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其一)》說課稿

《行路難(其一)》說課稿

《行路難(其一)》說課稿

一 教材分析:

《行路難(其一)》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並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這首詩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詩人的情感波瀾起伏、跌宕變化。詩人的情懷時而失落苦悶,迷惘不知所措;時而充滿希望,信心倍增;繼而又彷徨無據感時傷逝;最後又能豪情萬丈,豁達自信。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不少古詩文名篇佳句,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古詩文鑑賞能力,學習時在老師的引導下,能運用聯想,想象,等方法,解讀意象,體會意境,理解思想感情。但是缺乏系統的訓練,古詩鑑賞畢竟是需要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和較強的理解能力,近兩年的中考試卷中,又出現了課外古詩閱讀題,面對一首不熟悉的詩歌,獨立閱讀理解,學生往往還是覺得力不從心。我們應該有意識的藉助課內的篇目來培養學生的古詩鑑賞能力。

三、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分析:

新課標提出“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方面,我要求學生能有感情的朗讀詩詞、疏通大意、落實背誦;能通過自主探究,提高古詩鑑賞能力。

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希望學生能根據作者的生活經歷,理解李白苦悶迷惘憤慨與充滿信心、執著追求交織起來的複雜心態,感受到本詩抑鬱和奮發、失望和希望急劇交替變換的感情基調。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由於年齡和閱歷的關係,“體會詩人複雜變化、激盪起伏的情感及樂觀自信、積極追求理想的頑強精神。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四、教法學法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還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多角度比較、立足課本,多方拓寬等課堂實踐活動來帶動教學流程步步推進,在讀、賞、悟的層進訓練中落實教學目標。

五、教學構思:

本冊教材入選這首詩歌,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體會作者強烈的苦悶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點,培養學生品讀詩歌意境,提高審美情趣。結合吉林省近兩年語文中考古詩鑑賞試題的題型,2014年中考就有對詞語的理解,場景描繪,詩人情感等方面的考查。所以我將這節課定位於“誦讀鑑賞課”。設計了“分層推進式誦讀——拓展積累式鑑賞”的板塊教學模式。

六、教學過程:一課時

在教學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幾點:

1、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在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鑑賞詩歌的能力。

2、 語文學習要與時俱進,引導學生充分正確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全面提高自己口語表達能力的語文素養。

(一)導入:

李白是學生們非常熟悉的一位詩人,所以我採取直接入題的方式,概述李白的經歷來導入新課。課前預習中學生會有極大的興趣希望能走近李白瞭解李白,課堂上讓學生展示課前預習中找到的對於李白身世介紹的片斷,從而收到調動學生情緒,烘托課堂氣氛的良好效果,併為下面理解本詩的情感底蘊奠定了基礎。

接下來我想對題目進行簡單的解釋:“行路難”是樂府古題,樂府詩是一種古體詩,李白的《行路難》共三首,以行路艱難比喻世事艱難,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懷。

(二)抒情誦讀

《新課標》提出:7-9年級的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詩情、詩理和詩味,體會不同情境下的語氣、語調、節奏的變化。在誦讀這一環節上我採取了 分層推進式誦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法,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在教學主體步驟的起始階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學氣氛。

1.初讀,學生自讀詩歌,正音,找出詩歌中的通假字、難字。這個環節的設置目的是落實課標中“加強學生對字詞的積累,認清字形,讀準字音,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詞義”的要求,為下面準確無誤的默寫打下基礎。

2. 傾聽作品,創設情境再讀,欣賞視頻朗誦,學生個別讀詩歌,體會美讀。學生齊讀詩歌,正確把握詩歌朗讀節奏和抑揚。列寧曾十分強調情感對人的認識和邏輯思維的調節作用,他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情感與知識的雙向交流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文章的flash朗讀兼具美麗的畫面和聲情並茂的朗讀,對於學生讀準字音進入情境非常有效。

3.悉心默讀,把握詩人情感變化。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要體會詩人哀而不傷、悲而能壯、雖歷經矛盾卻仍昂揚向上的情懷。就需要引導學生把握作者情感,在此處我想讓學生結合書中的註釋先大概理解一下詩歌大意,初步瞭解詩人的感情變化。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詩句內容揣摩詩人情感。

教師根據學生的歸納,板書:歡樂—苦悶—失意—希望—迷惘—自信。

教師闡述:短短82個字,生動表達了李白被迫離開長安之際的思想痛苦和矛盾心理,情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但在悲憤中不乏豪邁,在失意中仍滿懷信心。是什麼原因讓詩人的感情如此激盪如此矛盾呢?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下本詩的創作背景。

之所以在此環節,插入教師簡介寫作背景的內容,加深學生的感受。是因為在解讀詩人情感時,學生一定會對詩人的矛盾心理產生疑問,在此處適時地補充相關背景資料,讓學生對把握詩人情感有了一些直觀的感受。關於詩歌的寫作背景,學生可能找到林林總總的介紹,但我不準備讓他們去讀那些摘抄下的文字。而是自己對這些資料進行了整理歸納,也不用課件出示,而是像講故事一樣有感情的講給他們聽,言簡意賅,效果肯定比他們看自己找到的資料印象深刻。這樣也便於節省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探討下面的內容。

李白,生逢大唐帝國的鼎盛時期,夙有“濟蒼生”“安社稷”的遠大抱負,渴望得到君王的賞識,天寶元年,他42歲,經朋友舉薦,受玄宗皇帝詔聘來到長安,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準備大顯身手,建立一番功業。但是此時的玄宗已喪失了早年勵精圖治的精神,只把李白看作文學侍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華為宮廷生活做點綴。而李白那種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性格也與權臣們格格不入。在宮廷不久即蒙受讒言,最後竟被玄宗找了個藉口發落出來。幾十年的功業追求化為泡影,多年的夢想瞬間化為烏有,讓詩人情何以堪。這首詩就寫在李白無奈離京朋友為他送別之時。”

講完後,我準備趁熱打鐵,說“此時此刻,假如你自己就是李白,面對如此境遇,把酒吟詩,你會以怎樣的情感吟誦出這首詩呢?

4.競讀:男女生各選一名比賽,自己說說朗讀效果、情感的處理。

5、再次齊讀,注意把握感情。

(三)感悟詩句之美

2011年新課標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引導學生鑽研文本, 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我在教學中注重方法的傳授。講這首詩之前,我會和學生共同歸納鑑賞詩歌常用的方法。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總結過賞析詩詞應從 詞語、句子含義、修辭、思想感情、相關詩句等方面進行。因此,他們可以輕車熟路地進行歸納。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在課堂上拋出一個主問題來帶動學生對全篇進行質疑、分析、探討,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層浪;而不是像從前一樣用一個個瑣碎的問題來牽著學生鼻子走。因此,為了避免像原來一樣教師提出很多瑣碎的問題讓學生回答的局面,在歸納完方法後,我提出“用上述方法認真思考,賞析你喜歡的詩句,說出喜歡的理由”這一要求,這樣就給了學生自由的空間具體的賞析詩句。

我準備通過這個環節,引導學生學會運用一定的方法來賞析詩歌。因為是從自己喜歡的詩句入手,所以學生多半不會按詩句順序來說。為了幫助他們更有條理地體會詩歌內容,我把全詩的詩句分了一下類。

第一類是需要抓住重點詞賞析的,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

第二類是使用修辭的,有“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誇張),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鬥十千”;後句用《北史》“韓晉明好酒縱誕,招飲賓客,一席之費,動至萬錢,猶恨儉率”的典故。金樽,玉盤寫器皿華貴,美酒,珍饈寫酒饌佳美。“鬥十千”、“值萬錢”極言宴飲的奢華。“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比喻),這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前途無路可走,這裡好像是實寫自然景象,實際是虛寫,是用比喻來表現作者現實心情的迷惘。“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反覆,反問)當詩人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裡呢?這是感情在尖銳複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只要學生提出一處,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牽出其他的詩句,集中分析修辭的作用。並可由此拓展其他詩歌中運用修辭的詩句有哪些。

第三類是用典的“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八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表達詩人希望被朝廷起用,實現大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他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像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詩也是本詩中的名句。體現作者自信樂觀,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博大胸襟。

新課標指出“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而本詩中修辭用典的現象在古詩中極其普遍,因此我就在賞析這句後隨機拓展了關於典故和修辭的用法及作用的內容,複習了以前學過的詩句,也加深了學生的理解。中考對積累與運用的考查側重經典名篇、名句,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因此這裡我也做了對名句拓展延伸的設計。這樣一來,雖然表面上是學生暢所欲言,實際上教師是在宏觀上掌控課堂進程,同時訓練學生獨立把握領悟詩歌風格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鑑賞能力,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進行抒情性的語言表達訓練。這個環節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

(四)生成追問,主題昇華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教師闡述:整首詩中,詩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為懷才不遇,起是因為又有了希望。教師繼續追問:詩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卻仍能揚起希望的風帆,原因是什麼?學生答:是因為積極樂觀的精神。於是我問學生:你們能從中受到啟示嗎?學生能總結出:在我們人生的路途中總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只要我們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揚起希望的風帆,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抵達勝利的彼岸。 這一環節環環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詩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五)背誦默寫

1、當堂成誦

新課標中指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查學生的記誦積累”,記誦是我們教學要達到的一個最基本的目標,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當堂記誦不成問題。我認為這一環節一定要在課上完成

2、自檢自測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我讓學生自己就這首詩出題,題型由學生自己總結,把自己認為這首詩需要掌握的重點用問題的方式提出來考問其他同學,教師予以引領、指導。這各環節我準備讓學生利用本詩的學習,掃除對中考語文試卷中課外古詩賞析的畏難情緒,他們可以就詞語,修辭,場景描寫,思想感情等多方面自由擬題,互問互答,自然就不覺得難。這項如果課上時間不足,可以留作課下作業。語文應注重基礎知識與素養能力的雙重提高。這幾項練習、作業都符合這個要求。

《行路難(其一)》說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