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到底有多少種

侯耀文石富寬有個相聲《戲曲漫談》中說,我國的地方戲曲有367種,相信他作為資深專業演員是嚴謹的。這個相聲還涉及到多種民歌的學唱,多種地方戲學唱,值得一聽。

點擊後面鏈接——>

名氣較大的劇種有: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崑劇、越劇、豫劇、黃梅戲、粵劇、廬劇、徽劇、淮劇、滬劇、呂劇、湘劇、柳子戲、茂腔、淮海戲、錫劇、婺劇、秦腔、碗碗腔、關中道情、太谷秧歌、上黨梆子、雁劇、耍孩兒、蒲劇、隴劇、漢劇、楚劇、蘇劇、湖南花鼓戲、潮劇、藏戲、高甲戲、桂劇、彩調、儺戲、瓊劇、北京曲劇、二人轉、二人臺、拉場戲、單出頭、漫瀚劇、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地方戲曲地域分佈為:

北京市: 京劇 北昆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評劇 絲絃 老調 哈哈腔 河北亂彈 武安平調 武安落子 西調 蔚縣秧歌 隆堯秧歌 定縣秧歌 四股弦唐劇橫岐調、上四調

山東省: 山東梆子 棗梆 萊蕪梆子 東路梆子 柳子戲 呂劇 茂腔 柳腔 五音戲 柳琴戲 兩夾弦 四平調

山西省: 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 鑼鼓雜戲 耍孩兒戲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 永濟道情戲洪洞道情戲臨縣道情戲 晉北道情戲 襄武秧歌 壺關秧歌 沁源 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 孝義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大秧歌 二人臺 漫瀚劇

遼寧省: 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戲 蒙古劇 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 二人轉 吉劇 新城戲 黃龍戲

黑龍江省: 龍江劇

陝西省: 秦腔 漢調二黃 阿宮腔 合陽跳戲 合陽線戲 陝西碗碗腔 陝西老腔 眉戶戲 弦板腔 陝西道情戲 陝南花鼓戲陝南端公戲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 隴劇 高山劇 影子腔 甘南藏戲

青海省: 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曲子戲

江蘇省: 崑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淮海戲 錫劇 蘇劇 丹劇 丁丁腔 淮紅劇 海門山歌劇

安徽省: 黃梅戲 徽劇 青陽腔 嶽西高腔 安徽目連戲 安徽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沙河調 泗洲戲 墜子戲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文南詞皖南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 淮劇 嗨子戲

上海市: 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 越劇 婺劇 紹劇 新昌高腔 寧海平調 松陽高腔 醒感戲 溫州崑曲 金華崑腔戲 黃岩亂彈 諸暨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湖劇姚劇 睦劇

江西省: 贛劇 戈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瑞河戲 宜黃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 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寧都採茶戲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 景德鎮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 莆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閩劇 平講戲 庶民戲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劍調 小腔戲 三角戲閩西採茶戲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 打城戲 竹馬戲 遊春戲 肩膀戲

廣東省: 粵劇 潮劇 正字戲 白字戲 廣東漢劇 西秦戲 花朝戲 粵北採茶戲 東昌花鼓戲 雷劇 梅縣山歌劇 粵西白戲 臨劇

海南省: 瓊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劇 邕劇 絲絃戲 廣西師公戲 彩調劇 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 廣西壯劇 廣西苗戲 廣西侗戲

湖南省: 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衡陽湘劇 巴陵戲 辰河戲 湘昆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 湘西苗劇 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 漢劇 荊河戲 南劇 湖北越調 山二黃 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遠安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荊州花鼓戲梁山調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 堂戲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 豫劇 河南越調 南陽梆子 大平調 懷梆 懷調 大弦調 羅戲 卷戲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戲 樂腔 五調腔

四川省: 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 滇劇 雲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索劇 傣劇 白劇 雲南壯劇 彝劇

貴州省: 黔劇 貴州本地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貴州布依戲 貴州苗戲 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藏劇碗碗腔(流行於陝西華山北麓的華縣、華陰等地區,故又稱“華劇”。音樂唱腔優美、柔和細膩。樂器中有一對形似碗碗兒的小銅鐘,相撞為拍,故名“碗碗腔”。)

臺灣省: 歌仔戲

部分地方戲簡介:

關中道情:是陝西的皮影戲劇種,分東路調和西路調。前者流行於黃河兩岸,後者流行於陝北及內蒙古等地。在不同地區又形成了“北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及“西涼調”等分支劇種。其唱腔特點凡至落音拖腔的地方,眾人相和,以增強氣氛。劇目約有二百多個,均屬老藝人口傳,其中若干劇目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太古秧歌:流行於晉中、呂梁、太原等地區,距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內容大多是反映農村勞動人民生活,基本上是一戲一調,節奏明快,易於上口,深受城鄉大眾喜愛。

上黨梆子:也叫“東路梆子”“上黨宮調”。與蒲劇、晉劇和北路梆子並稱為山西四大梆子,發源於明末清初的澤州一帶。上黨梆子音調亢活潑,有粗獷、健康的鄉村特色。演出劇目五百餘出。流行於山西、山東、河北等地。

雁 劇:又名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源於蒲州梆子、同州梆子,清雍正乾隆年間逐步形成獨立劇種,有三百多年曆史。流行於山西北中部,內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陝西北部。其唱腔音調高亢,富有塞北山野風味。

耍孩兒:又稱“咳咳腔”,流行於山西大同、懷仁、山陰、應縣一帶。耍孩兒的淵源現存史料無記載,傳說唐明皇有一子終日啼哭不止,下人請來一班藝人演唱小曲,太子破啼為笑,明皇大喜,賜曲名為“耍孩兒”。因耍孩兒歷史久遠,發聲方法特殊,歷來為專家學者所注目,被稱為戲曲發展史上的“活化石”。

蒲 劇:又叫“蒲州梆子”,當地人通稱“亂彈戲”。流行於山西南部和陝西、甘肅、河南部分地區,有四百多年曆史,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種。晉劇(中路梆子)、上黨梆子、北路梆子都由蒲劇所派生。蒲劇音調高亢激昂,音韻優美,有深遠的傳統。

隴 劇:是甘肅省新興地方劇種,由流行於慶陽地區民間皮影藝術“隴東道情”發展而成。音樂屬板腔與曲牌相結合的“綜合體”,唱腔優美動聽,高亢豪放,加之一唱眾幫的“嘛簧”,風格濃郁,獨具特色。隴劇的表演是在一般戲曲身段基礎上,吸收皮影造型、隴東秧歌、地遊子等民間舞蹈提煉加工而成。

漢 劇:是湖北省的主要劇種。因主要聲腔為西皮、二黃,故流行較廣,遍及河南、陝西、湖南、廣東等省,舊稱“楚調”或“漢調”,約有三百年的歷史,早期與徽劇互為影響,逐漸派生出京劇,但漢劇至今依然保留了它的地域特色。

楚 劇:是湖北省的地方劇種,因流行於黃陂、孝感一帶,又名“黃孝花鼓”、“西路花鼓”,約有一百年曆史,於1926年改名楚劇。

寫了這麼多,仍然不會全。歡迎熱心網友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