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装备精良的德国,为何还缺少不了“骡马”的使用?

侯崇飞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因为德国的工业力量不能支撑摩托化,更不可能支持机械化。

大家记不记得电视剧《兄弟连》有个镜头。

美国大兵全部乘坐卡车行军,这边德军战俘大部分走路,少数军官乘坐马车。

当时德国大兵就高喊:你去和福特公司打招呼吧!


确实,德国陆军的摩托化、机械化程度其实不高,无法和美军相比。

1939年的德军,拥有的机械化运输工具如下:

11万5140辆卡车(后备军另有9169辆)

63860辆乘用汽车(后备军另有9690辆)

56559辆摩托车(后备军另有7068辆)

38209辆挎斗摩托车(后备军另有3591辆)

总计273768辆机动车辆(后备军29518辆)

可以看到,德军的卡车只有11万辆。对于300万德军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用的。

因卡车不足,德军只能使用马匹来运输物资和兵员。

当时德军中共有51万4305匹军马,数量还是很大的。

当时德军的精锐部队,1个师装备615辆卡车,394辆乘用车,527辆摩托车,总计1536辆。

而美军步兵师,则有高达4000多辆机动运输车辆。

双方差距非常大。

所以,即便是德军精锐步兵师,也必须大量使用马匹,仅仅马车就有1000多辆,不然无法完成运输。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德国汽车生产能力不足。

1940年, 德国生产了30万辆汽车,虽然超过苏联的14.54万辆一倍,但相比美国的447.1万辆就不值得一提。

甚至德国的敌人英国,也可以达到年产量40万辆的水平。

以德国的汽车生产能力,是不可能实现部队大面积摩托化的。

相反,美国不但可以从容实现步兵师的摩托化,还有余力大量援助给盟友。

二战期间,美国提供给苏联的汽车高达40万9500辆,是苏联战时总产量的1.5倍;提供的摩托车是苏联总产量的1.2倍。


萨沙


骡马多,当然是工业出了问题,否则第三帝国怎么不像美国人那样搞车海战术?

实际上第三帝国的汽车一直处于缺口状态。德国是一个被制裁的战败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再加上30年代的大萧条,这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对德国造成了重创,工业产值下降一半,五分之二的工人成了失业者。

汽车产能不足,先天发育不良,经济与工业振兴发展的时间太短,德军根本就来不及从一支畜力化部队进化为纯机械化部队,大量的使用骡马是很正常的。

希特勒正是利用这场危机上台,并且攫取了德国的军政大权。不过他也的确振兴了德国,使德国快速的恢复元气,成为那个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明星”。

但是呢,留给德国的时间实在太少,连一个十年的规划都没有,德国就彻底将自己搅进了全面战争之中。这点时间根本不够发展出一个超规模的汽车重工业,德国的资源全都拿去造战舰、造飞机、造坦克了。

甚至他们还囤积了大量的原材料,从钨矿砂到巧克力、咖啡应有尽有。因为疲软的市场根本支撑不了大工业生产,原料只能未雨绸缪的保存起来。你想大搞汽车?人们买不起车更没有用车的欲望,试问如何让汽车工业壮大?

30年代德国就遭遇了这种“车荒”式尴尬。当年德国人通过大量投入基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也建设出了最早的高速公路和发达的交通网。但是回过头一看,公路上都是清洁溜溜,穿行汽车寥寥无几,路可罗雀。

关注到这个问题的希特勒,不得不在1933年上台时发出“国民汽车计划”,他希望通过平民化路线,造出990马克的廉价车,让老百姓人人都开得起车,愿意开车,继而让德国的汽车工业运动起来,

为了打造出这个计划,希特勒画了个草稿让保时捷博士修改,然后山寨了捷克泰脱拉(Tatra)汽车的结构,组建了名为“大众”的国营工厂。

德国人为了这么个“大众车”走的非常坎坷,到1937年大众才成立,1938年9月才建厂,1939年德国通过战争让捷克的专利苦主泰脱拉汽车彻底闭嘴,之后...没之后了,正牌的德国大众成了军工厂,大多数“甲壳虫”都被送上了战场,连设计图都化为灰烬,最后是战后英国人接管大众后,从废墟中扒拉出东西重新开发,才真正开启了大众的传奇。

大众这事儿其实就是德国当年的缩影。步子走的太急,建设能力有限,甚至连民用市场也来不及发展。军力再强大,不过是骤然膨胀的空中楼阁。

比大众更牛气的老牌车厂宝马,一款同期的BMW 326,花了5年时间才卖了16000辆,这在当时已经是顶天的成绩了。

看待工业,必须看看经济情况,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到1939年全面开战,德国人经济、工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是日渐高筑的债台。1939年的德国财政收入180亿马克,财政支出160多亿,军用支出205亿,可以说完全是用赤字在堆砌军力,要不是抓了犹太人杀鸡取卵,不然哪来的钱推动经济与生产?还开车?有马骑都不错了!

本来基础重工业就存在短板,工业规模和产能都有限,这时候不用畜力行吗?尽管希特勒通过发动战争转移了矛盾,但是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第三帝国其实是个入不敷出的政府,迟早要完。

后来德三做的事也是挺简单,一个字——抢!通过战争,从波兰打到法国,基本把欧洲从东到西踩了个遍。然后通过发行军用马克,让当兵的把资源疯狂的掠夺回去。再整合捷克、法国、奥地利、波兰的工业,勉强达到了让自己军力大涨的地步。

但是汽车工业呢,肯定得排到后面了,为了与苏联、英国拼装甲,坦克的产能尚且不够,什么斯太尔、莱茵、MAN、宝马、奔驰、保时捷、亨舍尔、迈巴赫,几乎全都在卯起劲生产飞机坦克和相关零件,汽车得排到哪里去了?

毕竟失去了汽车还能靠人推肩扛骡马拉,失去了坦克...德三的装甲师们靠掷弹兵打天下吗?

大众后来在生产什么呢?82桶,也就是德军的“闪电快马”VW82,这种车其实就是大众甲壳虫的改型,总共就憋出了5万辆,看看美军威利斯MB生产了多少?60万辆!60万辆!60万辆!

所以说这人比人真的是很气人,不整个“神圣骡马帝国”怎么办?产能在那里,工业规模在那里,资源也在摆在那里,德三实在是没办法制造更多汽车了。就算造出来,以二战中后期那种资源短缺的现状来看,油费都养不起。

要不怎么德国人最大的爆发是在敦刻尔克之后?英国人慌不择路的甩下了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这些装备极大的提高了德军的机械化水平。

可以看看当年美国的“福特”在干什么,除了维持正常的汽车销售外,他们直接响应政府号召,怒砸美元在底特律建了个“柳溪工厂”,几年后投产,专门生产B24轰炸机,人家产量是按小时算的,平均63分钟下线一架B24,高峰月平均650架。

没办法,人家这已经完成了大规模的工业布局,重工业发展和经济状况是良性循环的,再加上不断的军用订单,产不出东西的才叫傻瓜。你让美国人用骡马试试?他们铁定拿个表格出来,曰:养马平均周期3年一成,咱造坦克跟压饭盒费的工时一样,您看...?

除了先天的工业条件不足以外,当年的基础环境也是德军使用畜力的因素。例如莫斯科战役,苏联低劣的交通水平使得道路极为难走,冻雨、泥泞让德军的后勤几乎陷入瘫痪,依靠军用卡车根本无法有效的输送物资,结果骡马反倒成为除拖拉机外最能依靠的交通工具了。

德军在战役期间不仅从国内和东欧调集了大量的军马军骡,还沿途没收了不少苏联的大牲口。没有这些东西,莫斯科战役可能会更加悲惨。

顺便说一句,德军山地师至今仍然在使用骡马做主要运力。阿尔卑斯山区有自己独特的环境,作为有效的工具,畜力没有什么不能用的。



王司徒老百科


二战时期,各主要交战国军队中,以财大气粗的老美军队机械(摩托)化程度最高,英国军队紧随其后,法国军队本应排名第三,但被德国彻底打败成了一支无足轻重的军队就排不上号了,所以第三的名额就让位于德国军队了。

与二战资料中的图片、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德军浩浩荡荡的装甲集团军开进的画面形成鲜明比对的是,德国陆军中却拥有大量的骡马,用于输送兵员和各类战争物资。

甚至有许多德军士兵就骑着自行车打仗,也算是解放了双脚,比11路开进速度快多了。

因此,二战期间,德军事实上是半机械(摩托)化和半骡马化包括徒步11路化行进的混杂的作战部队。

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集结了80个师攻打波兰,每个步兵师中就有4800匹骡马,527辆摩托车,919辆卡车,摩托化车辆包括履带装甲车才 500辆,有许多充当运输弹药的作用,真正用于驮载步兵作战的却少之又少。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启动,德国共动用了超过50万匹骡马用于后勤保障,在东线战场上,前后总共投入了超过100万匹的骡马。

同期的美英军队,早已全部实现了机械(摩托)化作战,步兵开赴前线都是乘坐装甲输送车和军用卡车,榴弹炮等都是军用卡车牵引,或采用自行方式的自行火炮。

即便德军占领了西欧许多国家,获得了大多数工业设备,但德国在颠峰时期的汽车也只有年产30万辆,大多数时候在15-20万辆的区间内徘徊,而同期美国的汽车年产量却高达500万辆,就汽车产量而言,德国连美国的零头都不到。

德国的资源毕竟有限,国力真正爆发是在希特勒三十年代上台执政以后,军工装备包括军队才慢慢扩容,攻打波兰二战爆发前才步入发展的快速道,有限的资源都向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输送车等倾斜,军用卡车的数量确实有限,是开战以后,德国军队依然保有相当数量骡马的最根本原因。

德军步兵师师属75毫米反坦克炮,以及105毫米榴弹炮等火炮,都是由骡马牵引,且为钢木轮,机动性和越野性极差。

而同期美军步兵师中105和155毫米榴弹炮均为卡车牵引或自行火炮,牵引火炮皆为越野性能极佳的橡胶轮胎,从中就显示出了两国国力的悬殊。


国平军史


这个其实真高看德国了,二战人们总有几个错觉,德国很强,科技军事都相当厉害,英国很菜,苏联很菜。而实际上,这几个国家里,最弱的其实是德国。

二战德军是大量使用骡马的,当然他们不是为了组建骑兵,也不是用于仪仗,是给骡马套上车,作为马车使用。德军的各个部队都少不了马车的使用,马车是用来运输的。


二战期间,德军的汽车数量远远不够前线所需,同时期,美国平均十个人一辆汽车,而德国是七十个人一辆汽车。希特勒推行的全民汽车化并没有为德国带来足够的汽车。

与汽车数量对应的就是德军在前线后勤保障的问题,1939年战争开始时,德国的四轮汽车,总共就100万辆,相对于数百万德军士兵,根本不够用。德军每个师有900多辆汽车,能够用于运输的,没有多少。这个时候,德军用于运输的就只能是马车了,一个师起码一千多马车,要不不够用。


德国人一年顶多生产十几万辆汽车,其中里面还有一大堆摩托车。德军的补给站运送物资靠的是那三个重型汽车团,大概6600辆汽车,每时每刻都有20%坏的。

德军战前103个师,所有运输部门的总载重量也就19500吨,而盟军登陆诺曼底之后,47个师的后勤保障相当好,汽车总载重量有69400吨,而且盟军依旧觉得不够用,扎心不?

不是德军非要用马车运输,是因为他汽车根本不够用,战线内只能用马车。不光运输没多少汽车,德国人行军很多都是步行的,德国人连摩托化都没能完成。


军武文斋


先看这张二战的车辆产能表(空白的地方是数据缺失),在其他车辆那一栏里主要就是运输用的卡车。德国产能才16万不到,连英美的零头都没有。而和他类似的是苏联,运输类车辆产能也不高。但是这两哥们的坦克产量高啊,出于刚正面的刚性需求。产能有限满足作战车辆的制造,但好歹苏联有英美不断援助的卡车和吉普。而德棍毛都没有,甚至16万的产量里边还有一大堆挎斗摩托。

在看原油产能,下图的单位是百万桶

德棍这三千多万桶油(其中两千四百万还是煤化汽油)同样也就是美帝的零头,燃油也得优先供应战斗车辆(其实也供不上)。你说德棍怎么办?当然靠骡马后勤。


产能和燃油都无法满足运输车辆需求,那么用骡马这种替代品也是必然的。

真·神圣骡马帝国


疯狗的轻武


装备精良和使用“骡马”是两码事。

骡马的主要作用是作为畜力来用

再精良的装备也得运输,畜力在战争中的运输作用是巨大的。

德国使用骡马很明显并不是为了打造骑兵作战,而是作为畜力工具在用。

很多人有对战马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战马就是骑兵专属,其实这是错误的,在战争中用马作为冲锋的作用并不大,不如拉点马车,运送物资和人员好一点。

我们都知道在二战时期,讲究的是装甲部队的机械化,但是装甲部队也有缺点,就是必须是好路,大道,不如畜力工具适应各种地形强。

所以,作为畜力,骡马在部队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

德国二战时,机械动力严重不足

尽管,我们一直都认为德国在二战初期是机械化最充分的国家,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论装甲坦克数量,德国跟英法两国是没法比的,但是德国就是在有限的可能中,用仅有的装甲坦克发挥了无限的价值。

德国在一战后就被《凡尔赛协约》限定发展武器,直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才开始全面发展军备,真正到二战爆发时,德国也就发展了几年,因此,发展并不迅速。

想要发动闪电战,又没有足够的装甲汽车,所以,德军的队伍中就有了很多骡马来拉车,好歹比人走步强。

德国为了增加士兵的移动速度,还有很多自行车,总之就是要解放双脚。

石油资源一直是制约德国的关键性因素

如果德国有充足的石油资源,二战的结局真的不敢想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石油产品的需求量空前巨大,已经成为决定胜败的重要因素。

拥有广泛殖民地的英法美等国家和国土面积广大的苏联都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只有德意日三个国家缺乏资源,不满于当时的世界秩序。

1937年的时候,希特勒就表示“经济上的困难也是德国发展的动力”,为此德国“别无选择”,最终演变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对外扩张掠夺资源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迅速消耗资源的过程,尤其是石油,一直都是德国紧绷的一根弦。

德国必须依赖一些诸如骡马的畜力节省石油,能够完全摆脱骡马这些畜力的,估计只有美国了,毕竟没有哪一个国家像美国一样财大气粗,后勤补给全部依赖于汽车。


史论纵横


二战德国已经非常机械化了,但是只是体现在摩托化师、轻装甲师和装甲师上面,而普通的步兵师和装甲部队的步兵团依然使用马匹,普及率达到了每个排。

因为二战的车辆的生产不是很高,德国讲求质量数量是不要求的,造成了苏联的钢铁洪流无法阻挡,本来装甲部队都不够的车辆和坦克,更无法装备到步兵部队。在战争前期常常出现步兵部队跟不上装甲部队,造成后勤无法跟上,造成了德国巨大的损失。

再一个就是德国受到了一战的影响,对装甲方面起步较晚,技术上面受到限制。而且马匹在当时的欧洲也是比较主流的装备,如:波兰。所以后期德国士兵情愿坐在坦克上面也不骑马上前线。

谢谢阅读!






德意志小兵兵


首选我们知道骡马在以前是代步工具之一,他能够通过一些崎岖不平的山路。

为什么说打仗用骡马呢?

骡马在以前战争中是必不可少的,他在作战当中,可以载着一些武器和人通过一些走不了的山路,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作战的效率。

假如没有骡马,那么士兵们就要步行,这样士兵们的体力就消耗比较大,而且很多炮弹都运不到前线了。

所以说骡马在战争中地位还是很高的,还深受老百姓喜爱。



浪子阿BIN


德国虽然是一个发达的国家,但是拥有庞大的陆军,要想全部实现机械化那是不可能的。德军的做法是将有限的装甲车辆集中使用,将其组建为快速反应部队。而德军一般的步兵师只配属了少数的车辆,整师机动时,由于运输纵队要承担大部分物资补给的运输任务,不会有太多的车辆多出来运送步兵。

在苏德战场的初期,德国依靠它的工业实力,凭借机械化部队能够快速推进。随着德军深入苏联战线越拉越长,苏联境内地势广阔,人烟稀少,很多地方都是荒野,环境十分恶劣,这样恶劣的环境对德国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非常不利,当冰雪开始融化后道路泥泞不堪,这样的道路连坦克都开不过去更别说普通汽车了。这个时候德军的后勤保障成了最大的问题,为了保障德军的供应,最方便的就是利用骡马来运送物资,这样做成本较小,也利于就近解决问题。


历史军魂


德国在二战期间生产的武器、车辆都有很好的质量,但数量不足。

1.德国的产业规模相对较小:相对美苏而言,德国的工厂就是高级手工作坊,流水线、机床的数量都不足。二战时期德国的汽车只有40万辆的年产量,美国为100万,苏联到了后期也有50万!

2.德国在初期处于进攻态势:德国的闪电战在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德军占领的面积大增,有限的产能与快速扩张的土地行成了尖锐矛盾,再加上战损,原本就匮乏的车辆更加捉襟见肘。

3.德国人一向重视质量,轻视数量:德国二战时期的军用卡车所耗费的工时比美国车、苏联车都高,工时、成本平均高出20%,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拉低了德国车的产能。

从产能角度来说,德国没有称霸世界的资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