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醫院“照片子”傷身體 3個知識點教您認清謠言

紅網時刻10月25日訊(通訊員 劉孝誼 曾帆)現在很多人都談“輻射”色變,一提“去醫院照片子”,聽到X光、CT、B超、核磁就發怵,看到放射科的鐵門都寧願繞道走,其實醫院輻射比大家想象中的小多了,且萬物皆有輻射。

萬物皆有輻射

湖南省腫瘤醫院放射診斷中心醫生陳雛陽介紹,輻射是指物體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圍空間發射能量的過程。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只要其溫度在絕對零度(-273.15℃)以上,都會以電磁波或粒子的形式不停地向外界傳送能量。比如曬太陽,其實就是接受太陽的輻射,輻射按照來源可分為天然輻射和人工輻射。天然輻射包括宇宙射線、地殼陸地輻射、室內外環境中的氡等,它遍佈於我們的整個生活環境中,空氣、食物和飲料中都存在著天然放射性,換句話說,我們每時每刻都會受到自然界的輻射。這種輻射稱為天然本底輻射,每人每年接受的劑量約為2.4mSv。而人工輻射主要來源於醫療照射、礦物開採、核動力生產、射線裝置、核爆炸及核試驗等,其中醫療照射是最大的人工輻射源。不要慌,只有遭受100mSv以上的輻射量,人體患癌的概率才會明顯增加。

什麼是醫療輻射

陳雛陽指出,醫院的常規檢查中,B超、核磁共振(MRI)是非電離輻射檢查手段,沒有輻射。而X線、CT、PET-CT,則會產生電離輻射。國家規定,接受醫療輻射有三大原則:實踐的正當化、放射防護的最優化、個人劑量限制。簡單點說,如果一個患者確實病情需要(正當化原則),接受多少醫療輻射都不算多;但如果沒有必要,就儘量不接觸。

如何拍好

陳雛陽指出,臨床上一般根據不同病情,使用X光片、CT、核磁、B超中的一種或者是組合。

B超就像挑西瓜,無輻射,多用於孕期產檢,查看胎兒狀況。B超的原理是用超聲波穿透人體,當聲波遇到不同的組織,特別是組織界面時會產生反射波,超聲探頭一面發出超聲,一面接受反射波,並通過計算反射波成像。就像挑西瓜一樣,邊敲邊看顯示病灶情況。“超聲科”的檢查項目是沒有輻射風險的,所以做多少次超聲檢查,都不用擔心輻射的問題。

X光攝影(平片)就像麵包壓扁,有輻射,用於粗略檢查肺、心影、主動脈弓、肋骨等,可以檢查有無肺紋理增多、肺內較大腫塊、主動脈結鈣化等。X光會穿過人體,遇到被遮擋的部位,底片上不會曝光,洗片後這個部位就是白色的。比如,大腿的骨頭是圓的,可是片子上是平的,但可以看到其中絲絲縷縷的骨小梁。就像一片面包或一塊棉花,看不到裡面的纖維紋理,但用手壓癟了會清晰一些。其最大缺點是深淺組織的影像相互重疊,相互隱藏,有時還需要拍側位的X光片。

核磁共振成像(MRI)相當於搖一搖再看,無輻射,用於椎間盤疾病(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需觀察椎間盤與相應的神經根,而想要最好地觀察這些軟組織,最優選擇自然是MRI。身體裡的水分子,在不同組織中含量差別較大,而且每個水分子的磁場磁力線方向都是隨意的。核磁共振機使用較強大的磁場,使人體中所有水分子磁場的磁力線方向一致,磁場突然消失後,根據人體對無線電波信號產生的不同反應進行診斷和檢查。核磁共振成像簡單說就是先用儀器搖一搖,讓水分子振動起來,再平靜下來感受一下里面的振動。所以,核磁共振(MRI)也被戲說為“搖搖看的檢查”。

CT就像麵包切片,有輻射,當遇到各種外傷,如果懷疑傷到了骨頭,要進一步觀察,可以選擇CT觀察細節,甚至磁共振成像觀察隱匿損傷或軟組織損傷。CT的檢查原理是X光會分層穿過人體,之後通過電腦計算後二次成像,就像把一片面包切成片,每一片都可以攤開來看。相對X光來說,CT的優點是可以分層看,經計算後可以顯示出更多的組織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