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打假人已成汽车融资租赁行业毒瘤

中国汽车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可谓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

近两年的汽车销售数字并不乐观。根据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18年中国汽车销量出现近28年来首次负增长后,2019年全年中国新车将继续负增长,2019年前9个月,汽车产销量累计分别完成1814.9万辆和1837.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1.4%和10.3%。专家预计,2019全年销售量将减少7%左右。

汽车行业出现的负增长,也意味着国内汽车行业的传统增长动能日益萎缩,市场亟待新的增长引擎。

新的市场在哪里,业内的普遍看法是:年轻人与下沉市场。

职业打假人已成汽车融资租赁行业毒瘤

【汽车消费,下沉市场仍是蓝海】

最近两年,在互联网企业中,微博、电商(拼多多)在下沉市场打开一道缺口,获得了强劲的增长点,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过去几年,微博三四线用户一度暴涨,拼多多也在五环之外的市场,开始对京东和淘宝的包围,意图实现电商圈子里“农村包围城市”的逆袭。甚至,短视频网站开始在下沉市场掘金,他们鼓励农村用户拍摄短视频,分享地头田间的乡下生活,也确实收获不少新用户。

在我看来,汽车行业同样需要探索下沉市场。

事实上,很多看似高逼格的场景,都是从“下沉市场”开始的。十年前,3G、4G还没开始在北上广深流行,运营商和最早涉足无线互联网的企业们做市场调查。他们发现最早尝鲜3G、4G无线网络的,既不是城市白领,也不是程序员,而是去广东深圳东部沿海城市打工的农民工。

职业打假人已成汽车融资租赁行业毒瘤

这份报告让很多早期从事无线互联网的老板们惊掉了下巴,却又不得不承认“下沉市场”存在的事实。白领和程序员都在使用电脑上网,包月的带宽速度飞快、价格便宜,这些人群成为移动互联网重度用户的可能性很小;反倒是背井离乡的农民工,没有电脑、电视,手机上网就成为获取外部信息的最重要途径,而他们才是真正的无线互联网的重度用户。

“下沉市场”并不代表着低端,也不代表缺乏需求;反而,他们可能是最有消费意愿的潜在用户。三四线城市人群,不一定有高工资,却往往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可能存款不足,却有稳定的收入或者事业。他们很少使用信用卡,也很少网络购物,所以在银行也没有积累多少线上、线下的信用值,更甭提贷款买车了。对于这些人,只要降低首付门槛,让手续更为简便,就会爆发巨大的消费潜力。

【汽车融资租赁,一箭三雕的多赢生意】

艾瑞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汽车金融的市场规模约为15265亿元,预计未来三年的复合增速为15%左右;2018年我国汽车融资租赁的市场规模约为2255亿元,预计未来三年的复合增速为20%左右。这说明,虽然整体汽车市场低迷,但汽车金融市场却蕴藏不少潜力和机会。

艾瑞给出了类似的结论:三四五线城市和农村(下沉市场)汽车保有量处于较低水平且增速较快,未来有望成为拉动汽车销量增长的新动力。而融资租赁可以满足次级信贷人群的购车需求,预计未来将成为年轻人和三四五线城市和农村的重要汽车金融形式。

对于许多人来讲,汽车融资租赁是个新名词,但这种模式在国外并不陌生。在汽车消费成熟的美国,新车销售有30%是通过融资租赁模式完成的。而在国内市场这一数字只有3%-4%。相比之下,我国汽车融资租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职业打假人已成汽车融资租赁行业毒瘤

目前,“融资租赁”是银行信贷之外第二大金融工具,也成为汽车电商平台普遍提供的购车方式。一般而言,汽车融资租赁可以支持10%以下的首付,有时甚至支持零首付;而贷款买车一般要20-50%的首付比例;融资租赁的可选模式很多,还赠送上牌、保险等服务,只凭身份证、驾驶证、户口本和信用卡,通过支付宝进行征信审核时间最快只需要5分钟。而贷款审核和操作流程则繁琐冗长,有时甚至需要财产证明和各种收入证明,耗时两周才能获批。

所以,汽车融资租赁是一举三得的好生意。对于消费者,首付低,门槛低,简化了购车流程,提前与家人享受到有车的便利;对于融资租赁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打开新的潜在市场;;对于汽车厂家而言,渠道下沉意味着拓展了汽车销售渠道的广度和深度,普惠金融促进了汽车销量的增长。

【汽车融资租赁面临探索期的尴尬】

职业打假人已成汽车融资租赁行业毒瘤

和所有舶来品一样,汽车融资租赁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新事物和新营销模式,进入中国市场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看上去设计相当完美的模式,却在中国遭遇了“本土不服”的尴尬。

职业打假人已成汽车融资租赁行业毒瘤

根据上海地区近十年的汽车融资租赁诉讼案件数据,人们发现1061起案件的时间分布,在2017年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回落。案件中90%以上是因承租人支付了首期租金及部分租金后,未继续向出租人即融资租赁公司支付租金,最终发生大量诉讼案件。

在所有案件中,骗贷是对汽车租赁公司威胁最大的风险。骗贷分子使用造假材料,进行合同欺诈,支付了首期款后,将汽车处理或者卖掉,然后逃之夭夭。此时,汽车金融租赁公司要承担与车辆成本相当的损失。

用户与融资租赁公司的误会,追溯到模式设计之初,就已经埋下了误会的种子。

西方消费者,对于购车需求更多是一种体验而非占用,“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中国消费者更在乎责任,希望汽车成为家庭拥有的资产,而非“只有使用权”。融资租赁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的玩法很灵活,在国内市场还需要进行用户教育。

国内融资租赁诉讼发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新用户市场在三四五线城市,这些新消费群体恰恰是对于金融知识欠缺的群体,对汽车融资租赁缺乏基本认知,习惯于将融资租赁和他们已知的租车概念关联在一起。而且,这部分人群的契约精神有待提升,有些人在拿到车钥匙后恶意拖延不按期支付费用。

此外,一些职业打假人通过汽车融资租赁方式获得车辆后,以交易手续瑕疵、服务流程过错等,向汽车融资租赁公司索取高额赔偿。当个人诉求没有得到满足时,这些职业打假人又会纠集其他有用户通过拉横幅、围堵公司办公地、串联起来到市场监督部门上访等方式,以及向媒体投诉等,寻求向汽车融资租赁公司施加压力,目的还是为了寻求高额的不当赔偿。他们已经成为汽车融资行业以及当前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毒瘤。

【结束语】

这里有一个融资租赁行业恶意缠斗的案例:一位车主通过汽车融资租赁方式,缴纳2万多元的首付就添置一台售价20多万元的汽车,两三个月后,他看到汽车行驶证上的名字不是自己,以为遭遇“套路贷”,就不再支付租金,而且向多家媒体打电话投诉这家汽车融资租赁公司,走上了所谓的“维权”之路。为何不通过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他说,打电话更简单直接,而且维权群里大家都说,这种方式能拿到更多的赔偿。

对于汽车融资租赁公司而言,买家只花费2万多元就开走一辆价值20多万元的新车,而且对方也仅仅支付几个月的租金就不再还钱,折算起来,公司价值20万元的资产处于不可控状态。“遇到用户逾期的情况,我们会先通过系统短信、手机短信、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就是希望对方能按时还钱。如果对方不理会,就只能想办法收车,把公司的车辆收回来。”虽然在租赁期内,汽车所有权属于汽车融资租赁公司,但是很多用户还是将这种“收车”行为描述为“偷车”,想当然地认定车辆的所有权属于自己。

“为何不能在收车时提前通知对方,然后再面对面交接呢?”一位汽车融资租赁公司的员工回复称,当听说公司马上要收车时,很多人会将车辆藏起来,或者锁在大院子里,旁边拴上狗,工作人员根本无法接近车辆。

不得不承认,融资租赁市场初期浑水摸鱼者大有人在。其中不乏懂法的用户,追着租赁企业打官司,企业长期官司缠身不但影响正常运营,还会给整个汽车制造业带来相当负面的影响;也有用户明知不占理,诉讼会输官司,就聚在一起恶意维权——拉横幅、围堵、反复向政府投诉、施压,更是严重影响了企业运营。

由于误会引发的纠纷和案件,会伴随市场的成熟而逐渐消退,这是市场培育过程必经之路;但如果消费者持续无理缠斗,则会对市场、企业和行业带来难以修复的伤害。职业打假人恶意投诉,为了获取非法利益而纠缠汽车融资租赁企业的行为,无疑是市场的一个隐患。

王冠雄,新经济观察家、意见领袖,首个竖屏科技脱口秀雄辩·科技show主讲人、十大自媒体(见各大权威榜单)。曾在阿里巴巴、360、搜狗、蓝港等著名互联网公司负责相关营销工作,参与4次IPO,横跨行业主要领域。每日一篇深度文章+科技热点快评,发布于微信、微博、头条、百度,各大门户及科技博客、媒体社群、短视频等30+全部主流平台,覆盖400万中国核心商业、科技人群。为FT金融时报、福布斯等世界级媒体撰稿人,观点被媒体广泛转载引用,影响力极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