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3年級上冊數學第3單元《毫米和分米的認識》說課稿

《毫米和分米的認識》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毫米和分米的認識》。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3年級上冊數學第3單元的第1課時,本課內容是在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學習,使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對於今後學習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同時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1米=10分米,並能進行長度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2)、能力目標:通過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估測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體會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三、教學重、難點

本課教學重點是毫米、分米長度概念的建立;教學難點是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和估測。

四、教法和學法: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如下方法:

(1)直觀演示,操作發現:教師利用直觀教具(或多媒體)的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再讓學生動手操作討論,使學生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探索新知。

(2)巧設疑問,激發興趣:教師通過設疑,指明學習方向,營造探究新知的氛圍,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研究等活動中參與教學全過程,從而達到掌握新知和發展能力的目的。

(3)運用遷移,深化提高: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培養學生利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從而使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五、教具準備

學生準備:紙尺、塑料尺、一分錢硬幣、小金箍棒等。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 、20釐米 、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見的接近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六、 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情境導入,引發衝突:

課前,播放《西遊記》主題曲《猴哥》,順勢引出孫悟空和他那件非常厲害的兵器——金箍棒,此時用課件展示金箍棒逐漸變短,最後變到耳朵裡的過程,在學生回答出自己的觀察結果後,問他們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隨即老師拿出一號金箍棒,學生先估計,然後量出長1米,也可以說長100釐米。出示長20釐米的二號金箍棒,先估計長度,再說說測量方法。這樣設計主要有3個目的:

一是選用富有童趣的素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整節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是用學生熟悉的事物,喚醒學生對米、釐米的記憶,有效複習了原有的知識。

三是這兩根金箍棒在後面學習分米時,還將用到,可謂一材多用。

然後利用最小的金箍棒,引發衝突,學生用紙條尺測量時發現長度不到1釐米,用精確到釐米的紙條尺不能精確測量出其長度,此時教師再鼓勵學生想辦法,並引導他們最終在尺子上0——1之間把毫米表示出來,並及時告訴學生,為精確測量物體的長度,數學家真的把每個釐米分成了很多的小格,並且規定這1小格就是1毫米,從而引入認識1毫米的教學。

這一環節通過動手量不到1釐米的金箍棒,充分暴露學生的認知起點,感受到學習新的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再就是通過學生大膽的猜想和嘗試,畫出毫米以後,教師及時鼓勵,說他們可以像數學家那樣思考問題了,增強其自信心,為下面的學習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二)自主探究,認識新知

首先認識毫米,先讓學生在尺子上找1毫米,再利用展臺選幾名學生指出不同位置的1毫米,使學生明白1釐米之間的每個小格的長度都是1毫米。然後通過用手勢表示1毫米、找1毫米的物體、畫幾毫米等形式加深對毫米的認識和感知。

在教學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時,我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畫一條10毫米的線段,一邊畫一邊想,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很自然、很輕鬆的得出結論:10毫米就是1釐米。學生在自己畫線段時發現了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會非常有成就感。最後明確毫米的用途,別看1毫米特別短,用處可不小,在生活中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更精確的測量物體的長度時,都要用到毫米。我們現在能不能準確測量出那根小金箍棒的長度呢?通過測量真正感受到毫米的用途,更明確了測量的方法。

認識分米時,我先讓學生在紙條尺上用剪刀剪下10釐米,老師再出示一根1分米長的小金箍棒,和學生10釐米長的紙條比一比,結果長度相等,得出:1分米=10釐米。分米的教學直觀引入,簡單有效。接著通過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藉助紙條或直尺用手勢表示出1分米,找一找身邊長度大約為1分米的物體等形式充分感知1分米。

在理解分米和米的關係時,先讓學生說說2號金箍棒的長度如果用分米作單位,是幾分米,用剪下的1分米尺子比一比,也可根據分米和釐米的關係想一想。學生能回答出10釐米是1分米,20釐米是2分米。然後讓學生思考:1號金箍棒的長度如果用分米作單位,是幾分米,此處難度較大,學生髮言完畢後,及時鼓勵,並用課件演示:1米=10分米。

(三)總結長度單位

教師首先指出毫米和分米,同米和釐米一樣,都是計量長度的單位,叫做長度單位。然後讓學生把這4個長度單位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排列,學生回答時,讓其他同學分別用手勢表示1毫米、1釐米、1分米、1米大約有多長,再請學生思考,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該怎樣選擇長度單位。通過這一環節,對已學過的長度單位進行了梳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邏輯能力。

在學生對長度單位的選擇有了明確認識後,告訴他們:生活中,人們就是這樣來運用長度單位的,然後出示幾則信息: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約8844米。

中學生課桌高度應為7分米左右,椅子高度應為4分米左右。

新加坡竹節蟲是世界上最長的昆蟲,細長的身體達27釐米。

世界上最小的鳥是生活在古巴和美國的一種蜂鳥,其體長大約為5釐米。

地板厚度在6—8毫米之間能確保地板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及散熱功能。

由此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鞏固練習

在習題的設計上,不僅注重了知識的綜合性、生活性、還注重了趣味性。我設計了兩個題型:

一是單位換算,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每個題目都讓學生說說自己換算的想法,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很有幫助。

二是改“八戒的日記”,這是對長度單位的又一次梳理,練習時,學生能通過用手勢描述、在腦海中想象等形式來表述物體的長度,在感受用錯單位造成笑話的同時,深刻體會到數學的親切和合理選擇長度單位的重要性。再通過“你想對八戒說些什麼”這一問題,使學生明白對待學習要謹慎、認真。

(五)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先讓學生談談這節課有什麼收穫,然後教師總結,並告訴學生:金箍棒還能變得更長,也能變得更短更短,短到眼睛看不清了(課件)。這就需要比米更大的單位和比毫米更小的單位,在今後的學習中會逐步學到,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回家查找資料提前進行一些瞭解。這不僅對整節課進行了回顧,而且自然引出了下節課和以後將要學習的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開闊學生思維的作用。

總之,整節課我始終選用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為素材,通過觀察、估測、實測、思考等豐富的活動,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其學習熱情,讓他們不僅學有所獲,而且學得輕鬆、快樂!

七、板書設計:

毫米、分米的認識

mm dm

1釐米=10毫米

1分米=10釐米

1米=10分米=100釐米

八、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於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及交流等等數學活動。可是在稍顯枯燥的練習中,如何來體現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如何讓數學練習也能深深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們設計了“小明的日記”這一環節,學生在讀日記的過程中發現了錯誤, 笑聲不斷,教師就因此而提問:“你們笑什麼?”學生指出各種錯處而改正,整個改錯過程中,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就讓數學知識一下 子變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的親切,久而久之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積極地情感。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採用“做”數學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課的引入,注重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總的設計思路為:以學生身高的變化為切入點展開教學;接著,在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的活動中引起認知衝突;然後讓學生用眼觀察直尺、結合課件認識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接下來,讓學生在類比聯想中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最後,讓學生在實際測量活動中深化拓展知識。當然這是我預設的教學程序,實際上教學流程還要隨著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而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