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何能维持晚清长达48年而不倒?

用户69290716


慈禧太后在没有强大的外戚势力支持的前提下,能够在满清贵胄之间纵横捭阖,操控晚清实权数十年,就足以说明慈禧太后不是个简单人物,甚至可以说了个天生的政治家。

慈禧的执政能力不是很差而是很强。慈禧掌管大清朝长达四十八年,其中遇到了太平天国运动,遇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她能在夹缝中屹立不倒,没能力能做得到吗?

慈禧时期,大清朝国库空虚,平定太平天国慈禧根本拿不出银子,没办法她让曾国藩建立湘军。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他的私人军队湘军成为当时最强的一支军事力量,但他没有造反,其中,忌惮慈禧极强的驾驭能力就是原因之一。

慈禧一生最厉害的地方,就是驭人之术极强。祺祥政变的时候,慈禧以一个刚刚丧夫的皇太后的身份,就能够联合恭王对抗气焰熏天的顾命八大臣,这是何等的手腕?此后治国四十余年,无论是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名臣,亦或是袁世凯这样的枭雄,都不得不佩服老佛爷的用人之道,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而慈禧早年的治国水准也是比较高的,至少在她手里,太平天国、捻军、陕甘回乱都被剿灭了,俄国人、阿古柏和法国人都被赶跑了。同光中兴,似乎真的给大清带来了一丝回光返照。

对国家的社会发展及经济发展的贡献。同治时期,慈禧重用洋务派,喊出"自强和求富”的口号,创办北洋水师、汉阳钢铁厂、降低赋税、发放粮种鼓励农桑、大兴科举、设立电报局、设立总理衙门及派儿童出国留学等一些列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近代化,恢复了经济发展。到慈禧后期又颁布“新政”对军事、经济、管制、教育等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

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贡献。这一点上可以说是慈禧的减分项,在慈禧执政期间前期有太平天国及捻军叛乱,中后期有义和团起义及各国入侵。社会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虽有同治中兴,不足以掩盖此时清朝内忧外困的局面。





历史哈哈哈


这个问题值得人们深思。从咸丰朝开始到清帝退位,经历了约半个世纪,实际执掌清廷大权的就是慈禧太后。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晚清那么腐败,为何还能支撑那么长的时间?何况在这几十年里,清廷真可说是内忧外患,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甲午战争……帝后两次离京出逃,割地赔款,倒霉事接连不断。可奇怪的是,险象环生的清廷却硬是支撑不倒。直到慈禧死去,清廷才轰然倒塌,清廷的命运就是这样与慈禧紧密结合在一起。

按理说,慈禧并未系统学习过四书五经,资治通鉴这类书,她如何能驾驭偌大中国?如何能屡屡使清廷转危为安?据我看,慈禧的本领就在于‘’知人善任‘’。

自咸丰朝开始,清廷能臣辈出,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张之洞、沈葆桢、曾国荃、赵尔丰、赵尔巽、彭玉麟、杨载福、鲍超、向荣、江忠源、李续宾……等一大批文臣武将,对清廷忠心耿耿,其中不少人雄才大略,能独挡一面。在咸丰去世后,同治、光绪两朝实际大权操控在慈禧手中。上面提到的文臣武将能发挥他们的作用,与慈禧对他们的信任和善用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李鸿章,他出面与列强谈判,签了若干不平等条约,被国人骂为卖国贼,但李鸿章一直受到慈禧信任。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晚清重臣立功受赏,封侯赐爵,没有一位被清廷诛杀。这与明末崇祯一朝恰成鲜明对比。崇祯朝不是没有能臣干将,而大多死于崇祯刀下,如熊廷弼,袁崇焕,孙传廷等。崇祯自毁栋梁也丢了江山。

由此可见,统治者并不是需要自己多能干,而是要创造人才辈出的机制,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

慈禧做到了这一点,稳住了晚清四十八年江山。


山楂树2094


慈禧太后能维持晚清长达48年,既有慈禧自身的手腕,也有时代赋予她的机遇。

叶赫那拉·慈禧,是清朝咸丰帝的嫔妃,同治帝的亲生母亲,咸丰、同治先后驾崩后,又先后立光绪、宣统为帝,慈禧进宫后,历经四代帝王,均位高权重,是我国清朝末期无法回避的重要人物。
慈禧


像慈禧这样的女流之辈,竟然统治了清王朝后期半个世纪,可谓呼风唤雨,甚至对帝王的拥立和废弃具有决定的权利,这是为什么呢?

一、慈禧的政治手腕

咸丰皇帝英年早逝驾崩,临终前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的八位重臣作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同治帝治理朝政,称为“顾命八大臣”。然而,这些顾命大臣跟慈禧太后相处的并不和睦,矛盾重重,甚至威胁到了慈禧的政治利益。慈禧为了掌控清庭的朝政大权,当机立断联合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訢发动了夺权政变,控制并杀害了这些顾命大臣,只有一人得以幸免,历史上称这次政变为辛酉政变。此后,慈禧联合慈安太后一起垂帘听政,开始插手满清政局。


咸丰皇帝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启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运动触犯到了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慈禧发起了她人生的第二次夺权政变,慈禧不仅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下通缉令逮捕,更是将光绪皇帝直接囚禁在了瀛台。经过此次政变后,慈禧的威权不仅得到进一步巩固,慈禧的政治生涯又得到了进一步延长。

慈禧政治敏感性很强,颇具政治手腕,处事老辣专横,通过两次政变,抓稳了皇权。

二、慈禧的恬不知耻

爱新觉罗皇族成员为了让慈禧还政于光绪帝,对慈禧上奏狡称西方列强要求慈禧还政于光绪帝,如若不然,将举兵进犯紫禁城。慈禧信以为真,勃然大怒,竟然向全世界宣战,并招抚义和团攻击东交民巷里的驻华大使,慈禧敢于向全世界宣战,可谓是世界上第一个人了。
清军绞杀义和团




但慈禧冷静下来后,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下
令停止了对东交民巷的进攻,不但派人送水果蔬菜到东交民巷对洋鬼子进行慰问,还派袁世凯绞杀刚刚招抚的义和团。西方列强可不吃慈禧这一套,向北京城发动了进攻,慈禧带着光绪帝出逃到了热河行宫。

慈禧对洋人进攻又抚慰,对义和团招抚又绞杀的迂腐、恬不知耻的行为,充分说明了慈禧为了皇权宁愿丢弃清王朝和自身的尊严,慈禧的权利在自己的龌蹉行为之下得到了一定的延续。

三、咸丰、同治的早亡
同治皇帝




咸丰皇帝据传得了花柳病不治身亡,年仅31岁,继位的同治帝年幼,慈禧通过政变诛杀了顾命八大臣,和慈安太后一同垂帘听政,慈安太后病故后,慈禧又一次发动政变,处死了恭亲王,自己独揽朝政大权。没多久年幼的同治帝也驾崩而去,慈禧扶持年幼的光绪帝继位,又继续把持着朝政,咸丰和同治的早亡,成就了慈禧。

慈禧在时代机遇和自身的政治野心下,利用强力的政治手腕,力压两任帝王,摄取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大权,慈禧执掌中国政局期间,滥杀无辜,打击维新派,因循守旧,对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国近代的落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月夜读春秋


一,慈禧的确可以称之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颇具政治智慧,说的不好听点,是玩弄权术的高手,权力收放自如,关键时刻当机立断,辛酉政变、戊戌政变、册立光绪、收回恭亲王权力、死前毒杀光绪等无不体现慈禧高超的权术运作能力。

二,慈禧政治眼光独辣,手腕灵活,知人善任,识时务地及时重用汉族实力派力克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又支持曾左李张搞洋务运动进行机器大生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增强国力的同时也顺应了时代要求。20世纪初又领导了清末新政,1908年首次推出君主立宪制,并列出时间表,九年内实现,但天不假年,慈禧于当年病逝。

三,慈禧擅于利用矛盾,转化矛盾,矛盾中把握平衡,洋务派和顽固派的方向之争,汉族大员和满族皇室的实权之斗,义和团和帝国主义的利用反利用之取舍,慈禧都能借力打力,稳住重心。

四,慈禧深刻领会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即没有犯武则天的错误想把爱新觉罗氏的天下取而代之,又没因循吕后的败笔遍布外戚干政,一心为了维护夫家的皇权而肝脑涂地,至少赢得了众臣子的忠心。

清帝国这艘满目疮痍的老船在两次鸦片战争后仍能经受波涛骇浪而不沉,要感谢慈禧这位伟大的舵手,借用汉斯史密斯在其书《动荡的中国》对老佛爷的评价作为本文的结束,“她本人有一种独特的才能和技术。”


临生1


左右平衡、驭奴之术向来都是古代帝王驾驭群臣的帝王之术。慈禧虽不是帝王,却把这帝王之术玩弄的淋漓尽致。

纵然慈禧的一生,褒贬不一,为政举措、对外军事外交也颇受诟病,但不得不说也不可否认的是,慈禧太后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单单能驾驭群臣,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早在咸丰驾崩、两宫太后联合小叔子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时,慈禧就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智慧。辛酉政变是一步险棋,成功了垂帘听政,失败了孤儿寡母可能会遭到灭顶之灾。一般的传统妇女、小老百姓遇到问题时,都会抱着一种得过且过、息事宁人的态度,慈禧原本可以带着同治皇帝安安心心的做一个傀儡,一辈子衣食无忧。但慈禧并不这么想,因为她是一个很有头脑、很有主见的年轻少妇。

对于权力的渴望,贯穿了慈禧太后的一生。而牢牢攥住权力的法门,就是慈禧太后最擅长的左右平衡的驭奴之术,群臣相互掣肘,成了晚清政坛一大特色之一,不妨从三件事中窥探一二。



洋务派与顽固派

19世纪60年代起,大清帝国突然掀起了一阵学习西洋的旋风,史称洋务运动。一些开明的在京官员和地方上的封疆大吏纷纷上奏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并编练新式陆军、海军,裁撤旧式陆军、水师,大力发展军工业和重工业、民用企业,从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奕訢、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触及皇权、满清贵族、顽固派的利益,虽然这些人提出的洋务改革中并没有涉及到皇权和政治制度,但封建顽固派仍然认为这是“用夷变夏”,不仅违背了老祖宗的古训,更是对皇权进行的一次强有力的挑战。早在洋务运动刚刚提出之时就遭到了顽固派的强烈反对。

一时间,洋务派身处舆论漩涡的中心,朝堂之下,顽固派称其为“卖国贼”。面对洋务派与顽固派白热化的争斗,慈禧敏锐的觉察出这是一次巩固权力的大好时机,她一方面极力支持洋务改革,另一方面在背地里却又大力扶植顽固派,用顽固派来牵制洋务派,慈禧真可谓是将驭奴之术发挥的淋漓尽致。

恭亲王奕訢与大学士倭仁

1862年12月,恭亲王奕訢上了一道折子,这个折子的原文已经无从考证,但折子里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内容就是请设同文馆分馆,培养人才,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

这时候大学士倭仁一向痛恨洋务,当他见到恭亲王奕訢请设分馆的折子,心里焦躁异常。但摄于恭亲王奕訢,倭仁虽然表面上不敢指责,背地里却毫不犹豫的亲自上书反对,而且痛斥洋务的“弊端”,并再次痛斥洋务派是在“用夷变夏”“无耻卖国行径,天诛地灭”。慈禧见状,犹豫再三,反而任命倭仁到总理事务衙门任职,目的就是为了牵制洋务派。



刘铭传与左宗棠

1870年,陕西军务吃紧,李鸿章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举荐刘铭传督办陕西军务。旋即慈禧太后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任命淮系名将刘铭传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督办陕西军务,并且获得了专折奏事等特权。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李鸿章如此提拔、举荐刘铭传,是为刘铭传下一步出任陕西巡抚铺平道路。

可是在此之前早已脱离了湘淮、自成体系的左宗棠同样也被委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陕西军务。

李鸿章、刘铭传与左宗棠的嫌隙颇深,慈禧当然心知肚明。一地两军,慈禧相互牵制的人事安排不言而喻。

左宗棠好以诸葛亮自居,他常常自夸“今天的诸葛亮胜于古代的诸葛亮”。刘铭传出征西北,原本就有抢功之嫌。左宗棠平日里连曾国藩、李鸿章都不放在眼里,对这个后起之秀的淮系官员,更是看不上眼。而刘铭传为人又桀骜不驯、敢作敢为,两个人不但无法通力合作,反而相互言辞攻击,共处一室,常常不欢而散。在陕西的淮系势力和湘系势力,就只差兵戎相见了。

湘系势力和淮系势力明争暗斗、相互攻讦。刚刚垂帘不久的慈禧太后一面肯定刘铭传的奏折,另一方面却又认同左宗棠的观点。这使得两个人的争斗更加激烈,慈禧太后一面催促刘铭传、左宗棠率军围剿起义者,一面却又坐山观虎斗,刘铭传、左宗棠两个人的火药味,在京官员都闻得到。

而听闻刘铭传在陕西的尴尬处境,李鸿章勃然大怒,他对幕僚愤称左宗棠这是在“欺人太甚”,其实李鸿章愤怒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左宗棠并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

世界上最蛊惑人心的,就是帝王之术。

慈禧虽是女流,却驾驭群臣近半个世纪,靠的不光是运气,更多的是智慧,一个可以在咸丰后宫脱颖而出的智慧、一个可以将帝王之术得心应手的智慧。


青衫素人


慈禧能够统治晚清48年。我认为慈禧能做到这一点说明她具有一定的统治能力,心思缜密,善用权术,情商极高。同时也与她所处的当时历史环境有关。不论我们有多么讨厌慈禧。但无疑研究晚清的历史她都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她的每一个决定都决定着晚清的命运,决定了历史的进程。可以说慈禧统治满清,是她个人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胜出。她心狠手辣,贪得无厌,贪图享受,专权误国。但我们应这样认识,慈禧太后实际上是代表着统治阶层的。代表着一些取得集团利益的统治阶层人士。因此她是受到一些统治阶层内部人士的拥护的。慈禧的长时间统治地位是靠着残酷的政治斗争取得。下面我说一下自己的理由。

第一是慈禧具有一定的能力。两次垂帘听政国家大事基本上都是她做出决定的。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人,对一些重大事情和国际大事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影响着晚清历史的进程。这在侧面上说明她具有一定的治国理政的能力。否则的话不可能这么长时间来统治。

第二,慈禧作为一个女人来说情商极高。从刚入宫中一个普通的贵人。在后宫众多佳丽中能够使用心计得到咸丰恩宠。同她在自己处于弱势起时,低下头来联手慈安排后,稳定后宫,稳定朝廷。这在她身上体现出了能屈能伸。对一些王公大臣也是恩威并施,对于朝廷的官员也能够为我所用。关键是她知道自己的每个历史时期自己需要得到什么,自己该怎样做,哪怕放下身子放下面子,具有隐忍的能力。

第三,可以说慈禧是代表着一批既得利益的封建统治阶层。因此慈禧形成了自己的统治集团。在这个集团内部一批忠于慈禧的人通过效忠取得更大利益,实际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集团。无论是在后宫还是在朝廷还是在地方官员。她都会安插一些忠于自己的亲信。随时维护自己的统治。 铲除异己。 在清王朝风雨飘摇之时,这个执掌政权的人就是她,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惜割地赔款。增加百姓的负担。弄得民不聊生。 她是一个权利欲望很强的人,直到临死都不放权。

第四慈禧所处的历史环境,客观上也为她掌权提供了便利条件 。咸丰的突然去世。根本只想在后宫得宠的她被推到了前台。为了自己的前途她不择手段,而光绪和溥仪的年幼也为她垂帘听政找到了理由。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咸丰不去世,那么慈禧终其一生的目标也只是做一个皇后。她也只是一个希望得宠的妃子,根本不可能走干预朝政这条路。如果继位的皇帝是一个成年人,她干政的程度就可能降低。如果晚清社会不是如此动荡,风雨飘摇。她统治也不可能那么长久。

慈禧误国增加人民群众的负担,丧权辱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她也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是处于尊重历史,我实事求是地做出了以上评论。


黑龙江省海浪河佳明


答:之所以慈禧维持清朝48年不倒,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也一直在人民心里根深蒂固,顽固不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虽然清廷腐败,被外国入侵,但天下之大,莫非王土,朝廷威望犹在。

第二,因为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和外面世界缺少沟通与交流,先进思想和先进生产力不能传到中国,中国人接不了先进思想就不会反抗朝廷,后来被外国侵入,一时也不可能接受外来思想。

第三,后来,清朝有识之士觉得外来技术先进,逐渐学习,特别是一些新式军队,新式海军的建立,使朝廷有了平叛反对朝廷的一些起义和农民爆乱底气。

第四,最后,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扶持反对朝廷势力,对洋人趋炎附势,努力巴结,不稀出卖国家主权换去洋人的支持,又使清朝延续了很多年。最后,值到慈禧死后没多久,清朝实在没法继续延续,被推翻。





蓝蓝的夜丶


慈禧是清朝晚期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清朝最近50年中权力最大的一个人。慈禧总的来说是一个负面人物,她的很多作为将整个国家置于水深火热当中。比如在甲午战争当中自己为了一己私利,对清军作战的支持非常少,使得清军的供给受到了限制,这也最终导致了战败。


然而作为一个女人或者是一个寡妇,在封建社会能够掌握最高权力50年,慈禧绝对不是一个简单人物。慈禧获得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权,要从干掉顾命大臣等人说起。当初咸丰去世之后留下了八个人作为顾命大臣,负责协同小皇帝。


这八个人掌握着最高权力,慈禧也想掌握最高权力。哪能容那8个人在旁边指手画脚,于是慈禧悄悄的实行了她自己的夺权计划。首先自己团结了东太后慈安,两个人达成一致,一起对付顾命大臣,这样在后宫慈禧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其次,慈禧秘密召见八个顾命大臣,暗地里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又拉拢在朝廷上有巨大影响的恭亲王,和他进行权利交易,取得了他的支持。并且和他商议了去除顾命大臣的计划。


然后慈禧命令护卫严格保卫自己,使顾命大臣没有缝隙可乘。等到顾命大臣从承德回到北京的时候,8个人被分散开来。恭亲王就趁机先捉了其中几个人,随后串通慈禧,这样把每个人都抓了起来。被抓住的人纷纷被处死,其余的自然就树倒猢狲散了。

就这样经过慈禧的精心计划,除掉了顾命大臣,搬去了她最高权力上的最大的绊脚石,开启了她的垂帘听政生涯。


吴子说史


一是慈禧本身控制力很强,国家主体没有散;二是手下有听命的能臣竭力维护;三是内部起义并未形成大气候,外部列强忙于争夺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