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裝備精良的德國,為何還缺少不了“騾馬”的使用?

侯崇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簡單,因為德國的工業力量不能支撐摩托化,更不可能支持機械化。

大家記不記得電視劇《兄弟連》有個鏡頭。

美國大兵全部乘坐卡車行軍,這邊德軍戰俘大部分走路,少數軍官乘坐馬車。

當時德國大兵就高喊:你去和福特公司打招呼吧!


確實,德國陸軍的摩托化、機械化程度其實不高,無法和美軍相比。

1939年的德軍,擁有的機械化運輸工具如下:

11萬5140輛卡車(後備軍另有9169輛)

63860輛乘用汽車(後備軍另有9690輛)

56559輛摩托車(後備軍另有7068輛)

38209輛挎鬥摩托車(後備軍另有3591輛)

總計273768輛機動車輛(後備軍29518輛)

可以看到,德軍的卡車只有11萬輛。對於300萬德軍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用的。

因卡車不足,德軍只能使用馬匹來運輸物資和兵員。

當時德軍中共有51萬4305匹軍馬,數量還是很大的。

當時德軍的精銳部隊,1個師裝備615輛卡車,394輛乘用車,527輛摩托車,總計1536輛。

而美軍步兵師,則有高達4000多輛機動運輸車輛。

雙方差距非常大。

所以,即便是德軍精銳步兵師,也必須大量使用馬匹,僅僅馬車就有1000多輛,不然無法完成運輸。

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德國汽車生產能力不足。

1940年, 德國生產了30萬輛汽車,雖然超過蘇聯的14.54萬輛一倍,但相比美國的447.1萬輛就不值得一提。

甚至德國的敵人英國,也可以達到年產量40萬輛的水平。

以德國的汽車生產能力,是不可能實現部隊大面積摩托化的。

相反,美國不但可以從容實現步兵師的摩托化,還有餘力大量援助給盟友。

二戰期間,美國提供給蘇聯的汽車高達40萬9500輛,是蘇聯戰時總產量的1.5倍;提供的摩托車是蘇聯總產量的1.2倍。


薩沙


騾馬多,當然是工業出了問題,否則第三帝國怎麼不像美國人那樣搞車海戰術?

實際上第三帝國的汽車一直處於缺口狀態。德國是一個被制裁的戰敗國,國民經濟發展緩慢。再加上30年代的大蕭條,這場嚴重的經濟危機對德國造成了重創,工業產值下降一半,五分之二的工人成了失業者。

汽車產能不足,先天發育不良,經濟與工業振興發展的時間太短,德軍根本就來不及從一支畜力化部隊進化為純機械化部隊,大量的使用騾馬是很正常的。

希特勒正是利用這場危機上臺,並且攫取了德國的軍政大權。不過他也的確振興了德國,使德國快速的恢復元氣,成為那個年代資本主義國家中的“明星”。

但是呢,留給德國的時間實在太少,連一個十年的規劃都沒有,德國就徹底將自己攪進了全面戰爭之中。這點時間根本不夠發展出一個超規模的汽車重工業,德國的資源全都拿去造戰艦、造飛機、造坦克了。

甚至他們還囤積了大量的原材料,從鎢礦砂到巧克力、咖啡應有盡有。因為疲軟的市場根本支撐不了大工業生產,原料只能未雨綢繆的保存起來。你想大搞汽車?人們買不起車更沒有用車的慾望,試問如何讓汽車工業壯大?

30年代德國就遭遇了這種“車荒”式尷尬。當年德國人通過大量投入基建,刺激了經濟的發展,也建設出了最早的高速公路和發達的交通網。但是回過頭一看,公路上都是清潔溜溜,穿行汽車寥寥無幾,路可羅雀。

關注到這個問題的希特勒,不得不在1933年上臺時發出“國民汽車計劃”,他希望通過平民化路線,造出990馬克的廉價車,讓老百姓人人都開得起車,願意開車,繼而讓德國的汽車工業運動起來,

為了打造出這個計劃,希特勒畫了個草稿讓保時捷博士修改,然後山寨了捷克泰脫拉(Tatra)汽車的結構,組建了名為“大眾”的國營工廠。

德國人為了這麼個“大眾車”走的非常坎坷,到1937年大眾才成立,1938年9月才建廠,1939年德國通過戰爭讓捷克的專利苦主泰脫拉汽車徹底閉嘴,之後...沒之後了,正牌的德國大眾成了軍工廠,大多數“甲殼蟲”都被送上了戰場,連設計圖都化為灰燼,最後是戰後英國人接管大眾後,從廢墟中扒拉出東西重新開發,才真正開啟了大眾的傳奇。

大眾這事兒其實就是德國當年的縮影。步子走的太急,建設能力有限,甚至連民用市場也來不及發展。軍力再強大,不過是驟然膨脹的空中樓閣。

比大眾更牛氣的老牌車廠寶馬,一款同期的BMW 326,花了5年時間才賣了16000輛,這在當時已經是頂天的成績了。

看待工業,必須看看經濟情況,從1933年希特勒上臺到1939年全面開戰,德國人經濟、工業高速發展的背後是日漸高築的債臺。1939年的德國財政收入180億馬克,財政支出160多億,軍用支出205億,可以說完全是用赤字在堆砌軍力,要不是抓了猶太人殺雞取卵,不然哪來的錢推動經濟與生產?還開車?有馬騎都不錯了!

本來基礎重工業就存在短板,工業規模和產能都有限,這時候不用畜力行嗎?儘管希特勒通過發動戰爭轉移了矛盾,但是永遠無法迴避的問題就是——第三帝國其實是個入不敷出的政府,遲早要完。

後來德三做的事也是挺簡單,一個字——搶!通過戰爭,從波蘭打到法國,基本把歐洲從東到西踩了個遍。然後通過發行軍用馬克,讓當兵的把資源瘋狂的掠奪回去。再整合捷克、法國、奧地利、波蘭的工業,勉強達到了讓自己軍力大漲的地步。

但是汽車工業呢,肯定得排到後面了,為了與蘇聯、英國拼裝甲,坦克的產能尚且不夠,什麼斯太爾、萊茵、MAN、寶馬、奔馳、保時捷、亨舍爾、邁巴赫,幾乎全都在卯起勁生產飛機坦克和相關零件,汽車得排到哪裡去了?

畢竟失去了汽車還能靠人推肩扛騾馬拉,失去了坦克...德三的裝甲師們靠擲彈兵打天下嗎?

大眾後來在生產什麼呢?82桶,也就是德軍的“閃電快馬”VW82,這種車其實就是大眾甲殼蟲的改型,總共就憋出了5萬輛,看看美軍威利斯MB生產了多少?60萬輛!60萬輛!60萬輛!

所以說這人比人真的是很氣人,不整個“神聖騾馬帝國”怎麼辦?產能在那裡,工業規模在那裡,資源也在擺在那裡,德三實在是沒辦法制造更多汽車了。就算造出來,以二戰中後期那種資源短缺的現狀來看,油費都養不起。

要不怎麼德國人最大的爆發是在敦刻爾克之後?英國人慌不擇路的甩下了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這些裝備極大的提高了德軍的機械化水平。

可以看看當年美國的“福特”在幹什麼,除了維持正常的汽車銷售外,他們直接響應政府號召,怒砸美元在底特律建了個“柳溪工廠”,幾年後投產,專門生產B24轟炸機,人家產量是按小時算的,平均63分鐘下線一架B24,高峰月平均650架。

沒辦法,人家這已經完成了大規模的工業佈局,重工業發展和經濟狀況是良性循環的,再加上不斷的軍用訂單,產不出東西的才叫傻瓜。你讓美國人用騾馬試試?他們鐵定拿個表格出來,曰:養馬平均週期3年一成,咱造坦克跟壓飯盒費的工時一樣,您看...?

除了先天的工業條件不足以外,當年的基礎環境也是德軍使用畜力的因素。例如莫斯科戰役,蘇聯低劣的交通水平使得道路極為難走,凍雨、泥濘讓德軍的後勤幾乎陷入癱瘓,依靠軍用卡車根本無法有效的輸送物資,結果騾馬反倒成為除拖拉機外最能依靠的交通工具了。

德軍在戰役期間不僅從國內和東歐調集了大量的軍馬軍騾,還沿途沒收了不少蘇聯的大牲口。沒有這些東西,莫斯科戰役可能會更加悲慘。

順便說一句,德軍山地師至今仍然在使用騾馬做主要運力。阿爾卑斯山區有自己獨特的環境,作為有效的工具,畜力沒有什麼不能用的。



王司徒老百科


二戰時期,各主要交戰國軍隊中,以財大氣粗的老美軍隊機械(摩托)化程度最高,英國軍隊緊隨其後,法國軍隊本應排名第三,但被德國徹底打敗成了一支無足輕重的軍隊就排不上號了,所以第三的名額就讓位於德國軍隊了。

與二戰資料中的圖片、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德軍浩浩蕩蕩的裝甲集團軍開進的畫面形成鮮明比對的是,德國陸軍中卻擁有大量的騾馬,用於輸送兵員和各類戰爭物資。

甚至有許多德軍士兵就騎著自行車打仗,也算是解放了雙腳,比11路開進速度快多了。

因此,二戰期間,德軍事實上是半機械(摩托)化和半騾馬化包括徒步11路化行進的混雜的作戰部隊。

1939年9月1日,德國軍隊集結了80個師攻打波蘭,每個步兵師中就有4800匹騾馬,527輛摩托車,919輛卡車,摩托化車輛包括履帶裝甲車才 500輛,有許多充當運輸彈藥的作用,真正用於馱載步兵作戰的卻少之又少。

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行動啟動,德國共動用了超過50萬匹騾馬用於後勤保障,在東線戰場上,前後總共投入了超過100萬匹的騾馬。

同期的美英軍隊,早已全部實現了機械(摩托)化作戰,步兵開赴前線都是乘坐裝甲輸送車和軍用卡車,榴彈炮等都是軍用卡車牽引,或採用自行方式的自行火炮。

即便德軍佔領了西歐許多國家,獲得了大多數工業設備,但德國在顛峰時期的汽車也只有年產30萬輛,大多數時候在15-20萬輛的區間內徘徊,而同期美國的汽車年產量卻高達500萬輛,就汽車產量而言,德國連美國的零頭都不到。

德國的資源畢竟有限,國力真正爆發是在希特勒三十年代上臺執政以後,軍工裝備包括軍隊才慢慢擴容,攻打波蘭二戰爆發前才步入發展的快速道,有限的資源都向坦克、自行火炮、裝甲輸送車等傾斜,軍用卡車的數量確實有限,是開戰以後,德國軍隊依然保有相當數量騾馬的最根本原因。

德軍步兵師師屬75毫米反坦克炮,以及105毫米榴彈炮等火炮,都是由騾馬牽引,且為鋼木輪,機動性和越野性極差。

而同期美軍步兵師中105和155毫米榴彈炮均為卡車牽引或自行火炮,牽引火炮皆為越野性能極佳的橡膠輪胎,從中就顯示出了兩國國力的懸殊。


國平軍史


這個其實真高看德國了,二戰人們總有幾個錯覺,德國很強,科技軍事都相當厲害,英國很菜,蘇聯很菜。而實際上,這幾個國家裡,最弱的其實是德國。

二戰德軍是大量使用騾馬的,當然他們不是為了組建騎兵,也不是用於儀仗,是給騾馬套上車,作為馬車使用。德軍的各個部隊都少不了馬車的使用,馬車是用來運輸的。


二戰期間,德軍的汽車數量遠遠不夠前線所需,同時期,美國平均十個人一輛汽車,而德國是七十個人一輛汽車。希特勒推行的全民汽車化並沒有為德國帶來足夠的汽車。

與汽車數量對應的就是德軍在前線後勤保障的問題,1939年戰爭開始時,德國的四輪汽車,總共就100萬輛,相對於數百萬德軍士兵,根本不夠用。德軍每個師有900多輛汽車,能夠用於運輸的,沒有多少。這個時候,德軍用於運輸的就只能是馬車了,一個師起碼一千多馬車,要不不夠用。


德國人一年頂多生產十幾萬輛汽車,其中裡面還有一大堆摩托車。德軍的補給站運送物資靠的是那三個重型汽車團,大概6600輛汽車,每時每刻都有20%壞的。

德軍戰前103個師,所有運輸部門的總載重量也就19500噸,而盟軍登陸諾曼底之後,47個師的後勤保障相當好,汽車總載重量有69400噸,而且盟軍依舊覺得不夠用,扎心不?

不是德軍非要用馬車運輸,是因為他汽車根本不夠用,戰線內只能用馬車。不光運輸沒多少汽車,德國人行軍很多都是步行的,德國人連摩托化都沒能完成。


軍武文齋


先看這張二戰的車輛產能表(空白的地方是數據缺失),在其他車輛那一欄裡主要就是運輸用的卡車。德國產能才16萬不到,連英美的零頭都沒有。而和他類似的是蘇聯,運輸類車輛產能也不高。但是這兩哥們的坦克產量高啊,出於剛正面的剛性需求。產能有限滿足作戰車輛的製造,但好歹蘇聯有英美不斷援助的卡車和吉普。而德棍毛都沒有,甚至16萬的產量裡邊還有一大堆挎鬥摩托。

在看原油產能,下圖的單位是百萬桶

德棍這三千多萬桶油(其中兩千四百萬還是煤化汽油)同樣也就是美帝的零頭,燃油也得優先供應戰鬥車輛(其實也供不上)。你說德棍怎麼辦?當然靠騾馬後勤。


產能和燃油都無法滿足運輸車輛需求,那麼用騾馬這種替代品也是必然的。

真·神聖騾馬帝國


瘋狗的輕武


裝備精良和使用“騾馬”是兩碼事。

騾馬的主要作用是作為畜力來用

再精良的裝備也得運輸,畜力在戰爭中的運輸作用是巨大的。

德國使用騾馬很明顯並不是為了打造騎兵作戰,而是作為畜力工具在用。

很多人有對戰馬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戰馬就是騎兵專屬,其實這是錯誤的,在戰爭中用馬作為衝鋒的作用並不大,不如拉點馬車,運送物資和人員好一點。

我們都知道在二戰時期,講究的是裝甲部隊的機械化,但是裝甲部隊也有缺點,就是必須是好路,大道,不如畜力工具適應各種地形強。

所以,作為畜力,騾馬在部隊中一直佔據重要的地位。

德國二戰時,機械動力嚴重不足

儘管,我們一直都認為德國在二戰初期是機械化最充分的國家,實際上不是這樣的,論裝甲坦克數量,德國跟英法兩國是沒法比的,但是德國就是在有限的可能中,用僅有的裝甲坦克發揮了無限的價值。

德國在一戰後就被《凡爾賽協約》限定發展武器,直到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德國才開始全面發展軍備,真正到二戰爆發時,德國也就發展了幾年,因此,發展並不迅速。

想要發動閃電戰,又沒有足夠的裝甲汽車,所以,德軍的隊伍中就有了很多騾馬來拉車,好歹比人走步強。

德國為了增加士兵的移動速度,還有很多自行車,總之就是要解放雙腳。

石油資源一直是制約德國的關鍵性因素

如果德國有充足的石油資源,二戰的結局真的不敢想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石油產品的需求量空前巨大,已經成為決定勝敗的重要因素。

擁有廣泛殖民地的英法美等國家和國土面積廣大的蘇聯都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只有德意日三個國家缺乏資源,不滿於當時的世界秩序。

1937年的時候,希特勒就表示“經濟上的困難也是德國發展的動力”,為此德國“別無選擇”,最終演變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過程中,也是一個迅速消耗資源的過程,尤其是石油,一直都是德國緊繃的一根弦。

德國必須依賴一些諸如騾馬的畜力節省石油,能夠完全擺脫騾馬這些畜力的,估計只有美國了,畢竟沒有哪一個國家像美國一樣財大氣粗,後勤補給全部依賴於汽車。


史論縱橫


二戰德國已經非常機械化了,但是隻是體現在摩托化師、輕裝甲師和裝甲師上面,而普通的步兵師和裝甲部隊的步兵團依然使用馬匹,普及率達到了每個排。

因為二戰的車輛的生產不是很高,德國講求質量數量是不要求的,造成了蘇聯的鋼鐵洪流無法阻擋,本來裝甲部隊都不夠的車輛和坦克,更無法裝備到步兵部隊。在戰爭前期常常出現步兵部隊跟不上裝甲部隊,造成後勤無法跟上,造成了德國巨大的損失。

再一個就是德國受到了一戰的影響,對裝甲方面起步較晚,技術上面受到限制。而且馬匹在當時的歐洲也是比較主流的裝備,如:波蘭。所以後期德國士兵情願坐在坦克上面也不騎馬上前線。

謝謝閱讀!






德意志小兵兵


首選我們知道騾馬在以前是代步工具之一,他能夠通過一些崎嶇不平的山路。

為什麼說打仗用騾馬呢?

騾馬在以前戰爭中是必不可少的,他在作戰當中,可以載著一些武器和人通過一些走不了的山路,這樣可以大大提高作戰的效率。

假如沒有騾馬,那麼士兵們就要步行,這樣士兵們的體力就消耗比較大,而且很多炮彈都運不到前線了。

所以說騾馬在戰爭中地位還是很高的,還深受老百姓喜愛。



浪子阿BIN


德國雖然是一個發達的國家,但是擁有龐大的陸軍,要想全部實現機械化那是不可能的。德軍的做法是將有限的裝甲車輛集中使用,將其組建為快速反應部隊。而德軍一般的步兵師只配屬了少數的車輛,整師機動時,由於運輸縱隊要承擔大部分物資補給的運輸任務,不會有太多的車輛多出來運送步兵。

在蘇德戰場的初期,德國依靠它的工業實力,憑藉機械化部隊能夠快速推進。隨著德軍深入蘇聯戰線越拉越長,蘇聯境內地勢廣闊,人煙稀少,很多地方都是荒野,環境十分惡劣,這樣惡劣的環境對德國機械化部隊的推進非常不利,當冰雪開始融化後道路泥濘不堪,這樣的道路連坦克都開不過去更別說普通汽車了。這個時候德軍的後勤保障成了最大的問題,為了保障德軍的供應,最方便的就是利用騾馬來運送物資,這樣做成本較小,也利於就近解決問題。


歷史軍魂


德國在二戰期間生產的武器、車輛都有很好的質量,但數量不足。

1.德國的產業規模相對較小:相對美蘇而言,德國的工廠就是高級手工作坊,流水線、機床的數量都不足。二戰時期德國的汽車只有40萬輛的年產量,美國為100萬,蘇聯到了後期也有50萬!

2.德國在初期處於進攻態勢:德國的閃電戰在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德軍佔領的面積大增,有限的產能與快速擴張的土地行成了尖銳矛盾,再加上戰損,原本就匱乏的車輛更加捉襟見肘。

3.德國人一向重視質量,輕視數量:德國二戰時期的軍用卡車所耗費的工時比美國車、蘇聯車都高,工時、成本平均高出20%,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拉低了德國車的產能。

從產能角度來說,德國沒有稱霸世界的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