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而不攻列寧格勒,是希特勒犯下的致命錯誤嗎?

鄒慶徵


沒有佔領列寧格勒是希特勒在二戰期間犯下的最大戰略失誤之一,其後果不亞於後來的莫斯科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圍困並沒有消除列寧格勒在政治、軍事以及經濟上的巨大價值,因為德軍並沒有徹底包圍列寧格勒,通過拉多加湖的水上運輸線(冬季則是冰上運輸線),列寧格勒的軍民不僅頑強的生存下來,而且還有能力發起持續不斷的反攻,給德軍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始終被牢牢的牽制在這裡,無法加入到關鍵的其他戰場,寶貴的兵力被毫無意義的浪費和消耗了。



在“巴巴羅薩行動”中,列寧格勒原本是德軍第一個要佔領的戰略目標,足見其軍事意義之大。北方集團軍群的主要任務就是攻佔列寧格勒,一旦佔領列寧格勒,首先意味著北方戰場戰鬥的結束,那裡的戰線將大大縮短,從而騰出北方集團軍群的主要兵力用於其他方向上的進攻,而不是像現實那樣整整2個完整的野戰集團軍都被牽制在那裡,進行著激烈的防禦作戰。另外由於列寧格勒還是蘇軍波羅的海艦隊的海軍基地,使蘇軍波羅的海艦隊得以繼續在該海域作戰,德國無法充分利用波羅的海來改善東線的運輸狀況。如果德軍佔領列寧格勒,那麼蘇軍波羅的海艦隊也就宣告全軍覆沒了,這在軍事上意義極大。另外列寧格勒還是重要的工業城市,坦克和火炮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加入到對德軍的反攻中,一直未停止過。


從政治上來看,列寧格勒向堡壘一樣夾在德國和芬蘭戰線之間,使得兩國始終無法建立地面的聯繫,蘇軍在列寧格勒的堅守也動搖了芬蘭的參戰信心,芬蘭軍隊在奪回原屬於自己的領土後便不再繼續進攻,德軍相當於失去了這個關鍵的盟友,那可是不少於70萬人的強大軍隊,戰鬥力比羅馬尼亞、意大利軍隊要強多了。

從軍事上來看,對於列寧格勒的圍困在1942年初就已經失敗了,希特勒也很快意識到了這一錯誤,他曾試圖彌補這一錯誤,在曼施坦因的第11集團軍佔領克里木半島後,希特勒便下令將該集團軍調往列寧格勒前線,準備徹底佔領列寧格勒。但是蘇軍先於德軍發起了反攻,列寧格勒的德軍在擊退蘇軍的反攻後也暫時無力發起對列寧格勒的進攻,之後隨著德軍在斯大林格勒遭遇嚴重的危機,希特勒再也無暇顧及列寧格勒了。現在看來,德軍唯一佔領列寧格勒的機會就是在1941年的9月份,希特勒不應該急於發起“颱風行動”而調走北方集團軍群絕大部分的裝甲部隊和空軍,而是應該先集中兵力拿下列寧格勒,對於莫斯科的突擊應該留在第二年進行。儘管北方集團軍群已經完成了對列寧格勒的包圍,但是沒有第4裝甲集群的坦克和空軍是不可能發起攻城作戰的,希特勒失敗的種子在這時候已經埋下了。


戰略論


希特勒在二戰中犯下的錯誤很多,到底哪一個是最致命的?眾說紛紜,至今爭論未休。

個人認為,未及時攻佔列寧格勒,對於德軍、希特勒、軸心國聯盟來講,損失和失誤是相當巨大的。

首先,“巴巴羅薩”計劃,單從軍事角度講,是十分合理的,三個重軍集團捏成拳頭出招。列寧格勒作為首要目標之一,甚至入冬前穩定戰線的必定目標,是合理、正確的。

但為什麼沒有實現呢?沒有實現、圍而不佔有什麼後果?失誤在哪裡呢?



第一,北方集團軍群長期被託在此地,軍事價值大打折扣。在紅色方案實施不久,北方集團軍群進展神速,很快到了列寧格勒的外圍和近地帶,芬蘭軍隊也把入侵的紅軍趕出了家門。此時才是1941年8月初。如果此時德軍一鼓作氣、與芬蘭軍隊聯手,徹底佔領列寧格勒、圍殲蘇軍北方及波羅的海軍隊,完全有能力、有機會實現。可此時基輔包圍戰、斯摩稜斯克等戰役,都需要大量機動兵力,不得不抽調各戰線的部隊,所以才放棄了到手的勝利。

沒有佔領列寧格勒,德軍與芬蘭的陸上聯繫打不通。德芬聯軍、波羅的海三國志願軍、北歐志願兵等近百萬對蘇聯、對斯大林有著刻骨仇恨的虎狼之師未能釋放、組織起來。反而消耗在長期的圍困當中。這是折己之長。



第二,政治影響力減弱。德軍打來時,深受蘇聯迫害的三國,如同中國人民歡迎解放軍一樣祈盼王師歡迎解放者,無數青年踴躍協助、參加德軍。但戰爭託入持久戰、消耗戰之後,德國加緊了對佔領區人民的搜刮、壓迫,並且人民已經見不到德軍勝利、得到解放的期望,隨著蘇聯的不斷推進,三國民心不得不倒向蘇聯。



第三,經濟沒有保障。瑞典的鐵礦石,一直是德國的鋼鐵血脈。列寧格勒不佔領、波羅的海艦隊不消滅,這條經濟命脈一直處於嚴重威脅狀態。



最後說一點,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的戰鬥力、戰鬥意志是毫不遜色的。直到二戰結束、德軍投降,北方集團軍群也沒有受到大規模的圍殲,幾乎邊打邊撤地回到了庫爾蘭半島,在此爆發出更驚人的戰鬥力。以致最後走投無路投降,受到了就地釋放、遣散回家的禮遇。


祁連武青


是致命的錯誤。

假如41年能首先攻下列寧格勒,再在來年5月左右以圖莫斯科或南面的頓尼斯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都將使德軍處於有利的態勢。甚至處理得當的話,41年8、9月份就有機會一舉佔領列寧格勒。在這基礎上,二個集團軍群就可以全力攻向莫斯科,那時守衛莫斯科將更加困難了,被攻克的可能性將大增。

然而由於德軍對進攻列寧格勒缺乏計劃和決心,並在指揮和兵力調配等方面出現錯誤,錯失了8月份快速攻克列寧格勒的機會,至9月份,由於受即將開始的對莫斯科的“颱風”戰役的影響,不得不暫停了攻取列寧格勒,再次錯失較好的機會。

等德軍從莫斯科戰役的失敗陰影中緩過神來,42年年中開始的“藍色方案”,德軍再次把作戰重點轉移。根本沒有時間與兵力把攻取列寧格勒提到優先的目標上來(希特勒在42年也多次動過列寧格勒的腦筋,並派出第11集團的部分部隊增援北方集團軍群,想彌補錯誤,怎奈時機已過)。

由於兵力不足,最後北方集團軍群在東線餘下的時間內,只能以圍困列寧格勒的方式堅持到43年下半年,期間只能被動方式應對一次又一次的蘇軍解圍攻勢。44年開始,受東線大局影響,只能以敗退的方式退入白俄羅斯,再退入波羅的海三國,直至最後在庫爾蘭投降。

在長達近4年東線戰事中,真正北方集團軍群的攻勢作戰,只維持到41年9月份,其餘時間都是被動防守。長時間的防守消耗戰,佔用大量其它戰線急需的步兵兵力,並一樣使北方集團軍群損失慘重;由於完全被動防守,不享有攻勢主動權,對蘇方的兵力牽制有限,很難對整體戰局有大的影響力;作戰基本都以陣地戰的形式,不能充分發揮德軍機動作戰的優勢,揚短避長,得不償失。

(個人看法,歡迎探討)


探測衛星A


我認為希特勒絕對的無錯。因為前蘇聯的特殊天然奇寒無比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希特勒的徹底的失敗的啊。至於圍而不攻絕對的又是個後勤補給出現的短道短路所出現的無耐之舉咋辦啊?無飯吃無依穿因寒冷故以及槍支彈藥機器戰車油料的補給全都是問題宗合性的實際困難的啊還有兵員士氣低落體能衰弱疲倦不堪以及疾病的流行傷兵員的治療轉移交通運輸的被幹擾破壞等等吧所有宗合一切的因素造成了希特勒的徹底的在蘇戰爭中的完全的失敗的啊哈哈哈。這個還與全世界的人民共同反侵略的力量分不開的啊對否?

若論錯誤希特勒手下參謀及其它工作人員絕對的有錯因不瞭解天時,地利,人,的因素只論精神力量哈哈哈是否?


李承岱


當希特勒進攻俄國的那一刻就註定失敗、一個小德國把戦線拉的這麼大就是打進比得堡將敗的更慘在俄國十一月的天那就是死,與當年的滑鐵滬的拿破崙有一拚、二戰的日本也是如此。意大利就更別提了


用戶5248990110737


不是希特勒犯下致命錯誤。德軍遠離本土作戰,後勤遠遠跟不上作戰部隊,致使作戰部隊餓著肚子和敵人作戰,槍支彈藥和重武器嚴重缺乏,兵員嚴重不足,無力支持大規模戰爭大的消耗。蘇軍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人越打越多,戰力越打越強。可德軍,人越打越少,戰力越打越弱。德軍圍而不攻,是撒走大量裝甲車和大量空軍,去支援其他戰場。德軍無法集中優勢兵力去和蘇軍大血戰,大決戰。列寧格勒不是圍而不攻,是因為圍不了,攻不動。


中國美6220


莫名其妙的問題,德國當時能打下肯定會打下,誰喜歡在超級戰役時侯,身後有近百萬敵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