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百分七十是水,中醫的除溼可信嗎?

徐州文哥


水是需要代謝的 因為經絡不通 三焦不通 器質性病變 病理產物 而造成代謝障礙導致的水亭於內 就是溼 !上焦為痰,下焦為溼,痰溼是百病之源。痰溼可分有形與無形,特性皆為黏而難祛,病程纏綿易復發。解決的辦法應該辯證而定,可舒經活絡、溫陽、行氣、健脾等從而祛溼、燥溼、化溼等,藥石、艾灸、推拿、拔罐、刮痧都可以結合具體的證來組方施治,無論食療還是藥物、理療都不建議盲目進行,應該看過專業中醫後再進行,盲目的自我治療易造成傷害!


兩輪看世界


可以這麼理解,在體內,用得著的水分就叫水,用不著的水就叫溼。

就好像脂肪,體內用得著的脂肪叫營養,用不著的脂肪那就是贅肉了。

中醫講六邪,溼為六邪之一。六邪又稱六淫,這個“淫”字,大有說道。

很多人一見到“淫”字就想開車——你先下來,這是去幼兒園的車。

這個“淫”字,其實是當“放縱的,過度的,氾濫的”來講。

比如:

《淮南子·覽冥》上說:女媧積蘆葦以止淫水。

《楚辭·招魂》 上說:歸來兮,不可以久淫些。

包括很多人都知道的,《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

“淫”字在這裡,就不是開車,而是形容“過度”。現代漢語仍然保留著這個釋意,比如淫威、淫雨,都是這個意思。

人體內的水分也是,不過度,它就是好的;過了度,就是壞的,就變成了“淫”,變成了病因。

所以,雖然人體70%以上都是水,可它畢竟有個限度。超過了生理極限,導致人生病,這就叫“溼”,那麼中醫的理論自然是完全正確的。

西醫沒有“溼”的概念,但西醫也不蠢,它也知道人體有生理極限,也知道超過了這個極限就要生病。

比如西醫所說的“熱量”,熱量你看得見還是摸得著?但是你就相信,多餘的熱量堆積就會發胖,胖到一定程度,百病俱生。

人體裡能一點熱量都沒有嗎?沒有熱量怎麼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但是熱量過多,就變成了負面的東西。那麼,這個理論與中醫的“溼氣”理論在本質上有什麼區別?

所以中醫的溼氣理論是非常有道理的。體內的水分過多,卻不想辦法把它排出去,那就會生病,無可非議。


純鈞LHGR


幾乎同樣的比例,地球表面積71%都是水,說哪國哪省要防洪、排澇、抗旱、治理汙染源,可信嗎?

要知道,水有活水,也有死水。有淡水,也有鹽鹼水。有飲用水,也有非飲用水。有淨水,也有汙水,還有中水。有洪水巨浪,也有平水微瀾。雖然都名為水,但是千式百樣,不能一視同仁。

話說回來,在人體之中,雖然70%都是水,也要看水的具體性質是什麼?是否處於合適的地方?數量偏多偏少還是正好?輸送渠道是否通暢?有木有遲滯?有木有淤積?有木有洩漏?水質如何?水溫如何?水壓如何?下水道、洩洪道情況如何?等等。

說起來,也像一個團隊,即使成員各個都很優秀,若是不能做到人盡其才、各就各位、流程順暢,反而是配置錯位、脫離崗位、敷衍塞責,也會呈現一團糟的情況。時間久了,壞的體制也會把一些好的成員變壞了,漸漸積重難返,若不大力進行整改,就得解散團隊了。

道理如此,非常簡單!

故,當中醫診斷為溼氣重,不待身體產生嚴重惡變,就通過疏導管路交通、增加進出運力、提高溫度壓力、減少不良存量、改變相關參數等手段,進行除溼、消腫、化痰、逐淤等調理,以使人體保持正常運行狀態。這也是中醫治未病的道理所在。所謂未病,就是在走向病的路上,可能症狀輕微,不易察覺。也可能症狀明顯,而西醫用儀器卻查不出器質性改變,稱為亞健康狀態或心理臆想病,往往也無從下手。

本人雖然熟悉國學文化,比較瞭解中醫醫理,卻也並不獨獨偏向中醫,而是建議中、西醫不要偏廢,取其所長才好!


柒道友


如果一箇中醫的方子裡有茯苓白朮這兩味藥的話。會出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飲水不變的情況下,開始的時候服藥的人尿很多。飲幾劑後,飲水一樣多,尿反而少了。想想為什麼?


中醫真美


不懂中醫的人喜歡評論中醫。最煩這種人!

***

血不利則為水,

水不利則為溼,

溼不利則為痰。

不是70%或者80%的問題,而是水是否活與死,是否寒與熱。

現代醫學也支持,有水就有生命,水助萬物,也助細菌黴菌病毒等生長,特別是死水對有害菌的作用。

這道理運用在傷口處理方面,就是傷口創面保持乾燥就不容易加重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中醫溼邪理論,樸實無華,至真至妙。



愛默健康


這完全是概念混淆的問題,西方科學講的水是純淨水,而中醫講的溼,可不是簡單幹溼的溼。

這個溼,包涵了水,代謝物的混合體。再者,中醫的水溼,包涵在血液,水液,津液,甚至於筋腱裡的液體,這是個大的運動起來的概念,而西醫的概念是靜態的計算,概念扁、平。

既然是運動的水,就有攜帶廢棄物,參與代謝的功能,還有兩個詞,就是痰飲,水飲。都是溼的範疇內的。

所以去溼,就是去掉代謝物,去痰飲,水飲。去溼的同時,又不是不允許喝水了,那麼那個所謂的百分數還在啊,並沒有什麼衝突。

水多了不好,水少了也不行。

發表簡單的看法,覺得說對,請您點贊,轉發,關注一下,謝謝您




天強手工


人體的70%是水,水活躍在我們身體代謝的全過程。在中醫上,這些可以運化的水分被稱作“津液”,這些津液維持著體內的生成,排洩等等諸多的代謝活動。

這些來源於我們日常飲食水谷的津液的形成,要經過脾胃的運化等多臟腑的協同作用。而當脾的運化出現了問題,水溼就會隨之產生,水溼多了,就會津液虧虛,舌頭上有裂痕就是津液不足的一個表現。

那麼,溼氣是怎麼產生的呢?

溼氣重就是外溼侵入人體和過度節食、調理不當導致脾受損引起內溼。現代人渴了就喝冷飲、熱了就吹空調、久坐少鍛鍊,把自己的身體弄得一團糟。這些壞習慣都會影響脾臟的正常運作,使人體水液代謝失衡造成水汽淤積、溼氣過重。

溼氣重分為外溼和內溼兩種情況:

外溼:

外溼是指外部環境影響體內水平衡,如氣候潮溼、久居溼氣重的地方、淋雨、長期水中作業等,這些因素導致外部水汽入侵人體,脾臟運轉不透容易發展成為內溼,水汽漸漸在局部淤積造成病痛。

內溼:

中醫認為人體內水液代謝主要是靠脾臟進行,脾臟出問題,體內水液就不能正常運輸,而水液長期滯留的部位就會出現病症。內溼大多是由於飲食不當、缺乏運動等導致脾臟功能受損引起的,現今緊張的生活節奏正催生著更多的內溼患者。

艾灸除溼效果明顯

如果你艾灸過,就會發現祛溼太有效了!——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艾灸後皮膚表面出現水汽、水泡,那正是體內溼氣快速排出的表現!

我們用艾灸來祛溼效果是最明智的選擇,因為艾灸的開鬱、補陽氣的作用,可以快速運化溼氣,蒸騰溼氣,就像太陽蒸發水氣一樣簡單!

如果你溼氣重,不妨多灸以下穴位:脾俞、中脘、天樞、足三里、陰陵泉、解溪。

艾灸時間:腰腹部每穴15-30分鐘,腿部每穴15-20分鐘,一個禮拜內休息1-3天。


孫子李兵解讀


中醫的水和你說的水不是一回事。

中醫的水是指流動的能攜帶中醫裡的東西(不一定是物質)的東西,比如津液。

在中醫裡水分兩種,一種是好水,比如津液,另一種是壞水,比如你說的溼,中醫裡有個門派就是用好水換壞水給人治病。

用好水換壞水,這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比如有個中藥叫尿毒清,就是把腎臟的一部分功能轉移到大腸,從而減輕腎臟的負擔,而津液可以對心火肺火引發的咳嗽有特效。

這回你應該明白了吧,中醫祛溼不是把身體裡的水分去掉,而是去掉攜帶病的壞水。


觀上靈雲


為什麼那麼多人聊西醫、中醫?不管中醫、西醫能治病減輕病人痛苦就是好醫,有能力開診所就有一定的本事,就像開其它店一樣,喜歡賣什麼就去開什麼店一樣。看病和買東西一樣,喜歡誰的就買誰的,相信中醫看中醫,相信西醫看西醫,只要不出人命都讓他開店。(食品店也是,只要不吃出什麼毛病都隨便開店)


痠麻脹痛癢的解答


問題提的太外行。人體主要成分是水,這是從物質構成的角度說的,而中醫的病理是另外一個系統,該系統是從生理角度分析問題,所以就有溼熱,虛寒等等說法。好比如果說玉石的化學成分,就是二氧化硅什麼的,而從玉石文化那就分的門類非常繁多,綠寶石藍寶石紅寶石,靈寶石泰山石象形石花紋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