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两个儿子,为何都当了汉奸?

Royal_往事随风


张之洞是个神童,从小就天赋异禀,才思敏捷,再加上受名师指点,因此他在年少时便能诗会赋,学问极好。后来,又凭着兴趣研习了兵法。入仕为官后,张之洞为救民族,兴办洋务,发展实业,创办军备工厂。还倡导“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仅创办书院学堂,清廷还在他的提议下,首开公费派遣优秀的学生前往日本留学的风气。

张之洞对中国教育的推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他不光是一位伟大的实业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张之洞)

然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两个儿子,后来却做了卖国求荣的汉奸,这是怎么回事呢?

张之洞一生育有13子。但除了夭折和过继的,到最后他还剩下长子张仁权、九子张仁侃、十一子张仁乐和十三子张仁蠡。

张之洞虽然工作繁忙,但他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也丝毫不松懈。因此长子张仁权高中进士,先后担任过驻美公使唤参赞、礼部侍郎和侯补四品京堂等官职。

九子张仁侃出生的时候,虽然张之洞已经48岁了。但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张仁侃也颇有出息。不仅担任过刑部、邮传部员外郎,在民国时期他还一直担任地方官员。

张仁乐出生于1898年,张仁蠡生于1900年,此时张之洞已过花甲之年,老来得子,让他万分高兴,因此对这两个儿子也要宠爱一些。

张仁乐从小就非常顽皮,根本静不下心来读书。张之洞看到这种情况后,认为应该因材施教。不过张之洞虽然想法不错,但他却来不及教育张仁乐和张仁蠡,便病逝了。

张之洞病逝时,张仁乐才11岁,而张仁蠡才9岁,根本还是年幼无知的孩子。

受张之洞遗命,张仁乐在青岛特别高等学校毕业后,就被送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张之洞之所以会这样安排,那是因为他早在张仁乐年幼时,便发现张仁乐顽皮好动,不是块读书的料子。所以他便根据张仁乐的性格特点,让他留学日本学习军事。

张仁乐学成归来后,先谋得奉天复县知事的职务,不久后他便结交了奉军将领李景林。

(张仁乐旧照)

1925年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论功行赏,提拔李景林为直隶督军。

张仁乐由于喝过洋墨水,得到李景林的器重,被委以天津县知事一职。

张仁乐到任后,便怂恿李景林以“清理官产”为由,在所辖省内大肆搜刮民财。张仁乐由于办事得力,还成为李景林手下“四大金刚”之一。

不过,张仁乐的好日子并没过多久。

在郭松龄和冯玉祥的怂恿下,李景林和他们结为盟友,倒戈张作霖。

然而,冯玉祥却趁郭松龄反奉战争打得最激烈时,率领军队夺了李景林的地盘。

李景林失势之后,张仁乐在天津就呆不下去了。无奈之下,他又回到奉天谋职。张作霖念他是张之洞的公子,于是给了他一个警察局局长的职务。

但是,张仁乐哪里看得上局长的职务呢!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入侵东三省,张仁乐主动投敌,出任伪吉林省实业厅厅长一职,并积极参与筹备伪满洲国的先期工作。

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在伪满洲国登基称帝。

张仁乐由于亲日,又能讲一口流利的日语,再加上他在拼凑伪满洲国时,很是卖力,所以他被封为伪满洲国政府内务官兼实业部总长。

不久后,张仁乐又被提拔为外交部大臣。

不过,随着外交部的取消,张仁乐便辞去了在伪满洲国的事务,到北京新民会担任副会长。

当时的会长是王克敏。由于日本想要控制新民会,所以在特务喜多部长的指示下,张仁乐承办了新民会的会务。

张仁乐混得有些头脸后,便想到了弟弟张仁蠡。

(张仁蠡旧照)

张仁蠡和张仁乐年纪相差不多,感情也较其他兄弟要亲密些。

当时张仁蠡才从北京大学毕业不久,在一所私立大学任教。

但张仁蠡并不甘心教书育人,所以通过张仁乐的关系,先后在大城、武清等县还做了10年县长。

1935年11月,一心想分裂中国的日本人,指使汉奸殷汝耕将冀东22个县割据起来,做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由于张仁蠡是张之洞的公子,为了制造影响力,他被殷汝耕请来做了民政厅长。自此,张仁蠡开始了他的汉奸生涯。

张仁蠡通过张仁乐,结交上了新民会会长王克敏。

原来,张仁蠡一心想垄断冀22县的盐业。

只是,王克敏其实并无实权,张仁蠡最终没能拿下冀22县的食盐经销权。

1938年,日本夺取了武汉,随后有消息称在日军的扶持下,吴佩孚将被拥立为总统,

但事实上,吴佩孚并没有答应为日本人做事。

日本人于是派张仁乐前往劝说,并承诺只要能让吴佩孚出来做总统,就让张仁乐做国家总理。

正在此时,在武汉的特务森岗皋为了找个有影响力的人担任市长一职,便想到了张仁乐。他既是张之洞的后人,再加上早年和他交清匪浅,于是邀请他出任伪武汉市长。

张仁乐此时正做着国家总理的美梦,哪里看得上这种职位。所以,他推荐张仁蠡前去就职。

森岗皋当然没有意见,毕竟他只想要“张之洞之子”的影响力。

(汪精卫旧照)

1940年,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了伪南京政府。

一心想独揽大权的汪精卫,在重要的岗位上安插亲信。

这样一来,张仁蠡很受排挤。关键是,日本人对此睁一眼闭一眼,根本不予以纠正。

无奈之下,张仁蠡只得献媚汪精卫。在一番投其所好后,汪精卫渐渐转变了对他的态度。不仅吸纳他为伪国民党中央委员,还任命他为天津特别市长等重要职务。

随着日本战败后,张仁乐和张仁蠡都被定为汉奸,关押在北京的监狱中。

张仁乐的妻子为了营救张仁乐,找到曾有世交之谊的章士钊求情。

在章士钊的帮助下,张仁乐被无罪释放。随后他便东渡日本,并定居在那里。

至于张仁蠡,则在监狱中度过了几载春秋。在1951年镇压反革命分子的运动中,他被纠出来批斗,随后判处死刑,就地枪决。

其实,张仁乐、张仁蠡之所以都沦为汉奸,还是因为在年少时,没能得到父亲的指引和正确树立人生观。所以两人在日本人入侵后,不仅没有国仇家恨的复仇之心,反而为了荣华富贵,甘愿供日本人驱使。

不知道,张之洞地下有知,会不会气得跳起来打这两个不孝子。

(参考史料:《张之洞》《张之洞之子成汉奸》)


张生全精彩历史


张之洞有13个儿子,题目中所说的两个汉奸儿子,是说老十一和十三子,这俩人都是他老迈之际得的儿子。人老之时有了小儿子,那当然是非常宝贝的,但是张之洞在七旬之际,依然是朝廷重臣,哪里有什么功夫去管两个小子。于是从小这两个儿子就疏于管教,缺乏正确的人生导向。当然,这些只是他们日后做了汉奸的一个原因。


张之洞是在1905年去世的,老十一当时只有12岁,而老十三更小。父亲死后,作为长兄的张仁权就成了家里的主事之人,他看老十一正是上学的年龄,于是就花了巨资,将他送到日本,去那里学习先进的东西。老十一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他此时是缺乏善恶观念的,而当时日本人又对这方面的宣传很积极。于是过了几年以后,老十一就喜欢上了日本,觉得这个国家很强,对他很友好,双方的关系很好。于是几年的日本留洋生活,居然让他有了做汉奸的潜质。

回国后,正好溥仪也在日本人那里,打算恢复满洲国,他效力两年后,觉得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就离开了那里。后来他凭借着和日本人的关系,做了满洲国的官员,主管内政和外交,倒是发挥了自己的一些才能。不过几年的汉奸生活,也让国内的官民记住了他,所以在抗战结束后,他就被很多人盯上了,差点被处死。

而他的弟弟,那个老十三,虽然没投靠日本人,但是也做了汪精卫的手下,做过厅长、市长等职位。那为什么他会得到整个职位呢?其实汪精卫就死由日本人在背后支持的,当时按照日本人的意思,是由老十一来做武汉市长的位子,结果他却回绝了。不过虽然自己不错,他却推荐了自己的弟弟来干这个工作。所以老十三入坑日本人,完全是受到了十一哥的害,如果没有他的推荐,自己怎么会走上这条不归路呢?


后来日本人战败退兵,这哥俩就被抓了去,因为他们是有名的汉奸,所以必须要枪毙。但是老十一却很有门路,他娶的一个老婆很有点关系,居然和章士钊能搭上关系,于是借着这层关系,被章士钊保了命。出狱后,他很快就找机会逃到了日本,在那里定居下来,再也没有回到中国,但是他的兄弟却被他丢下。老十三被抓后,先被关押起来,在我国建国后,1951年对其执行了枪决。值得一说的是,虽然老十三是个汉奸,还一度是个喜欢吸食大烟的烟鬼,但是他的孩子却都很有出息,其中儿子长期居住美国,是那里的工程师,而女儿是我国心理学的权威,北大的博导,是个很厉害的女子。


很难想象,作为晚清名臣的张之洞,他的儿子竟然连续两个做了汉奸。这俩人不但害了自己,更坏了他们父亲的名声。但是老十三的几个孩子却神奇地有了出息,不知道这是不是上天和他们开的一个玩笑。


小镇月明


张之洞,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同治二年,慈禧太后刚刚通过“辛酉政变”夺取了权力,张之洞就于同年参加科考,探花及第。

作为慈禧的“门生”,他一生受到了慈禧的信赖与重用。历任过山西巡抚、湖广总督,作为封疆大吏,他极力倡导洋务运动,可以说,在晚清浑浊的政局中,他是一股别样的清流。

树人无数难育子

与其他三位名臣不同的是,张之洞不但兴建了汉阳铁厂、湖北兵工厂等工业实业,而且他还是清末的“教育大师”。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的时候就看出来,仅仅通过模仿西方发展工业,那无异于邯郸学步,形成不了自身的特点,无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因此,张之洞开始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兴学重教上面。从1893年开始,张之洞就不断上书慈禧要求朝廷拨付资金兴办新式学堂,然而此项议程却被慈禧搁置,既没有同意也没有反驳。

而奏折石沉大海之后,张之洞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1898年,他亲自撰写《劝学篇》,陈述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家的发展在于工业,工业的繁荣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于建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理念。

在筹备了四年之后,1902年,张之洞在湖北创立了湖北师范学堂,成为了近代师范院校的开端,学制三年,培养了一大批教员分赴各地继续传播新式思想。而同年,与挚友刘坤一共同筹办三江师范学院,该学院就是后来大名鼎鼎南京大学的前身。

可以说,张之洞是近代师范类院校的开山鼻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经他创办的院校而走出来的人不可胜数,这些人有的继承校训,继续发展教育,有的进入府院,成为政治标杆。

然而,如此重视教育的张之洞,却“培养”出了两个汉奸儿子,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宠溺背后多败儿

张之洞一生共有三位夫人,两位小妾,并且张之洞的生育功能也很强大,光儿子就生了13个,可谓是子孙满堂。

不过,这些儿子之间年龄相差巨大,长子张权比幼子张仁蠡整整大了38岁,要知道在结婚比较早的古代,这个年龄差完全可以隔出来2辈人了。生小儿子张仁蠡的时候,这一年,张之洞已经63岁,离去世也就剩下了9年。

老年得子的张之洞对这个小儿子异常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且此时张之洞身居要位,公务自然繁忙,根本就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问题,待到想抽出时间教育儿子的时候,却已是天不假年,张之洞一病不起,再也看不到小儿子长大成人的那一刻。

而另一子张仁乐,比张仁蠡仅仅大两岁,与弟弟一样,从小失去父亲,人格的塑造严重缺失,虽然后来被大哥抚养,把他送到日本留学,但大哥毕竟不能像父亲那样无微不至的照顾他,致使他一步步堕落。

张仁乐到了日本之后,面对花花世界的诱惑,彻底迷失了自我。大哥给他几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被他不到一年败坏干净,在整个日本留学期间,张仁乐没有学到任何强国安民的政策理论,只是学会了声色犬马,阿谀奉承。

汉奸到头终有报

先说张仁乐吧,张仁乐从日本回国后,张家已经今非昔比,他只是在自己仅存的印象中,能搜寻到父亲当年的荣耀。然而他在日本的几年,已经彻底被日本洗脑,他是一个狂热的亲日分子,加上一直想恢复当年张家的荣光,在九一八事变后,他扛着“张文襄”后人的大旗投奔了“伪满洲国”,担任伪满洲国伪外交部长一职,负责亲日宣传。

张仁乐无时无刻不在做着“超过老爹”的美梦,直到日本投降,他的这个“梦”都没有醒,后来他以汉奸的罪名被国军抓获,本来要以死罪论处,无奈国共爆发了内战,枪毙的事情就暂且搁置了下来。

可张仁乐娶了一个好老婆,他老婆龚氏一门与章士钊是故交,通过章的说情,张仁乐被保释出狱,后来移居到日本,再也没有脸面重回祖国大地。

而张仁蠡,他虽与哥哥张仁乐不在同一部门任职,但他们俩都是日本人的走狗,这点毋庸置疑。这位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从1935年开始就跟着殷汝耕走上了汉奸的道路。

他在殷汝耕成立的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中担任民政厅厅长之职,后来汪伪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他又跑到南京担任伪国民政府中央委员,伪天津市市长。

而张仁蠡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烟鬼,据说当年日本战败,抓捕他的时候,他还正在抽着大烟。

虽然张仁乐的老婆能搭上章士钊这条线,但也是冒着天大的风险,只能救出张仁乐一人,而张仁蠡只能在监狱中继续他的无期徒刑。1951年的时候,为了惩治汉奸,以儆效尤,张仁蠡从无期徒刑直接改成了死刑,被拉到郊外一枪解决了性命,兄弟俩可谓是同根不同命。

张之洞一生重视教育,注重家风的传承,然而自己的儿子当中却出了两个不折不扣的大汉奸,确实是莫大的讽刺,虽说与张之洞生他们较晚没来得及教育有关,但不可否认,这无疑给张之洞“名臣”的头衔打了一个不小的折扣。


小小嬴政


张之洞,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毫无疑问,张之洞是晚晴政坛的一个厉害角色。但是他十三个儿子中,却出了两个投靠日本的汉奸。

张之洞生于1837年,死于1909年,在他72岁的一生中先后有三任妻子和两个小妾。他的妻妾先后为张之洞生育了13个儿子。

不过有关张之洞儿子的资料比较少,能够查到的,有长子张权、次子张仁颋、四子张仁实、九子张仁侃、十一子张仁乐和第十三子张仁蠡。

其中当了汉奸的便是十一子张仁乐和第十三子张仁蠡。

张仁乐,字燕卿,1898年出生,曾留学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卖身投靠到日本关东军麾下,成为了一个可耻的汉奸。

张仁乐汉奸的履历可谓异常丰厚,曾任满洲国执政府内务官兼实业部总长(后任该部大臣)、满洲国外交大臣、新民会副会长,古学院院长等。

在张仁乐的带动下,他的弟弟张仁蠡也成为汉奸。1935年11月,大汉奸殷汝耕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张仁蠡出任民政厅长,武汉沦陷后,任武汉伪市长。汪伪政权建立后,任伪国民党中央委员、伪天津特别市市长、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

抗战胜利后张仁乐、张仁蠡二人以汉奸罪被捕入狱。张仁乐因章士钊的说情被释放,此后去了日本并死于日本。张仁蠡则在1951年被判死刑处决。

为何出了两汉奸?

一、老年得子,没来得及好好教育

张之洞是在花甲之后生了张仁乐、张仁蠡,此时他年老,又缝中国是多事之秋,他用在家庭教育上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偏少了。

不过为了儿子张之洞还是比较上心的,他曾特意写了一篇《诫子书》,劝诫儿子要好好学习,修身养性,切勿荒唐险燥,勤学立志,将来好报效国家。

不过很明显,张仁乐兄弟没有认真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1909年张之洞去世,张仁乐不过11岁,张仁蠡才9岁,张之洞本人对他们的言传身教并没有跟得上,也就是说张之洞的那一套忠君爱国的思想这两个儿子并没有受到很大的熏陶。

子不教,父之过,儿子当了汉奸,张之洞是有一些责任的。

出身官宦人家,如果没有受到严格的管教,对民间苦难、国家危亡基本上是无感的。

二、新旧教育更替,“三观”变了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传统的老式教育退出历史舞台。

张之洞的这两个儿子自然不在学习儒家的那一套伦理道德,他们接受的新式教育,而且是出国留学,这使得他们在思想上受到新式教育的塑造,张家的家学没有影响他们。

如张仁乐,他从青岛特别高等学校毕业后,就到日本留学,1920年毕业归国。

在日本留学期间正是张仁乐思想塑造成熟的关键年华,在这样的重要时期,他的“三观”极容易受到日本的影响,估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的“三观”中就有了媚日情结。

三、对权势的渴望

张之洞毕竟是晚晴重臣,他的后人自然有人想在权位上超越父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比如张仁乐就是如此,他干了两年伪满洲国外交大臣,后来辞职不干,日本人安排的其他职位他压根就看不上,于是回到北京。1938年10月,日军攻陷武汉,北京盛传吴佩孚将被日人拥戴出山,由吴佩孚出任总统,张仁乐任国务总理。张仁乐听闻异常激动,在家中设了十数个秘书联络各种人物,准备组阁。只是最终吴佩孚坚决不投靠日本,张仁乐成为总理的美梦没有实现。

此后他就更看不上其他职务了,日本人邀请他任伪武汉市长,他瞧不上眼,不肯“屈就”,推荐弟弟张仁蠡就任。日本人本来就是利用他们是张之洞之子的身份在武汉造势,也就同意了。

至于张仁蠡对权力的渴望就更大了,他曾多次向兄长求官。汪精卫投降后,本打算换掉他武汉市长一职,安插自己的亲信,张仁蠡献媚邀宠,花巨资购得文廷式遗著送给汪精卫,使得汪精卫对他大为青睐,开始步步高升。

不管怎么样,像张之洞这样的人,儿子中出了两个汉奸,实在令人唏嘘。


微史春秋


张之洞身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一生殚精竭虑支撑晚清大局,做梦亦未想到被儿子打了脸,抗战时期张家竟然出了两个汉奸。

说起张之洞当汉奸的儿子,应是其第十一子张仁乐,以及第十三子张仁蠡。至于二人为何当汉奸?且听有书君为你娓娓道来。

一,张之洞家庭教育缺失,晚年得子宠溺过度疏于人生观教育。

张之洞27岁被慈禧钦点全国高考探花,得以踏进仕途。观其一生历任湖广总督等封疆大吏,最终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仕途顺遂圆满落幕。

张之洞能得清廷如此重用,皆靠自己夙夜勤政。其在洋务运动时兴实业重教育,他广办大学堂以培养人材为国效力为己任。

可以说张之洞于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但他却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所缺失,其虽有完整家教理念,却未将大道理融进家常生活细节中,使之真正融入子女骨血形成家风习惯。

张之洞的三妻两妾,共为其养育了十三个子女。他曾因一子顽劣,无奈只得将其送到日本教育,但又担心其子在日本学会吃喝嫖赌误入歧途,故写一封《戒子篇》劝诫其务必认真读书。可是其子却在日本不足四个月就花光了一年生活费。张之洞不得不寄钱补上儿子窟窿,并再次告诫儿子读书期间戒奢靡要经受苦难磨练。

我们试想张之洞如果能将其忠君爱国情怀根植于子女内心,养成子女轻荣华富贵重读书明理的风骨,又怎会出现如此纨绔儿子?又何需写《戒子篇》呢?

张之洞年长儿子尚且如此玩世不恭,更何况仁乐与仁蠡是其六十岁、六十三岁时晚年得子。老来得子是人生暮年至喜,而且当时其长孙都已近成年。可想而知张之洞只会对两幼子宠溺更深,自幼疏于人生观养成教育。

因而当张之洞去世时,当时只有11岁的张仁乐与9岁的张仁蠡,对其临终留下的勿忘国恩、勿坠家风的家训,根本一知半解只知父亲权势带来的威风虚荣,而对关注民生疾苦的家国情怀无任何体验。

二,两子幼年失祜,长兄无力重塑其人生观。

仁乐与仁蠡幼年失祜,长兄如父,但其长兄并不足以为他们重塑人生观。

就如其长兄张权在赴日考察时,只因让正在日本读书的儿子出校与其团聚,而与日本高层近卫笃麿矛盾激化。近卫认为其子多次违纪出校,皆是张权过度纵容之过,其对儿子教育百无是处。

由张权行事风格,可见其并无完整教育理念。

他可以为弟弟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却无法正确引导其人生路。

从而导致张仁乐日后赴日留学,未能学习日本先进理念以报效祖国,而是贪权势产生媚日心理。随后张仁蠡有样学样步仁乐后尘追逐权势无家国情怀。

曾有人说,如果三代人皆能以相同理念做事,就是形成了真正的家风传承习惯,这亦应是张之洞悔之莫及的家风传承缺失之憾吧。

三,贪权势妄想超过父亲重振家族雄风,张仁乐误入媚敌投日歧途。

张之洞虽位极人臣,却一生清廉未给后人留下过多财产。尤其是清廷灭亡后,张家余势顿失,昔日雄风不在。

张仁乐自家道中落后,幼时家族显赫时的盛况成其暗中追求的执念。

他也明白以后的路要靠自己走,于是他自日本留学归来后,就开始各处钻营谋求仕途显贵,妄想超过父亲以重振家族雄风。

要说张仁乐独立打拼的理念不错,可是其选择的道路却误入歧途。他想超过父亲的只是权势虚名,却未想到父亲能在晚清位极人臣,靠的是以家国为己任的勤政为民。其做人理念原则与父亲截然不同。

张仁乐回国后投在奉系军阀李景林麾下,与其沆瀣一气搜刮民财。后随李景林落败,张仁乐流落到营口靠闲职混饭吃。

随着九.一八事变爆发,他看着日本邀溥仪建伪满洲国,仿佛回到晚清重享幼时家族盛况。他对此兴奋不已,深知自己满清遗臣之子身份是可凭借之力。于是其积极参与组建伪满洲国,并担任伪满国各部大臣,甚至官至外交大臣一职。

张仁乐悖民族大义得高官并不以为耻,反而嘲笑碌碌无为的哥哥们,其全无家国观念以超越父亲权势为目标,却与父亲家训背道而驰。

四,日本妄想利用张之洞在武汉余威,仁乐趁机拉仁蠡投敌。

1937年,随着伪满洲国撤销外交部,张仁乐只得跑到北京任日本人组建的新民维持会会长。后抗日战争爆发,他本梦想与吴佩孚组建维新政府,由吴佩孚任总统,其任国民总理一职,可是吴佩孚宁肯饿死亦不做汉奸,张仁乐总理梦碎。

我们只能慨叹民族大义面前,张仁乐就连军阀吴佩孚都远胜其千里却不自省。不久张仁乐又将弟弟仁蠡拖向汉奸泥潭。

昔日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在武汉兴实业修卢汉铁路,建自强学堂造福百姓在武汉威望甚高。因而日本占领武汉后,就想借张之洞之名望统治武汉,于是他们就邀张仁乐担任武汉伪市长一职。

可张仁乐终极目标是超越父亲成为总理,当然看不上武汉市长职位,却把弟弟仁蠡推到台前。

日本本就只想借张之洞之名,哪个儿子任职都无所谓。张仁蠡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在私立大学任教,后又任过十余年县长之职,现经哥哥举荐欣然前往武汉任伪市长。

哥哥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仁蠡内心对追求权势疯狂敛财的渴望,比仁乐有过之而无不及。

日本人故意透露其是张之洞之子身份,世人皆骂其认贼作父行径,并殃及张之洞名声。可一切口诛笔伐都未令仁蠡悔悟,其反而以此为荣,倾尽全力为日本人做事。

甚至在汪精卫建立伪政府后,其为保官位又趋炎附势投向汪精卫,成了铁杆汉奸。

张氏父子在武汉行事口碑迥异,只源于张之洞一心为国为民,张仁蠡一心只有私利权势而无家国民族大局观。

后仁蠡又转回天津任特别伪市长,踏上汉奸路致死不回头。抗战胜利后,仁乐、仁蠡皆以汉奸罪被捕,只因仁乐人脉广,得脱牢笼偷渡到日本度余生,于1971年病逝,享年73岁。仁蠡就没那么幸运了,于1951年因汉奸罪被处决,享年51岁。

仁乐、仁蠡富有学识,本可秉家训勿忘国恩报效祖国,可他们汉奸行迹令人唏嘘。张之洞于泉下有知两子劣性,有知自己忠心为国争得身份地位竟成了儿子投敌谋权的跳板,一定会追悔只有空口大道理,却未令子女领悟其人生格局精髓,致使子女高智商低人品的教育缺失。也许他会慨叹一声,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吧。

斯人已逝,其家庭教育对错还是由后人各自体味评说吧。

<strong>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两个儿子,为何都当了汉奸?(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年轻时也是学霸一枚,16岁考中顺天府解元,27岁进士及第第三名,即探花。官至两江都督,称“帅”,所以当时人称之为“张香帅”,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作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张之洞重视教育,先后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院(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湖北武昌蒙养院、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学院等著名学府,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著名实业,毛主席讲到民族工业时,曾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八国联军入侵时,他还与驻上海各国领事签订“东南互保”,确保了南方稳定。

张之洞死后,被朝廷追谥“文襄”,晚清重臣里面,以“文襄”谥者只有左宗棠、张之洞两个人。

张之洞是清末少有的忠臣、廉臣和开明人士,是晚清政坛中一个厉害的角色,他一生殚精竭虑支撑晚清大局,做梦也没有想到,死后竟然被儿子打脸,家里出了两个卖国的汉奸。

张之洞生于1837年,逝于1909年,一生中共有三任妻子和两个小妾,先后为张之洞生育了13个儿子,能够查到的有长子张权、次子张仁颋、三子张仁实、九子张仁侃、十子张仁宝,十一子张仁乐和十三子张仁蠡。

当汉奸的是十一子张仁乐和十三子张仁蠡。

张仁乐生于1898年,曾留学日本,“九一八”事变后,他投靠日本关东军,先后担任满洲国执当局外务官兼事业部总长(后任大臣)、社交大臣、新民会副会长、古学院院长。

在张仁乐的引领下,弟弟张仁蠡也成了汉奸,担任殷汝耕的“冀东防共自治当局”民政厅长,后任武汉市伪市长,汪伪国民党中心委员、伪天津特别市市长、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

抗战胜利后,张仁乐、张仁蠡以汉奸罪被捕入狱,后来章士钊出面求情,张仁乐得以出狱,远赴日本,1971年死在日本。

相比于哥哥客死他乡,张仁蠡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被捕后,判处无期徒刑,房产被没收,1951年,又改判死刑,在北京被处决,死时51岁。

一生清廉,注重名声的张之洞怎么会养了两个汉奸儿子呢?

张之洞一生清廉,据溥仪《我的前半生》记载,张之洞去世后,家里没有余钱剩米,连丧事都办不起,最后还是朝廷出钱帮助办的丧事,一个如此清廉,注重教育和家风传承的封疆大吏按理说不应该教出这样不肖的子孙来的。

一是,张之洞老来得子,过分溺爱,疏于教育

张仁乐

张之洞1909年去世的时候已经72岁,此时张仁乐11岁,张仁蠡9岁,张之洞花甲之年生了两个儿子,此时又恰逢清末多事之秋,张之洞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亲自教导他们了,加之老来得子,自然是非常的溺爱,张之洞去世后,此时科举废止,西学兴起,张仁乐从青岛特别高等学校毕业后就闹着去日本留学,这段时间是他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却没有接受张家的传统教育,留学期间,留学报国的本事没学会,贪权媚日的根子算是扎下了,张仁蠡跟着哥哥学的是有模有样。

二是,子孙对权力和财富的无限渴望

张仁乐与张仁蠡少年时期,父亲位极人臣,张之洞去世后,家道中落,昔日雄风不在,对往昔显赫家族的留恋让他们产生了追求权势的念头,留学归来后,张仁乐投入奉系军阀李景林麾下,沆瀣一气搜刮民脂民膏,日本占领东北后,张仁乐积极参与组建伪满洲国,登上高位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耻笑碌碌无为的哥哥们。

1937年,伪满洲国撤销外交部后,张仁乐看不上日本人给他的职位,跑到北京当新民维持会会长,日本人占领武汉后,邀请他出任伪武汉市长,希望利用张之洞在湖北的影响力,张仁乐根本就看不上眼,推荐弟弟张仁蠡就任,他在等待一个更大的职位,当时盛传日本人邀请吴佩孚出山任总统,张仁乐当国务总理,张已经在家里雇了十几个秘书,联系各路人马,做好了组阁的准备,结果吴佩孚不愿当汉奸,张仁乐的总理迷梦也黄了。

张仁蠡

张仁蠡虽然没能留学日本,但是凭着老爹的声望读了北大,刚毕业就跟着哥哥跑到伪满古学院,当了一个常务理事兼总干事。

后来在河北担任南皮县知事期间,疯狂敛财,就连老百姓坟墓里的棺材都被他挖出来卖了。

日本搞华北自治时,张仁蠡当上了民政厅长,张仁乐后来推荐他当伪武汉市长,既然都是张之洞的儿子,谁当都一样,张仁蠡又顺利当上了市长。

当市长期间,张仁蠡宣称最痛恨吸鸦片的人,市政府内,谁吸鸦片,就立即撤职,并送到医院戒毒,背地里,张市长却偷偷吸食鸦片,为了防止别人闻出来,天天雪茄不离口。

汪精卫上台后,想换掉他这个武汉市长,张仁蠡赶紧花巨款购买了文廷式遗著送给汪精卫才保住官位,后来调任伪天津市长。

担任市长期间,聚敛了很多财产,在北平西城贵人关一带购置了大量房产,准备卸任后住在北平,结果日本人投降了,他也进了监狱,房子被没收了。

武汉中山公园的受降堂,是当年日本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签字投降的地方,最初,这是张仁蠡担任伪武汉市长期间为老爹张之洞修的”张公祠“,抗战胜利后,孙蔚如将军顺应民意,铲去”张公祠“,亲自书写”受降堂“。

张之洞一生清廉,10年的封疆大吏,到死”家不增一亩“,没想到去世后,后世子孙却如此不肖,如果张之洞在天之灵,估计死也不能瞑目。

张之洞与儿子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张之洞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也是晚清洋务派的代表人物。1863年,张之洞以殿试探花(第三名)入仕,历署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等要职。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先后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等教育机构以及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等近代著名实业。

张之洞

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抗战爆发后,张之洞的两个儿子竟然当了汉奸,充当日本人的走狗,成为“虎父犬子”的代表。

张之洞一生有三妻两妾,先后为他生下13个儿子。其中十一子张仁乐和十三子张仁蠡先后沦为汉奸,一生忠君爱国的张之洞假如地下有知的话,不知会作何感想。张仁乐

张仁乐,字燕卿,生于1898年,曾留学日本,1925年在奉系军阀李景林手下担任天津县知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燕卿主动投靠日本关东军,出任伪满洲国执政府内务官兼实业部总长。

1935年,出任伪满洲国外交大臣。

1937年,辞去外交大臣,在北京出任新民会副会长,古学院院长。

在张燕卿的带领上,弟弟张仁蠡也走上了汉奸道路。张仁蠡

张仁蠡,字范卿,生于19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5年11月25日,汉奸殷汝耕在日本人扶持下割据冀东二十二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张仁蠡出任民政厅长。

1938年10月,日军攻陷武汉,张仁蠡出任伪武汉市长。

1940年,汪伪政权建立后,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兼伪武汉市长。1943年10月,调任伪天津市长、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仁乐和张仁蠡以汉奸罪被逮捕入狱。

因章士钊出面说情,张仁东被释放出狱,只身逃往日本,客死异乡。

张仁蠡因罪大恶极,于1951年在北京被处决。

那么张之洞这两个儿子为什么会走上汉奸道路呢?

自幼丧父 缺乏家族教育

张之洞于1909年以72岁高龄病逝,当时两个儿子一个11岁,一个只有9岁,根本没有接受到父亲身体力行的教育。这两个儿子出生时,张之洞已经六十多岁,时间和精力都不足以使他对子女进行言传身教。

张之洞女张仁会(左二)与张仁乐夫人(右一)

另外,张之洞在教育子女方面确有疏忽,根本无法与同为中兴四大名臣的曾国藩相比,曾国藩的家训、家书能够流传至今,这足以说前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高明之处。从这一点上来说,张之洞是负有责任的。

贪图富贵 利欲熏心

张仁乐、张仁蠡这两兄弟,一个留学日本,一个毕业于北京大学,都曾接受过高等教育,却将普通民众都通晓的民族大义抛诸脑后。这充分说明他们功名心太重,以致于利欲熏心,被利益和权力蒙蔽了双眼,走上了汉奸道路,成为日本人的走狗和镇压抗日武装的帮凶。

张仁蠡(前排左三)与伪武汉市政府成员

汪伪政权建立后,汪精卫曾打算换掉湖北省长何佩瑢与武汉市长张仁蠡,以便安插心腹。张仁蠡为了保住禄位,花重金从藏书家手中购得文廷式原稿遗著进呈到南京,获得了汪精卫的赏识。

重振家族 往日荣耀

张氏兄弟二人投靠日本人还有重振家族声威的意图,张仁乐因投靠较早,又是张之洞的儿子,当时日本人对其颇为倚重,让他出任伪满洲国实业部总长,外交大臣。

张仁乐(前排右二)、张仁蠡(前排右一)与张氏后人

日军攻陷武汉后,准备拥戴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统,由张仁乐出任总理,为此张仁乐还推掉了伪武汉市长的职务,并举荐其弟张仁蠡赴任。谁知吴佩孚坚决不肯出山,后来随着汪精卫加入汉奸行列,张仁乐从此失势。原本打算恢复家族荣耀的意图也瞬间化为泡影。


历史茶坊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曾国藩的最大功绩就是帮清帝国挽救了他们的江山崩塌,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是不世功臣。


左宗棠最大的历史功绩则是从阿古柏手中收复了新疆,这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李鸿章最大的功绩是帮助慈禧巩固住了清帝国的江山、使清帝国不至于在混乱之中崩塌,然后在列强们的群雄环伺中,长袖善舞地帮助慈禧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


张之洞最大的功绩则是在洋务运动中着力兴办教育、实业,为清末时期展开的洋务运动增添了许多助力。

而在这四大名臣中,除了张之洞之外,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都是在清剿太平天国战争中崛起的豪雄人物,凭借着清剿太平天国的战功,他们三人后来都踏入了清帝国的权力中心、搅动起了清末时期的风云变化。

张之洞和他们不一样,张之洞由于家中发生了一些变故,所以虽然他很年轻时就考取了举人功名,但他是一直到了1864年、也就是太平天国刚刚平定那一年,才进京考取了进士功名、初步踏入官场中的。

正因此,铸就了他与另外三大名臣不同的人生发展轨迹。

而当在谈到张之洞的时候,却很少有人知道张之洞的两个儿子竟然曾经当过汉奸。

关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一下。

张之洞的汉奸五儿子

张之洞的一生总共生下了十三个儿子,他后来当汉奸的两个儿子分别就是他的十一儿子张仁乐和十三儿子张仁蠡。

其中最早做汉奸的人是张之洞的十一儿子张仁乐,张仁乐在长大之后,他被家人送往了日本留学。

张仁乐在日本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熏陶,正是由于这段经历的影响,为他后来投靠日本人埋下了伏笔。


(张仁乐也名张燕卿)

张仁乐回国后曾经在北洋军阀手下工作过一段时间,只不过此前的地位不是特别高。

一直到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日本人的招揽下,他的人生才进入了一个小巅峰。

接下来,他接受日本人的邀请前往了东北,在东北的伪满洲国先后担任的实业部长和外交部长等职位。

从张仁乐一生的经历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他父亲张之洞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在他的心目中,他的父亲一直以来都是要超越的目标,他的大半生里也在为这个目标努力着。


只不过由于水平有限以及机遇的不足,他终生都没能超越自己的父亲。

而在抗战结束后,张仁乐的末日来临了,在国民党军队的追捕下,张仁乐被以汉奸罪名抓到了监狱里。

要不是后来章士钊动用人情救了他一命,可能他最后的结局就是死在监狱里面。

从监狱里出来后,张仁乐也不敢再继续待在国内了,或许是为了保命,也或许是他太过于热爱日本了,所以他就带着家人移民到了日本,在日本一直生活当老死。

张之洞的汉奸小儿子

至于张之洞最小的儿子之所以会成为汉奸,主要跟受到他哥哥的影响有关。

张之洞最小的儿子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正是由于受到他哥哥的影响,他在1935年殷汝耕建立了汉奸政权之后,就加入了汉奸政权之中,为日本人修起了力来。

在最初的汉奸政权里,张仁蠡长期担任着民政厅厅长的职务。

一直到了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他哥哥的运作下,他才当上了伪武汉市市长,并在后来,转任了汪伪天津市市长的职务。



张之洞的两个儿子之所以会成为汉奸的原因

从以上的介绍,大家想必已经知道了这兄弟二人为什么会成为汉奸的原因。

首先,张之洞的五儿子之所以会成为汉奸,主要跟他在日本受过的教育有关,在日本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他对日本人产生了天然的亲善感,这才会导致他最终成为了一个汉奸,然后在他的影响下,他最小的弟弟在随之成为了一名汉奸。


当然,他们之所以会成为汉奸还有另一个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张之洞对他们的教育不够。

事实上,张之洞对自己孩子们的教育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只不过那两个成为汉奸的儿子不同,这两人都是张之洞在60多岁年龄的时候生下来的儿子,他们在被生下来后没过多少年,张之洞就拖着一身老朽的年龄离开了人世。

就算张之洞想教育他们,也是基本不可能的,因此在这种教育松懈的情况下,兄弟二人最终成为汉奸其实并不能怪张之洞。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张之洞是清朝的大臣,而日本在侵略东北的时候,他们是扶持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建立傀儡政权的,正是由于溥仪这个幌子,他们才会那么心安理得、没有丝毫心理压力地成为了汉奸。

所以说这就是张之洞的两个儿子之所以会当汉奸的原因,他们的行为是非常可耻的,实在有辱乃父的声名。


孤客生


张之洞,晚清名臣,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作为晚清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扶大厦于将倾,但是奈何自己的儿子却成了汉奸。同为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曾家相比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说曾家从来没有出过一个败家子,而且很多人在各个领域都是有一番成就的。

张之洞一共有十三个儿子,当汉奸的是第五子张仁乐,还有第十三子张仁蠡。张之洞的这几个儿子只能说都没有教育好,不管是他的第五子还是他的第十三子,对于张之洞来说这几个儿子都是老来得子非常的宠爱,张仁乐1898年出生,这个时候张之洞已经是62岁了,张仁蠡在1900年出生,张之洞在1909年就去世了,对于他的这几个儿子可以说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教育,所以成为汉奸也就不足为奇了。

张仁乐去过日本留学,也为他后来当汉奸做了充足的准备吧,回国后和当时的军阀李景林混在了一起,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后来918事变之后投降了日本人,任伪吉林省实业厅厅长、东北行政委员会吉林代表,参与拼凑伪满洲国活动。1932年初,任伪执政就任大典筹备处督办,伪政府成立后任实业部总长,1934年改任伪实业部大臣。1935年任伪外交部大臣,直至1937年外交部撤消。

1938年的时候日本人占领了武汉,当时想让张仁乐去当武汉市市长,但是张仁乐拒绝了,不过他把自己的弟弟张仁蠡推荐给了日本人,张仁蠡可以说比其他的哥哥张仁乐在这些事上有过之而无不及,1935年11月25日,汉奸殷汝耕承日本帝国主义之命,割据冀(河北)东二十二县,在通县成立所谓“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张仁蠡出任民政厅长,从此步乃兄后尘,开始了汉奸生涯。后来担任武汉市市长。

后来抗战胜利,两个人都被抓了进去,但是张仁乐托关系被救了出来,自己的弟弟张仁蠡就没有那么好运了1951年被处死,出狱后的张仁乐就去了日本,后来老死在了日本。


中国历史研究所


张之洞一共有13个儿子,只有第11子张燕卿和第13子张仁蠡做了汉奸,其他的11个儿子都没有做汉奸。张燕卿和张仁蠡做汉奸,一方面是由于张之洞对于他们两人的教育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抵御不住高官厚禄的诱惑。

张之洞一生爱国是晚清四大名臣中的激进派,在对外冲突中张之洞一向主张作战到底,反对清政府割地求和。张之洞非常注重教育,在任期间鼓励各地兴修学堂,并且给子女们写了《诫子书》要求子女们勤俭修身忠君爱国。然而在张燕卿和张仁蠡出生的时候,张之洞已经步入老年,并且长期在朝廷中做官,没有时间管理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张燕卿出生的时候,张之洞已经61岁,在结婚较早的清代社会,张之洞做张燕卿的爷爷都不为过。而张仁蠡出生的时候。张之洞已经63岁,张仁蠡也是张之洞最后一个儿子。

在张燕卿10岁,张仁蠡8岁的时候,张之洞就撒手西去了。张之洞去世后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张家在民国时期没有受到太多的特殊照顾,地位一落千丈。幸亏张之洞做官期间,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让子女们有条件可以去出国留学。张燕卿和张仁蠡都选择了去日本留学,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我国的留学生大部分都是去日本留学。因为日本距离我国较近,而且日语和日本文字相对于英语更好学一些。

这些出国留学的人一部分在学到日本先进的技术后,回国为祖国建设出谋划策。还有一部分人则成为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帮凶,在抗战时期做了汉奸。张燕卿和张仁蠡就是属于第二种。兄弟两人在从日本留学归来后,都曾经在一些地方上做过一些小官,这些小官显然不能让兄弟两人满足。出身名门的张氏兄弟一直以父亲张之洞为榜样,想要成为父亲那样的朝廷重臣。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燕卿凭借者在日本留学期间积累的人脉,以及自己一口流利的日语,傍上了日本关东军。

在伪满洲国成立后,张燕卿任伪满洲国实业部总长,实业部大臣,后来又任伪满洲国外交部大臣,是伪满洲国官职最高的几个人之一。南京伪国民政府成立后,也曾经邀请张燕卿去做武汉市长。当时的张燕卿在伪满洲国混得风生水起,不愿意去南京国民政府做一个小小的市长,于是张燕卿便推荐了自己的弟弟张仁蠡去做了武汉市长,把弟弟也拉下了水。

抗日战争结束后,张燕卿和张仁蠡都被抓到监狱里。张燕卿依靠着自己积累的人脉,买通国民政府官吏,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后来移民到了日本。而张仁蠡则没有这么幸运,张仁蠡先被民国政府判处无期徒刑,后来又在1951年被新中国判处死刑,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张之洞一生为国为民,对国家忠心耿耿,假如他知道自己的两个儿子成为汉奸,肯定会无比的羞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