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哪些令專家學者感到尷尬的文物?

leona518


這裡要說一下名聲鵲起的《清華簡》。《清華簡》是2388枚戰國中晚期竹簡,是少有的秦朝前期書籍類文物。《清華簡》一現世,就掀起了一波打臉“我們學過的歷史”的操作。

  • 《清華簡》打臉“烽火戲諸侯”,證明“烽火戲諸侯”根本就沒有存在過。

  • 《清華簡》打臉“胡亥繼位是趙高、李斯陰謀”的歷史說法,胡亥是得到秦始皇生前認可,正常繼位。
  • 《清華簡》打臉《尚書》爭議,《清華簡》裡出現了最早版本的《古文尚書》,證明人們一直看到的《尚書》都是山寨貨。

一時間,人們認為《清華簡》的歷史、文化、學術價值不可估量,起碼跟汲冢書不分高下(汲冢書裡就有《竹書記年》)。

還不止這些,《清華簡》解讀出來的一些歷史,直接就跟《夏商周斷代工程》出現了頂牛的情況。這是什麼情況呢?

  • 其一,夏商周斷代工程,拼命想要證明“夏朝”的存在。而《清華簡》整理出來第一部分竹簡,有一篇《保訓》記載了周文王給周武王的遺囑,遺囑裡,周文王聊了堯舜,也聊了商朝,就是沒提夏朝。

  • 其二,《清華簡》《保訓》裡記載的,周文王在位50年,那麼周文王35年就是公元前1071年。而根據《逸周書》記載的周文王35年,發生過正月丙子月食。

而《夏商周斷代工程叢書》論證,公元前1071前後幾年,都沒有發生過“正月丙子月食”。

《清華簡》、逸周書、夏商周斷代工程出現嚴重分歧,相互證偽、誰出了問題?日食、月食是古代必定記錄的大事件,不管《清華簡》有沒有記錄都很被動。關鍵是

本來“夏商周斷代工程”就有很多爭議,而《清華簡》真假的質疑也一直存在。

要是《清華簡》造假,那就是又一件學術造假醜聞;要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出了問題,那麼就是整個系統的垮塌。細思極恐啊!


爾朱少帥


央視曾有一期節目講的是《龍塘下的王陵》,裡面有一件陪葬品,讓接受採訪的專家都“臉紅”了。

2009年,江蘇盱眙縣一夥盜墓賊對大雲山的一座漢墓進行盜挖。由於在盜挖過程中,使用了炸藥,導致氧氣不足。第一批下去的兩人當場昏迷,後來下去救人的兩人也昏迷休克了。在送前兩個昏迷的人去就醫的半路上,同夥發現這兩人已經死亡。於是,就連同汽車一起遺棄在一個廢舊工廠。而進去救人的那兩個人,在休克以後,也被同夥就地掩埋了。

之後,丟棄在工廠的屍體和車輛先被警察發現。專家根據屍體上沾染的泥土是“夯土”分析,肯定跟盜墓有關。之後,根據車輛信息,果然將這個盜墓團伙抓住。而考古專家到達這夥盜墓賊的作案現場一看,馬上發現,在大雲山龍塘下肯定有一座大型墓葬陵園!經過測量,這個陵園總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有35個足球場那麼大!

穿越的“玻璃杯”

大家都知道,我們現代意義上的玻璃杯是從清代才有的。但是在杭州出土的戰國水晶杯卻把專家們驚到了。這個杯子,一眼看上去,就是玻璃杯,而且還是現在市場上隨處可見的普通玻璃杯。據有關資料介紹,當時出土時,面對著墓葬中這麼一個杯子,考古專家們非常遲疑,差點就以為這個墓葬曾經被盜墓賊們光顧過,是盜墓賊盜墓時,不小心遺落下來的。

但是好在他們沒有被這個杯子的表象給欺騙,非常有職業素養地保存好了這個杯子,然後通過各種技術檢驗以及大佬級人物的鑑定,確定了這個杯子並不是現代的工藝品,而是實打實的戰國文物,距今2400多年。

它是由一大塊珍貴的水晶雕琢而成,在那個時期是少見的珍寶,但是對於現如今來說,戰國水晶杯的長相就是一隻貌似穿越的“玻璃杯”呀。

豬怕出名人怕壯,馬踏飛燕就起了爭議,用現在的話就是火了。有人論證是龍雀、老鷹、鳥鴉、燕隼等,公有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因此有人開始命名“馬踏龍雀”、“馬踏飛隼”、“天馬逮烏”,也不咋的,還不如馬踏飛燕,這讓我想起趙飛燕呢。

至於馬身也有爭議,體型高大,騰空飛馳,與漢武帝時從西北引進的“天馬”很像,所以一說是“天馬”。杜甫中的“夜騎天駟超天河”,成為第二種說法“神馬”即“天駟”,奔行極快。三說“紫燕騮”,紫紅身黑尾,奔如飛燕。因為此馬姿式是明顯的“對側步”,是唐太宗養的六駿之一馬種的特徵,所以又認為是“特勒驃”。

這時麻煩就來了,馬的來歷誰也說不過誰,馬踏的什麼鳥大家也都不服輸,各叫各的。連每個地方報導這件文物,也採用各自地方所能接受的叫法,這名字就一直沒有官方統一的名稱,最後為了避免糾紛,叫銅奔馬,可這還是不準確的。

後來對文物的年代也起了爭議,反正也是吵個不休。

馬踏飛燕,藏於蘭州的甘肅省博物館。這匹造型優美的馬得以發現得感謝武威縣人民和郭沫若。前者在人民公社挖防空洞時發現了這座雷臺漢墓,當地文物工作者用麻袋和架子車送到了武威文廟大殿保護,沒讓文物流失掉。後者慧眼識珠,根據造型、力學與美學的完美結合斷定這件文物不凡,讓送到北京去展覽,從此一鳴驚人。


董師爺說


央視曾有一期節目講的是《龍塘下的王陵》,裡面有一件陪葬品,讓接受採訪的專家都“臉紅”了。

2009年,江蘇盱眙縣一夥盜墓賊對大雲山的一座漢墓進行盜挖。由於在盜挖過程中,使用了炸藥,導致氧氣不足。第一批下去的兩人當場昏迷,後來下去救人的兩人也昏迷休克了。在送前兩個昏迷的人去就醫的半路上,同夥發現這兩人已經死亡。於是,就連同汽車一起遺棄在一個廢舊工廠。而進去救人的那兩個人,在休克以後,也被同夥就地掩埋了。

之後,丟棄在工廠的屍體和車輛先被警察發現。專家根據屍體上沾染的泥土是“夯土”分析,肯定跟盜墓有關。之後,根據車輛信息,果然將這個盜墓團伙抓住。而考古專家到達這夥盜墓賊的作案現場一看,馬上發現,在大雲山龍塘下肯定有一座大型墓葬陵園!經過測量,這個陵園總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有35個足球場那麼大!

這群盜墓賊“立功了”!這個墓葬雖然在古代就被盜過,(龍塘這個水坑,就是盜洞形成的盜洞,積水而成)。但是,考古工作者依然從這個墓葬遺址內,發現了很多珍貴的文物。其中有一件文物,讓考古專家“臉紅”了(就是上圖那個)。

專家解釋:這個東西一般沒有固定形狀,但是,一般的研究認為它是一種“實用”的東西。(確實很實用。。。)

專家最後總結說:這個東西發現在男性墓葬裡,應該是他使用的東西。“我們只要把它說到這個地步,大家就都應該很清楚了。”

專家對這個物件的解釋,可以用“三緘其口”來形容。專家也不容易,也怕影響節目正常播出。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這個問題本身是有問題的,對於初入行的人來說,有些文物可能會令他們感到尷尬,但已經成了專家學者級別的人了,還會有文物令他們一直尷尬嗎?就好比資深的男婦產科會在工作尷尬嗎?資深的女性男科專家會在給患者看病的過程中尷尬嗎?這是起碼的職業操守問題。下面來說說我們可能認為尷尬的文物。

生殖器玉罩和肛塞

漢代的人,下葬之前一般會封九竅,以求靈魂不出竅。九竅則是包括了生殖器以及肛門。在海昏侯大墓考古中發掘劉賀身上遺物的時候,考古人員還帶著期待之心希望發掘到生殖器玉罩以及肛塞,結果只發掘到了一個肛塞,還略有失望。對於普通人來說,碰到這些文物的時候多多少少有點尷尬,但對於考古人員來說則是興奮。



與生殖崇拜有關的文物

我國古代有過一個生殖崇拜的時期,出土的那個時期的文物很多都有裸露的性器官。若是一些普通人看了也許會覺得尷尬,畢竟帶了“有色”眼睛。而若是專業人士看了,會摘掉那個有色眼鏡來看待這些文物。他們會分析、比對、總結這些文物的特點,而不是看在那裡尷尬的發呆。



其實在我們外人可能認為尷尬的文物,對於這些專業的考古專家或者教授來說不一定會覺得尷尬,相反可能還會覺得興奮。因為有些已是司空見慣,有些終於是睹見真容,有些可以驗證文獻所說,有些則是可以填補文獻空白等等。若是隻會對著文物抱有尷尬之心,那是配不上專家和學者稱號的。


淡看天上月


回答之前特地看了一下其他各位老師的答案,各位老師的答案中多數有提及房中術,以及生殖崇拜相關的令人尷尬的文物。那麼我在這裡就說一件看起來非常正常,然而整個挖掘以及運輸的過程中充滿尷尬的文物。就是下面這張圖,這是一尊現藏於南京博物館的天王俑。大家猛的一看,可能覺得沒有什麼尷尬的地方。下面我就詳細的來說一說,這件文物尷尬在哪裡?

1. 尷尬的出土環境。

這裡的環境不是指文物出土時敦煌老爺廟周圍的環境,而是指這件文物出土時的時間背景,以及大的歷史環境。這件文物出土於1944年7月6日,敦煌老爺廟1號唐墓。時任西北考察團團長的夏鼐全面負責挖掘工作。而與此同時夏鼐先生的老家浙江省正在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踐踏。在挖掘工作之餘,夏鼐先生非常擔憂家鄉的情況以及家人的安危。一邊是國恨家仇,一邊是文物挖掘工作。使他不得不處在比較尷尬的兩難境地。

2. 尷尬的人員配備。

現在先生所在的西北考察團,名義上稱之為考察團,但真正具有考古知識和技術的只有包括團長在內的三個人,人手明顯不夠。尤其是在遇到較大的墓葬的時候。所以挖掘敦煌老爺廟唐朝的墓以及周圍相關的一些墓的時候。不得不由團長或者團裡的向先生出面向民國政府方面協調,徵調民夫配合。而這些所謂的徵調來的民夫,不但沒有任何的考古知識,而且對於挖掘工作並不是十分積極的配合。名義上是徵調了10來個人,可經常能按時前來的就四五個人。導致正常的工作安排常常因為人手不足而被打亂。更嚴重的問題是,一代墓中出土金銀器等貴重物品時,經常就會有民夫偷偷藏匿據為己有,使考察團防不勝防。天王俑出土期間,更有甚者趁夜色往天王俑所在的老爺廟1號唐墓中丟棄磚塊,導致多件陶器被毀。

3. 尷尬的挖掘現場。

說起挖掘現場,大家肯定更多的是從紀錄片或者新聞中看到的現在的考古挖掘現場的那種樣子。但你知道,1944年的時候,考古挖掘現場是什麼樣嗎?說是考古發掘的現場,但是更多的給人感覺像是考古發掘表演現場。我說這話並不是要貶低當時的考古工作者。而是在當時的考古工作現場,你時不時的就會遇到一些當地的名流啊,軍隊的政要啊,前來參觀的情況。那麼作為考察團的團長,客人來了,你不可能不接待,不陪同吧?於是就陪著客人在考古現場轉一轉、看一看,像是在視察工作一樣。你以為單單是這樣就完了嗎?要是趕上當時當地的廟會啊,或者一些重大節日,途經考古現場的人民群眾能將考古工作者裡三層外三層的圍起來。不知道的還以為幹什麼呢。

4. 尷尬的運輸情況。

文物出土之後就面臨著被運輸,被放到更安全的地方妥善保管的問題。那麼當時他們是怎麼做的呢?他們需要將出土的文物妥善包裹好,再用牛車運往酒泉。而至於想將文物運送到重慶,或者南京等地,就非常的困難。因為當時的運輸費用十分昂貴。雖然他們是西北考察團,但也是正式的考古單位。可他們運輸東西依舊需要自己出運費。當時戰局緊張,國民政府下撥給西北考察團的經費,本來就特別少。維持一個正常的考察團開銷都勉勉強強。更別提高昂的運費了。最後迫於無奈,還是考察團中的向先生,遊走於政府及運輸部門之間,多方活動,才爭取到了200公斤的免費運輸資格。

管中窺豹,由此可見當時文物考古之尷尬狀況。亦可見,出土文物令考古工作者之尷尬。


詩詞巨好玩


尷尬的文物無非跟sex有關。

比如:漢代畫像磚《桑林野合圖》、漢中山靖王的「仿生銅器」,這尺度太大了,詳談的話怕過不了審,再者網上也說爛了,人云亦云也就沒啥意思。

說一個知道的人比較少的尷尬文物:

馬王堆帛書「房中術」,尷尬到中國的專家學者羞於發佈,被日本搶先發布。

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三種帛書《合陰陽方》、《天下至道談》、《十問》,目前中國所見最早的房中術出土文獻。

漢代流行黃老之術,其實在漢代這些東西是非常流行的,不想今天一樣動不動「三俗」

朱越利. (2003). 馬王堆帛書房中術的理論依據(上). 宗教學研究(2), 1-7.

比如三號墓中的《合陰陽》《天下至道談》就是講的如何「採陰補陽、延年益壽」,如何前戲、如何「運動」、如何還精補腦等等之類的:

現代學者一些解讀:

朱越利. (2003). 馬王堆帛書房中術的理論依據(上). 宗教學研究(2), 1-7.

這裡要注意的是,馬王堆漢墓有三個墓葬,是漢代長沙王丞相、軚侯利蒼近親屬的墓葬:

  • 保存得最好的一號漢墓就是辛追夫人,她是利蒼的妻子。

  • 二號漢墓辛追老公利蒼,

  • 三漢墓可能是兒子利希,或者說他的兄弟。(目前還沒有定論,這個就不討論這個問題了)。

從墓葬中發現的印章確定了墓主身份:


圖引自:陳松長. (2003). 馬王堆三號墓主的再認識. 文物(8), 56-59.

出土文物結合《史記》文獻記載,我們大致還原了【軚侯】的譜系:


引自:何介鈞. (1982). 馬王堆漢墓. 文物出版社.頁11

馬王堆漢墓是在WG時期發現的,我看了社會科學院當時發佈一手的發掘報告,「醫書」中完全沒有提及「房中術」:

湖南省博物館編. (1972).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發掘簡報. 文物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1975). 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的主要收穫. 考古(1), 47-57.

根據當時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周世榮的回憶文章,當時對這些東西諱莫如深,除了發掘者根本沒人知道這一批房中術文獻。

1981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把這批文獻註釋以後,以「中醫養生類」文獻《養生放》,發表極少人才能看到的研究古代醫學刊物上。

當年,日本學術交流團來訪,作為學術交流,《養生方》送給了日本人,日本搶先以「房中術」文獻發表。

文章題目為:《親歷者憶馬王堆發掘:《房中術》被日本人發表》,發表在三湘都市報

1980年中國古文字學會在廣州召開,周先生去香港學術交流,當時饒宗頤先生詢問:

饒宗頤和周鴻翔先生問我:“馬王堆漢墓竹帛書中是否有房中術?”
我不敢隱瞞,答覆說:“有,但不敢發表。”
饒、周兩位先生說,國外學者很關注,希望早日發表。

一年之後,考古組頂著壓力曲線出版,將「禁書」改稱《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竹簡「養生方」釋文》刊登在《馬王堆醫書研究專刊》(1981年第2期)。

也就是在當年,日本醫學代表團來訪問,馬王堆醫學會將《養生方》的註釋本,當作見面禮贈送給日本人。日本麥谷邦夫先生很快將《養生方》作了註釋,把「禁書」在日本公開出版發行。


小漢字見大歷史


劉備的老祖先,是西漢時期的中山靖王劉勝。 劉勝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在中山王位上呆了42年,死於公元前113年。

1968年,經過考古挖掘,中山靖王劉勝之墓得以重見天日。 在劉勝的6000多件隨葬品 中,有陶器、銅器、鐵器、金銀器、玉器、漆器等,主要是當時劉勝生前的一些生活用品。

其中,最有名氣的,是“金縷玉衣”和“長信宮燈”這兩件珍貴的文物,都屬於現在的網紅文物。


不過,這其中最讓專家們臉紅脖子粗的,還是這件文物。根據材質的不同,它的名字可以叫“銅祖“、”銀祖”。形象如圖所示:


“祖”這個字,反映了上古時期,先民們對於男性的生殖崇拜。 “祖”的左邊,是祭祀神祇的意思,而“祖”的右邊,則是一個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也就是說字形像什麼,它的意思就是什麼。 而"且"的造型,跟這幾根“銅祖“、”銀祖”,何其相似,而它是什麼意思,也就不言自明瞭。

以至於在央視的一檔節目中,考古專家解釋起它們的用途來,也是相當的隱晦和尷尬。

最後,他表示:“我們只能把它說到這個地步,大家都應該很清楚的。”


深夜聊齋


中國有一件讓專家文者很尷價的文物,為它的名字爭個不停,為它的時代鬧不休,為它的主人也吵個不停,誰也不服誰,誰也不懂誰,這件文物名字叫——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藏於蘭州的甘肅省博物館。這匹造型優美的馬得以發現得感謝武威縣人民和郭沫若。前者在人民公社挖防空洞時發現了這座雷臺漢墓,當地文物工作者用麻袋和架子車送到了武威文廟大殿保護,沒讓文物流失掉。後者慧眼識珠,根據造型、力學與美學的完美結合斷定這件文物不凡,讓送到北京去展覽,從此一鳴驚人。

馬踏飛燕,讓我第一眼看到想起的是趙飛燕,體態輕盈,掌上可跳舞。兩者恰好都在漢朝,而且馬踏飛燕表現的也是一種風馳電摯、御空而行的飛舞輕盈之美,再現了“揚鞭只共鳥爭飛”的真實場景。我有時惡意的在想,是不是東漢對趙飛燕有所不滿,所以造了個馬踏飛燕警誡世人紅顏禍水,傷身傷腎還亡國!

馬踏飛燕,高度寫實,身軀均勻,造型精準,一蹄踏燕,三蹄騰空,把力學表現得淋漓盡致。最神奇的是以一隻燕子為底座,支撐起壯實的馬重量,這個平衡可知當時的建造和設計工藝有多精湛和巧妙。鳥形底座,在藝術上也是一種創新,這在同時代的壁畫、雕塑都沒發現類似的作品。有人說馬昂首而嘶吼,可我怎麼覺得它是在笑?笑踏在燕子身上,還是笑我們後人為個名字也能吵幾十年?

馬踏飛燕,動感強烈,三足騰空,其足下僅以一鳥形底座加以固定,既解決了平衡的問題,又符合平力學原理,使奔馬的輕盈和物體的穩定之間問題,和諧而又充滿美感地解決掉了。這才是馬踏飛燕最高超的地方。

豬怕出名人怕壯,馬踏飛燕就起了爭議,用現在的話就是火了。有人論證是龍雀、老鷹、鳥鴉、燕隼等,公有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因此有人開始命名“馬踏龍雀”、“馬踏飛隼”、“天馬逮烏”,也不咋的,還不如馬踏飛燕,這讓我想起趙飛燕呢。

至於馬身也有爭議,體型高大,騰空飛馳,與漢武帝時從西北引進的“天馬”很像,所以一說是“天馬”。杜甫中的“夜騎天駟超天河”,成為第二種說法“神馬”即“天駟”,奔行極快。三說“紫燕騮”,紫紅身黑尾,奔如飛燕。因為此馬姿式是明顯的“對側步”,是唐太宗養的六駿之一馬種的特徵,所以又認為是“特勒驃”。

這時麻煩就來了,馬的來歷誰也說不過誰,馬踏的什麼鳥大家也都不服輸,各叫各的。連每個地方報導這件文物,也採用各自地方所能接受的叫法,這名字就一直沒有官方統一的名稱,最後為了避免糾紛,叫銅奔馬,可這還是不準確的。

後來對文物的年代也起了爭議,反正也是吵個不休。

對於這件造型優美,力學美學完美統一的文物,的確令學者專家很尷尬,連個名字都五花八門。不過爭議雖多,但歷史價值每個人還是認同的,都是我國的傳世之寶,應該好好保護下去,讓一代代人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對藝術的追求精神。


歷史不舊


說起歷代文物珍寶,相信很多人都很喜歡,甚至有的人沉迷古玩,不惜重金購買一些文物作為自己的個人私藏以便在朋友面前炫耀,正因如此才從側會滋長盜墓這一行為。不過在眾多文物珍寶中,也有一些文物是令文物學者們避而不及的,在面對這些“文物”的時候,幾乎所有考古學者都會感到尷尬,大家知道是一些什麼樣的東西嗎?

在大部人的印象中考古人員大多數都戴著一副斯文眼鏡,衣著樸素又低調,整個人看起來比較嚴謹還有一絲靦腆。對於每一件出土的中華文物,學者們有幸參與搶救工作,自然顯得很開心,但是有時候在工作上,他們也會表示的兢兢業業,因為出土的文物古董千奇百怪,用途繁多,其中不免有一些關於兩性之間的文物,這就令參與仔細研究的學者們倍感到尷尬了。

玉衣上的玉罩,早年在河北省滿城的漢朝陵墓裡,工作人員發掘出一件稀世珍寶——金縷玉衣,所有參加保護搶修工作的學者們在過程中就遇到尷尬了,因為金縷玉衣上有一個男性生殖器玉罩,其設計性能放在現今稱不上有什麼好效果,頂多可以裝一些條狀東西罷了。然而古代人卻認為用玉石罩會帶來千萬年不腐的效果,而當初考古學者維護的金縷玉衣時候,難免就會對這個玉罩文物產生了尷尬。

銅祖,這件尬器同樣出自河北滿城縣的漢室古墓群,挖掘於中山王跟他妻妾竇氏的墓穴。其形狀不堪描寫,總之令人歎為觀止,但是我們的考古學者們經過一番深入研究後得出,此乃墓主夫妻倆在生前的房事用器,並非普通的陪葬冥器,其實際上的功能用途無疑是跟現今的成人用品沒多少差別。據此學者們就推算出,在漢朝時期,一些開放的達官貴人很喜好用這等物品,甚至在臨死前也不忘命人埋下一兩件來充當陪葬品,另外此物還證明了漢朝人們對這方面的高度重視,以及開放的朝代觀念,說明每朝每代的觀念思想並非都是千篇一律的保守刻板。

春宮瓷器,目前令學者們還有一套古代的尷尬小瓷器,據說是古代的婦女在女兒出嫁時,用來當作嫁妝陪嫁的,屬於一件壓箱禮物,縱觀其形狀跟尺寸之後,學者得出的作用是跟男女房事有關,而岳母們拿春宮瓷器當女子陪嫁品,目的可能是想讓女兒早點領會小兩口的房事秘密。

銀托子,是古代婦女給姑爺的送一份房事之禮。這種物品曾在小說《金瓶梅》裡有過描述,有的學者們或許納悶為什麼岳母娘會送姑爺這種東西呢?難道想早點教對方領會房事?這理由明顯不可能,其最值得相信的理由就是,古代的已婚女子每月都有不便的生理期,甚至在十月懷孕的時候不得跟郎君行房,這時候送一個銀托子給姑爺,屬於是很貼心的“照顧”。

另外在眾多尷尬文物裡還有一種神秘的銅盒,研究學者發現該盒子的用途主要是裝一些古人常使用的“房事藥物”,因沒有太多的古籍資料考證,所以大概猜測是男性的壯陽藥品,以及一些有助於催情的粉劑。這些銅盒外表看起來並不算精美,但尷尬在它的用途上,試想一個平時嚴肅的考古學者面對這些文物時,發現其用途功能多數牽扯到男女房事方面,在工作起來的時候,難免就有說不出來的尷尬。

貓眼觀史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文物瑰寶是數不勝數,說到讓專家感到尷尬的文物也是難以計數的,下面有書君就給大家說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吧。

01

肛塞當成磨牙棒

記得有一期鑑寶類綜藝,一男子帶著“家寶”上節目來鑑定,當搞清楚他的“傳家寶”是什麼東西后,現場尷尬的不要不要的。那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據這個男子說,是家裡祖傳的筷子,因為太短就用來剔牙。

後來又嫌它太粗,就用來磨牙,覺得用處挺多的,就是離不開口。而這個東西,男子既不知道是什麼年代的,也不知道是什麼材質的,值不值錢就更不知道了,只說既然是祖上傳下來的東西肯定是好東西呀。

當鑑定專家看到男子用來磨牙的棒棒時,忍不住笑了,說這是九竅塞。把死人的眼鼻口等九竅封住,是古代祈求長生不老的一種方式。而男子帶來的這隻竅塞,正是九竅其中之一的肛塞。

觀眾和專家當時可能腦補過很多次了吧,想想男子平時用這個來磨牙,味道肯定也是“棒棒的”哈。

02

穿越的“玻璃杯”

大家都知道,我們現代意義上的玻璃杯是從清代才有的。但是在杭州出土的戰國水晶杯卻把專家們驚到了。這個杯子,一眼看上去,就是玻璃杯,而且還是現在市場上隨處可見的普通玻璃杯。據有關資料介紹,當時出土時,面對著墓葬中這麼一個杯子,考古專家們非常遲疑,差點就以為這個墓葬曾經被盜墓賊們光顧過,是盜墓賊盜墓時,不小心遺落下來的。

但是好在他們沒有被這個杯子的表象給欺騙,非常有職業素養地保存好了這個杯子,然後通過各種技術檢驗以及大佬級人物的鑑定,確定了這個杯子並不是現代的工藝品,而是實打實的戰國文物,距今2400多年。

它是由一大塊珍貴的水晶雕琢而成,在那個時期是少見的珍寶,但是對於現如今來說,戰國水晶杯的長相就是一隻貌似穿越的“玻璃杯”呀。

03

裸人方奩

這件造型和題材內容非常奇特的奩出土于山東莒縣,因其造型實在不忍直視,出土時,專家都不好意思看了,著實尷尬了一番。此方“奩”啊,是一個容器,高11.6釐米,長12釐米,寬7.5釐米。

直壁稍內收,器身飾垂鱗紋,長方形平面,上有兩扇可對開的小蓋,蓋鈕分鑄成男、女祼體的兩個小人,面對面呈跪姿,並著意鑄出兩裸人的生殖器。哦喲,難怪專家要尷尬,看來我們可愛的古人其實也沒有像有的文學小說描述的那麼封建和保守哈。

據後人分析,這件青銅祼人方奩,是古人生殖崇拜的一個寫照。而且該器的造型奇特,國內迄今發現僅此一件,具有極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而這件青銅裸人方奩,據說可能是當時一貴族家的女子出嫁時壓箱底的器物。其目的一是性教育,啟發少女少男性生活;二是作為裝東西的容器,可裝少婦用的首飾及化妝品。

其實,這件青銅方奩如果是放在現代,可能也少有人會把它擺在顯眼的位置日常使用哈,畢竟中國人雖經過了這麼幾千年的文明進步,但骨子裡還是比較內斂的,專家咋一看尷尬也屬自然。

總的來說,不管這些文物形態怎樣,是正常,獨特,或是怪異,它都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記憶與文化,記錄了細節與瞬間,作為華夏子孫,不論是專家還是老百姓,我們都應該愛它們,保護它們,通過它們去了解和傳承我們的燦爛文明。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