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會說、不攬活、狂甩鍋:職場上的“聰明人”到底能走多遠?

但凡有人的地方,就有不同的人,職場也一樣,同樣的環境之下:

有人看起來聰明機靈,左右逢源四面打滑,把誰都捧得高高的。


有人看起來愚魯木訥,好像只是踏實做事,誰都可以上來欺負。

於是現實中,很多人都想爭做聰明人,能不吃虧就絕不多幹,老闆不在絕不加班。


反正公司也不是我開的,反正過完今年不行再換,和大多數人一樣,沒有人願意當個苦哈哈幹活的傻子。

這樣的處處提防和權衡,確實能讓自己避免很多麻煩,但一個人的上限也就止於此,避開麻煩的同時,也是拒絕機會的開始。


那些看起來聰明的職場人真正能走到最後的,又有幾個?


很難說。


光會說、不攬活、狂甩鍋:職場上的“聰明人”到底能走多遠?

損害他人利益的小聰明

才是職場最大的“蠢”

曾經就職於一家做線上教育的互聯網公司,因為是成立後的再擴容階段,所以業務擴展這一塊,還是有許多區域值得深入挖掘。

而我所在的部門,就是針對沉睡用戶通過定期舉辦線上活動、社群營銷等手段進行喚醒,最後促使引導其在線上成交消費。

那段時間部門裡的每個人都有很大壓力,每個人都頂著KPI考核去做業績。


唯獨部門的運營經理是過的最悠閒的那一位,每天走的最早來的最晚,早上來了泡一杯茶,喝完就找我們開會。

反正領導有事找他,他就像復讀機一樣傳達給我們,自己寫寫工作安排就完了,更多的時間就是在吸菸區和人抽菸聊天。

有時候,部門業績不理想或者上級交給他任務,自己想都不想全盤甩鍋給下屬。


光會說、不攬活、狂甩鍋:職場上的“聰明人”到底能走多遠?


結果到最後部門同事沒一個願意和他共事,後來同事總結他的工作方式就是“三板斧”:

項目光會說、工作不攬活、出事狂甩鍋。

這些年在職場中見過不少這樣的“聰明人”,用林語堂先生的話說就是:

手有威權言必談改革制度;

遇上領導必做媚笑阿諛態;

談及同事常說人是非功過;

每臨大事只知拿下級開刀。


這樣的聰明談不上格局,更無所謂境界,最多不過是小聰明。

而小聰明最大的特點在於,不惜破壞別人的利益,損害職場秩序和公德,專門為了方便自己,獲取私利。


把占人家便宜看成聰明,把損人利益當成能力,這本質上就是不守規則玩弄手段,錯把小聰明當成大智慧。

曾經還遇到過一任同事,每次領導要交活動方案,就來問我幫忙,說是幫忙其實就是把我的方案拿去隨便改改數據,再改個名字交給領導敷衍了事。

這樣的把戲玩多了,領導也不是傻子,一眼就看出來了。


在某一次會議上直接揪出其中好幾個數據盤問,問的對方啞口無言,後來那同事自知伎倆敗露,找了個理由黯然辭職走人。

捏著鼻子糊弄嘴巴這種事,小孩子做起來可愛,但成年人做起來就只能用蠢來解釋了。

我也見過不少職場人,喜歡佔著別人的便宜給自己找方便,找關係辦事、空手套信息、找人要資源。


這種處處精打細算惦記著別人好處的行為,談不上有多壞,從根本上而言,倒像是一種變相的蠢。


《菜根譚記》有言: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處。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鉅的力量。”

怕就怕耍著小聰明佔人便宜還沾沾自喜四處張揚,這樣的人註定活不到職場的結局。


光會說、不攬活、狂甩鍋:職場上的“聰明人”到底能走多遠?

為什麼真正能走遠路的人

看起來都“不太聰明”

前段時間,公司COO給我們分享了他年輕時候遇到的一件事:

這位COO來之前,在阿里就任市場營銷一職,掛的是M6的頭銜。


有一年阿里年會晚宴上,他擔任某一桌席位的席長,專門負責招待各位賓客,期間有一位中年人和他交談甚歡,後來對方問他對互聯網熟不熟悉,

COO自然回答:我是做這一行的,還是挺熟悉的。

結果對方問了非常多專業性的問題,而且每一個都在點子上,絲毫沒有大談趨勢的空架子。


後來宴席結束了,對方在臨走之前讓自己的司機去車裡拿來了一樣東西,看起來是一疊和A4紙張差不多大小的合訂本,封面上寫著《中國互聯網公司分析報告》。

當著COO的面,一邊翻看一邊諮詢,報告上貼滿了寫著問題的便籤紙,密密麻麻比原文報告還要多,就這麼一個非常細微的細節,讓他記憶猶新,COO回憶說:

“我也是後來才發現,原來他就是香飄飄奶茶創始人蔣建斌先生,兩兄弟帶著一家企業把小小的一杯奶茶一年賣出3億多杯,甚至能環繞地球一圈。


連續七年,全國銷量做到市場領先,光是這一點,恐怕真不是砸廣告就行的。”

這也是那位COO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職場講究的是水磨功夫,但凡想跑得快的人,總是最容易摔跟頭。”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看過太多“快速致富”“撞上風口”的成功案例,每個人擠破腦袋都想成為那個被寫進營銷號裡“我畢業3年,月入5萬”的主人公。


至於下苦功夫的事,就留給不太聰明的傻子去做吧。


光會說、不攬活、狂甩鍋:職場上的“聰明人”到底能走多遠?


但你可知道,為什麼那些看起來“不太聰明”的傻子反而更被人偏愛?

王興曾經在自己的微博中寫過一個故事:

上週五開會時一個年輕同事的一句話至今迴盪在我耳邊。


當時大概是晚上12點,討論接近尾聲,需要有人整理會議記錄,涉及流程圖的部分用visio畫比較好。


我問她會用Visio嗎,她毫不猶豫的說:

我可以學。

這四個簡單的字裡有無窮的力量。

很多人在遇到自己不會或者複雜的東西時,想都不想看都不看就張口回答:

“這個做不了。”

“這個我不會,你找別人。”

“這個不用看就知道做不好。”

你知道的事情,別人同樣知道,所以大部分人變成了有點兒小聰明,卻又不夠聰明,不懶但也夠不上勤奮。

吳軍曾經在給女兒的信中講過一個“上帝喜歡笨人”的觀點:

為什麼上帝喜歡笨人?

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覺得自己總是對的,甚至無所不能,那麼無意中就會認為自己比上帝都要高一等,對於一般的事情根本瞧不上,更不屑一顧。

而事實經常是,人們常常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且不斷地犯錯同時自己又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這些錯誤帶來的結果,就是不斷跌跟頭。

上帝喜歡笨人的第二個原因是,笨人不會投機取巧,不會打擦邊球,凡事踏踏實實按流程做好,所以凡事都會留很大的餘量,因此當意外發生的時候,這些餘量就會起作用。

反倒是平時穩紮穩打的笨人,即便跌倒了也能迅速爬起來,不至於一碰就碎一蹶不振。

聰明人或許會有更高效的做事方式,但跑得快不一定意味著跑得遠。

專注、忍耐、做一個長期主義者,不為眼前困難或誘惑所動,能做到這些才是真正能走遠路的人。


光會說、不攬活、狂甩鍋:職場上的“聰明人”到底能走多遠?

如果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長跑

你會選擇跑得快還是跑得遠

曾經看過吳曉波的採訪節目《十年二十人》,其中有一個饒有意思的細節,同為攜程創始人的梁建章和沈南鵬說過同樣的話:

“自己最大的優點是不夠聰明”。

吳曉波後來點評說,凡是敢這樣自評的人,往往都比較可怕。

也就是這兩個自詡“不夠聰明”的人,一個擁有“兩萬億的朋友圈”,在這幾年巨型合併的浪潮中,總能看見他合縱連橫的身影;


另一個帶領攜程馳騁疆場,鬥飛豬、戰去哪兒、收同程,事後總能全身而退。

傻瓜創造了世界,聰明人不得不生活於其中。


光會說、不攬活、狂甩鍋:職場上的“聰明人”到底能走多遠?

不得不承認,王爾德的這句話在很多時候,常常會讓我捫心自問:

是要做一個跑得快但跑不遠的聰明人,還是選擇一個跑得慢但跑得遠的傻子?

別人怎麼想我不知道,但是如果是我來選擇,我願意做那個“跑得慢但跑得遠的傻子”,怎麼怎麼做,不妨從這3點入手:

① 敢於吃虧,少打算盤

見過很多職場人每一項工作都算的明明白白,什麼不該我管、什麼不歸我做、出了哪些事我一概不負責,諸如此類多不勝數。

仗還沒打事還沒做,就做好了甩鍋的準備,反正多一點虧都不能吃,這當然無可厚非,但始終顯得氣量太小,即便是事做成了,將來也不一定為人所看重。

曾經在一家公司裡就是因為同時參與了3個不同的項目,經常被人暗諷揶揄像個傻子一樣,明明知道項目做不成,還倒貼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一點眼力見都沒有。

如果在職場天天掛著一幅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面孔,吃虧的不幹、倒貼的不幹、事多的不幹,那請問公司請你做什麼?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恐怕這事還輪不到你。

② 不嫌麻煩,不走捷徑

投資界有不少人把查理芒格作為偶像人物,但真正讓查理本人服膺的偶像是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

富蘭克林白手起家,沒受過多好的教育,操辦編輯《窮查理年鑑》全部靠自己寫,他是怎麼寫的呢?

他把他欣賞的作者的文章找來,模仿其寫法,反覆練習,針對練習,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這些不是走捷徑小聰明,而是笨辦法大智慧。

大家都知道聰明人之所以聰明,不是因為他們知道哪些事好做,而哪些事麻煩。

而是明明知道這件事很麻煩,依然堅持從頭開始,從0到1。


光會說、不攬活、狂甩鍋:職場上的“聰明人”到底能走多遠?


③ 不自作聰明,有自知之明

一個人智商高但沒見識,充其量只能算小聰明,畢竟有小聰明的人才更容易自負而固執。

拿開車舉例子,如果速度慢20%,但是方向對了,最壞的情況晚一點也能到。


但是如果方向差出來哪怕5度,開得越快,錯過目標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笨人知道慢慢開車,開一會兒,要看看路,確認方向沒有錯再繼續開。

自認為聰明的人,一會兒開到左邊了,往西差出了5公里,一會兒太靠右邊了,往南差出了3公里,又不聽導航和別人的勸,就算速度再快,也經不住來回來去的反覆。

職場之中紛紛擾擾喧喧鬧鬧,每個聰明人都想顯露一把彰顯其能,這樣的聰明往往讓他們精於算計、愛走捷徑、自作聰明。


一步步在天長日久中慢慢精於自保,止步不前。

而那些在職場上願意吃虧、不嫌麻煩、有自知之明的笨人,敢於自我約束,堅持內斂而自律。

他們默默享受寂寞,靜靜成長,慢且益堅,直到終點和盡頭。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