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最後的決戰,30萬大軍為何擋不住1萬湘軍?

邪惡女女-LL


太平天國最後的決戰終於於公元1862年爆發了,也許這一天來臨的的腳步有所遲緩了一些,但是終歸還是來了。反觀太平天國,這一顆深深吸附於晚清身上的毒瘤,最終也迎來了它“光榮解散”的一天。在這場殊死拼搏的戰鬥當中,也許有些讀者會特別注意“太平軍和清軍”雙方軍隊兵力的相差甚遠,亦有人會對於這兩個數字有所吐槽。依我個人之見,歷史上所就給我們的確實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模板”,但終歸雙方兵力是極其懸殊的。另外,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既然太平天國最終還是逃脫不了覆沒的結局,那麼勝利者為何不在太平天國的歷史上“濃妝淡抹”一下!總之,晚清的史書告訴我們:太平軍戰敗了,延續了長達14年之久的太平天國運動政權煙消雲散了。

1.太平天國後期運動的重要節點:

公元1861年9月,曾國荃攻克安慶(安慶之戰之太平天國後期運動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公元1862年6月,面對清軍的猛烈攻勢,天王洪秀全以20多萬兵力回防天京,意圖保住天京。公元1863年10月,蘇州同浙江部分地區均已失守。公元1864年7月,天京失守。同年10月,江西石城一戰,太平軍全軍終覆沒。

2.兵力優勢下的太平軍為何慘敗:

其一:英王陳玉成的“將星隕落”

眾所周知,在太平天國後期運動當中,即便沒有了前期幾位將領的領導,但卻仍然能夠將起義進行的如火如荼,這其中定然少不了後期優秀將領的努力和英明領導,其中最為優秀之人那定然就要當屬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陳玉成了。①樅陽會議後,兩人領軍共破清軍江北大營、②三河鎮大捷殲敵萬餘人、③攜手共破清軍江南大營。以上三次大捷均能證明這兩人優越的軍事素質和領導能力。但自安慶之戰爆發後,伴隨著兩人的利益分歧逐漸擴大,陳玉成被俘,李自成戰敗,由此便象徵著太平天國後期的開始覆沒。

其二:湘軍攻防兼備、武裝科技

縱觀湘軍後期對太平天國的圍攻,我們不難發現湘軍營壘的獨特之處:“處處皆系兩層,前層拒城賊,後層防援賊”。這個特點正是湘軍後期能夠以數萬人抵擋住太平軍數十幾萬、二十幾萬人的進攻並且能夠獲得大勝的重要條件。與此同時,湘軍在曾國荃的帶領下一路南下,先後將太平軍重兵鎮守的秣陵關、大勝關攻佔,由此徹底斷絕了太平軍的北方糧道。另外,在經過清政府同外國列強的合作下,湘軍從裝備上得到了大幅度蛻變,成功使得原本的“冷兵器之戰”轉換成了對湘軍有利的“熱兵器對冷兵器之戰”。再加上後來洋人所組成的“洋槍隊”的助力,這無疑於已經是對太平天國中外攻勢之上的“錦上添花”了。

其實太平天國的最終覆沒,不僅僅只是以上我所敘述的兩方面原因。究其根本的話,太平天國政權只是一個由神化迷信理念所包裝下的農民政權,農民階級的落後性和侷限性早就註定了其最終慘敗的結局。


歷史課課代表


在太平天國最後的天京之戰中,曾國荃的一支湘軍孤軍深入,直撲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太平軍幾十萬大軍卻居然奈何不了這支湘軍。最後,這支人數很少的湘軍不但站穩腳跟,還一舉破城,宣告了太平天國的滅亡!(本來我想修正題中兵力數字,後作罷了。因嚴謹數字尚有爭議,但無論是哪個版本,雙方兵力數字都較懸殊)

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其原因卻非常簡單。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場戰役的前前後後,箇中原因,自然一目瞭然。

洪秀全的兩個哥哥生財有道,致使天京長期缺糧

在李秀成救援安慶受挫後,曾經在天京提出建議,湘軍很可能很快威脅天京,希望太平軍開始在天京儲存糧食,並且在雨花臺附近加強防務。

這些建議,得到了天朝朝臣的一致讚許,決定開始在四周採購糧食入天京。可是,洪仁達、洪仁發發布命令,“要買糧的,一定要用我們的洪票,要洪票的人,一定要出銀子來買,沒有銀子,是沒有票的。拿了票買好糧食的人,回來的時候記得一定要交重稅!”這樣,大家都不肯去外面買糧食了。

洪天王的兩位哥哥,貪婪無度,目光短淺,逼走石達開,汙陷李秀成,掠奪天京民,又擾亂儲糧大計,堪稱大清超級臥底。


洪家兄弟的這招發財招數,直接導致了太平軍在天京作戰中的被動局面。由於天京缺乏糧食,太平軍不敢在城內養大軍。而外地的援軍,來到天京後也不能長期堅持。洪天王,最後就因缺糧,帶頭吃“甘露”而歸天。

天京缺糧,對湘軍來說,是最大的鼓舞,因為,他們知道,眼前的敵人再多、再可怕,湘軍只要咬牙堅持下去,太平軍就自然會退去了!

舉措慌張,不顧全局

在湘軍進抵雨花臺後,洪秀全立刻下詔,要求正在攻打上海的李秀成回援天京。

李秀成得令後,調撥了軍隊回援天京,本人依然在蘇州主持東線戰局。

李秀成的計劃,是比較照顧全局的。

天京附近出現敵軍,對太平軍來說,不算新鮮事。自打太平軍定都天京,清軍就常常來訪,冮北大營、江南大營就常常屹立天京周邊。太平軍常見戰法,是肅清周邊,孤立敵軍後,一舉擊破。比如,1856年,楊秀清等到西征取得一定戰果,穩定外圍局勢後,才一舉擊破冮北大營。

正因如此,李秀成一早建議天京儲糧,就是知道天京保衛戰,是一場持久戰,很難直接驅走來敵。因此,穩定東線局勢,再回師斷敵後援,解天京之圍,與當年楊秀清的策略是比較接近的。

可是,洪秀全一再急詔下,李秀成只得緊急回師天京,發動了“十三王解圍天京”之戰。

整個天京保衛戰,洪秀全多方挖坑,致使太平軍調度無當,勞而無功。


以己為劣,攻彼之長

太平軍和湘軍,此時各自優劣勢都十分明顯。

太平軍人多勢眾,可是,兵員素質低。據陳坤書的兵員冊子記錄,此時李秀軍的兵員,多是1860-1863年間加入的部隊。這些部隊,多是流民、會黨及未經“改造”的清軍降卒。這些人,擾民有本事,打仗沒經驗。

湘軍雖人數少,但多是5-7年以上的老兵,且多是參加過慘烈的安慶攻防戰的。

偏偏,雨花臺這地方要命,正面狹窄,正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戰場,對兵多而不精的太平軍極為不利。


雨花臺的地勢,太平軍雖多,卻只能在狹窄正面進攻


因此,李秀成建議出敵後,斷敵歸路。這可不是忠王膽怯,實在是忠王知兵。

可是,天王“不許”。這個不許,是以“上帝之言”傳達的,只說神仙話,不說人話,李秀成連申辯的餘地都沒有。

那就來硬的吧!

霸蠻的湘軍

雨花臺大戰,把湘軍霸蠻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湘軍此戰,可不得“天助”,大軍一來,就鬧起了瘟疫,三萬大軍,大部沒了戰鬥力。

也許,洪天王就是據此信息,認為“上帝助我”,令大軍急攻吧。

湘軍沒有“天助”,只有先“自助”了。深溝壁壘,以待敵攻。

結硬寨,打呆仗。背後是堅忍的霸蠻氣。


當時,已進入冷熱兵器並用的時代。雙方以炮聲作開場白,槍炮互射,爭取在短兵相接前削弱對手。

誰吃虧?希特勒這樣的一戰老兵會告訴你,戰壕是士兵的好夥伴!深溝壁壘的湘軍損失不大!

隨後,是太平軍的衝鋒了。

湘軍深溝壁壘,放太平軍接近時,才一齊放槍,太平軍死傷慘重。

就這樣,雙方相持了十幾日。

李秀成十幾天就在這裡玩“添油戰術”給湘軍練級?當然不是!

李秀成地面上令人打槍炮進攻,地底下挖地道接近湘軍。

湘軍也不傻,料著這招。也挖地道,每挖通一處,就灌汅水,上毒煙,立木樁伺候。

地面上的太平軍決意死戰,組織縱深死鬥!前面的士兵倒下了,後面的士兵就把他們推到溝裡,慢慢的,屍體填平了“深溝”,太平軍一擁而上!兩軍貼身近戰,血肉模糊!湘軍副將倪桂節陣亡,主將曾國荃臉上中彈,尤奮力組織反擊,死戰不退!

這樣的死鬥,持續多日!

地道里太平軍也工夫不負有心人,地道挖成幾處,火藥爆炸,炸塌湘軍幾處營壘,大軍趁勢殺入!

湘軍馬上霸蠻擁上來互砍!

短兵相接,不管是老兵新兵,殺紅了眼,不都是兩個肩膀扛著一個腦袋?一時間,殺聲震天。大家都知道,此時正是太平軍最後的機會,也是湘軍不可退卻的底線!

一番肉搏,湘軍驅走太平軍!



短兵相接,湘軍營壘險像環生!

這樣的險像,再來一兩次,湘軍恐怕就要交待在這兒了!

可是,湘軍驚奇地發現:太平軍撤了!

呵呵,託洪家兄弟的福,太平軍糧食吃完了!

湘軍,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開始準備對太平天國的最後一擊了!

一點不同觀點

對於雨花臺大戰的結果,一般認為,主要因為太平軍此時素質的低下。

可是,這些缺乏經驗的太平軍新兵在此戰中對著不利態勢,冒死力戰,死傷慘重。

聯想到克里米亞戰爭及冋時代其他戰爭中,進攻方對壕溝普遍的束手無策。

我認為,這些被後人嘲諷的新兵蛋子,已經表現出了軍人應有的勇氣和素質。

最可恨的,是洪家兄弟。貪婪自私,目光短淺,又假託迷信,胡亂調度!親手斷送了自家江山!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首先當時天京城外的湘軍是3萬人,其次,太平軍戰鬥力很多時候,被我們在想象當中誇大了。八旗綠營到了清朝後期再腐敗,我們在通讀了太平天國戰爭全史以後,就會發現一個問題。

太平軍14年戰爭,極少出現全殲1萬清軍的戰例。那怕對手是八旗綠營,太平軍一次全殲對手1萬人以上的戰鬥,也是屈指可數的。如果算上地方臨時招募的鄉勇,民兵,那還稍微多幾次。

太平軍最擅長防禦戰,對於攻堅戰能力,並不是很強。清軍防禦堅固的桂林,長沙,安慶外圍的工事,武漢外圍工事等等,太平軍都沒有辦法攻破。太平軍攻克的地方絕大部分,都是因為太平軍勢大,守軍兵力太弱,提前逃跑了。

太平軍真正的攻堅戰勝利的次數,也不是很多。太平軍的特點是善於防禦戰,善於大範圍的機動戰,尋找機會進入清軍防禦薄弱的地方,佔領眾多縣鎮州城,隨後清軍再來反攻,一點點失守,太平軍就再進行大範圍機動。

直到最後,李鴻章,曾國藩和左宗棠從三個方向包圍上來,太平軍再也沒有機動餘地,就只能被圍困在天京。李秀成的30萬大軍,絕大部分都是新兵,缺乏糧食,也缺乏冬裝。而且,就在李秀成圍攻天京城外湘軍的時候。

李秀成在江浙的地盤,受到了李鴻章和左宗棠的猛烈圍攻,損失大片土地,李秀成又不斷回軍增援。也導致,李秀成左右為難,顧此失彼,兩頭全部失敗。


歷史救生圈


首先,李秀成的十三王大軍,沒有30萬那麼多,最多隻有20萬人。其次是湘軍也不止1萬人,而是3萬人。

真正困難的是,清軍不僅僅是圍攻天京,而是,三路大軍,曾國荃圍攻天京,李鴻章進攻蘇南,左宗棠進攻浙江。太平軍從江浙抽調部隊去救援天京,導致在江蘇浙江戰場太平軍局勢危急萬分,根本擋不住清軍左宗棠和李鴻章的兩面進攻。

要知道,李秀成十三王太平軍的家屬家財,都在江浙,現在江浙危在旦夕。再加上,太平軍極度缺乏糧食,部隊不能長時間在外作戰。天京城下的太平軍援軍,實際上,處於焦躁焦急情緒。

湘軍建立起了完整的防禦體系,還有充足的大炮,彈藥和糧食。畢竟清軍控制了水道,可以大批量運輸糧草武器。而太平軍只能依靠陸路運輸,無論糧食,還是彈藥都極度缺乏。

最後,就是李秀成實際上,缺乏與曾國荃打仗的經驗。沒見識過,曾國荃一道又一道壕溝圍牆的威力。清軍早就知道,李秀成必須速戰速決,否則糧食就要斷了。就每天堅守在深溝高牆裡面,專門依靠大炮守衛。

太平軍炮兵實力太弱,又無法壓制清軍,轟開一道道高牆。最後的結果,就是糧食吃的差不多了,就只能退兵,趕快回去守衛江浙了。最主要的是這批太平軍早就沒有了,堅決打下去的想法了,人心渙散。因為,這批退回到江浙的太平軍很快就紛紛投降了,其中最多的一次,在蘇州一下子就向清軍,不戰投降了7萬人。


深度軍事


太平天國的覆滅,與它的爆發一樣,快得令人難以置信,連坐鎮北京的慈禧太后也沒想到,這夥兒曾令清王朝寢食難安的“長毛”,竟頃刻間便土崩瓦解了。畢竟,總攻開始前,李秀成手裡還有二十多萬人馬。

可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便會發現,即便是處於鼎盛期的太平天國,也早已預示了它最終的命運。要知道,太平軍之所以曾打的清軍暈頭轉向,主要是因為他們一直處於運動狀態,讓前來圍追堵截的官軍摸不著頭緒。

然而,在佔領南京後,洪秀全等開始坐享安逸,雖然有北伐、西征等主動出擊的軍事行動,卻皆因不夠堅決和內部紛爭而失敗。看似有了大本營的太平天國,逐漸過渡到了停滯不前,甚至是坐以待斃的窘境。

太平天國的墮落,也是隨著定都南京而開始的,而且這種墮落幾乎是整個高層同時發生的。比如說,原本仇視清朝和帝制的太平天國,竟然也嘗試推廣太監製度,在失敗後又大規模地使用“女侍”,完全就是一個披著宗教外衣的等級森嚴的王朝。

隨著太平天國高層領導的內鬥,天京事變使得數萬精銳無辜喪命,而且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也都死於非命,在洪秀全的猜忌下,翼王石達開率領數萬精銳出走。如此一來,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很難再組織兵力對清軍造成太大威脅。

如果說1856年的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標誌,那麼到1863年時,太平天國便已經是無力迴天了。

這一年中,發生了三件大事:

  1. 石達開所率精銳在大渡河慘敗,這是太平軍所難承受的巨大損失;

  2. 安徽捻軍中的張樂行所部慘敗,這使得太平軍失去了一支強有力的盟友;

  3. 戈登率領的“常勝軍”全力幫清軍進攻蘇州,並威脅杭州。

這三件事加在一起,使得太平天國更加窘迫。如果說石達開的出走和慘敗,是天京事變帶來的影響,那麼張樂行所部捻軍的潰敗和洋人態度的轉變,則是讓太平軍所料不及的,可謂是雪上加霜。

在太平天國衰敗的同時,清軍一方則抓緊了攻勢:

早在1862年時,曾國藩就著手籌劃著給太平軍佈置了一張大網,他令李鴻章率領淮軍到上海,讓左宗棠領導部分湘軍經江西進入浙江,李、左兩路大軍,日益壓迫太平天國的勢力範圍。在此期間,曾國藩親自坐鎮安慶,率領著嫡系沿長江向天京逼近。

另外,曾國藩等人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同時,一直髮展洋務運動,生產近代化武器。這樣一來,湘軍、淮軍的武器裝備,比起最初與太平軍交戰時,有了重要提升。

與裝備日益精良的清軍相比,太平天國因不願接受《南京條約》等屈辱條款,開始失去了洋人的支持,其在武器裝備上也變得十分被動。原來一度傾向太平天國的列強,轉而幫助清軍進攻太平軍。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洪秀全晚年已經沉浸在了自己編織的天國中。儘管李秀成不斷勸諫,洪秀全還是堅持固守南京,強調會有什麼所謂的天兵天將前來相助。昏庸的洪秀全固步自封,在清軍的圍困下耗盡了生命,而幼天王洪天貴福和忠王李秀成接手的,可謂是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隨著也就頃刻瓦解了。當然,這是後話,我們要解答的,是太平天國最後的決戰,也就是雨花臺會戰。

苦戰四十餘天的雨花臺會戰,以太平軍的大潰敗而告終。

在南京形勢日益危急的情況下,洪秀全逼李秀成聚攏部隊,回援天京。結果,李秀成與曾國荃之間的對戰,就此拉開帷幕。

會戰開始前,除了奉命回援的李秀成(率蘇南地區的太平軍精銳),還有從浙西趕來的侍王李世賢部,加上各地匆忙調集的太平軍,李秀成一方大約有二十餘萬人(一說三十萬),而曾國荃部僅有三萬餘眾,雙方在軍力上相差懸殊。

但令人意外的是,李秀成的二三十萬人,竟未能擊潰曾國荃部,反而退回了天京(南京)。這使得湘軍得以完成了對南京城的最後合圍。至此,太平天國已經徹底無望了。

那麼,這次決戰中,太平軍為何會慘敗呢?

李秀成給出的解釋是,湘軍兵力眾多且工事堅固,太平軍一方糧食不足又沒有冬衣。其實,這是一種推脫之詞。前文提及,李秀成的兵力大概是曾國荃的十倍,稱對方“人多勢眾”,絕對是自我開脫了。

另外,在雨花臺會戰時,太平軍的糧道尚存,天氣也沒有特別寒冷。可以說,在整個會戰中,太平軍的處境還沒有慘到像後來南京被圍那麼慘。

劉秀成的慘敗,其實就在於太平軍氣勢低落、戰鬥力下滑。

接連的征戰和高層的內鬥,使得太平天國軍民中彌散著無望的氣息。特別是隨著洪秀全等人的腐敗墮落,士兵們已經開始懷疑自己到底為何而戰。可以說,儘管李秀成手握重兵,但大家都已不願意再去拼命,又怎麼能和裝備精良、驍勇善戰的湘軍對抗呢?


史海爛柯人


並不奇怪,太平天國當時已是強弩之末,且李秀成的軍事戰略出現了問題。

首先,雨花臺之戰為何沒能成功

當時曾國荃兵臨天京城下,兵力為3萬人,但因為趕上瘟疫流行,真正能參加作戰的不過1萬多人,他們佔據了雨花臺,可以居高臨下向天京開炮。

在洪秀全的嚴令下,李秀成帶著太平天國僅剩的主力30萬人回援,一度包圍了雨花臺,甚至已經殺入了曾國荃的司令部,但經過10多天的激戰,始終沒能攻佔雨花臺。

這其中有三個原因:

1、雨花臺的作戰正面太小,易守難攻。

2、曾國荃擁有西洋火炮,雖然太平天國的火炮也不錯,但整體上曾軍的武器更好。

3、湘軍是老鄉部隊,又出於死地,激發了全部的戰鬥慾望,曾國荃當時也在患病,多處受傷,但他始終不退,也激發了湘軍的士氣。

曾國藩對曾國荃如此冒險不以為然,但曾國荃非常明白:李秀成帶兵太多,30萬人的後勤供給是一個大問題,最多能堅持10幾天,便會不佔自退。曾國荃以往與太平軍作戰時已發現了這個弱點,所以他始終保持了必勝的信念。

其次,李秀成為何用這麼多人去打仗

劉秀成的軍隊雖然有30萬,但大多數是招上來的新兵,此前他按洪仁玕的計劃奔襲武漢,但沿途略地、搶錢,結果比李玉成晚到了1個月,見清軍已加強了防衛,李玉成也已離去,便不戰自退,他原本就反對奔襲武漢,利用這次奔襲,他迅速擴充實力,大量招兵的好處就在於加強自己的底牌。

陳秀成這麼做還有一個原因,因為多年戰鬥,江浙等富裕省份已殘破,太平軍初期不甚愛惜士兵生命,經常去打一些消耗戰,到太平天國末期,周邊已一片荒涼,此時很難招兵,只好派軍官外出,甚至洪仁玕也被派出去招兵。

新招的士兵沒有戰爭經驗,甚至連武器都不全,嚴重影響了戰鬥力,而這麼多人來到南京,南京周邊已經基本放荒,洪秀全拒絕提供糧食,所以陳秀成最多隻能支撐10多天。

沒打下雨花臺,李秀成只好帶兵進天京,在城內開荒種地,即使如此,仍不免於饑荒,所以到城破之時,根本組織不起反攻,自然是一敗塗地。

其三,專業化作戰最終壓倒了業餘作戰

湘軍的工資非常高,老兵的收入甚至比清軍綠營的軍官收入還高,所以能精中選精,加上老鄉團結作戰,在冷兵器時代還是很有實力的。

太平天國初期軍事成果輝煌,因為多是從廣西帶出的老兵,他們都是客家人,彼此熟悉,背井離鄉,除了作戰別無出路,所以戰鬥力特別強。隨著太平天國的延續,這些老兵犧牲較多,特別是北伐,使廣西老兵損失慘重,太平天國的戰鬥力至此已大大下降。

至於李秀成臨時招來的30萬人,其戰鬥力就更要打個折扣了。這種業餘軍人遇到專業軍人,必然會失敗。


老虎他爹


1861年,安慶失守後,太平天國都城上游再無任何防守據點,這對於依賴長江的天國政權來說無疑是致命的,之後,雖然太平天國在江南一帶仍有建樹,但是這卻沒有什麼戰略意義,因為對於曾國藩來講,他的目標只有一個:攻滅天京!


1862年3月,曾國荃從安慶東進,拉開了攻打天京的序幕,各路太平軍全線敗退,5月30日,各路湘軍直接打到天京城下,其中曾國荃部更是直逼雨花臺。湘軍的神速是太平天國方面沒有預料的,此時天國幾乎只有李秀成一人可用了,洪秀全多次催促李秀成率兵回援,9月,李秀成帶領麾下十餘個王,集中天國幾乎所有兵力,共計近三十萬大軍(號稱六十萬),準備給天京解圍。


而此時湘軍的前鋒部隊只有3萬左右,其中8000人還是新兵,同時這幫湖南兵軍營裡還爆發了瘟疫!此時湘軍部隊中,有戰鬥力的人員總共只有1萬多!30萬打一萬,如果按照初期的太平軍戰鬥力來說,湘軍早就灰飛煙滅,可是這次卻不同了。10月13日,太平軍三十萬眾猛攻湘軍,14日,天京城守軍出城配合作戰,李秀成準備兩路包抄,圍攻湘軍,而曾國荃只能駐堡壘以守衛,然而太平軍竟然打了十餘天才打出些眉目,11月3日,李秀成進逼曾國荃指揮部大營!




但是,在隨後的正面對決中,湘軍以少敵眾,竟然將太平軍殺得大敗,打到26日,太平軍失利,李秀成宣佈撤軍,在這46天的雨花臺之戰中,太平軍30萬大軍被1萬湘軍打得大敗,傷亡數萬。對於雨花臺大戰的結果,一般認為,主要因為太平軍此時素質的低下。 可是,這些缺乏經驗的太平軍新兵在此戰中對著不利態勢,冒死力戰,死傷慘重。 聯想到克里米亞戰爭及冋時代其他戰爭中,進攻方對壕溝普遍的束手無策。


我認為,這些被後人嘲諷的新兵蛋子,已經表現出了軍人應有的勇氣和素質。這荒唐的結果,固然有湘軍歷來擅長守戰的因素,但太平天國軍隊此時已經淪為一幫烏合之眾則是主因,而天京的陷落,也不遠了。


歷史東拼西湊


太平天國與清朝的最後決戰,是天京保衛戰。

太平天國一共投入了32萬軍隊,清朝以湘軍為主一共投入了8萬軍隊。

最終是曾國荃率領湘軍攻入天京,太平天國覆滅。

1,天京保衛戰的雙方兵力對比

1862年5月30日,曾國荃率領湘軍駐紮天京城南的雨花臺。

曾國荃共有十八營約9千多人,彭玉麟的水師也有十八營約9千多人。湘軍總兵力約1.8萬人。

此時,洪秀全的天京城內有兵約3萬人。太平天國的的主力在李秀成手裡,在蘇福和浙江一帶。

1862年7月,洪秀全召集各路援軍共9萬人,多次進攻曾國荃的湘軍,均失敗。

1862年9月,在洪秀全的嚴令逼迫下,李秀成率十三王共13萬多兵力從蘇州出發,繞到宜興到達雨花臺之南,對曾國荃實施反包圍。加上浙江李侍賢的3萬多人,李秀成的總兵力約16萬。

此時,包圍圈內的曾國荃只有3萬人。因為江南瘟疫的流行,病死近萬人,湘軍有戰鬥力的只有1萬多人。

但不能忘記彭玉麟的湘軍水師還有9千人,曾貞幹在江東橋保護糧道的5千人,

曾國藩又調集了3營水師和5千陸兵支援曾國荃。

所以曾國荃的總兵力應該有4萬人(已扣除病死、戰死的1萬人)。

10月12日到11月26日,李秀成的16萬大軍對曾國荃的4萬人,整整用了46天,未能攻克曾國荃的雨花臺大營。

^ 李秀成
<strong>

因為軍糧不足,李秀成放棄了圍攻曾國荃,帶主力進入天京就糧。

1863年2月,強攻曾國荃不下,洪秀全又命令李秀成帶15萬軍隊渡江,經六安,準備遠程攻擊武昌,迫使曾國荃回救,以解天京之圍。

這是洪秀全的大錯招!

這一片現在都是湘軍的地盤,曾國藩帶著湘軍剩餘的兵力對李秀成進行堵截。太平天國水師薄弱,李秀成的糧道無法保證,在六安被重創。李秀成饒了一個大圈子,最後不得不撤回天京,15萬大軍僅剩下1.5萬人。

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此時天京城內只剩下1萬太平軍,湘軍共有6萬多人。


2,太平天國最終失敗的第一責任人當然是洪秀全

洪秀全的瞎指揮導致了太平天國的徹底覆滅。

洪秀全本人的軍事才能非常平庸。

以前的時候,清軍的江南大營在天京門外,就在洪秀全的眼皮底下,雙方共存了很多年,誰也吃不掉誰。

因為當時的清軍和太平軍的火炮水平一般,防守一方只要深挖壕、厚築牆,進攻的一方就要吃大虧。

除了保護糧道的兵力,曾國荃只有5萬人來攻南京,南京城牆有70多里,根本不可能包圍。所以曾國荃一直在南京城南的雨花臺,重點攻天京南部。

洪秀全只有在天京城內有10萬大軍,就可以採用守勢,不要硬攻曾國荃的雨花臺。

然後雙方互掐糧道,進行長期消耗戰。

此時,太平天國的糧食基地只有蘇常一帶,也是李秀成重點經營之地,保住了蘇常,才會有糧食源源不斷地供給天京。

洪秀全調李秀成解天京之圍是大錯。

洪秀全又派李秀成渡江西進攻打武昌,更是錯上加錯。


2,太平天國的內亂導致軍事人才凋零,江浙一帶的士兵戰鬥力不如廣西老兵。

從楊秀清開始,大量軍事人才的消失,導致太平天國後期除了李秀成、陳玉成之外,沒有多少優秀將領。

江浙一帶新建的太平軍的戰鬥力極其低下,很多人只是充點門面,一見勢頭不對,就一鬨而散。


參考文獻:

[1],陳寶輝,天京保衛戰攻守雙方兵力問題初探,社會科學輯刊,1983.5

[2],暴紅博,曾國荃與天京之役,2010

[3],簡又文,太平天國全史,1962

[4],羅爾綱,太平天國史,1991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你說的是雨花臺之戰吧?首先這個還不是太平天國最後決戰,從戰略角度說湘軍破天京才是最後決戰,但破天京時城裡太平軍才萬把人,戰兵才三四千,後來曾國藩上報說滅太平軍十多萬那一方面是虛報,另一方面是湘軍當時屠城搶東西,把殺的老百姓都算在裡面了,所以也不存在30萬太平軍擋不住1萬湘軍的問題。

如果單說雨花臺之戰的話,湘軍不是一萬,而是三萬多,不過當時湘軍生病的很多,所以有的資料上說能打只有一萬。太平軍的人數也不是三十萬,其實際人數據曾國藩戰後說大概是十多萬到二十萬的樣子。也就是說太平軍和湘軍就人數而言比例應該是在7:1至3:1之間,而不是30:1。

但是呢,當時回救天京的太平軍有幾個致命弱點:

1. 這次行動史稱十三王救天京--除了李秀成外還有十二個王爺呢,李秀成雖然名義上督率這些王,但實際上軍令下達並不是非常通暢。

2. 天京之亂後洪秀全並不是很得人心,很多人並不是真心想救他。同時由於濫封諸王等原因,太平天國晚期不少高級將領已經有了軍閥化的趨勢,大家都抱著保持實力的心思,心不齊。比如這時候城裡還有不少王呢,外面十三個王在打,城裡的王也不出來幫忙,那外面的人誰會下死命打白白耗損自己的實力啊?所以救援的太平軍裡有不少部隊其實沒往真裡打。

3. 湘軍是早有準備,深溝高壘,以逸待勞。十三王太平軍是倉促趕來未帶冬衣,兵糧也不足--這都是李秀成後來自己說的。所以仗只匆匆打了一個多月,到11月底太平軍就打不下去了,不得不解圍。

4. 兵員問題。湘軍是湖南鄉黨,基本都是宗族帶出來的人,相互信任,即便是平時有些矛盾的,這給圍在雨花臺了,也知道不拼命不行,都互相幫忙,肯戰,能戰。李秀成的軍隊裡新兵很多,而且這些新兵多是從蘇浙等相對富裕地區招來的城市遊民和破產農民,還沒有經過錘鍊,基本是一盤散沙,戰鬥力不強,打順風仗可以,打惡仗不行。

其他還有些武器、戰術等技術原因也不多說了,總之,十萬級別的太平軍在雨花臺一戰中沒有擊破三萬湘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心不齊、兵不行、準備不足。

以上。


俄羅斯酒館


為何李秀成兵敗雨花臺:此王掌控太平天國最精悍的洋炮,沒來幫忙

太平天國後期,其軍事水平呈直線下降的趨勢,太平軍再也沒有前期和中期那樣連戰連捷了。特別是1862年和湘軍拉開的天京雨花臺之戰,備受世人詬病。李秀成統帥十三王,共計20多萬太平軍,對外號稱60萬,全力圍攻天京城下的曾國荃部不足3萬的湘軍,但最後血戰了46天,以多打少卻沒打贏。這使得原本被譽為良將的李秀成留下了軍事生涯中的一大敗筆。另外,雨花臺之敗也導致太平軍的意志被湘軍擊垮了,從此再也沒打過一場像樣的勝仗,直到天京陷落。

事後我們再來分析這場雨花臺大戰,五倍於湘軍的太平軍為什麼這麼差勁,難道真的沒有打贏的可能嗎?永宣也認為,肯定有可能打贏這場戰役的。如從戰術或戰術武器層面上來說,戰鬥基本原則以及戰鬥部署、協同動作、戰鬥指揮、戰鬥行動、戰鬥保障、後勤保障和技術保障等都達到了優化,那麼打贏的幾率就大大增加。此戰中太平軍的缺點在協同動作、戰鬥保障、後勤保障和技術保障等方面。譬如李秀成帶領的20萬太平軍看似一體,其實是由14王各自的軍隊短期內組合而成,在指揮和協同方面問題很大。另外,永宣還從戰術武器方面說說這場大戰。

雨花臺大戰期間,太平軍使用了大量的洋槍,當然湘軍也有,還有炮,雙方都有土炮,太平軍還有一部分洋炮,所以武器方面太平軍優於湘軍。當然,湘軍打仗從不把武器放在第一位的,反而他們的武器往往較陳舊,因為他們迷信硬打硬拼(結硬寨打呆仗)的精神。往往太平軍好不容易在湘軍的防守陣地炸開一道口子,衝上去佔領了,但沒多久就被湘軍拼命奪回去了。因此,湘軍的拼命霸蠻精神彌補了武器上的不足,讓原本武器佔優的李秀成落敗。

永宣感嘆,湘軍的陣地如此堅固,其實李秀成原本是可以攻破它的。因為李秀成並沒有發揮他武器優勢。湘軍可以用霸蠻精神彌補武器上的不足,那是因為李秀成的武器優勢不明顯,如果武器佔絕對優勢,湘軍必敗,舉一個極端點的例子,在核武器面前……

李秀成率這麼多太平軍前來救援天京,其實是很倉促的,因為被洪秀全催得沒有了餘地。因此,準備不充足,沒考慮過較長期的後勤供給,甚至連裝備了最精悍洋炮的一支太平軍也沒帶來。李秀成部攻打上海前後,其部將歸王鄧光明有錢又有眼光,建議李秀成把太平軍裝備最先進的洋槍洋炮,李秀成採納了建議,並讓他統帥太平天國最精悍的洋炮隊。因此,歸王鄧光明部下憑藉洋槍洋炮威震敵膽。太平軍攻打上海時,城內的清軍聽說歸王鄧光明帶洋槍洋炮來了,個個大驚失色,後來聽說他沒來,又彈冠相慶。由此可見,鄧光明部洋槍洋炮的威力。

於是問題來了,為什麼雨花臺大戰,李秀成沒有叫上歸王鄧光明前來幫忙呢?如果他的洋炮大隊來了,洋炮能穿牆裂石,湘軍營壘豈不是輕而易舉就被摧毀,就算湘軍再怎麼蠻幹也只是血肉之軀,失去了屏障,肯定會被李秀成20萬人群毆致死,而且這些城外的太平軍還會和天京城內的太平軍內外夾攻。而且曾國荃也素聞鄧光明的洋槍洋炮厲害,也非常擔心他前來幫助李秀成。

可是歸王鄧光明部太平軍並沒有前來,李秀成雖然開始沒有帶他們前來,但是在雨花臺苦戰了一段時間後想到了他們,於是立刻下令調他們火速前來天京增援。而此時歸王鄧光明駐紮的杭州,備受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牽制,短時間無法抽身,否則全盤崩潰。因此歸王鄧光明回覆李秀成說他們不能來。這可愁壞了李秀成,同時樂壞了曾國荃兄弟倆。

忠王等十三王謀解天京圍,攻雨花臺方酣,呼歸王洋槍炮隊往助戰,而杭州戰務方殷,不得赴,曾國藩以湘軍器械粗劣,素畏洋槍炮之猛烈,聞歸王不至,深以為幸。

於是,永宣覺得,既然裝備了最精悍的洋槍炮的歸王鄧光明部太平軍名副其實,如果把它調到了雨花臺前線,那麼此戰結果將會改寫,李秀成將擊敗曾國荃。對此,閱讀諸君,你們怎麼看呢?

參考資料:《太平天國史》,《天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