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用什麼東西洗刷刷?說不定你小時候還見到過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洗滌劑用品五花八門:沐浴露、洗髮水、潔面乳、洗衣粉、洗潔精、去漬油……那麼,在古代,人們是用什麼來去除汙垢的呢?


人類最早使用的洗滌劑是草木灰。《禮記・內則篇》中記載:“冠帶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澣。”這是利用草木灰中的碳酸鉀來洗掉衣帽上的油汙。直到現在這種方法在民間還時有應用。這種天然的洗滌劑,算得上是中國古代使用最久的一種洗滌劑了。


古代紡織業的漂洗工作用的洗滌劑更進了一步。《周禮·考工記》中記載:“涑帛,以欄為灰,渥淳其帛,實諸澤器,淫之以蜃。”“蜃”是貝殼燒成的灰,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鈣(石灰),它與欄灰(碳酸鉀)在水中相作用就生成氫氧化鉀水溶液。氫氧化鉀是強鹼,不僅清除油汙的能力強,而且能與木質纖維作用使之膠化,增加其光澤和強度。


先秦設專職人員來管理炭與灰, 《周禮·地官》有“掌炭”。草木灰作為肥料,也作為洗滌劑。《詩經·曹風·蜉蝣》“麻衣如雪”。不用洗滌劑,麻衣不可能潔白如雪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麻織品,表面尚可看出欄灰處理的痕跡。三國萬震《南州異物志》記南方人民取香蕉莖用草木灰水浸泡,紡織成布。蕉布又叫蕉葛、蕉綀,是歷代進貢的珍品。


中國古人用什麼東西洗刷刷?說不定你小時候還見到過

馬王堆出土的白色紵麻布

古人洗頭亦有用淘米水,稱之為“潘”,如《左傳·哀公十四年》:“合疾而遺之潘汁。”


後來,人們又發現天然鹼(碳酸鈉)也可用來洗衣服。漢代的《神農本草經》中稱草木灰為冬灰或藜灰,稱天然產的碳酸鈉為“滷鹼”唐代又改稱“石鹼”。金元以後,在鹼中配以澱粉及香料等製成錠狀作為商品出售。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石鹼出山東濟寧諸處,彼人採蒿蓼之屬,開窖浸水,漉起曬乾燒灰,以原水淋汁,每百引入粉面二三斤,久則凝澱如石,連汁貨之四方,遊衣發麵甚獲利也。


秦漢時期,人們已多用皂角來洗衣物和頭髮了。皂角是皂莢樹的果實,富有胰皂質鹼性,可供洗滌去汙用。在使用前要將整個的莢果砸碎,弄成粉末狀或泡在水中,直接用粉末或塗抹皂角水洗滌。皂角是天然植物,對人體無毒副作用,使用皂角水洗滌的頭髮,乾淨烏黑,還帶有清香味;用皂角水洗滌衣物,則可使顏色保持不褪。


食鹽是另一古老的洗滌劑,用來洗滌金屬器皿。《後漢書·王符傳》引《浯夫論,實貢篇》:“攻玉以石,洗金以鹽,濯錦以魚,浣布以灰”。

魏晉用自然灰洗衣令白,南朝陶弘景用燒蒿藜積聚的冬灰或石灰、滑石、東壁土洗衣,用滑石熨油汙衣服。藜(灰菜)的鹼性大,使用前先燒成灰,以熱水浸漬,攪拌,靜置過夜,上層清液呈黃至棕色,倒出備用,這是古代準備洗滌劑的“煙漚法”。


《本草綱目》: “石鹼出山東濟寧諸處,彼人採蒿蓼之屬,開窖浸水,漉起曬乾燒灰,以原水淋汁,每百引入粉面二三斤,久則凝澱如石,連汁貨之四方,瀞衣發麵,甚獲利也。”根據上述生產方法,在鹼中加上澱粉(有時也加些香料),製成錠狀,作為洗滌劑商品。這種洗滌錠,主要成分還是K2C03。

天然產的鹼( Na2C03)產地不少,唐代叫石鹼,張家口產的叫口鹼,有整塊存在的,有分散在泥土中的,所以有些地方的泥土可以洗衣服。河北房子城的白土,洗滌是有名的。酈道元《水經注》雲:“細滑如膏,可用濯錦,色奪霜雪,光彩鮮潔,異於常錦。”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誌》卷17介紹白土浣衣,“色如霜雪,如蜀錦之得江津也。”陳藏器介紹用甘土(膨潤土)去衣服中油垢。北宋時人家廣泛用白堊(白善土)洗衣,作用與灰水同。白土大約含有CaC03及稍微溶解的消石灰(Ca( OH)2)也是用鹼液洗濯布匹。房子城白土洗帛製成官錦是名貴的織物。三國時曹操之妻卞夫人,曾送“房子官錦百斤”給楊太尉夫人袁氏,對曹操錯殺楊修拿函致歉。直至南北朝這種官錦一直是貢品。

魏晉曾流行一種兼具洗滌和護膚功效的產品——“澡豆”,它以豆粉為主,又配上各種藥物製成。澡豆的主要功效,除了洗滌,還可使皮膚潤澤和預防皮膚疾患。澡豆的製作,在唐代孫思邈《幹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有記載。先把豬的胰腺汙血洗淨,除去脂肪後研磨成糊狀,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勻地混合,又經過自然乾燥便可。澡豆不但洗滌能力強,而且能滋潤皮膚,所以成了當時一種優質的洗滌劑。


然而,由於原料昂貴,澡豆不可能在民間得到普及,只是在當時王公貴族家庭使用。直到唐代,它也是稀罕之物。《千金翼方·婦人面藥》記載:“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貴勝,皆是所要。”《紅樓夢》第三十八回中,賈府女眷賞桂花吃螃蟹,鳳姐命丫頭們去取“桂花蕊燻的綠豆麵子來,預備洗手”。綠豆麵子經桂花薰香,正是古代澡豆的沿用。


中國古人用什麼東西洗刷刷?說不定你小時候還見到過

皂角圖片

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唐代的《新修本草》中都記述了皂角,並指出了皂莢的去垢功能。因為皂角水不僅可以用來洗衣物,而且據說洗髮可以助長,作浴水可治皮膚病,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


澡豆是粉末狀的,主要用以洗滌護膚,一個著名的笑話由此而產生。據《世說新語·紕漏》所記:晉人王敦剛做了駙馬爺,對皇家的生活還不熟悉,一次上罷廁所,女僕奉上盛在玻璃碗裡的澡豆,讓其洗手,可王敦以前從未見過這玩意兒,便誤當成了炒麵一類的東西,“因倒著水中而飲之”,把一碗澡豆糊糊全喝下去,鬧了個大笑話。此後,人們嘲笑一個人土氣或缺乏教養、不懂得上流社會的禮儀規矩,往往會說此人“不識澡豆”。


後來,人們又在澡豆的製作工藝基礎上加以改進,在研磨豬胰時加入砂糖,以純鹼或草木灰代替豆粉,並加入熔融的豬脂,把它們調和均勻後,壓制成球狀或塊狀,這就是俗稱的“胰子”。豬脂經高溫融為豬油,而豬胰便發揮脂肪酶的分解作用,將豬油分解為高級脂肪酸,這些脂肪酸與隨後加入的草木灰鹼劑發生皂化反應,生成了脂肪酸皂。這就是現代肥皂的主要化學成分。至今有些老輩人還在稱稱肥皂為胰子。


到了宋代,就不再有嘲笑某人“不識澡豆”之類的笑話了,因為此時澡豆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但由於其製作比較講究且成本仍較高,因而一般只用來淨身或潔面,而不用來洗衣物。宋彭乘《墨客揮犀》卷十記載:“(王荊公)面黧黑,門人憂之,以問醫人,曰:‘此垢汗,非疾也。’進澡豆令公洗面。”說明澡豆具有去除油汙的性能,可以用來清潔皮膚。


宋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人工合成的洗滌劑——香皂,是將天然皂莢搗碎研細,加上香料等物,製成小孩拳頭大小的球狀,專供洗面浴身之用。當時浙江一帶有一種樹木,其莢果比皂莢更多油脂,因此得名“肥皂”,又叫“肥珠子”。南宋時也用肥珠子製造香皂,成品俗稱“肥皂團”。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卷6“小經紀”中有記載賣“肥皂團”的,這種在市井經營的“肥皂團”並不是今天的肥皂,而是用皂莢(皂角)磨碎製成的,團成橘子大小《西湖老人繁勝錄》中“諸行市”中也有同樣記載。

由於現代的肥皂具有和皂角相似的功能—發泡去汙,因而沿襲了古代肥皂”的名字。


中國古人用什麼東西洗刷刷?說不定你小時候還見到過

宋代《妃子浴兒圖》

明清時期,有錢人家普遍使用香皂冼面浴身。如《金瓶梅》中提到西門慶洗臉時使用“茉莉花香皂”,《紅樓夢》中也多次提到寶玉清晨盥洗之時都使用“香皂”。直到清末,在西方生產的外國香皂傳入中國之前,本土生產的傳統香皂,一直是有錢人家首選的洗滌產品。


除了這些,古人還有一樣專門刷鍋洗碗的東西,《本草綱目》:“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為常蔬。...嫩時去皮,可烹可爆,點茶充蔬。老則大如杵,筋絡纏紐如織成,經霜乃枯,滌釜器,故村人呼為洗鍋羅瓜。...... 絲瓜嫩時可蔬食,老熟之後果實內部有絲狀經絡,故稱絲瓜。早在古代,人們就用絲瓜筋刷鍋洗碗。宋杜汝能《絲瓜》詩:“寂寥籬戶入泉聲,不見山容亦自清。數日雨晴秋草長,絲瓜沿上瓦牆生。”


古代人洗衣服還有用“油荼餅”的,是一種生長在山上叫“油茶樹”的果實,閩南是“寒露”時採摘的,曬乾後炸油,是南方古代人主要的食用油,炸油剩下的“茶箍”可以用來洗衣服,一些山區農村現在仍然有人在用。


洗滌衣服方法,到了明代《物理小識》中,已有數十種汙衣洗法和色衣洗法。衣服沾染的汙物有油漬、漆漬、垢膩、黴、藥物、酒、醋、醬、蟲糞、黑點、血……不同的汙染用不同的藥物和洗滌法,其中用油來溶解漆,用灰(含鹼)與油作用成皂來洗滌垢膩。油汙,用CaC03(如龍骨、海螺蛸、白繕土等)吸收油,隔紙熨去。書中好幾處敘述用S02漂白除去顏色,如草帽及畫上鉛粉泛黑,用硫黃煙燻( S02)漂白,楊梅蘇木汙染也用硫黃燻煙後洗。至於各種顏色和各種質料衣服,分別用不同方法洗濯,如彩色衣用牛膠水浸半日,溫湯洗,舊紅纓用醋洗則紅。

《天工開物·彰施篇》告訴人們,紅花染成的大紅色,最忌沉(香)、(香),大紅色的衣服跟這種香料收在一起,不久就退色。這種大紅衣服的漂白方法是:“以鹼水、稻灰水滴上數十點,其紅一毫收轉,仍還原質。”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20歸納當時洗濯經驗有:

漆汙衣,以麻油漬洗,令漆去盡,卻以少水溶水膠,再洗,去麻油, 頃刻可淨。油汙衣,用滑石末糝於上,隔紙熨之。血則蘿蔔嚼細,旋擦即去。絹紙畫上墨跡,用燈草漬水洗,可去……衣上梅黴鳥點,用梅樹老葉同擦洗,即落。銅器舊黑,用香餅末和醋塗,過夜,明日水草一洗即新……墨汙衣,用杏仁、半夏、生白果搗爛揉擦,水洗即去。綾上錯字用豆腐洗,墨跡即從背後去。清水揉梅葉, 洗葛衣,則不脆。


中國古人用什麼東西洗刷刷?說不定你小時候還見到過

唐代 張萱《搗練圖》

可見在古代,化學已經被廣泛應用在洗衣除汙的事情上了,雖說後來外國的肥皂生產方法逐漸取代了古老的肥皂團,但仍然有很多人保持著這種更天然的洗滌劑。你小時候見過絲瓜絡,皂角或者胰子嗎?

參考資料:《古代的洗滌劑》何端生;《漢字中的禮儀之美》王元鹿,俞水生;《中國古代化學史》陳道章;《文史知識文庫 中國古代科技漫話》《文史知識》編輯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