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令专家学者感到尴尬的文物?

leona518


这里要说一下名声鹊起的《清华简》。《清华简》是2388枚战国中晚期竹简,是少有的秦朝前期书籍类文物。《清华简》一现世,就掀起了一波打脸“我们学过的历史”的操作。

  • 《清华简》打脸“烽火戏诸侯”,证明“烽火戏诸侯”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 《清华简》打脸“胡亥继位是赵高、李斯阴谋”的历史说法,胡亥是得到秦始皇生前认可,正常继位。
  • 《清华简》打脸《尚书》争议,《清华简》里出现了最早版本的《古文尚书》,证明人们一直看到的《尚书》都是山寨货。

一时间,人们认为《清华简》的历史、文化、学术价值不可估量,起码跟汲冢书不分高下(汲冢书里就有《竹书记年》)。

还不止这些,《清华简》解读出来的一些历史,直接就跟《夏商周断代工程》出现了顶牛的情况。这是什么情况呢?

  • 其一,夏商周断代工程,拼命想要证明“夏朝”的存在。而《清华简》整理出来第一部分竹简,有一篇《保训》记载了周文王给周武王的遗嘱,遗嘱里,周文王聊了尧舜,也聊了商朝,就是没提夏朝。

  • 其二,《清华简》《保训》里记载的,周文王在位50年,那么周文王35年就是公元前1071年。而根据《逸周书》记载的周文王35年,发生过正月丙子月食。

而《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论证,公元前1071前后几年,都没有发生过“正月丙子月食”。

《清华简》、逸周书、夏商周断代工程出现严重分歧,相互证伪、谁出了问题?日食、月食是古代必定记录的大事件,不管《清华简》有没有记录都很被动。关键是

本来“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有很多争议,而《清华简》真假的质疑也一直存在。

要是《清华简》造假,那就是又一件学术造假丑闻;要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出了问题,那么就是整个系统的垮塌。细思极恐啊!


尔朱少帅


央视曾有一期节目讲的是《龙塘下的王陵》,里面有一件陪葬品,让接受采访的专家都“脸红”了。

2009年,江苏盱眙县一伙盗墓贼对大云山的一座汉墓进行盗挖。由于在盗挖过程中,使用了炸药,导致氧气不足。第一批下去的两人当场昏迷,后来下去救人的两人也昏迷休克了。在送前两个昏迷的人去就医的半路上,同伙发现这两人已经死亡。于是,就连同汽车一起遗弃在一个废旧工厂。而进去救人的那两个人,在休克以后,也被同伙就地掩埋了。

之后,丢弃在工厂的尸体和车辆先被警察发现。专家根据尸体上沾染的泥土是“夯土”分析,肯定跟盗墓有关。之后,根据车辆信息,果然将这个盗墓团伙抓住。而考古专家到达这伙盗墓贼的作案现场一看,马上发现,在大云山龙塘下肯定有一座大型墓葬陵园!经过测量,这个陵园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有35个足球场那么大!

穿越的“玻璃杯”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玻璃杯是从清代才有的。但是在杭州出土的战国水晶杯却把专家们惊到了。这个杯子,一眼看上去,就是玻璃杯,而且还是现在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普通玻璃杯。据有关资料介绍,当时出土时,面对着墓葬中这么一个杯子,考古专家们非常迟疑,差点就以为这个墓葬曾经被盗墓贼们光顾过,是盗墓贼盗墓时,不小心遗落下来的。

但是好在他们没有被这个杯子的表象给欺骗,非常有职业素养地保存好了这个杯子,然后通过各种技术检验以及大佬级人物的鉴定,确定了这个杯子并不是现代的工艺品,而是实打实的战国文物,距今2400多年。

它是由一大块珍贵的水晶雕琢而成,在那个时期是少见的珍宝,但是对于现如今来说,战国水晶杯的长相就是一只貌似穿越的“玻璃杯”呀。

猪怕出名人怕壮,马踏飞燕就起了争议,用现在的话就是火了。有人论证是龙雀、老鹰、鸟鸦、燕隼等,公有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有人开始命名“马踏龙雀”、“马踏飞隼”、“天马逮乌”,也不咋的,还不如马踏飞燕,这让我想起赵飞燕呢。

至于马身也有争议,体型高大,腾空飞驰,与汉武帝时从西北引进的“天马”很像,所以一说是“天马”。杜甫中的“夜骑天驷超天河”,成为第二种说法“神马”即“天驷”,奔行极快。三说“紫燕骝”,紫红身黑尾,奔如飞燕。因为此马姿式是明显的“对侧步”,是唐太宗养的六骏之一马种的特征,所以又认为是“特勒骠”。

这时麻烦就来了,马的来历谁也说不过谁,马踏的什么鸟大家也都不服输,各叫各的。连每个地方报导这件文物,也采用各自地方所能接受的叫法,这名字就一直没有官方统一的名称,最后为了避免纠纷,叫铜奔马,可这还是不准确的。

后来对文物的年代也起了争议,反正也是吵个不休。

马踏飞燕,藏于兰州的甘肃省博物馆。这匹造型优美的马得以发现得感谢武威县人民和郭沫若。前者在人民公社挖防空洞时发现了这座雷台汉墓,当地文物工作者用麻袋和架子车送到了武威文庙大殿保护,没让文物流失掉。后者慧眼识珠,根据造型、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断定这件文物不凡,让送到北京去展览,从此一鸣惊人。


董师爷说


央视曾有一期节目讲的是《龙塘下的王陵》,里面有一件陪葬品,让接受采访的专家都“脸红”了。

2009年,江苏盱眙县一伙盗墓贼对大云山的一座汉墓进行盗挖。由于在盗挖过程中,使用了炸药,导致氧气不足。第一批下去的两人当场昏迷,后来下去救人的两人也昏迷休克了。在送前两个昏迷的人去就医的半路上,同伙发现这两人已经死亡。于是,就连同汽车一起遗弃在一个废旧工厂。而进去救人的那两个人,在休克以后,也被同伙就地掩埋了。

之后,丢弃在工厂的尸体和车辆先被警察发现。专家根据尸体上沾染的泥土是“夯土”分析,肯定跟盗墓有关。之后,根据车辆信息,果然将这个盗墓团伙抓住。而考古专家到达这伙盗墓贼的作案现场一看,马上发现,在大云山龙塘下肯定有一座大型墓葬陵园!经过测量,这个陵园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有35个足球场那么大!

这群盗墓贼“立功了”!这个墓葬虽然在古代就被盗过,(龙塘这个水坑,就是盗洞形成的盗洞,积水而成)。但是,考古工作者依然从这个墓葬遗址内,发现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件文物,让考古专家“脸红”了(就是上图那个)。

专家解释:这个东西一般没有固定形状,但是,一般的研究认为它是一种“实用”的东西。(确实很实用。。。)

专家最后总结说:这个东西发现在男性墓葬里,应该是他使用的东西。“我们只要把它说到这个地步,大家就都应该很清楚了。”

专家对这个物件的解释,可以用“三缄其口”来形容。专家也不容易,也怕影响节目正常播出。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这个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对于初入行的人来说,有些文物可能会令他们感到尴尬,但已经成了专家学者级别的人了,还会有文物令他们一直尴尬吗?就好比资深的男妇产科会在工作尴尬吗?资深的女性男科专家会在给患者看病的过程中尴尬吗?这是起码的职业操守问题。下面来说说我们可能认为尴尬的文物。

生殖器玉罩和肛塞

汉代的人,下葬之前一般会封九窍,以求灵魂不出窍。九窍则是包括了生殖器以及肛门。在海昏侯大墓考古中发掘刘贺身上遗物的时候,考古人员还带着期待之心希望发掘到生殖器玉罩以及肛塞,结果只发掘到了一个肛塞,还略有失望。对于普通人来说,碰到这些文物的时候多多少少有点尴尬,但对于考古人员来说则是兴奋。



与生殖崇拜有关的文物

我国古代有过一个生殖崇拜的时期,出土的那个时期的文物很多都有裸露的性器官。若是一些普通人看了也许会觉得尴尬,毕竟带了“有色”眼睛。而若是专业人士看了,会摘掉那个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些文物。他们会分析、比对、总结这些文物的特点,而不是看在那里尴尬的发呆。



其实在我们外人可能认为尴尬的文物,对于这些专业的考古专家或者教授来说不一定会觉得尴尬,相反可能还会觉得兴奋。因为有些已是司空见惯,有些终于是睹见真容,有些可以验证文献所说,有些则是可以填补文献空白等等。若是只会对着文物抱有尴尬之心,那是配不上专家和学者称号的。


淡看天上月


回答之前特地看了一下其他各位老师的答案,各位老师的答案中多数有提及房中术,以及生殖崇拜相关的令人尴尬的文物。那么我在这里就说一件看起来非常正常,然而整个挖掘以及运输的过程中充满尴尬的文物。就是下面这张图,这是一尊现藏于南京博物馆的天王俑。大家猛的一看,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尴尬的地方。下面我就详细的来说一说,这件文物尴尬在哪里?

1. 尴尬的出土环境。

这里的环境不是指文物出土时敦煌老爷庙周围的环境,而是指这件文物出土时的时间背景,以及大的历史环境。这件文物出土于1944年7月6日,敦煌老爷庙1号唐墓。时任西北考察团团长的夏鼐全面负责挖掘工作。而与此同时夏鼐先生的老家浙江省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践踏。在挖掘工作之余,夏鼐先生非常担忧家乡的情况以及家人的安危。一边是国恨家仇,一边是文物挖掘工作。使他不得不处在比较尴尬的两难境地。

2. 尴尬的人员配备。

现在先生所在的西北考察团,名义上称之为考察团,但真正具有考古知识和技术的只有包括团长在内的三个人,人手明显不够。尤其是在遇到较大的墓葬的时候。所以挖掘敦煌老爷庙唐朝的墓以及周围相关的一些墓的时候。不得不由团长或者团里的向先生出面向民国政府方面协调,征调民夫配合。而这些所谓的征调来的民夫,不但没有任何的考古知识,而且对于挖掘工作并不是十分积极的配合。名义上是征调了10来个人,可经常能按时前来的就四五个人。导致正常的工作安排常常因为人手不足而被打乱。更严重的问题是,一代墓中出土金银器等贵重物品时,经常就会有民夫偷偷藏匿据为己有,使考察团防不胜防。天王俑出土期间,更有甚者趁夜色往天王俑所在的老爷庙1号唐墓中丢弃砖块,导致多件陶器被毁。

3. 尴尬的挖掘现场。

说起挖掘现场,大家肯定更多的是从纪录片或者新闻中看到的现在的考古挖掘现场的那种样子。但你知道,1944年的时候,考古挖掘现场是什么样吗?说是考古发掘的现场,但是更多的给人感觉像是考古发掘表演现场。我说这话并不是要贬低当时的考古工作者。而是在当时的考古工作现场,你时不时的就会遇到一些当地的名流啊,军队的政要啊,前来参观的情况。那么作为考察团的团长,客人来了,你不可能不接待,不陪同吧?于是就陪着客人在考古现场转一转、看一看,像是在视察工作一样。你以为单单是这样就完了吗?要是赶上当时当地的庙会啊,或者一些重大节日,途经考古现场的人民群众能将考古工作者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起来。不知道的还以为干什么呢。

4. 尴尬的运输情况。

文物出土之后就面临着被运输,被放到更安全的地方妥善保管的问题。那么当时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他们需要将出土的文物妥善包裹好,再用牛车运往酒泉。而至于想将文物运送到重庆,或者南京等地,就非常的困难。因为当时的运输费用十分昂贵。虽然他们是西北考察团,但也是正式的考古单位。可他们运输东西依旧需要自己出运费。当时战局紧张,国民政府下拨给西北考察团的经费,本来就特别少。维持一个正常的考察团开销都勉勉强强。更别提高昂的运费了。最后迫于无奈,还是考察团中的向先生,游走于政府及运输部门之间,多方活动,才争取到了200公斤的免费运输资格。

管中窥豹,由此可见当时文物考古之尴尬状况。亦可见,出土文物令考古工作者之尴尬。


诗词巨好玩


尴尬的文物无非跟sex有关。

比如:汉代画像砖《桑林野合图》、汉中山靖王的「仿生铜器」,这尺度太大了,详谈的话怕过不了审,再者网上也说烂了,人云亦云也就没啥意思。

说一个知道的人比较少的尴尬文物:

马王堆帛书「房中术」,尴尬到中国的专家学者羞于发布,被日本抢先发布。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三种帛书《合阴阳方》、《天下至道谈》、《十问》,目前中国所见最早的房中术出土文献。

汉代流行黄老之术,其实在汉代这些东西是非常流行的,不想今天一样动不动「三俗」

朱越利. (2003). 马王堆帛书房中术的理论依据(上). 宗教学研究(2), 1-7.

比如三号墓中的《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就是讲的如何「采阴补阳、延年益寿」,如何前戏、如何「运动」、如何还精补脑等等之类的:

现代学者一些解读:

朱越利. (2003). 马王堆帛书房中术的理论依据(上). 宗教学研究(2), 1-7.

这里要注意的是,马王堆汉墓有三个墓葬,是汉代长沙王丞相、軚侯利苍近亲属的墓葬:

  • 保存得最好的一号汉墓就是辛追夫人,她是利苍的妻子。

  • 二号汉墓辛追老公利苍,

  • 三汉墓可能是儿子利希,或者说他的兄弟。(目前还没有定论,这个就不讨论这个问题了)。

从墓葬中发现的印章确定了墓主身份:


图引自:陈松长. (2003). 马王堆三号墓主的再认识. 文物(8), 56-59.

出土文物结合《史记》文献记载,我们大致还原了【軚侯】的谱系:


引自:何介钧. (1982). 马王堆汉墓. 文物出版社.页11

马王堆汉墓是在WG时期发现的,我看了社会科学院当时发布一手的发掘报告,「医书」中完全没有提及「房中术」:

湖南省博物馆编. (1972).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文物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1975). 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的主要收获. 考古(1), 47-57.

根据当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世荣的回忆文章,当时对这些东西讳莫如深,除了发掘者根本没人知道这一批房中术文献。

1981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把这批文献注释以后,以「中医养生类」文献《养生放》,发表极少人才能看到的研究古代医学刊物上。

当年,日本学术交流团来访,作为学术交流,《养生方》送给了日本人,日本抢先以「房中术」文献发表。

文章题目为:《亲历者忆马王堆发掘:《房中术》被日本人发表》,发表在三湘都市报

1980年中国古文字学会在广州召开,周先生去香港学术交流,当时饶宗颐先生询问:

饶宗颐和周鸿翔先生问我:“马王堆汉墓竹帛书中是否有房中术?”
我不敢隐瞒,答复说:“有,但不敢发表。”
饶、周两位先生说,国外学者很关注,希望早日发表。

一年之后,考古组顶着压力曲线出版,将「禁书」改称《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竹简「养生方」释文》刊登在《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1981年第2期)。

也就是在当年,日本医学代表团来访问,马王堆医学会将《养生方》的注释本,当作见面礼赠送给日本人。日本麦谷邦夫先生很快将《养生方》作了注释,把「禁书」在日本公开出版发行。


小汉字见大历史


刘备的老祖先,是西汉时期的中山靖王刘胜。 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在中山王位上呆了42年,死于公元前113年。

1968年,经过考古挖掘,中山靖王刘胜之墓得以重见天日。 在刘胜的6000多件随葬品 中,有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漆器等,主要是当时刘胜生前的一些生活用品。

其中,最有名气的,是“金缕玉衣”和“长信宫灯”这两件珍贵的文物,都属于现在的网红文物。


不过,这其中最让专家们脸红脖子粗的,还是这件文物。根据材质的不同,它的名字可以叫“铜祖“、”银祖”。形象如图所示:


“祖”这个字,反映了上古时期,先民们对于男性的生殖崇拜。 “祖”的左边,是祭祀神祇的意思,而“祖”的右边,则是一个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也就是说字形像什么,它的意思就是什么。 而"且"的造型,跟这几根“铜祖“、”银祖”,何其相似,而它是什么意思,也就不言自明了。

以至于在央视的一档节目中,考古专家解释起它们的用途来,也是相当的隐晦和尴尬。

最后,他表示:“我们只能把它说到这个地步,大家都应该很清楚的。”


深夜聊斋


中国有一件让专家文者很尴价的文物,为它的名字争个不停,为它的时代闹不休,为它的主人也吵个不停,谁也不服谁,谁也不懂谁,这件文物名字叫——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藏于兰州的甘肃省博物馆。这匹造型优美的马得以发现得感谢武威县人民和郭沫若。前者在人民公社挖防空洞时发现了这座雷台汉墓,当地文物工作者用麻袋和架子车送到了武威文庙大殿保护,没让文物流失掉。后者慧眼识珠,根据造型、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断定这件文物不凡,让送到北京去展览,从此一鸣惊人。

马踏飞燕,让我第一眼看到想起的是赵飞燕,体态轻盈,掌上可跳舞。两者恰好都在汉朝,而且马踏飞燕表现的也是一种风驰电挚、御空而行的飞舞轻盈之美,再现了“扬鞭只共鸟争飞”的真实场景。我有时恶意的在想,是不是东汉对赵飞燕有所不满,所以造了个马踏飞燕警诫世人红颜祸水,伤身伤肾还亡国!

马踏飞燕,高度写实,身躯均匀,造型精准,一蹄踏燕,三蹄腾空,把力学表现得淋漓尽致。最神奇的是以一只燕子为底座,支撑起壮实的马重量,这个平衡可知当时的建造和设计工艺有多精湛和巧妙。鸟形底座,在艺术上也是一种创新,这在同时代的壁画、雕塑都没发现类似的作品。有人说马昂首而嘶吼,可我怎么觉得它是在笑?笑踏在燕子身上,还是笑我们后人为个名字也能吵几十年?

马踏飞燕,动感强烈,三足腾空,其足下仅以一鸟形底座加以固定,既解决了平衡的问题,又符合平力学原理,使奔马的轻盈和物体的稳定之间问题,和谐而又充满美感地解决掉了。这才是马踏飞燕最高超的地方。

猪怕出名人怕壮,马踏飞燕就起了争议,用现在的话就是火了。有人论证是龙雀、老鹰、鸟鸦、燕隼等,公有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有人开始命名“马踏龙雀”、“马踏飞隼”、“天马逮乌”,也不咋的,还不如马踏飞燕,这让我想起赵飞燕呢。

至于马身也有争议,体型高大,腾空飞驰,与汉武帝时从西北引进的“天马”很像,所以一说是“天马”。杜甫中的“夜骑天驷超天河”,成为第二种说法“神马”即“天驷”,奔行极快。三说“紫燕骝”,紫红身黑尾,奔如飞燕。因为此马姿式是明显的“对侧步”,是唐太宗养的六骏之一马种的特征,所以又认为是“特勒骠”。

这时麻烦就来了,马的来历谁也说不过谁,马踏的什么鸟大家也都不服输,各叫各的。连每个地方报导这件文物,也采用各自地方所能接受的叫法,这名字就一直没有官方统一的名称,最后为了避免纠纷,叫铜奔马,可这还是不准确的。

后来对文物的年代也起了争议,反正也是吵个不休。

对于这件造型优美,力学美学完美统一的文物,的确令学者专家很尴尬,连个名字都五花八门。不过争议虽多,但历史价值每个人还是认同的,都是我国的传世之宝,应该好好保护下去,让一代代人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对艺术的追求精神。


历史不旧


说起历代文物珍宝,相信很多人都很喜欢,甚至有的人沉迷古玩,不惜重金购买一些文物作为自己的个人私藏以便在朋友面前炫耀,正因如此才从侧会滋长盗墓这一行为。不过在众多文物珍宝中,也有一些文物是令文物学者们避而不及的,在面对这些“文物”的时候,几乎所有考古学者都会感到尴尬,大家知道是一些什么样的东西吗?

在大部人的印象中考古人员大多数都戴着一副斯文眼镜,衣着朴素又低调,整个人看起来比较严谨还有一丝腼腆。对于每一件出土的中华文物,学者们有幸参与抢救工作,自然显得很开心,但是有时候在工作上,他们也会表示的兢兢业业,因为出土的文物古董千奇百怪,用途繁多,其中不免有一些关于两性之间的文物,这就令参与仔细研究的学者们倍感到尴尬了。

玉衣上的玉罩,早年在河北省满城的汉朝陵墓里,工作人员发掘出一件稀世珍宝——金缕玉衣,所有参加保护抢修工作的学者们在过程中就遇到尴尬了,因为金缕玉衣上有一个男性生殖器玉罩,其设计性能放在现今称不上有什么好效果,顶多可以装一些条状东西罢了。然而古代人却认为用玉石罩会带来千万年不腐的效果,而当初考古学者维护的金缕玉衣时候,难免就会对这个玉罩文物产生了尴尬。

铜祖,这件尬器同样出自河北满城县的汉室古墓群,挖掘于中山王跟他妻妾窦氏的墓穴。其形状不堪描写,总之令人叹为观止,但是我们的考古学者们经过一番深入研究后得出,此乃墓主夫妻俩在生前的房事用器,并非普通的陪葬冥器,其实际上的功能用途无疑是跟现今的成人用品没多少差别。据此学者们就推算出,在汉朝时期,一些开放的达官贵人很喜好用这等物品,甚至在临死前也不忘命人埋下一两件来充当陪葬品,另外此物还证明了汉朝人们对这方面的高度重视,以及开放的朝代观念,说明每朝每代的观念思想并非都是千篇一律的保守刻板。

春宫瓷器,目前令学者们还有一套古代的尴尬小瓷器,据说是古代的妇女在女儿出嫁时,用来当作嫁妆陪嫁的,属于一件压箱礼物,纵观其形状跟尺寸之后,学者得出的作用是跟男女房事有关,而岳母们拿春宫瓷器当女子陪嫁品,目的可能是想让女儿早点领会小两口的房事秘密。

银托子,是古代妇女给姑爷的送一份房事之礼。这种物品曾在小说《金瓶梅》里有过描述,有的学者们或许纳闷为什么岳母娘会送姑爷这种东西呢?难道想早点教对方领会房事?这理由明显不可能,其最值得相信的理由就是,古代的已婚女子每月都有不便的生理期,甚至在十月怀孕的时候不得跟郎君行房,这时候送一个银托子给姑爷,属于是很贴心的“照顾”。

另外在众多尴尬文物里还有一种神秘的铜盒,研究学者发现该盒子的用途主要是装一些古人常使用的“房事药物”,因没有太多的古籍资料考证,所以大概猜测是男性的壮阳药品,以及一些有助于催情的粉剂。这些铜盒外表看起来并不算精美,但尴尬在它的用途上,试想一个平时严肃的考古学者面对这些文物时,发现其用途功能多数牵扯到男女房事方面,在工作起来的时候,难免就有说不出来的尴尬。

猫眼观史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文物瑰宝是数不胜数,说到让专家感到尴尬的文物也是难以计数的,下面有书君就给大家说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吧。

01

肛塞当成磨牙棒

记得有一期鉴宝类综艺,一男子带着“家宝”上节目来鉴定,当搞清楚他的“传家宝”是什么东西后,现场尴尬的不要不要的。那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据这个男子说,是家里祖传的筷子,因为太短就用来剔牙。

后来又嫌它太粗,就用来磨牙,觉得用处挺多的,就是离不开口。而这个东西,男子既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也不知道是什么材质的,值不值钱就更不知道了,只说既然是祖上传下来的东西肯定是好东西呀。

当鉴定专家看到男子用来磨牙的棒棒时,忍不住笑了,说这是九窍塞。把死人的眼鼻口等九窍封住,是古代祈求长生不老的一种方式。而男子带来的这只窍塞,正是九窍其中之一的肛塞。

观众和专家当时可能脑补过很多次了吧,想想男子平时用这个来磨牙,味道肯定也是“棒棒的”哈。

02

穿越的“玻璃杯”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玻璃杯是从清代才有的。但是在杭州出土的战国水晶杯却把专家们惊到了。这个杯子,一眼看上去,就是玻璃杯,而且还是现在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普通玻璃杯。据有关资料介绍,当时出土时,面对着墓葬中这么一个杯子,考古专家们非常迟疑,差点就以为这个墓葬曾经被盗墓贼们光顾过,是盗墓贼盗墓时,不小心遗落下来的。

但是好在他们没有被这个杯子的表象给欺骗,非常有职业素养地保存好了这个杯子,然后通过各种技术检验以及大佬级人物的鉴定,确定了这个杯子并不是现代的工艺品,而是实打实的战国文物,距今2400多年。

它是由一大块珍贵的水晶雕琢而成,在那个时期是少见的珍宝,但是对于现如今来说,战国水晶杯的长相就是一只貌似穿越的“玻璃杯”呀。

03

裸人方奁

这件造型和题材内容非常奇特的奁出土于山东莒县,因其造型实在不忍直视,出土时,专家都不好意思看了,着实尴尬了一番。此方“奁”啊,是一个容器,高11.6厘米,长12厘米,宽7.5厘米。

直壁稍内收,器身饰垂鳞纹,长方形平面,上有两扇可对开的小盖,盖钮分铸成男、女祼体的两个小人,面对面呈跪姿,并着意铸出两裸人的生殖器。哦哟,难怪专家要尴尬,看来我们可爱的古人其实也没有像有的文学小说描述的那么封建和保守哈。

据后人分析,这件青铜祼人方奁,是古人生殖崇拜的一个写照。而且该器的造型奇特,国内迄今发现仅此一件,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而这件青铜裸人方奁,据说可能是当时一贵族家的女子出嫁时压箱底的器物。其目的一是性教育,启发少女少男性生活;二是作为装东西的容器,可装少妇用的首饰及化妆品。

其实,这件青铜方奁如果是放在现代,可能也少有人会把它摆在显眼的位置日常使用哈,毕竟中国人虽经过了这么几千年的文明进步,但骨子里还是比较内敛的,专家咋一看尴尬也属自然。

总的来说,不管这些文物形态怎样,是正常,独特,或是怪异,它都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记忆与文化,记录了细节与瞬间,作为华夏子孙,不论是专家还是老百姓,我们都应该爱它们,保护它们,通过它们去了解和传承我们的灿烂文明。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