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者什麼時候開始發掘西夏王陵?他們發現了哪些重要文物?

1972年的春節剛過,寧夏展覽館的領導馬文忠帶鍾侃等人前往國家文物局彙報賀蘭山下發現西夏帝陵的事情。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文物處處長陳滋德等人聽取了他們的彙報後說

:“寧夏搞周、秦、漢、唐,肯定搞不過陝西;以新石器時代文物論,也超不過甘肅陝西。你們要以西夏文物為重點,加以突破,就能取得在全國有影響的成果。”

考古工作者什麼時候開始發掘西夏王陵?他們發現了哪些重要文物?

西夏王陵遺址

從北京回來後,寧夏回族自治區革委會宣傳部批准了進一步調查和發掘西夏陵的報告。春天的賀蘭山依然春寒料峭,鍾侃和他的同事開始對上一年冬天發現的那個編號為8號陵墓的土臺子進行挖掘。2012年,我就當時發掘西夏帝陵一事採訪鍾侃時,對於當時的挖掘細節,老人也記得不是很明晰,但談及1972年的收穫時,他的臉上還是掩飾不住因愉快回憶而帶來的笑容。開始,他們只是採集到很多西夏文或漢文字的殘碑及帶花紋、雕刻的石片、建築飾件。對於考古學者來說,這些東西是具有意義的,但沒有足夠的刺激和興奮,直到那四塊石座的出現。

考古工作者什麼時候開始發掘西夏王陵?他們發現了哪些重要文物?

西夏文字殘碑

在西夏王陵景區內的西夏博物館,遊人們至今還能看見那四座當時讓鍾侃感到刺激和興奮的石座:頂部平整,中間有一方形眼,面向封土的一側雕刻有非常奇特的人像,濃眉、突眼、乳房非常誇張地突出,雙足露地。這個石座是做什麼用的?它們怎麼出現在王陵中?這座處處佈滿神秘的陵墓群,無言地向考古學者們發出了一道道挑戰信號。

石座周圍的大量西夏文、漢文殘碑,幫了鍾侃和同事們的忙。破解了那些文字後,他們才知道,這些石座是碑亭的碑座。中原王朝的碑座多為象徵長壽的龜,這些人像碑座的寓意何在?碑座上的人像是男性還是女性?帶著更大的興趣和期待,他們的挖掘繼續著。受制於當時的考古挖掘條件以及隨著墓道深度增加帶來的危險,他們請來寧夏石炭井礦務局的兩位有經驗的煤礦掘井工人,在墓道兩邊搭建了支護網。凌亂不全的人骨、散亂在地的銅門釘泡、武士的籃金甲片、藍金銀飾、金馬鞍飾品以及被破壞的壁畫,這些都悄然顯示:這裡曾遭到過盜掘。

考古工作者什麼時候開始發掘西夏王陵?他們發現了哪些重要文物?

西夏王陵博物館

當時編號為"8”的陵墓,後來被正式命名為"6號陵” (便於行文,這座陵墓在後面文字中將統一稱為“6號陵” )。墓室的挖掘並沒有什麼收穫,但地下深達25米的墓道加上地面高達16米的陵臺,使這座陵墓的整體建築高度超過40米,甬道內發現的圓木最長的達4米,直徑在9到22釐米之間。這些令在場的考古學者們感慨不已:這是一座具有怎樣規模與氣勢的帝陵!

如果說經歷了期待、艱辛後的6號陵墓沒有帶給考古學者們期許的成果,那麼,在一座被編號為"101"的陪葬墓中,一個巨大的、出乎他們意料的驚喜來臨了。當一個“牛角”樣的東西出現時,大家起初並沒有感到意外,只是出於考古工作需要的細心繼續進行著發掘,直到大家屏住呼吸的那一剎那頭完整的、1.2米長的牛出現了。當那頭牛出現時,鍾侃首先想到的是,這是一頭什麼型材的牛?木的?鐵的?還是石刻的?當所有的浮土被清掃完後,答案出現了:鑾金銅牛!

考古工作者什麼時候開始發掘西夏王陵?他們發現了哪些重要文物?

西夏文物鑾金銅牛

商博良曾經說過一句貫穿他一生併成為其座右銘的話:“人們可以把埃及的泥土一顆一顆地扒開,不僅是要看看地下深處還理著什麼,而且還要弄清楚,被埋葬的東西是怎麼被放到地下去的。”擺在鍾侃及他的同事們眼前的,不是如商博良所說的研究它如何放到地下,而是怎樣將這個大傢伙運到地面上,因為它太沉了——188公斤。而且,它所在的墓道距離地面近25米,相當於8層樓高。

如今,那頭存放在博物館裡的銅牛,和那四座石刻支座,完美地演著整個西夏帝陵鎮墓之寶的角色。隔著博物館的玻璃,人們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它全身散發著柔和的金光。銅牛四腿呈內屈跪伏狀,牛頭高著,就蒙它陪葬的那些高貴身份的主人,曾高傲地雄視過中國的歷史一樣。它的兩角彎出的優美的弧度,體現了製作者高超的製作技藝,也無形中印證了這樣的觀點:中國優秀文化的長卷中,邊疆地區的王朝、部族、民眾往往也繪就了精彩的篇章。牛的頸部寬厚有力,皮膚紋理清晰,蘊含著那個曾經以遊牧為主的部族對牛的情感,對牛的尊尚;尤其是那雙眼睛,炯炯有神,卻又呈現溫馴之態。和那頭牛一併出現在甬道的,還有一件和真馬一般大小的石馬,後來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那個尚武重馬的帝國,將馬置於帝陵的道中,無言地表達了他們對馬的情感和敬重。

考古工作者什麼時候開始發掘西夏王陵?他們發現了哪些重要文物?

西夏王陵石馬

鍾侃和他的同事們完成的這次挖掘,使整個中國考古界的目光一下子都轉向賀蘭山下。出土的支座、西夏文碑刻、獨特的瓦當、勾滴等建築構件,提升了考古界對這裡進行第二次挖掘的期盼指數。1974年,賀蘭山下的帝陵群迎來了第二次考古發掘鍾侃依然在這個行列中。他們對6號陵的地面遺蹟開始進行清理。枯燥的考古程序在一道一道進行,緩慢而有序的進展在一定程度上考驗著他們的耐心。考古學者們在清理到東碑亭遺址時,一件造型奇特的石雕文物出現了。

這件文物由白沙石雕鑿而成,整體近似一個正方體,長67.7釐米,寬65釐米,高57釐米,正面看是一個圓雕男性大力士。大力士面部渾圓,顴骨高高突起。兩道眉毛,又粗又重,微微向上翹起。鼻樑又寬又短,略有殘損。令人驚歎的是大力士雙眼圓睜而外突,彷彿正在竭力將背上的石碑背起,耳邊似乎能聽到大力士發出的低吼。兩顆外露的獠牙,使大力士顯得十分勇猛,真有那種“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雄風。大力士的下顎頂在胸前,除胸前的肚兜外幾乎赤身裸體,展示著雄健的體魄。大力士的肩部與頭部平齊,胳膊肘向後彎曲,雙手扶在膝蓋上,兩腿跪倒,整體上看是以十分誇張的雕刻手法再現了大力士生動而逼真的神態。22年後,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們一致將這件石雕藝術品鑑定為國寶級文物,並正式定名為“志文支座”。

考古工作者什麼時候開始發掘西夏王陵?他們發現了哪些重要文物?

志文支座

隨後,大量的石雕藝術品逐漸亮相於這片帝陵群。石雕是帝王陵寢中數量最多、題材最多、技法最為成熟、藝術價值最高的一類藝術品。中國石雕藝術史伴隨著石窟和陵寢而發展一般的中原帝王陵寢中的石雕主要是石人、石獸、華表、望柱以及石牌坊、須彌座、欄板及柱頭等,然而,在西夏帝陵中竟然出現了中原王朝帝陵中從沒有的石雕作品:豐乳怒目的巨力士碑礎。在2號陵的挖掘中,西夏文、漢文殘碑數量越來越多。

當浮土被清理後個個刻紋流暢、字體工整的文字出現了,顯示出高超的書法技藝。其中一塊基本完整的碑額上面的西夏文,經專家破譯後為“大白上國護城聖德至懿皇帝壽陵志文”。聖德是西夏仁孝皇帝的諡號,鍾侃據此斷定,這是仁孝皇帝的墓葬。這也是目前唯一能夠被確定主人的西夏帝陵其他的陵墓主人,由於考古實據的缺乏,依然無法確定。從第一次挖掘開始,五年的時間過去了,鍾侃和他的同事們,完成了對這片神秘的帝陵的身份確認及一些基礎性工作的整理。一個與挖掘本身無關的現象,引起了鍾侃的思考:絕大多數陵墓的土冢前都有一個或大或小、或深或淺的坑,這些坑是誰挖的?它們有什麼用呢?

考古工作者什麼時候開始發掘西夏王陵?他們發現了哪些重要文物?

西夏王陵

鍾侃畢業後的27年,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的韓小忙,沒有選擇文物遍地的故鄉陝西,而是選擇了前往寧夏。他剛來到寧夏考古所上班的第一天,就被派往西夏王陵3號陵的挖掘現場。幾年後,他和前輩們一道基本摸清了整個帝陵的家底—在南起賀蘭山榆樹溝,北至泉齊溝,東至西乾渠,西抵賀蘭山下,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十多公里,面積近5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分佈著9座帝陵、207座陪葬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