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比西尼亚帝国,雄踞东非扼守红海咽喉,如何被蚕食成一内陆国?

提到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首先想到的除了贫穷和落后,可能还有他们英勇抵抗西方殖民者的光辉历史。的确,这个素有“非洲屋脊”之称的古老国度如一只雄鹰屹立于阿比西尼亚高原,在非洲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阿比西尼亚帝国,雄踞东非扼守红海咽喉,如何被蚕食成一内陆国?

历史回顾

埃塞俄比亚具有3000年的古老历史,约公元前10世纪,从阿拉伯半岛南部移入的含米特人成为这里最早的居民。历经千年变迁,到公元一世纪,北方的阿克苏姆建立了阿克苏姆帝国,历史上又称埃塞俄比亚帝国。

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到了4-5世纪,阿克苏姆的皇帝们开始信奉基督教,逐渐与当时东罗马帝国控制下的埃及和努比亚融合在一起。当时,埃塞俄比亚人信奉基督教的“科普特教派”,与罗马天主教会和希腊正教会产生了分歧。

此后,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开始向非洲东北部渗透。幸好基督教“抢占了先机”,阿克苏姆没有被穆斯林浸染,这里成了基督教在东非的一块“飞地”。此后十几个世纪,埃塞俄比亚一直以基督教信仰在非洲大陆的惟一捍卫者自居。

公元976年,存在近千年的阿克苏姆帝国被推翻。随之而起的扎格维王朝仅延续了150年,在13世纪中期被教会推翻。1270年,来自南部地区的名门世族叶库诺·阿姆拉克建立了所罗门王朝,定国号阿比西尼亚帝国。从此,威震非洲的阿比西尼亚帝国开始了长达704年的帝国生涯(1270-1974)。

阿比西尼亚帝国,雄踞东非扼守红海咽喉,如何被蚕食成一内陆国?

阿比西尼亚帝国

14到15世纪,阿比西尼亚帝国与西班牙王室、葡萄牙宫廷关系密切,互相建立了外交关系并派遣了大使。1535年,来自索马里地区的伊斯兰教“圣战”大军入侵阿比西尼亚,由400名葡萄牙火绳枪手组成的“远征队”赶来援助,双方共同击退了伊斯兰军队。

1542年,土耳其、阿尔巴尼亚和阿拉伯雇佣兵“联军”卷土重来,于1543年爆发了维纳达加战役。在葡萄牙人帮助下,阿比西尼亚皇帝率军大败伊斯兰的阿达尔苏丹国,并收复了全部失地。

17世纪之后,所罗门王朝逐渐呈现出当年拜占庭帝国的“衰落模式”,阿比西尼亚朝廷沉溺于歌舞升平和阿谀奉承,当权者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暗杀盛行导致皇权削弱,手握兵力的大省总督和部落首领开始蠢蠢欲动。

到了19世纪中叶,阿比西尼亚帝国已经瓦解为一系列独立的或半独立的王国,“万王之王”的头衔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一样成为尊贵而空洞的称号,“埃塞俄比亚”也渐渐成为一个地理名词。

阿比西尼亚帝国,雄踞东非扼守红海咽喉,如何被蚕食成一内陆国?

提奥多二世

这一时期,阿比西尼亚帝国出了一位奇葩皇帝。1855年,出身低微的提奥多二世篡夺了所罗门王朝的权利。1863年,这位个性十足的皇帝给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写了一封著名的信,要求英国帮他从事反对埃及和土耳其穆斯林的战争。

英国人竟敢没回信,提奥多勃然大怒,下令逮捕一名英国外交官和几十名欧洲人,随后宣布将这些人扣为人质,“直到接到英国的回信才释放”。英国人果然绅士,回信很快送到提奥多手中。

满意的提奥多释放了人质,然而不久,这位神经质皇帝再次下令把这些欧洲人抓回监狱。在写给维多利亚的第二封信中,提奥多提出释放人质的新条件:“命令”英国女王送来一批熟练的英国工匠和各种新式机械,包括制造子弹的机器。

堂堂大英帝国岂能忍受这样的羞辱,何况还是未开化的非洲土著。1867年底,由13000名英国和印度军人组成的“远征军”浩浩荡荡从孟买出发,目标阿比西尼亚。

阿比西尼亚帝国,雄踞东非扼守红海咽喉,如何被蚕食成一内陆国?

结果可想而知,同胖揍腐朽的大清帝国洗劫皇家园林一样,一边是英国人喜洋洋地满载战利品而归,一边是提奥多拔出维多利亚女王赠送的手枪饮弹自尽。

孟尼利克二世

之后的孟尼利克二世在阿比西尼亚历史上以“战士皇帝”著称,带着“流动朝廷”奔波各地指挥战斗。1889年,孟尼利克二世统一全国,随即称帝并建都亚的斯亚贝巴,奠定了现代埃塞俄比亚疆域。

1890年,为排挤英国势力,成立不久的意大利王国悍然入侵阿比西尼亚。在占领了历代埃塞俄比亚皇帝的加冕地阿克苏姆后,意大利人宣布“保护整个埃塞俄比亚海岸”,并将其命名为“厄立特里亚”。

1896年,孟利尼克二世率兵在阿杜瓦大败意军,意大利被迫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在19世纪后期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狂潮中,阿比西尼亚帝国和利比里亚并列成为仅有的两个保持独立地位的非洲国家

而利比里亚的情况则很特殊,19世纪中期,当年贩卖到美国的黑奴后裔得以“回乡寻根”,也许是很难找到“家”的准确位置,他们便在非洲西南角安家落户。利比里亚犹如美国在非洲的“微缩版”,欧洲列强当然不敢打它的主意。

意大利人的梦想

二战前的1935年,一心要恢复罗马帝国时代的荣光,法西斯狂人墨索里尼再度发兵阿比西尼亚。意大利为何对这个遥远的非洲国家情有独钟?现在看来不仅是墨索里尼的虚荣心在作怪,这个“非洲屋脊”的战略位置太重要了。

阿比西尼亚帝国,雄踞东非扼守红海咽喉,如何被蚕食成一内陆国?

围绕非洲沿海地带,欧洲列强尤其是英法意展开了激烈争夺,

屹立于东非高原的埃塞尔比亚地处红海之滨,扼连接欧亚非海上通道的咽喉—曼德海峡。借助1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从地中海和印度洋穿梭于苏伊士运河的船只“尽收眼底”

在入侵埃塞俄比亚前,意大利已经在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建立了两块殖民地。殖民者发动侵略战争都是相同的套路,意大利先迫使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军队攻击埃塞俄比亚,随后在伺机宣布出兵“保护”。

意军战斗力虽不入流,与“非洲土著“作战还是没问题的。首都沦陷前,塞拉西皇帝流亡国外。辗转来到欧洲,赛拉西亲自到国联控诉意大利的侵略行径。然而,想让当时英法操控的国联有所作为似乎不大现实。

占领埃国后,意大利将阿比西尼亚、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合并成一块大殖民地,称之为“意属东非”,墨索里尼心满意足了。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后盟军在北非发起反击作战。1941年2月,英联邦军队攻克摩加迪沙,意大利人在强大攻势前不断退缩。

阿比西尼亚帝国,雄踞东非扼守红海咽喉,如何被蚕食成一内陆国?

盟军攻占亚的斯亚贝巴后,当年5月,塞拉西皇帝返回祖国,激动地宣布“今天是历史上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为了同过去有所区别,皇帝宣布将国名改为更加庄重的“埃塞俄比亚”。

痛失海岸线

二战后,成为胜利者的英国人掌控了“意属东非”。在同英国谈判中,埃塞俄比亚想要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但英国人明确表示No。1950年,联合国大会投票决定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

到了1962年,强势的赛拉西将厄立特里亚作为一个省并入埃塞俄比亚。此后,“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开始了长达30年的独立斗争。1974年,在位44年的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被军事政变废黜,埃塞俄比亚进入动荡不安的军人统治时期。

阿比西尼亚帝国,雄踞东非扼守红海咽喉,如何被蚕食成一内陆国?

1993年,在国际社会监督下,厄立特里亚通过全民公决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就这样,埃塞俄比亚仅有的北段海岸线被“划走”,从此成为一个非洲内陆国家。遥想当年,阿比西尼亚帝国雄霸东非,虎视红海,埃塞俄比亚人唯有一声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