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聰明人從不隨便打聽別人工資?

為什麼聰明人從不隨便打聽別人工資?


前幾天,表妹給我打電話,說要辭職。我很是疑惑,明明一直說工作很順心,為什麼突然提出辭職呢?

原來,有一次加班,她眼見就要錯過最後一班地鐵,同事卻堅持留守崗位,結果她無意的一句“這麼拼,單位給你開多少工資啊”的玩笑話,讓她內心開始了洶湧澎湃:同事的工資,竟然足足是她的兩倍多。

關於是否支持“薪酬透明制”的話題,最近智聯招聘職Q社區發佈了一項調查。

結果顯示,有85.4%的職場人支持薪酬公開,認為符合了基本的公平公正原則,而僅有14.6%的人持反對意見,表示侵犯了個人隱私。可見,大部分職場人還是秉持著“打開天窗說亮話”的職業態度。

其實,從職場人角度出發,想要知道同事的薪酬本無可厚非,不但能充分了解自己在公司的價值,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又能分析自己與其他人的差距,激發晉升慾望和加薪動力,避免了安於現狀的惰性心態。

可是,想要滿足一時好奇心,去打聽別人薪酬,卻沒有想象那麼簡單。


為什麼多數公司薪酬不公開?


為什麼大部分公司都採用薪酬背靠背,簽訂保密協議等方式?只要你嘗試站在公司的角度,就會豁然開朗。

首先,對於內部員工來說,薪酬公開會產生較為強烈的心理角色比較,這構成了薪酬不公感的首要來源,主要集中在和自己職位與工作內容接近的同事之間的比較,並對這一結果賦值更高的期待值和權重感。

但實際上,這種心理比較對於公司而言,是一種內耗,因為薪酬公開所提倡的絕對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公平是一種主觀性、個人化的感知,而絕非可量化的指標。

心理學上有個烏比岡湖效應(Lake Wobegon Effect),人們總傾向於對自己能力的過分自信,會擴大自我效用。

投射在薪酬上面,就會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工作任務多、能力強,應該比同事賺的多,當他們發現情況並不如此時,一定會感到憤怒,甚至不公。

如果一味追求公平感,聚焦於薪酬間的差異,對他人的薪酬耿耿於懷,那將導致對工作本身和自身能力關注的缺乏。

這種由薪酬的對比帶來的心理失衡和強烈的不公平感,可能會帶來員工的反生產工作行為,進而引發辭職。

其次,薪酬公開,還會讓獵頭和競爭對手更容易獲得本公司的人才結構和薪酬矩陣,從而在挖牆腳時利用信息的不對稱,而以更精準的靶向、更低成本的付出,來實現高成功率的進攻。

當你想要打聽別人的薪酬

你必須知道這幾件事


第一,對公司薪酬制度有深入瞭解

並非所有公司都有薪酬保密制度,據調查顯示仍有三成的公司採取工資全透明化。

前陣一張華為總裁辦電子郵件迅速抓人眼球,其亮點無非在於200萬的超高薪資,8位應屆博士生年薪89.6萬起步,最高達到了201萬。每個人的薪酬都對外公開,也正體現了華為公司一直秉持的狼性競爭文化,你有多大能力就吃多大塊肉。

而對於一些沒有明確規定的公司,儘量也不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來有可能別人會在意薪酬隱私,二來辦公室也是一個講政治的地方,凡事沒有不透風的牆,比較的結果無非就是你不舒服、同事不舒服,亦或老闆不舒服。


第二,通過其他多種方式全面衡量自己價值

如果想透過薪酬瞭解自己在單位的價值排位,以及自己是否能力早已突破目前的薪酬水平,可以選擇的方式有很多種。

例如可以在招聘網站查詢其他公司該崗位的薪酬,或者在智聯招聘APP測算自己的薪酬行業水平(進入智聯招聘app-職Q社區-工資測算)。

又或者可以與其他公司沒有利益往來的同行交流待遇情況,瞭解最新行業風向,再如聘請VIP職業諮詢師,幫你更客觀得認識分析你自我。


第三,能扛住心理壓力,承擔職業風險

有的人或許會認為,薪酬不算隱私,實在沒有必要遮遮掩掩,但當你知道他人薪酬之後,免不了要進行一番比較。

比較的結果一旦顯示你身處弱勢,那麼帶給你的心理衝擊能否及時消化,同工不同酬的尷尬處境能否導致心態崩塌,都是你要在腦子一熱之前想清楚的。

如果很不幸,你因此打破了辦公室脆弱的生態鏈,由此鬧出了動靜,引發職工們集體抗議,那麼,捲鋪蓋走人的極有可能是你這個捅了馬蜂窩的人,這些都是你需要承擔一定程度的職業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