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Josir


朱高煦的死是他长期作死积累的结果,最终在明宣宗《朱瞻基》忍无可忍的时候把朱高煦放在一个大铜缸中活活烤死了。



首先说一下,朱棣共有三名儿子,分别是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三人都是徐皇后所生(徐达长女),但三人性格却截然不同,长子朱高炽性情温且爱好学习,而朱高煦和朱高燧则性情凶悍且目无法纪。 早在洪武时期,朱高煦便被朱元璋召到南京学习。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朱高煦言行轻佻、不能静下心来学习知识,这让朱元璋对他是非常厌恶,为此朱元璋还亲自定下了朱高炽为燕王世子,只给了朱高煦一个郡王。 如果生活平平静静,朱高煦很可能会就藩于封地,过一个明朝王爷的富贵生活,终结自己的后半生。然而他的生活轨迹却在朱棣靖难之役时被彻底打乱,而且朱棣还给他开了一个大的玩笑。 当时朱元璋刚刚去世,朱高煦跟随朱高炽一同入朝。朱高炽由于身体肥胖而行动不便,即使有人搀扶依旧会摔跤,朱高煦看到后就嘲笑道:“前人失足,后人知警。”朱瞻基【明宣宗】(朱高炽是明宣宗的父亲)听到后直接呛道:“更有后人知警。”


其实在朱瞻基(明宣宗)刚登基后不久,他就给朱高煦十分丰厚的待遇。朱高煦也表示愿意服从新君的统治。但这一切都是假象,朱高煦还是造反了。朱高煦造反的消息被一名在家守孝的御史报告给了朱瞻基,明宣宗知道后就做了应对的准备。但他刚开始并未出兵讨伐,而是派一名太监去劝降。朱高煦一看是名宦官,就开始说大话,口出狂言。朱瞻基不得不下令出兵讨伐。


朱高煦之所以选择造反,很大程度上是欺负皇帝年少。朱高煦虽然是个勇猛的将才,但也有胆怯、多疑的一面。当他听说朱瞻基御驾亲征的消息后,开始害怕起来。 这个时候,朱瞻基托人给朱高煦捎信,信中说道:“只要你交出倡反之人,你的一切过错就会得到赦免,会受到和以前一样的待遇。如果你被生擒或是被人捆到来交给我,到时候一切晚了。”朱高煦害怕自己被人生擒献给皇上,就主动出城投降了。朱高煦父子被朱瞻基下令贬为庶人,并且开始软禁起来。一天,明宣宗闲来无事,就决定去看看这个让他闹心的叔叔。朱高煦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举动一—伸出脚,绊了朱瞻基一跤。

朱瞻基对此十分生气,就把朱高煦扣在了一口铜缸里。在铜缸周围堆满了柴火,最终朱高煦被活活烧死了。


别让游戏迷了心吖丶


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起兵谋反,发动“靖难之役”将侄子朱允炆拉下皇位, 成功篡位称帝。朱棣死后,他的儿子朱高煦效仿自己的父亲在山东起兵叛变,同样想将自己的侄子拉下皇位,结果却被装在300斤铜缸里活活烤死。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明仁宗朱高炽的弟弟,此人勇猛过人,屡次在靖难之役获得战功,深得朱棣的宠爱,与他那个身材肥胖的哥哥相比,朱高煦显然认为自己更有资格继承朱棣的皇位。

▲靖难之役

然而由于明朝奉行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再加上朱高炽宅心仁厚,明成祖朱棣没有理由废掉长子,然后再立次子为太子,于是朱棣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地云南,朱高煦觉得云南地方偏僻,又被改封青州,又觉得青州太穷,想再次改封,这个时候正逢明朝政事繁忙,朱棣懒得理他,他自己便跑到了南京,赖在那里不走。

▲朱高炽剧照

为了夺得太子之位,朱高煦私下募兵的同时又陷害朱高炽的幕僚,手里士兵太多,朱高煦又疏于管教,他的士兵因为抢劫而被官方逮捕,朱高煦不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私底下指使杀害官府人员。

这一消息传到了朱棣的耳中,被自己儿子的所作所为气得半死,本来是要将朱高煦贬为平民,由于朱高炽的求情,他才幸免于难,随后被改封到山东乐安。至此他应该彻底于皇位无缘了,但是他的哥哥即位仅十个月便驾崩,他对皇位的渴望又重新燃烧了起来。

▲朱棣剧照

于是在他的侄子朱瞻基刚即位那一年,朱高煦在乐安发动兵变,朱瞻基看到叔叔的这番作为愤怒的直接带兵亲征,将乐安城围得水泄不通,朱高煦根本没有反抗之力,最后只得投降。

投降之后的朱高煦并没有被杀头,反而是被软禁起来,朱瞻基希望通过长久的交流来感化他的叔叔,于是多次前往囚禁的地方去看望叔叔,但每次见面,朱瞻基都被朱高煦用长辈的口吻训斥,最后一次竟然被一脚蹬到在地,自己身为皇帝被如此羞辱,脾气再好也忍不下去啊。

暴怒的皇上将朱高煦扣在一个300斤的铜缸里面,希望以此小小的惩戒这个叔叔,但是朱高煦似乎比皇上更加愤怒,顶着300斤的铜缸到处乱撞,震怒的朱瞻基命人在铜缸边上放上柴火点燃,活活的把这位叔叔拷死在铜缸之中。

▲装在铜缸

朱高煦落得这个下场,我们不难发现他完全是自己主动找死,其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掌握皇帝亲军,宣称自己为“唐太宗”在世

朱高煦在南京时期,将保护父亲的护卫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掌握皇帝亲军也就算了,朱高煦硬是要向同僚炫耀自己的能力,声称自己要当第二个唐太宗做“天策将军”, 要知道唐太宗的上位是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将自己的亲兄弟杀个精光,朱高煦宣称自己是第二个唐太宗,难道是在想发动一次玄武门之变吗?他的这份炫耀完全是在作死。

▲玄武门之变

二、埋伏朱瞻基未被发现,反而发动兵变

在朱瞻基即位之前,首先朱瞻基要从南京前往北京为父亲奔丧,趁着这个机会,朱高煦想在途中埋伏刺杀还没有即位的朱瞻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朱高煦去并没有埋伏到朱瞻基。

▲兵变

等到朱高煦知道消息的时候,朱瞻基已经即位,是为明宣宗,朱瞻基其实已经知晓了自己在继位之前叔叔对自己的行动,但是他并没有说破,可是对皇位无比渴望的朱高煦仍然选择了造反,这是他第二次找死

三、朱瞻基有心放过,他却将皇帝绊倒

按照古代的法律,凡是造反的臣子一律杀无赦,甚至会株连九族,但是朱瞻基仅仅只将自己的叔叔软禁起来,并且在此后多次前往软禁地看望叔叔,并希望叔叔回头是岸。

▲朱瞻基剧照

可是朱高煦不仅没有感恩,反而每次都以长辈的口吻去训斥皇帝,甚至出脚将皇帝绊倒。朱瞻基虽然宅心仁厚,但是身为九五之尊被这样羞辱,简直颜面扫地,以后还如何服众?这是朱高煦最后一次作死。

《明史》


汗青正浩


准确地讲,朱高煦应该是被烤死的

有个成语叫“请君入瓮”,这个成语源自唐朝的两个酷吏,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这二人都是武则天的亲信,擅长以各种刑讯逼供,是当时有名的酷吏。

公元691年,有人告发周兴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审问周兴。来俊臣对周兴非常了解,他知道一般的手段是不可能让周兴招供的,于是他设计请周兴吃饭,在宴中他请教周兴,说自己平日遇到一些惯犯死不认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周兴听后笑道:“这个容易,你取一口大缸,将犯人放入缸中,然后在大缸周围架设火炭烘烤,不愁他不招”。

周兴刚刚说完,来俊臣就命人取来大缸,然后对周兴说道:“有人告你谋反,我奉旨调查,现在请君入瓮吧”。周兴一看,心想这回算是凉了,于是赶紧叩头伏罪。

从这个典故中可以看出,“请君入瓮”这个刑罚非常严酷,一般人都是绝对受不了的,而朱高煦差不多就是这么被杀死的。(请君入瓮)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在朱棣当藩王的时候,朱高煦被封为高阳郡王。此人生性顽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当年在南京读书的时候,他的爷爷明太祖对他就很是反感。

不过朱高煦虽然骄纵,但是勇武异常,在朱棣起兵造反时,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大本营,而他则随父亲南下征战。在东昌之战中,朱棣被朝廷击败,幸亏朱高煦及时赶到解围,朱棣才得以脱险。

得益于自己战功显赫,朱高煦深得朱棣喜爱,朱棣甚至以“世子多疾”来鼓励朱高煦,言外之意便是暗示朱高煦有当世子的机会。

在朱棣夺位之后,对于太子人选问题一度徘徊不定。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身材非常肥胖,并且还有点足疾,形象不是太好。虽然朱高炽早早的就被立为世子,按理说朱棣当了皇帝后,朱高炽就理应升格为太子。但鉴于朱高炽的残疾,朱棣还是有立朱高煦的为太子的意思。

在朱棣看来,朱高煦能征惯战,非常像自己,而世子朱高炽不仅形象欠佳,而且性格非常柔弱,有点子不类父的感觉。

不过朱高炽的长子,也就是皇长孙朱瞻基非常讨朱棣的喜欢,并且朱高炽是太祖皇帝钦定的世子,朱高炽本人也没有什么过失,实在是没有废长立幼的理由。最后经过权衡,朱棣还是决定立朱高炽为皇太子,晋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国云南。

朱高煦在得知自己无缘皇位之后非常愤恨,也不愿意去云南就藩,朱棣无奈,只等同意他继续留在京师。

朱高煦在京期间多有不法之行,还经常陷害太子,他也常常自比唐太宗,希望能复制李世民的上位之路,夺嫡之心未死。

后来朱棣将他改封到青州,朱高煦仍旧不肯动身,甚至还僭越使用天子仪仗,惹得朱棣大怒,差点将他废为庶人。好在太子朱高炽不计前嫌,帮他说了不少好话,朱高炽才免于被废。之后他被徙封到山东乐安州,虽然此后朱高煦仍不安分,但也总算消停了几年。

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炽,朱高煦大哥)

在明仁宗继位之初,朱高煦一直派人窥伺朝内局势,有谋反之图。明仁宗不愿意看到手足相残,于是诏朱高煦入京,对他大加封赏,希望能感化他。

由于明仁宗朱高炽比较肥胖,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在当太子期间朱棣就多次催促他减肥,但始终没能减下来。过度肥胖严重损害了朱高炽的健康,在继位不到一年后朱高炽就驾崩了,这让朱高煦再度燃气当皇帝的野心。

因为事发突然,明仁宗驾崩时太子朱瞻基还在南京,而从南京返回北京必须经过山东,于是朱高炽准备在山东设伏,截杀朱瞻基。不过朱瞻基也是早有准备,没能让朱高煦得逞。最后朱瞻基成功过返回北京继位,是为明宣宗。(明宣宗朱瞻基,朱高煦之侄)

明宣宗继位之后不计前嫌,对叔叔朱高煦依旧不错,但朱高煦还是在明宣宗继位的第二年造反了。

面对朱高煦的谋反,明宣宗最初还是希望自己这位叔叔能够悬崖勒马,明宣宗告知朱高煦,只要他能悔改,放弃谋反,自己可以既往不咎。不过明宣宗的好意却被朱高煦一口回绝,于是明宣宗决定统兵亲征。

朱高煦这个人纯属是有勇无谋类型,起兵之初他是雄心勃勃,但在得知明宣宗亲征之后立马就慌了。在朝廷大军兵临乐安城后,朱高煦深为惶恐,他竟然不顾部下的反对想出城投降,在受到部下阻拦后,他又偷偷地从小路出城投降了。

朱高煦投降后,明宣宗没有杀他,只是将他和他的儿子都废为庶人。不过跟着他造反的那些弟兄们就惨了,这些人原本想跟着朱高煦打天下,封王封公,结果却被朱高煦给坑死了,明宣宗将朱高煦的主要亲信党羽共六百四十余人全部处死。

公元1426年,宣宗去牢中探视朱高煦,按说此时的朱高煦已阶下囚,应该老实点才对。但不知是不是癫痫烦了,朱高煦竟然故意绊倒了明宣宗。

明宣宗被绊倒后非常生气,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可没想到朱高煦非但没有求饶,反而将大缸顶起。受到挑衅的明宣宗于是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随后,明宣宗将朱高煦在世的十个儿子也全部诛杀。

朱高煦死的时候年纪是46岁,其实按照他的所作所为,他能活到46岁才被处死已经是奇迹了。平心而论,他的父亲、大哥和侄子对他都十分容忍,以他的罪行换成别人早死一万次了。只是他太能作了,最后导致祸及子孙,实在是可悲可叹。


千佛山车神


朱高煦并不是在缸里被烹死的,而是被扣在缸底,然后被活活烤死的。《国朝献征录.汉庶人传》载:“亟命壮士舁铜缸覆之。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



朱高煦,朱棣嫡次子,与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都为徐皇后所生。因晚于朱高炽2年出生,做不了嫡长子,自然就失去皇位的继承权。当然这还不是朱高煦最悲剧的时候,最悲剧之时是被自己的父亲朱棣给“欺骗”、“利用”。

《明通鉴.卷十三》载:“六月,癸丑朔,燕师将渡江,盛庸扼之于浦子口,败之。燕王欲且议和北还,适高煦引兵至,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率众殊死战,庸兵失利,退屯高资港”。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在浦子口被建文大军击败,朱棣欲以建文议和返回北京,这时恰逢朱高煦率军赶到,于是朱棣就抚摸着朱高煦的背部道:“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朱棣欲立朱高煦为世子,将来继承燕王,甚至是皇帝。此时朱高煦在听到这句话后,是备受鼓舞,他亲率军队力战,终于反败为胜,将建文大军击溃。



可是当朱棣登基后,朱棣就再也未提起当年的那句承诺。之后朱棣立储,他遵循大臣们的意见,立朱高炽为太子,将朱高煦抛之脑后。此后朱棣为了防止自己这位功劳卓著的儿子在京城对朱高炽造成威胁,不顾朱高煦伤心欲绝的责问“我有何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将朱高煦封到云南。

只是可伶朱高煦,说的难听点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被利用的棋子。

若问“靖难之役”中对朱棣功劳最大的是谁?不是朱高炽,也不是朱权,而是朱高煦。当年朱棣多次濒临危难,都是朱高煦的力战下方才转败为胜,如建文二年,朱棣兵败东昌,大将张玉战死,建文军将其团团围住,朱棣性命忧矣,正当危急关头,朱高煦率军赶至,击退建文军队,将朱棣救出,朱棣才转危为安。



按理说这等功绩,放在任何一个朝代,即使是做不了皇帝,也能做一个显赫的王爷,毕竟他多次拯救皇帝于危难之间,同时他的哥哥朱高炽、侄子朱瞻基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仁义之君,所以说若无特殊情况,朱高煦绝对是能安安心心的做一个显赫的藩王,然后得以善终。

可惜,朱棣负了朱高煦太多,他给了朱高煦太多不能实现的承诺,也给了朱高煦太多不能实现的憧憬。如此,或许是朱棣觉得自己的确是亏欠了朱高煦,所以他开始有意无意的纵容朱高煦,再加上朱高煦本就心存不满,最终朱高煦走向了不归路。



曾经如果朱棣能够下定决心让朱高煦远离中央朝廷,让他待在云南,或许朱高煦的夺嫡的心思不会那么重。可是朱棣既是一位言而无信的父亲,又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当朱高煦随幸北京之时,他不忍朱高煦的苦苦哀求,最终同意他回到南京。而后,被“放虎归山”的朱高煦在南京是越发的加深了他的夺嫡之心,他开始用尽各种方法去陷害太子朱高炽,并致使解缙冤死、黄淮入狱。

但即使朱高煦如此做,朱棣也不曾怪罪于他。直到1415年,朱高煦被改封青州时,他仍不可就藩,朱棣才开始怀疑他有夺嫡之意,于是赶紧下诏催促他就藩。可此时朱高煦的性格早就被固定,多年朱棣对他的纵容,早就让他变成了一个骄横跋扈,有恃无恐的奸王。他在接到朱棣的诏书后,并没有去就藩,而是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三千人,又击杀兵马指挥徐野驴,僭用御用车马器物。



最终朱棣被彻底激怒,他剥夺朱高煦的冠服,然后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将他废为庶人。不过无论他怎么对待太子朱高炽,朱高炽都视他为自己的亲弟弟,朱高炽不忍朱高煦受到如此惩罚,于是在朱棣面前极力求情。朱棣后来平静下来后,其实也不想惩罚朱高煦,在朱高炽的求情下,也就顺坡下驴,只是去朱高煦的两护卫,将他的亲信诛杀,之后改封乐安州。

不过朱高煦并没有因此而幡然悔悟,他反而是认为朱高炽在对付他,朱棣在嫌弃他,于是到达封地后,他加紧谋反事宜。只是碍于朱棣的存在,他不该有啥异动。1424年,朱棣驾崩,朱高炽登基为帝,是为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后,朱高煦开始加快谋反,而朱高炽虽知朱高煦有谋反的心思,但是因兄弟之情,他不忍对其动兵革,只是用增加其俸禄,封长子为世子,其余诸子为郡王的厚赏来希望他能自己悔悟,放弃造反。



1425年,还没等朱高煦有什么行动,朱高炽驾崩,宣宗朱瞻基继位。而在朱瞻基从南京赶来北京即位时,朱高煦居然丧心病狂的欲在中途截杀自己的侄子,不过因行动仓促,所以未能成功。但是朱瞻基同他的父亲一样,他对于自己的这位叔叔也是十分厚待,他知道自己的祖父、父亲是亏欠朱高煦的,如此对他,朱瞻基始终是仁义对待的,他不但厚赏朱高煦,对于朱高煦的请求也是一概允之。

可惜的是,朱高煦却始终是不懂的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他们对他的仁义,对他的厚待,他们如此对待朱高煦不是因为害怕他,而是觉得亏欠他,他们都在想方设法的补偿他。可是朱高煦却始终都不懂,朱棣等人的厚待,只会让朱高煦变得越来的骄横跋扈,肆无忌惮。最终朱高煦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血的代价。



1426年八月,朱高煦还是反了,三代帝王对他的厚恩反而让他肆无忌惮的起兵造反。当然最终的结果显而易见,朱高煦怎可对抗朝廷,朱高煦败了,被生擒。最初,面对着群臣纷纷要将朱高煦明正典刑的请求,宣宗都不允,他始终是想留着自己叔叔一命,所以他只是将朱高煦废为庶人,然后关押在皇城西安门。

只是,朱高煦这人真的是太不自量力,太自己作死,本来他可留下一命,不久之后以朱瞻基的仁义,他势必能重新出来,甚至是再次为藩王。可是朱高煦最终还是作死,当时宣宗前来探望朱高煦的时候,朱高煦居然拿脚绊倒了宣宗,然后大笑看着宣宗落魄的模样。



其实宣宗终于明白了,朱高煦已是无可救药,无论如何对待他,朱高煦始终都是一个头长反骨的皇叔。如此,宣宗下定决心下诏将朱高煦处死,宣宗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

只能说朱高煦在初期虽是一个悲剧的人物,被自己的父亲欺骗,利用。可是到朱棣登基后,朱高煦虽然做不成皇帝,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三代帝王对朱高煦都是十分厚待,可以说此时的朱高煦只要自己不作死,他决定是能安安稳稳的做一个权倾天下的藩王,做一个近次于皇帝的藩王,只是可惜啊!


澳古说历史


明宣宗朱瞻基是朱棣的所以,朱高煦则是朱棣的儿子,所以算起来朱高煦还是朱瞻基的亲叔叔,那么作为仁君的明宣宗又为何要把自己亲叔叔朱高煦放在铜缸里活活烹死呢?难道帝王家真的没有一丝感情么?

其实非也!实则是朱高煦太“作”了,把明宣宗对他一次又一次的仁慈当做懦弱可欺!


这件事情要从“靖难之役”说起,“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从,尝为军锋……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朱高熙在靖难时,就跟着朱棣一起,并在期间救了朱棣一命。所以特别讨朱棣喜欢,朱棣觉得朱高煦像自己,能征善战且有勇有谋。所以在朱棣称帝后,总想着立朱高煦为太子。但朱高熙毕竟不是自己的嫡子,他上面还有个哥哥朱高炽,在明代立嫡立长的观念下,最终朱棣不得已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这让朱高煦觉得是朱高炽抢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伐途中病逝,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朱高煦派心腹入京,准备伺机叛乱,夺取皇帝之位。明仁宗在得知这件事后,并没有对自己的这个弟弟怎样,而是召朱高煦回京,并增其俸禄、赏其宝物以万计,后让他返回乐安藩国,同时还封他的长子为世子,其余儿子均封为郡王。

朱高煦虽然三番四次想要篡位,但明仁宗始终是念及骨肉亲情,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这个弟弟能够安分守己,但朱高煦认定了就是朱高炽夺了自己的皇位,势必一根筋走到底,将明仁宗对自己的一切当成了“狗屁”。


自幼体弱多病的明仁宗在位仅仅一年就驾崩了,明宣宗朱瞻基继位,贼心不死的朱高煦,又一次起了夺位的心,这一次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明宣宗仍然没有与这个叔叔计较。

“宣德元年八月,遂反。遣其亲信枚青等潜至京师,约旧功臣为内应。”


朱高煦把明宣宗对他的仁慈当作了懦弱可欺,他变得更加的肆无忌惮。并于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起兵造反,最终失败。当时朝中的大臣们都上书,要求将朱高煦明正典刑。但仁慈的明宣宗并没有这么做,只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安置在皇城西安门内,并且明宣宗还时不时地去探望朱高煦。

“亟命壮士舁铜缸覆之。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诸子并死。”


很明显朱高煦并不领明宣宗的情,并在一次明宣宗的探视中,故意将明宣宗绊倒,一而再再而三对皇权的挑衅,明宣宗这个仁慈的皇帝再也忍不住了。直接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本想着这样子朱高熙该服软了吧,但朱高煦竟将大缸顶起,还对明宣宗破口大骂。再也忍不下去的明宣宗直接让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就这样吧把朱高煦活活烹死在铜缸之中。

朱高煦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触犯两位皇帝的逆鳞,为了篡位更是没有底线,更把明仁宗、明宣宗对他的仁慈当做了懦弱可欺,有这样的下场也是罪有应得!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国朝献征录》


像素说历史


1426年,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被关压在西安门内。一天,他的亲侄子明宣宗朱瞻基去看望他,他却故意用脚勾倒朱瞻基。朱瞻基大怒,令人用三百斤的铜缸把他扣在里面。力大悍勇的朱高煦竟然顶着铜缸乱跑。朱瞻基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铜缸内,这里并不是题主说的烹死。那么,明宣宗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叔叔烤死呢?其实真正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绊倒了朱瞻基。

朱高煦的死一方面在于他的父亲,另一方面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

一、朱棣对朱高煦的许诺让他居功自傲对太子不服,为叛乱埋下隐患。

因在靖难之役时朱高煦多次充当急先锋,并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朱棣很赞赏他,感觉这儿子有出息而且很有自己的风范,朱棣抚摸着他的背部道:“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朱棣对他的肯定,亲自许诺给他太子位,让他异常高兴,并恃功骄纵,经常干违法的事。


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只爱读书,不爱习武,他的体态很肥胖,连路都走不稳,必须要两个人搀扶才行。一生爱武的朱棣感觉他不像自己,因而不喜欢他,朱棣几次表现出有更换太子之意。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事上优柔寡断,给了朱高煦很大的希望。但因朱高炽是朱元璋亲自挑选的世子,他在其他方面很优秀,朱棣又必须遵守内阁制度和长幼有序制度,最终他还是立了朱高炽当太子,希望破灭之后的朱高煦很愤怒。

失去垂手可得的太子位,以朱高煦的性格自然不服,他表示反抗。他死守在京城挑拨是非对太子位蠢蠢欲动,不肯就藩。他向朱棣进谗言使支持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功臣解缙最终惨遭杀害。他还私养大批武士随时都有弄死朱棣和朱高炽的可能,在他母亲许皇后和杨士奇的劝说下朱棣才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至此以后他安稳了一段时间。

二、自己作死

1、他自幼在人心中都没有好印象

朱高煦自幼生性凶悍,人品不好,又不爱学习,对人言行轻佻,就连他的爷爷朱元璋都非常讨厌他。他的堂哥朱允炆继位时,他与兄长朱高炽进京朝拜。他的舅舅徐辉祖看不惯他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样子,就暗中告诫他。他不听告诫,不听就不听呗,还偷走了他舅舅最心爱的宝马,跑回北平(今北京)。跑就跑呗,一路上还杀死官民,还在涿州击杀驿丞。为此朝臣们都纷纷指责他的父亲朱棣,“子不教父之过”,这样的逆子实在是让自己老爹下不了台。他还私自训养士兵,放纵手下滥杀无辜。

2、罪孽深重,忘恩负义、不思悔改

1416年(永乐十四年)十月,朱高炽已犯案数十起,要是平常将领早碎尸万段了。朱棣一怒把他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将他废为庶人。太子朱高炽不计前嫌替他向父亲求情,朱棣免了他的罪,削去他的两护卫,将他的亲信诛杀。撵他回到封地,但他仍不思悔改。

3、叛乱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明仁宗)继位,朱高煦又开始积极活动起来,他想学他父亲发动第二次“靖难之役”,他派遣心腹入京,伺机叛乱。结果被明仁宗查出,仍没有剿灭他,给他悔改的机会。明仁宗将朱高煦召回京城,既加工资又赏宝物。然后命他回他的封地乐安,封他的长子为世子,其他的儿子为郡王。


4、谋反

1425年,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回来奔丧。朱高煦却在半路上设埋伏预谋夺皇位,但未成功。不久,朱瞻基(明宣宗)登上皇位,又对朱高煦大加赏赐并尽量满足他所提出的一切要求。结果他认为自己侄子好欺负,继续作死。

5、谋反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急不可待带着自己儿子起兵造反,被张辅告发。朱瞻基亲征,他乖乖投降。朱瞻基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逆党王斌等被杀,同谋640余人被杀,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的有1500余人约一半被处死,另外的被罚守卫边疆。但明宣宗并没有治朱高煦死罪,只是软禁。后来明宣宗派内侍看望他,他如果悔改认错明宣宗很有可能会放了他,让他颐养天年。但他作为一个阶下囚,还想着要弄死明宣宗,没有武器用脚绊。

明宣宗忍无可忍将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受其连累全都被杀。朱高煦有野心无谋略,自不量力终覆亡。


小姐姐讲史


对朱高煦之死,说点个人看法。

第一,朱高煦是应该当皇帝的。

①,朱元璋靠“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凝聚人心,建立了大明王朝。

②,朱棣再接再厉,一生中五次亲征蒙古草原大漠,把清除鞑虏余孽的斗争继续下去。成就了大明王朝声震九州,四方臣服。但朱棣在亲征蒙古途中染病去世,需要他的儿子接过接力棒,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祖训进行到底。

③,这个人就应该是朱高煦,他虽然粗暴,没有文化(这与他的爷爷、父亲一脉相承)。但他勇猛顽强,颇具朱棣之风。他曾在“靖难之役”中身经百战,还救过朱棣性命,成就了父亲夺得大位,有拥戴第一功;他的刚猛血性,将是元蒙残余势力的噩梦。

第二,刀把子斗不过笔杆子,朱高煦被文臣算计,要阻止他当皇帝。

朱元璋杀胡惟庸,朱棣鄙视文臣(后来杀方孝孺充分证明),已使文臣们惴惴不安求自保。朱高煦若当皇帝,这个残暴粗人,会让文臣们感到末日来临。

文臣们未雨绸缪,成天在朱棣面前颂扬他的太子朱高炽仁心载厚,孝道,又是嫡传长子,是根红苗正接班人。

朱棣武行出身,打心眼里看不上肥胖、腿瘸,行走都不能自理的朱高炽适合接他的班。但经不起以解缙为首的文臣忽悠,朱棣最终没有废太子另立他欣赏的朱高煦。

第三,朱高炽再接再厉,用文人的心机将朱高煦玩废。

朱高煦城府不深,父亲不看中他劳苦功高,扶持他那个“肥胖废人”哥哥,他当然会把不满写在脸上。朱高炽让文臣们收集朱高煦不轨言论和行为,向朱棣揭发,惹得朱棣勃然大怒要废朱高煦为庶人。朱高炽再显示“仁心载厚”为弟弟求情,在朝廷上下落得好名声。最终朱棣将朱高煦赶出北京杵在山东。断了朱高煦的皇帝梦。

第四,朱瞻基最后一击,将亲叔叔朱高煦玩死。

朱高炽继位后十个月死于纵欲过度,朱瞻基接过父亲大位。朱高煦欲在山东造反,可惜他有勇无谋感动不了北京朝廷。朱高煦最终选择向来亲征他的侄儿皇帝投降。但朱瞻基没把他一刀两断来个痛快的,只贬他为庶人囚禁在北京。

接下来的故事就必然发生了!朱瞻基摆出宽宏大量模样去探望生不如死的朱高煦,朱高煦不吃这一套,忍无可忍伸腿绊倒侄儿皇帝,还大声吼叫泄愤。被扣在大缸里,他顶起大缸,被众人按下;他还在大缸里破口大骂,被放上柴薪点燃灼烤,朱高煦气绝!

朱高煦无理到极致,该死!朱瞻基多么宽容,已做到了仁慈义尽!

朱瞻基之后的明朝把文人统治进行到底,后来发展到皇帝玩怪癖,太监把控朝政督军。

明朝失去了朱元璋、朱棣的锐意进取血性,从朝气蓬勃变得平庸乏味。最后这些文臣背叛怒发冲冠的朱由检投靠满人,把朱家皇帝彻底玩没。

如果当初朱棣让朱高煦接班,或许以后会诞生出“项羽”或“汉武帝”式后人,明朝的历史有可能被改写。


谌人


简单来说,朱高煦是被烤死的。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孔武有力、英勇善战,属于武力型选手,在政治谋划上矮了父兄好几筹,就是侄子也长江后浪推前浪,把他烤死在铜缸里。

助父夺位,战功赫赫

朱高煦作为明朝宗室第三代,自小在京师(今南京)就学,但他对文化知识非常不感冒,不肯学,言行举止颇为轻佻,导致爷爷朱元璋对他很不满意。


朱元璋去世后,朱高煦的堂哥朱允炆继位,进行了非常失败的削藩政策,导致燕王朱棣着手准备造反。不过面子还是要做的,不能让朝廷生疑,所以朱棣把世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派去朝见朱允炆。

朱高煦可没指望朱允炆能放他们回去,干脆偷了舅舅徐辉祖的宝马,渡过长江就往北平(今北京)赶,连杀官吏驿丞,最终抵达北平。

不久朱棣正式起步,发动靖难之役。在完全控制北平城后,朱棣率军南下,朱高炽留守大本营,朱高煦随军征战。

在白沟河之战中,朱棣差点被干点,幸亏朱高煦率数千骑兵冲击,击破敌军,才救下朱棣。类似情况出现了好几次,以至于朱棣感叹这小子有我的风采,朱高煦也因此居功自傲。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王军进抵京师,并在内应的帮助下进入城内,朱允炆自焚或不知所踪,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数日后,朱棣称帝。

与兄夺嫡,失败就封

按照中原王朝的一般规矩,继承人首选嫡长子,早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棣就立嫡长子朱高炽为燕王世子。

朱棣称帝后,同年十一月立燕王妃为皇后,并讨论立太子的事。这本来不用讨论的,因为世子都定好了,直接就地升级不就好了?

讨论说明朱棣多少有些犹豫,朱高炽虽是嫡长子,但身体肥胖、爱好文学,武力值不够,朱棣不太喜欢他。朱高煦是嫡次子,为人勇猛,在靖难之役冲锋陷阵,功劳很大。

经过讨论后,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终于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国云南。

不过朱高煦没有放弃,他坚决不肯去万里以外的云南就封,留在了南京(北平被朱棣升格为北京,京师改称南京),还把王府护卫改名叫天策卫,一副学习天策上将李世民的模样,要知道,李世民可是弑兄逼父上位的。

朱棣是个闲不住的皇帝,经常率军北征,朱高煦作为猛将,经常随父亲出征,而太子朱高炽就留守南京,监国处理政务。即便是儿子,朱棣也不是很放心,经常派人监视朱高炽,看他有没有异动,朱高煦往往趁机搅和,想抓住太子的把柄,好取而代之。

朱高炽虽然胖,但不笨,他办事非常小心,并没有留下什么把柄,躲过了弟弟一次次的陷害,还让朱棣对他的办事能力越发欣赏。

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棣将朱高煦的封地改到山东青州,朱高煦还是不想走,这一次朱棣可不由着他了,强行让他就藩。次年又改封乐安州。

起兵谋反,装逼身死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征回军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

此时明朝都城已经迁至北京,朱高煦之子朱瞻圻就在北京。朱高煦跟儿子联络后,派心腹入京,想趁朱高炽刚刚继位,立足未稳的机会,发动政变。

这些动静被朱高炽尽收眼底,他直接把朱高煦召回京城,一面稳定自己的皇位,一面给弟弟增加封地、赏赐财物,然后才放其回封地。

朱高炽身体不好,在位十个月就暴病而亡,当时太子朱瞻基还在南京,匆忙间北返奔丧。

朱高煦顿觉大好时机,因为朱瞻基北返一定会经过山东,他派人埋伏做掉朱瞻基,然后就能堂堂正正地兄终弟及了。

然而朱高煦等了半天没等到朱瞻基,再等几天,北京传来了新君继位的消息,他整个人都懵了,又失败了。

接连数次阴谋失败,导致朱高煦的反心已经是人尽皆知,不过朱瞻基还是给他来了波捧杀,亲口对群臣说:“我爷爷跟我爹说我二叔要造反,我爹却对他很好,现在来看,二叔这是改过了嘛。”

接下来,朱高煦凡有所求,朱瞻基都给予满足,朱高煦越发膨胀,觉得这个侄子软弱可欺。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朱瞻基御驾亲征,朱高煦投降。对,整场叛乱就这么简单,朱高煦起兵、朝廷集结军队、开到乐安围城、朱高煦投降,压根就没发生什么大战,因为实力差距太明显了。

有鉴于二叔这么“识时务”,朱瞻基也没杀他,只是把他囚禁在紫禁城西安门内。

不过朱高煦不服啊,一仗都没打就失败了,他不甘心,后来朱瞻基来看他的时候,他故意伸腿绊倒了朱瞻基。朱瞻基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

朱高煦怎会服输,用力顶撞铜缸,把大缸撞得左右移动,像是要翻过来的样子。朱瞻基见他如此,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


平沙趣说历史


朱高煦(1380年12月30日-1426年10月6日)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二个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的弟弟,在明宣宗时期谋反失败后被囚禁,囚禁期间对明宣宗大不敬,宣宗一怒之下将其炮烙而死。

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呢?我可以说,这完全就是朱高煦自己作的,他从朱棣在的时候就开始作,最后终于把自己作死了。


附图,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宣宗章皇帝御容

太子之争

朱高煦与仁宗、宣宗父子的恩怨可以追溯到建文帝年间。

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朱高炽镇守北平,期间以一万兵力阻挡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中央军围攻。朱高炽身型肥胖且有脚病,不曾随父亲朱棣征战再加上性格相对温和,所以向来不被朱棣喜爱。反而是经常随朱棣征战的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更受朱棣喜爱,特别是朱高煦在靖难期间屡立战功,多次营救成祖于危难之中,明成祖曾许诺事成后立他为太子。

得到朱棣许诺的朱高煦目中无人,因此建文帝以此离间,下“赐世子书”给朱高炽;朱高燧的人得知此事后向朱棣建言“世子勾结朝廷”,没想到朱高炽不看书信直接交予朱棣,所以离间未成。

永乐元年春正月丙戌,群臣上表请立皇太子,朱棣不允;三月戊寅朔,文武百官继续上表请立皇太子,朱棣敕令“姑缓之”。朱棣本想立自己喜爱的次子朱高煦为太子,但由于长子朱高炽的世子之位是明太祖朱元璋确立的,而且朱高炽得到徐皇后和文武大臣的支持,所以最后在永乐二年四月甲戌(1404年5月12日)仍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明成祖即位后多次出征蒙古,期间由皇太子朱高炽监国,负责一切国事。然而失落太子地位的朱高煦心有不甘,他与弟弟朱高燧等人乘机离间明成祖与朱高炽的关系。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北出征蒙古归来,朱高炽派去迎接的使者错过了日期,再加上朱高炽的上书解释不被朱棣接受,所以太子一系官员都被锦衣卫抓捕入狱。永乐十一年(1413年),朱高燧的党羽黄俨等人诬陷朱高炽擅自放人,许多官员被处死。后来,朱高燧的党羽黄俨等趁朱棣病重策划自立被发觉,太子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至此朱高炽的太子地位才得以稳固。

朱高煦就藩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除太子之外的诸皇子封王后须立刻前往封地就藩。朱高煦最初被封于云南,他嫌远不肯去,称“我何罪,斥我万里”;后来被封于山东青州,又称“我何罪,置我瘠土”;最后一直留在京师(南京)。朱高煦在南京期间向朱棣请得天策卫为护卫,称“唐太宗天策上将,吾得之!”,而且他横行无忌,以铁锤杀死兵马指挥使徐野驴,又先后数次杀人并抛尸于长江。

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出征蒙古回到南京后,得知朱高煦作恶多端,想要把他废为庶人,最后在太子的劝解之下将其强行迁往山东乐安(今山东广饶东北)。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高煦的长子、汉世子朱瞻壑死后由嫡次子朱瞻圻继为世子,但朱瞻圻因为其父杀死自己的母亲,所以多次向明成祖上报朱高煦的恶事。明成祖因此对汉王父子厌恶至极,称“尔父子何忍也”。

仁宗即位后,身在京师的朱瞻圻多次写信给朱高煦称“朝廷将发兵征乐安(朱高煦封地)”,意在挑拨朱高煦造反。朱高煦进京朝觐期间,称朱瞻圻不孝并将朱瞻圻向其通风报信的密件上交仁给宗,明仁宗大怒称:“汝处父子兄弟间,谗构至此,离间吾兄弟,况他人乎!”,朱瞻圻随后被废为庶人。

意图谋反与死亡

明仁宗在位十个月即驾崩,皇太子朱瞻基当时身在南京,得知仁宗的死讯后立即赶回北京即位,朱高煦企图在朱瞻基北上经过山东时伏击,结果失败。宣德元年八月初一(1426年9月2日),朱高煦趁北京地震之机在其封地乐安(今山东广饶东北)谋反,是为高煦之乱。明宣宗在大学士杨荣的劝谏下御驾亲征。八日,宣宗率军出征;二十一日,朱高煦投降并被押回京师囚禁。

朱高煦在京师被囚禁皇宫右顺门外的逍遥城,明宣宗亲自前往逍遥城探视,却被朱高煦用腿绊倒。宣宗在大怒,命卫士用铜缸将朱高煦覆盖在其中,结果朱高煦将三百斤重的铜缸扛起来移动,宣宗于是让人在铜缸上堆柴点火,朱高煦死在铜缸中。

这本来应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但是读来有点搞笑!!

此为个人见解!!欢迎交流与讨论!!求赞加关注u!!!


我没忘记home


常言道,不作死,就不会死,这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朱高煦就是自己太作了,最后把自己给玩死了。

朱高煦出身高贵,原本是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他天生英武,力气过人,而且善于骑射,跟朱棣非常类似。如果朱高煦能够勤奋好学,行事谨慎,靖难之役后,被朱棣立为太子,基本上板上钉钉的事情。只是,朱高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那就是“言动轻佻”,“不肯向学”。正是朱高煦这个自幼已经显现出来的缺点,最终害死了朱高煦。

据《明史·朱高煦传》记载,太祖朱元璋去世后,朱高煦和长兄朱高炽作为人质,同往南京。朱高煦天天游手好闲,惹是生非,他的大舅徐辉祖知道后,就曾暗中告诫他。而朱高煦不但不听,还在返回北平时,盗走了大舅最心爱的宝马。而且,朱高煦还经常肆意杀害官员、百姓,是一个比较肆意妄为之人。

朱高煦善武,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数次于危难之中,营救父亲朱棣。朱棣为了鼓励朱高煦,曾经暗示着说:“世子多疾!”不管在谁听来,这都是说,娃呀,好好打仗,世子多病,以后皇位就是你的了。

有了战功和朱棣的暗示,朱高煦从此是更加的骄纵不法。正是因为这一点,最终让朱棣放弃了他,而将多病,且身有残疾的嫡长子朱高炽立为了太子。朱高煦对此非常不满,不但不肯就藩云南汉王府,还待在京城,广招侍卫,常以唐太宗自比,而且多次陷害太子。太宗李世民干过什么事情呢?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迫使李渊禅位,自己做了皇帝。这朱高煦此时已经是在自寻死路了。

后来,朱棣心疼儿子,将朱高煦改封到了青州,位于南京和北京之间,算是中原地区了。结果,朱高煦还是不肯就藩,这让成祖开始怀疑他有夺嫡的意图。后来朱高煦又私募三千精兵,击杀北平的兵马指挥使,僭越使用御用车马器物。这让成祖非常愤怒,对朱高煦严加痛斥后囚禁。原本,成祖准备将其废为庶人。幸得太子朱高炽的极力维护,朱高煦这才躲过了惩罚。

成祖病逝后,仁宗朱高炽继位。仁宗探知朱高煦有意叛乱,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将朱高煦召入京城,厚加赏赐,提高俸禄,并将朱高煦诸子皆加封郡王爵位,这才算是安抚了朱高煦。

仁宗去世后,当时仁宗长子朱瞻基还在南京。原本朱高煦是有机会夺位的,他可以封锁消息,在北京矫诏宣布继位,然后册封朱瞻基为王即可。可是,他错过了时机,朱瞻基很快得到了仁宗去世的消息,急匆匆赶回北京。

朱高煦这时还是有机会的,可以多派几路人马,封锁进京的所有道路,击杀朱瞻基。结果,朱高煦仓促之间在山东境内设伏,截杀朱瞻基。因为准备不足,刺杀失败。宣宗朱瞻基顺利抵京,登基为帝。

可见,朱高煦虽然勇武,却缺乏胆识与谋略。他还自比唐太宗,估计给太宗提鞋,太宗都不要他。

宣宗继位后,也并没有清算朱高煦,反而是对这位叔叔厚加赏赐。宣宗对于朱高煦提出的治国建议,全部予以同意,并且都交给朱高煦执行。宣宗原本示好,缓和矛盾的举动,却被朱高煦错误的理解为软弱无能,从此更加的恣意妄行。

朱高煦在宣宗继位第二年的八月,竟然学起了他爹朱棣,起兵造反,自立朝廷。宣宗开始不忍动兵,屡次派人劝朱高煦投降,并且答应绝不追究朱高煦的反叛之责。朱高煦刚反叛,玩的正高兴,当然不肯投降了。宣宗无奈,只得御驾亲征,包围了朱高煦占据的乐安城。

被包围了,朱高煦怂了。他秘密派人找宣宗议和,说愿意投降。手下人得知后,力劝阻朱高煦不要投降,他们愿意誓死保卫他。结果,一怂到底的朱高煦乔装改扮之后,偷偷的从小路溜出城,向宣宗投降了。朱高煦的这一举动,直接坑死了所有坚决支持他的将领。从此,朱高煦真正成为了孤家寡人,他不死那才叫奇怪了。

朱高煦之乱平息之后,大臣们纷纷要求处死朱高煦。但此时的宣宗,还念及叔侄亲情,坚决不许。宣宗对朱高煦的惩罚,仅仅是废为庶人,关押京城。朱高煦被关押后,宣宗还希望感化这位叔叔,亲自前往探望。这位朱高煦,的确是“言动轻佻”,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竟然伸脚将宣宗朱瞻基给绊了一个大跟头。感觉朱高煦这心智,也就是五六岁孩童的水平。

朱高煦的这一举动,让宣宗哭笑不得。宣宗只能命人控制住朱高煦。可是朱高煦还不老实,奋力挣扎。宣宗无奈,让人取来了一口三百多斤重的大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然将大缸顶起来,晃来晃去。

这一下,彻底激怒了宣宗。宣宗命人在铜缸周围点起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给烤死在了铜缸之内。朱高煦一死,等于亲情彻底决裂,宣宗又将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部处死。

怎么评价朱高煦呢?历史上的一个调料包,一个笑话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