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奮進曲”逐夢“強富美”

——清明時節三湘農村素描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要有城市現代化,也要有農業農村現代化。

要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上下更大功夫,推動鄉村經濟、鄉村法治、鄉村文化、鄉村治理、鄉村生態、鄉村黨建全面強起來,讓鄉親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要抓緊抓實農業、畜牧業生產,確保市民的“米袋子”“菜籃子”貨足價穩,確保農民的“錢袋子”富足殷實。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浙江考察時強調

湖南日報記者 張尚武 劉勇 孟姣燕

驅散疫情的陰霾,湖湘大地春暖花開。

洞庭湖區,農機在田裡歡鳴,春耕春播趕季節,為了“天下糧倉”更充盈。

在大湘西,山鄉“穩糧、壯畜、強果”,徹底挖窮根,攜手奔小康。

廣袤的三湘農村,人們爭分奪秒,要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不誤農時不誤春。

“抓緊抓實農業、畜牧業生產,確保市民的‘米袋子’‘菜籃子’貨足價穩,確保農民的‘錢袋子’富足殷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的重要講話,如同給農業大省湖南下了一場及時雨。抓好糧食生產,謀實鄉村振興,奏響“奮進曲”,逐夢“強富美”,成為三湘大地的普遍圖景。

農業強:糧豬安天下 供給有保障

在湖南的主糧區湘北,田野生機萌動。汨羅市弘大惠農公司負責人劉雄聚齊11個種糧大戶,共同交流經驗,分析種糧形勢,動員大家努力多種糧,擴種雙季稻。

“早秈稻不好賣,虧了怎麼辦?”有大戶當場反問,並細算收支賬:種一畝早稻,成本870元以上;年成好的話,畝產400公斤,按最低收購價每50公斤121元,利潤實在微薄。

“早秈稻不好賣,可找米廠加工,我來聯繫銷路,變賣谷為賣米,利潤就會增加。”劉雄的一番話,讓大家又充滿信心,擴種早稻共3100畝。

各級各部門以優質服務,幫助農民降低種糧成本。常寧市政協副主席、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郭雲金告訴記者,農民種糧,降本增效有空間。

常寧市今年抓好機具調劑,幫助缺機具缺勞力的農戶種糧,耕、種、收、植保、烘乾等環節實現機械化,每畝可降低成本逾400元。

“幫到點子上,種糧有利潤。” 郭雲金說,今年常寧市落實早稻20萬畝機插秧,清明節後即可插田。

今春,各級抓糧食生產力度加大。省政府出臺支農“十條”,省財政增加種糧補貼,省裡抓好300萬畝集中育秧,擴大早稻種植面積。

省供銷社擔當為農服務生力軍,力爭今年完成1000萬畝大田託管,扶持農民多種糧。各級農機部門開通“春耕熱線”,春耕將陸續投入500萬臺農機,早稻機械化種植面積接近1000萬畝。

“農民的積極性上來了,只要早稻完成1830萬畝,湖南實現全年糧食目標就有保障。”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充滿信心。

一手抓糧食生產,一手抓生豬產能恢復。

全國養豬大市湘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沙子嶺豬及湘沙雜優豬擴產,抓大型規模養豬場建設。

湘潭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吳買生說,市裡新增5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養殖小區和中小規模戶恢復生豬生產。市領導緊盯10個大型規模豬場建設項目的進度,力爭早日投產,確保全市年出欄生豬220萬頭。

在永州、懷化等環境承載能力強的山區,溫氏、正邦、新五豐等國內養豬業龍頭企業紛紛“落子”,佈局一批年出欄逾萬頭生豬的大豬場,裝配自動化、智能化設備,遠看似花園,走近無異味。

糧豬安天下。衡陽縣關市鎮黨委書記胡華忠稱,戰“疫”之年,湖南多種糧多養豬保供給,展現農業大省的擔當。

農民富:

脫貧非終點 增收有門路

“我們的生活,就像總書記在浙江說的那樣,芝麻開花節節高。”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梨子寨村民施六金,抱著只有兩個月大的孩子,看著電視新聞,臉上樂開了花。

脫貧、脫單之後,今年又喜添新丁。第一次做父親的施六金,給孩子取名“澤恩”,心意不言而喻。

近幾年,全省五級書記抓扶貧,各地群眾跟黨走,擼起袖子加油幹。數以百萬計的貧困農民,與施六金一樣,過上了蒸蒸日上的好生活。

2月底,省政府批覆同意邵陽縣等20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至此,全省51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省扶貧辦主任王志群表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過去一年,省委、省政府大力推進蔬菜、茶葉、油料、水果、水產、中藥材、南竹等千億特色產業建設,帶動農民脫貧增收步伐加快。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95元,同比增長9.2%,增速高於城鎮居民。

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威脅到農民的“錢袋子”——工資性收入在農民總收入中佔到“半壁江山”,疫情卻讓農民外出務工推遲一兩個月。

確保農民的“錢袋子”富足,省委、省政府出臺一系列穩就業的舉措,加強與用工大省對接,千方百計幫助農民工暢通返崗路。到3月中旬,全省已有832萬農民工返崗,其中省內312萬人、跨省520萬人。

瀘溪縣的梁勝軍,是省內第一批返崗的農民工。4月4日,他給家裡打電話:“在浙江進廠一月有餘,月工資接近5000元,今年能掙更多的錢寄回家。”

今年是全面小康決勝年,農民收入增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硬指標”。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專家陳文勝說,應對疫情影響,決勝全面小康,今年全省上下對農民增收看得尤其重要。

農民增收的門路在哪裡?日前出臺的省委一號文件指明瞭多條“路徑”——

大力發展富民產業,讓農民合理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以提高他們的經營性收入;

加強產業技能培訓,讓更多農民“一技在身”,增強就業本領,提高工資性收入;

加快釋放農村“三塊地”改革等紅利,拓寬農民財產性增收渠道;

……

在瀏陽市永安鎮西湖潭村,村民嚐到了財產性收入的“甜頭”。村裡一塊354畝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成功入市,作價入股某公司,村民每年能分紅300萬元左右。

各地不折不扣落實各項惠農補貼政策,確保農民從轉移性收入中直接受益。

清明假期,新寧縣回龍寺鎮楊田村村民肖小亮返鄉掃墓。他說:“黨和國家的政策好,農民掙錢門路多,全村半數家庭有小車,村道堵車增添了‘幸福的煩惱’。”

農村美:

生態環境好 鄉風更文明

眼下的江南,繁花似錦,草木蔥蘢。

“浙江安吉餘村,真令人羨慕。餘村不僅綠得讓人心醉,還是‘兩山’理念的發源地。”省林科院專家陳永忠說。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美麗鄉村,“兩山”理念已深深紮根湖湘大地。

從武陵山、雪峰山到羅霄山,從幕阜山到南嶺,生態廊道綠毯如織。湘、資、沅、澧,碧水清波匯洞庭。

行走三湘大地,房在林中,村在綠中。廣袤的鄉村,宛如一幅靈秀的山水畫卷。

鳳凰縣竹山村,古樹參天,層巒疊翠。村裡發展鄉村旅遊,民宿臨崖,沱江環繞。竹山景區開業一個月來,民宿經濟“紅火”。

鳳凰旅投開發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順心說,竹山村發揮苗寨生態優勢,傳承手工技藝,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走上了一條具有本土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隨著團隊遊重啟,平江縣蔡柏村近日迎來了大批遊客。村主任鄒梅松眉開眼笑:“一直以來,村委會費盡心思,圍繞‘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打造鄉村遊,如今終成氣候。”

描繪美麗鄉村新畫卷,湖南始終堅守對“大美”的追求。實施“千村美麗、萬村整治”工程,數以萬計的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省委、省政府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以城鄉融合發展為目標,引導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延伸。

僅去年,全省自然村通水泥(瀝青)路建設1.6萬公里,新增農村自來水人口133萬人,完成10千伏及以下行政村配電網項目投資6億元。

隨著“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改善,許多鄉村幸福指數媲美城市。

鄉村垃圾治理升級。津市樟樹村村民黃遠拿著分好類的垃圾,兌換生活用品,“綠色存摺名片”形成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常態化機制,津市經驗獲全國推介。

農家廁所有新景觀。長沙市望城區光明村村幹部陳志偉介紹,家庭旅館的糞汙經三格化糞池處理,流經人工溼地,清水排入池塘可以養魚。去年,全省完成農村戶用廁所改建新建100萬戶以上。

美麗的新農村,不僅要“面子”,村容村貌顏值靚;更要“裡子”,鄉風文明內在美。

臨武縣萬水鄉的村幹部每週前往村民家中,“農家懇談”化解矛盾。

岳陽市岳陽樓區麻布村“和樂驛站”,黨員、教師帶頭傳播鄉土文化。

面對疫情,永州市冷水灘區新鄉賢聯合會的30多名會員積極應對,為經營業主減免租金100多萬元。

清明節,桑植縣橋自彎鎮村民自覺購置鮮花祭拜,文明祭掃蔚然成風。

黨員帶動,鄉賢反哺,村民自治……鄉野勁吹文明風,山村涵養新風景,百姓擁抱新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