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湘西的北漂青年,后半生”学者,“前半生”作家沈从文

来自湘西的北漂青年,后半生”学者,“前半生”作家沈从文


来自湘西的北漂青年,后半生”学者,“前半生”作家沈从文


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县人。”

这是沈从文第一次到北京时在北京西河沿一家小客店旅客簿上的留言,那一年他秘密地想了四

天:“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

一点力气……似乎应当有意思些。”于是他离开湘西,从湖南到汉口,从汉口到郑州,从郑州

转徐州,从徐州又转天津,19天后,提了一卷行李到了北京,那一年他20岁。之后开始了跌

宕、有趣、丰富、深邃、活了别人三生三世的人生,开启了他湘西来的北漂少年到文学大师的

追梦之路。

01后半生”学者,“前半生”作家

张新颖写的沈从文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作者直接引述作品,信

件,回忆录等一手文献,用生动的史料,呈现了沈从文一生的经历,和他在生活和精神上持久

的磨难史。但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他引人深思。思考什么,就是一个人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可

能构成什么样的关系。

沈从文的前半生是作家而后半生则是学者,哪方面的学者呢,我们看看沈从文先生的著作。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本书从成稿,付印到与读者见面经过许多曲折过程,前后拖延了大约

17年,最初是1981年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书25万字,图像700幅,其中彩图100幅。


来自湘西的北漂青年,后半生”学者,“前半生”作家沈从文


文学作品大多创作于沈从文的前半生,对比文学创作和学术著作可以看出沈从文的后半生是一

位文物研究的学者,在中国古代文化史方面造诣很高。事实上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平生第一

次出国讲学身份也是学者而非作家。

“小学学历”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看沈从文先生的童年故乡家族和一段可能会引起你共鸣的北漂经历。

02凤凰是个“古怪地方”

沈从文先生的出生地是哪里?

湖南凤凰

读沈从文的书会发现凤凰,曾国藩为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组建了湘军,其中就有一只以镇箪乡勇为主体的甘军 五溪蛮。“五溪”就是沅水上游的五条支流蛮,指的是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

凤凰现在是一个旅游打卡圣地

山清水秀的地方

热闹

商业气息重

不虚此行


来自湘西的北漂青年,后半生”学者,“前半生”作家沈从文


凤凰虹桥


把凤凰称为一个古怪地方,我们大概想不到沈从文先生在描述自己故乡时,竟然用了“古怪”这个词

那里古怪呢?

张新颖先生是这么总结的,他本人就像一个作品,一篇他自己所写的作品那样的作品

我觉得沈先生是一个热情的爱国主义者,一个不老的抒情诗人,一个顽强的不知疲倦的语言文

字的工艺大师。

凤凰是“边疆僻地”,接近“蛮荒”,人们往往想当然地以为,这里的风气必定闭塞、落

后、保守。但是,凤凰分明是湘西的中心,十九世纪中后期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得风气之先

处,往往超出一般的想象。

在异常美丽而幽静的自然环境之中,极其平常地上演着极端暴虐的人类行为,以至于自然的

光、影、声、色,与杀人印象,混合叠加,一并成为沈从文童年、少年记忆的主要部分。

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日常活动,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城中的

住民,多当时派遣移来的戍卒屯丁,此外则有江西人在此卖布,福建人在此卖烟,广

东人在此卖药。


来自湘西的北漂青年,后半生”学者,“前半生”作家沈从文


聂华苓在《乡下人沈从文》里写1980年她和丈夫保罗回到北京,她是怎么向丈夫介绍很久很久不见的沈从文呢

我转身拉来和人寒暄的Paul:你猜这是谁?

Paul两眼盯着他。

就是那个在衙门口辕门上、云梯上看到许多人头、一串串耳朵的小男孩!我说。

沈从文!沈从文!

Paul惊喜大叫。他双手捧着沈先生的手说:我在华苓的《沈从文评传》里,读到你小时候去看杀头的情景。

(美)聂华苓著,三生影像(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聂华苓会选择最鲜明的特点介绍沈从文吧!

她没说这位是著名作家,这位是著名文物专家甚至没说这是我写的《沈从文评传》的传主

她说的是在衙门口,辕门上,云梯上看到许多人头,一串串耳朵的小男孩。

反正

在这个古怪的地方沈从文成长了15年。

03苗族,土家族,低学历,北漂


来自湘西的北漂青年,后半生”学者,“前半生”作家沈从文



男孩中排名老二,所以人称“沈二哥”

成长经历比较少见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懂诡诈。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

选自沈从文《习题》

他自称“乡下人”

人的世界,一方面是“屠杀政治”;另一方面,普通的社会生活却规矩、平和,兵卒,土匪,平民,商人,以及由少数读书人和多数军官结合产生的上层阶级,各本其分,各守其道。

从文自传里的一篇文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我们既能看到顽童的大千世界,也能看到沈从文刚刚知道“人生”时上的“杀人的一课”还能

看到他随军流转的经历,沈从文 所谓“大书”既不同于旧式私塾教育也不同于新式学校制

度,它是一种“教育”但比“教育”这个概念有更广阔的内涵和影响。以自然现象和人生现象

为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大书。 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切生活中去生活时,学校

对于我便已毫无兴味可言了。

描述一个儿童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具体情形,特别突出的是身心亲近自然的真切感受 ,同

时还有对于日常人事和生活现象的浓厚兴趣,譬如上学路上经过的各种小铺面,小作坊,每天

可以看到的民间手艺,诸如此类。

在异常美丽幽静的自然环境之中,及其平常地上演着极端暴虐的人类行为,以至于自然的

光,影,声,色,于杀人印象,混合叠加,一并成为沈从文童年,少年记忆的主要部分,

在这个地方长到15岁,早起生命经验的“幅度”,呼应着空间,密度,张力。

逃避那些书本去同一切自然相亲近。形成一生性格与情感基础,当我学会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

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毫无兴趣可言了。

“大书”它是以自然现象和人生现象为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而进行的不停息的自我教育过

程。“尽我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我的心

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

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得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得来,却不需要从一好书一句好话

上学来。

二十年后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

为人生远景而凝眸”或许可以想象,他确认了自己之前该来的这个名字,带着这个名字,他踏

上自己选择的道路,进到一个“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


这是不停息的自我教育。

这种自我 教育包括18岁的决定到北京读书。

经过一番波折,朋友帮他在北大附近找了个小房子,沈从文给这个由储煤间改造的小客房取得

名字是“窄而霉小斋”,这里要提醒一句当我们在现代文学语境下谈及北大时,指的并不是海

淀区那个燕园,主要是东城区五四大街的沙滩红楼。

沈从文一边当旁听生一边试图报考北大等国立大学。均告失败,他投考中法大学又筹措不不出

28元的食宿费。求学读书的梦日渐遥远,他拿起了笔开始学习写作。


来自湘西的北漂青年,后半生”学者,“前半生”作家沈从文


北京的冬天零下十几度,住处没有火炉,沈从文一身单衣,两条棉被,过冬十分艰难。他每天

吃两三个馒头,一点小咸菜奔波于会馆和宣武京师图书馆读书写字,两点一线,尽管如此投稿

也并不顺利,有熟人告诉他《晨报副刊》的主编孙伏园曾经在编辑会上把他寄来的未刊用文章

连成一长段开玩笑说,这是某某大作家的作品,说完,就团成一团仍进废纸篓里。


穷极无路之际,沈从文试着写信向一些有名的作家诉苦求助,当时在北大教统计学的郁达夫

也收到了沈从文的来信,郁达夫在11月中旬的一天来到“窄而霉小斋”看望了这个素不相识

的“可怜的人”请他吃了一顿饭,拿出了五块钱结账,又将剩下的三块两毛几分,也留给了

他。见沈从文身上单薄,郁达夫又摘下了自己的羊毛围巾送给他。临别前,他对这个郁郁不得

志的青年说,好好写下去。

虽然艰苦,沈从文还是做了大学教授,他在西南联大任教时,有个得意门生叫汪曾祺,汪曾祺

说自己的老师。

他本人就像一个作品,一篇他自己所写的作品那样的作品。

我觉得沈先生是一个热情的爱国主义者,一个不老的抒情诗人,一个顽强的不知疲倦的语言文

字的工艺大师。

我们怎么理解这三点,我们一起来读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吧。

写于河、关于河、以书信为底本的散文

《鸭窠围的夜》选自湘行散记,了解湘行散记必须知道《湘行书简》这是一本书信集,信都是写给一个人的张兆和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这是1988年沈从文去世时张充和题写的哀悼词

叙述生平寄托哀思

张充和是张兆和的姊妹

现在我们必须说下

合肥四姊妹了,指的是安徽合肥仕宦大家族张家四姊妹

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

他们生于1907至1914年之间至今都已谢世。

四姐妹的夫婿各有不凡他们的婚姻,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的佳话

大姐张元和的丈夫是 昆曲名伶顾传玠

二姐张允和的丈夫是语言学家周有光

四妹张充和与汉学家傅汉思结为夫妻

而沈从文娶的就是“三三”张兆和


来自湘西的北漂青年,后半生”学者,“前半生”作家沈从文


来自湘西的北漂青年,后半生”学者,“前半生”作家沈从文


来自湘西的北漂青年,后半生”学者,“前半生”作家沈从文


来自湘西的北漂青年,后半生”学者,“前半生”作家沈从文


大家可能熟悉沈从文的那句著名的情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

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在中国公学国文系教书选课学生中就有张兆和她成绩优异又擅长体育女子全能运动排

名第一。还是女子篮球队的队长对老师沈从文她的印象是,听说沈从文是大兵出身,我们也拜

读过他的几篇小说。是胡适之校长找来的人一定不错,可我们并不觉得他是可尊敬的老师,不

过是会写写白话文小说的青年人而已。

这个描述也能代表同事同行对沈从文的看法

所以张兆和没有想到大约1930年春天,她收到老师的告白信,接下来的事情可能了解比较

多。两人于1933年9月9日在北平中央公园水榭举行了婚礼1934年1月7日因为母亲病种沈从文

启程回凤凰,这 是他离开湘西十年后第一次返乡,路途历时一个月,在家只停留了四天,行

前他向张兆和许约每天写信报告沿途见闻,他一共写了将近50封信,回北平后整理以系列散文

的形式陆续发表后结集为《湘行散记》。《湘行散记》的底本是新婚不久的沈从文写给妻子的

私人信件半个多世纪以后编辑成《湘行书简》公开。

这些信很有意思,我特别爱看这封在路上我看到一个帖子很有趣:

立招字人钟汉福,家住白羊河文昌阁大松树下右边,今因走失贤媳一枚,年十三岁,名日金

翠,短脸大口,一齿突出,去向不明。若有人寻找弄回者,赏光洋二元,大树为证,绝不吃

言。谨白。

沈从文把这个帖子抄下来以后,他又在信里写

三三,我一个字不改写下来给你瞧瞧,这人若多读些书,定是个大作家。

连贴在树上的纸都能注意到,还会一字不改的录下来除了写信,沈从文还画了一些画,他是

随身带了彩 色蜡笔的,


32岁是沈从文坐在小小的船舱里,心绪随情境流转他落笔描述所闻所见和所感所想,这种特

殊的写作情景是很少见的,在一条河上,在河上的一条小船里一天接着一天,一封连着一封而

且写的都是长长的信,更奇妙的是这条就懂不息的河既是书简的写作环境也是书简的核心成

分,这些信就是关于这条河的。


来自湘西的北漂青年,后半生”学者,“前半生”作家沈从文


一本历史书除了告我们些另一些时代最笨的人相斫相杀以外有些什么?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

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

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

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我先前一时不还提到过这些人可怜的

生,无所为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我们来可怜,我们应当来尊敬来爱。他们

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分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么样

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他们在他们那分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

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感觉这四时交递的严重。三三,我不知为什么,我感动

得很!

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

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

在沈从文的笔下,你见不到咬牙切齿的愤怒、仇恨和诛伐,更多的是一种平静,似细水长流

一般的隽永。他倾心于“现世光色”,常常为人生的远景而凝眸,更愿意将笔墨倾注于美好的

事物中。

他有一双洞察世事的冷眼,一颗心却是热的,带着一种悲悯。

王德伟曾这样说沈从文:“从人世的暴虐和愚行中重觅生命的肯定。”他因亲眼目睹这人世的

暴虐与残酷,深知温柔与善意的可贵,于是便有了他笔下的湘西。

所以,请大家多读沈从文。

文学让我们看到生命和生命靠近的一种可能性,真正感受到文学内在的力量吧。

04、一九八八年五月十日晚,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了


沈从文的死是悄无声息的。

在一九八八年五月再寻常不过的一个夜晚,他握着张兆和的手,说完最后一句话,“三姐,我对不起你”,就这样闭上了眼睛,走完了他寂寞的一生。

十八日,沈从文的家人在八台山给他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没有花圈、挽幛、黑纱、悼词,连哀乐也不放,放的是他生前最喜欢的古典音乐——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

沈从文去世了,国内的新闻却没有声音。

远在异国的汉学家马悦然接到了台湾记者的电话,问他能否确认沈从文逝世的消息。他立刻向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核实,令他震惊的是,大使馆的文化参赞竟然从未听说过沈从文这个人。

马悦然感到一丝悲愤:“作为一个外国的观察者,发现中国人自己不知道自己伟大的作品,我觉得哀伤。”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曾公开表示,如果沈从文没有去世,他很有可能在那一年十月份获得诺奖。


来自湘西的北漂青年,后半生”学者,“前半生”作家沈从文


来自湘西的北漂青年,后半生”学者,“前半生”作家沈从文


家人将他葬在了听涛山下,面对沱江流水。他的骨灰,一半洒入江中,一半埋入泥土。墓碑是一块大石头,简朴、宁静。

正面刻着沈从文的手迹:

照我思索

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

可认识“人”

背面是张充和撰书: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最后,沈从文回到了他爱的山,爱的水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