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都”蝶變的“美麗密碼”——古田縣奏響鄉村振興進行曲

60年前,為支持國家建設古田溪水庫,寧德古田將縣城遷至距舊城西南不遠的羅華鄉莊洋裡。平地起新城,百業待興時。聰慧的古田人向大自然學習,以段木栽培銀耳為起點,掀起一股持續至今的食用菌生產浪潮。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支撐,食用菌產業強了農業、富了農民,集聚更多人氣與活力,帶動人才、生態、組織、文化振興,共同組成古田縣實現蝶變的“美麗密碼”。

產業振興 菌菇撐起一座城

遷城是古田建縣千年來的大事,由於建水電站淹沒大量土地,令本就匱乏的耕地資源更加不足,庫區移民為了生存,轉向發展“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的食用菌產業。

翠屏湖畔的吉巷鄉坂中村是一個典型的庫區移民村,在縣裡這次史無前例的大移民中,採取後靠方式進行整村遷移。百餘戶群眾通過發揚拼搏奉獻的移民精神,在困難重重的荒山坡上重建家園。

遷出來、住下來,還要富起來。坂中村一帶是古田縣較早種植銀耳的地區,歷經段木栽培、瓶栽、袋栽三次技術革新以及簡易菇棚、專用菇棚、標準菇棚三次栽培環境革新。

經過數十年發展,目前坂中村90%的村民從事銀耳生產,年產銀耳800萬袋。坂中村黨支部書記彭仁東說:“食用菌是名副其實的‘致富菌’,去年村財收入突破2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萬元。”

近年來,古田食用菌產業發展走向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之路,科技研發、質量管控和經營模式日趨成熟,形成獨特的“縣域工廠化”發展模式,成為古田縣帶動力、創新力最強的農業產業之一。

古田縣食用菌產業管理局局長餘新敏介紹,古田目前已開發生產37個食用菌品種,全縣279個村中有235個是食用菌專業村,70%的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產經營,2018年古田食用菌全產業鏈總產值超過100億元。

組織振興 築牢堡壘夯基礎

今年6月,古田縣退出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現脫貧“摘帽”。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持續鞏固脫貧成果任重道遠,為此古田縣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助力廣袤鄉村向著幸福繼續前進。

鳳埔鄉北部的西溪村,由於地理區位較好,吸引周邊6個行政村的人口湧入,常住人口達2000餘人。2015年,為了打造一個凝聚黨員、服務群眾的黨建促脫貧綜合服務平臺,鳳埔鄉黨委指導7個行政村成立西溪中心村大黨委,創新建設“農村黨建便利店”,除了提供便民服務、電商服務、鄉村教育等,還將各村12個黨建促脫貧產業基地全部納入管理,帶動20多戶貧困戶年均增收1.2萬元,體現富民宗旨。

城東街道桃溪村因旅遊而興,又因黨建而強。4年前,桃溪村鄉賢回鄉打造“桃溪小鎮·蘑菇部落”鄉村生態旅遊項目,整合該村的農業生產、田園風光資源,年吸引遊客10餘萬人次。以此為契機,城東街道總結“三個三”抓黨建促脫貧工作機制,幫助貧困戶從傳統農民轉為“土地經營者”“產業股東”“職業工人”。受益於此,桃溪村17戶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

組織強則鄉村強,這在古田縣協調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過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3年來,古田縣兩輪共接收、選派85名省市縣機關黨員幹部駐村任職;選派100名黨建特派員聯繫貧困村、軟弱渙散村;組織全縣138個單位836名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戶……黨員幹部在脫貧攻堅一線充分發揮才智,千方百計幫助貧困戶脫貧增收,提高基層黨組織戰鬥力,發揮了關鍵作用。

文化振興 春風化雨潤山鄉

發源於黃田鎮鳳亭村的“金翼文化”是古田縣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上世紀40年代,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學家林耀華以家鄉田野考察為基礎,寫成蜚聲海外的《金翼》一書,打開西方世界瞭解中國南方漢族農村宗族與家族生活的窗口。

正因為《金翼》在學界享有盛譽,古田縣近年來積極傳承林耀華的學術思想,挖掘“金翼文化”底蘊,重新修繕林耀華故居——“金翼之家”,建設“金翼之家·民俗畫廊”項目。

“金翼之家”是鳳亭村重要的鄉土文化象徵,也是最具標誌性的民俗景點。作為名人故居,“金翼之家”不僅展出林耀華生平,還總結了“金翼好家風”,吸引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20餘所高校的社會學、人類學專業在這裡設立教學研究基地。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金翼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古田縣以文化振興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動力的範例。

近年來,古田縣委、縣政府依託紅色文化、陳靖姑信俗文化、金翼文化、朱子文化、圓瑛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重點謀劃一批鄉村振興示範點建設,包括“金翼之家·民俗畫廊”黃田鎮鳳亭村、“大德故里,家國在心”圓瑛故里、“文武古鎮,耕讀人家”杉洋鎮、“五朝流韻,世外古村”卓洋鄉前洋村等。

“自然風景秀美,文化底蘊深厚,民俗風情豐富”,一幅內涵豐富的鄉村人文畫卷正在古田大地徐徐鋪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