘备创业创了多年始终不见起色,于是他求教水镜先生司马徽,问问他有什么良策可助自己成就大业,司马徽说自己早已经是已近暮年的老人,不过他也没有让刘备失望,他给刘备推荐了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则是庞统,司马会说,只要得到这两个人,其中的一个便可安天下,最后,刘备得了诸葛亮,也得了庞统。

小说中虽然说,庞统长得其貌不扬,但是此人确实有才,正史倒是没有对庞统的外表有任何的描述,在军事上来说,庞统的确是一把好手,刘备进入四川以后,吩咐诸葛亮驻扎在荆州,而带上了庞统作为自己的头号军师,而且庞统在刘备的心中分量还是比较重的,只可惜落凤坡惨死,壮志未酬,庞统在军事上确实是一把好手,同样也是蜀国的重量级人物,他与诸葛亮不同的是,诸葛亮正在治国,而庞统重在军事,这两人就好比手套和袜子,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我想落凤坡换作诸葛亮惨死,那么蜀国未必会有多好,因为刘备在碰到诸葛亮之前,他一直击人篱下, 他一切的意见和看法均听从诸葛亮的,如果诸葛亮死了,刘备不仅仅是失去左膀右臂的问题,而是心脏,而庞统的死就不同了,他死了,仅仅就失去一个带兵之将而已,庞统的治国能力比不上诸葛亮,但是军事能力要优于诸葛亮,当年刘备出征汉中,如果庞统活着他肯定会带上庞统,而不会是法正了。


总结:落凤坡庞统惨死,他虽然带兵能力超强,但是除了他以外,还有好几个能带兵,比如张飞关羽,而在治国方面,如果诸葛亮去世,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所以我个人认为诸葛亮比庞统要重要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