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無需將太多人請進自己的人生裡

遠離“無效社交”| 你無需將太多人請進自己的人生裡

(圖/rawpixel)

01


曾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在社交上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

在社交場合中,明明不太關心別人的事情,卻還是要裝作十分感興趣的樣子聽完,還要時不時憋出一些提問,顯得自己十分真誠;認為“朋友越多越好”、“圈子人脈越多越好”,抓住各種機會去認識更多的人,但這些人最終都只是靜靜躺在了自己的好友列表裡;喜歡叫上三五同事組隊吃飯喝酒並美其名曰“聊人生”。然而,酒足飯飽後各回各家各找各媽時,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卻湧上心頭,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焦慮感。


這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中,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社交、去認識那麼多人才能為我們帶來成功的機遇嗎?

遠離“無效社交”| 你無需將太多人請進自己的人生裡


02


社會學家博恩•思希有一個著名的理論——1:25裂變定律,即:你如果認識一個人,那麼通過這個人,你就有可能再認識25個人。

戴爾•卡耐基也說:“專業知識在一個人成功中的作用只佔15%,而其餘的85%則取決於人際關係。”

話雖如此,事實上我們都高估了自己的人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儘管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承認,我們所謂的“人脈”實際上不過只是一種“交換關係”。

在社會上,如果做不到“公平交換”,那麼,你最終不過只是對方的負擔。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種交換行為本質上就是一種“無效社交”。

在《請停止無效社交》這本書中有這麼一段話:

“你忙於交際,頻於應付,雞同鴨講的尷尬無處不在。

你為了別人的歡笑而奔波,又為了別人的肯定而犧牲自我,你的人生彷彿都不是你的。

其實,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無謂地蹉跎光陰。”

遠離“無效社交”| 你無需將太多人請進自己的人生裡


03


這也讓我想起了一個朋友的經歷,姑且稱他為老李吧。老李是個銷售,為了銷售業績平時自然少不了要跟客戶應酬。某天的飯局上,他遇到了他那行的金主,於是他主動過去跟那個金主打招呼、敬酒。

但那個金主打量了老李一番後,說了句:“你誰啊,我認識你嗎?”

那瞬間的空氣有那麼一點點凝結了,老李訕訕地把酒一飲而盡,怯生生說了句:“哎呀,您貴人事忙,把我都給忘了哈哈哈……”說完便回到自己座位上,那個畫面就別提有多尷尬了。

說到底,社交終究不是幾瓶酒就能搞定的。對於自己不感興趣的圈子、融入不了的團隊,你硬往裡湊也沒用。

因為,無效社交併不能給你的生活和精神帶來任何的愉悅和進步。

所以,與其去各種社交場所廣撒網,倒不如費心力經營一個你認為最重要的朋友。


遠離“無效社交”| 你無需將太多人請進自己的人生裡


04


說到底,人的精力還是有限的。

如果你沒辦法擠進某些社交場合,那我建議你也不要硬擠了。

與其讓這些人將你的生命攪擾得擁擠不堪,倒不如空出點時間給自己去成長。在我認識的一些朋友裡,也許他們不擅長言談、不擅長交際,但他們利用時間去督促自我成長,同樣過得有滋有味。

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而活,社交的本質也正是應從自己出發。

社交的意義,無非是有兩樣:一、獲得精神上的陪伴,二、獲得物質上的交換。如果兩樣東西都換不來,那麼社交就是毫無意義的,也就是無效社交。

人生不過短短几十載春秋,與其在無效社交中蹉跎,倒不如學會獲得社交自由、減少壓力。

作家劉同也曾說過:

“以前覺得取悅了別人才能成功,現在發現只有做一個更真實更投入的自己才是有可能成功的前提。”

遠離無效社交吧,你無需將太多人請進自己的人生裡,把餘生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自己喜歡和有意義的人和事情上去,才能獲得真正的充實和快樂。

(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關注我的賬號——“知姐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