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比西尼亞帝國,雄踞東非扼守紅海咽喉,如何被蠶食成一內陸國?

提到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首先想到的除了貧窮和落後,可能還有他們英勇抵抗西方殖民者的光輝歷史。的確,這個素有“非洲屋脊”之稱的古老國度如一隻雄鷹屹立於阿比西尼亞高原,在非洲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阿比西尼亞帝國,雄踞東非扼守紅海咽喉,如何被蠶食成一內陸國?

歷史回顧

埃塞俄比亞具有3000年的古老歷史,約公元前10世紀,從阿拉伯半島南部移入的含米特人成為這裡最早的居民。歷經千年變遷,到公元一世紀,北方的阿克蘇姆建立了阿克蘇姆帝國,歷史上又稱埃塞俄比亞帝國。

隨著基督教的廣泛傳播,到了4-5世紀,阿克蘇姆的皇帝們開始信奉基督教,逐漸與當時東羅馬帝國控制下的埃及和努比亞融合在一起。當時,埃塞俄比亞人信奉基督教的“科普特教派”,與羅馬天主教會和希臘正教會產生了分歧。

此後,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的伊斯蘭教開始向非洲東北部滲透。幸好基督教“搶佔了先機”,阿克蘇姆沒有被穆斯林浸染,這裡成了基督教在東非的一塊“飛地”。此後十幾個世紀,埃塞俄比亞一直以基督教信仰在非洲大陸的惟一捍衛者自居。

公元976年,存在近千年的阿克蘇姆帝國被推翻。隨之而起的扎格維王朝僅延續了150年,在13世紀中期被教會推翻。1270年,來自南部地區的名門世族葉庫諾·阿姆拉克建立了所羅門王朝,定國號阿比西尼亞帝國。從此,威震非洲的阿比西尼亞帝國開始了長達704年的帝國生涯(1270-1974)。

阿比西尼亞帝國,雄踞東非扼守紅海咽喉,如何被蠶食成一內陸國?

阿比西尼亞帝國

14到15世紀,阿比西尼亞帝國與西班牙王室、葡萄牙宮廷關係密切,互相建立了外交關係並派遣了大使。1535年,來自索馬里地區的伊斯蘭教“聖戰”大軍入侵阿比西尼亞,由400名葡萄牙火繩槍手組成的“遠征隊”趕來援助,雙方共同擊退了伊斯蘭軍隊。

1542年,土耳其、阿爾巴尼亞和阿拉伯僱傭兵“聯軍”捲土重來,於1543年爆發了維納達加戰役。在葡萄牙人幫助下,阿比西尼亞皇帝率軍大敗伊斯蘭的阿達爾蘇丹國,並收復了全部失地。

17世紀之後,所羅門王朝逐漸呈現出當年拜占庭帝國的“衰落模式”,阿比西尼亞朝廷沉溺於歌舞昇平和阿諛奉承,當權者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暗殺盛行導致皇權削弱,手握兵力的大省總督和部落首領開始蠢蠢欲動。

到了19世紀中葉,阿比西尼亞帝國已經瓦解為一系列獨立的或半獨立的王國,“萬王之王”的頭銜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樣成為尊貴而空洞的稱號,“埃塞俄比亞”也漸漸成為一個地理名詞。

阿比西尼亞帝國,雄踞東非扼守紅海咽喉,如何被蠶食成一內陸國?

提奧多二世

這一時期,阿比西尼亞帝國出了一位奇葩皇帝。1855年,出身低微的提奧多二世篡奪了所羅門王朝的權利。1863年,這位個性十足的皇帝給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寫了一封著名的信,要求英國幫他從事反對埃及和土耳其穆斯林的戰爭。

英國人竟敢沒回信,提奧多勃然大怒,下令逮捕一名英國外交官和幾十名歐洲人,隨後宣佈將這些人扣為人質,“直到接到英國的回信才釋放”。英國人果然紳士,回信很快送到提奧多手中。

滿意的提奧多釋放了人質,然而不久,這位神經質皇帝再次下令把這些歐洲人抓回監獄。在寫給維多利亞的第二封信中,提奧多提出釋放人質的新條件:“命令”英國女王送來一批熟練的英國工匠和各種新式機械,包括製造子彈的機器。

堂堂大英帝國豈能忍受這樣的羞辱,何況還是未開化的非洲土著。1867年底,由13000名英國和印度軍人組成的“遠征軍”浩浩蕩蕩從孟買出發,目標阿比西尼亞。

阿比西尼亞帝國,雄踞東非扼守紅海咽喉,如何被蠶食成一內陸國?

結果可想而知,同胖揍腐朽的大清帝國洗劫皇家園林一樣,一邊是英國人喜洋洋地滿載戰利品而歸,一邊是提奧多拔出維多利亞女王贈送的手槍飲彈自盡。

孟尼利克二世

之後的孟尼利克二世在阿比西尼亞歷史上以“戰士皇帝”著稱,帶著“流動朝廷”奔波各地指揮戰鬥。1889年,孟尼利克二世統一全國,隨即稱帝並建都亞的斯亞貝巴,奠定了現代埃塞俄比亞疆域。

1890年,為排擠英國勢力,成立不久的意大利王國悍然入侵阿比西尼亞。在佔領了歷代埃塞俄比亞皇帝的加冕地阿克蘇姆後,意大利人宣佈“保護整個埃塞俄比亞海岸”,並將其命名為“厄立特里亞”。

1896年,孟利尼克二世率兵在阿杜瓦大敗意軍,意大利被迫承認埃塞俄比亞獨立。在19世紀後期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狂潮中,阿比西尼亞帝國和利比里亞並列成為僅有的兩個保持獨立地位的非洲國家

而利比里亞的情況則很特殊,19世紀中期,當年販賣到美國的黑奴後裔得以“回鄉尋根”,也許是很難找到“家”的準確位置,他們便在非洲西南角安家落戶。利比里亞猶如美國在非洲的“微縮版”,歐洲列強當然不敢打它的主意。

意大利人的夢想

二戰前的1935年,一心要恢復羅馬帝國時代的榮光,法西斯狂人墨索里尼再度發兵阿比西尼亞。意大利為何對這個遙遠的非洲國家情有獨鍾?現在看來不僅是墨索里尼的虛榮心在作怪,這個“非洲屋脊”的戰略位置太重要了。

阿比西尼亞帝國,雄踞東非扼守紅海咽喉,如何被蠶食成一內陸國?

圍繞非洲沿海地帶,歐洲列強尤其是英法意展開了激烈爭奪,

屹立於東非高原的埃塞爾比亞地處紅海之濱,扼連接歐亞非海上通道的咽喉—曼德海峽。藉助10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從地中海和印度洋穿梭於蘇伊士運河的船隻“盡收眼底”

在入侵埃塞俄比亞前,意大利已經在厄立特里亞和意屬索馬里建立了兩塊殖民地。殖民者發動侵略戰爭都是相同的套路,意大利先迫使厄立特里亞和索馬里軍隊攻擊埃塞俄比亞,隨後在伺機宣佈出兵“保護”。

意軍戰鬥力雖不入流,與“非洲土著“作戰還是沒問題的。首都淪陷前,塞拉西皇帝流亡國外。輾轉來到歐洲,賽拉西親自到國聯控訴意大利的侵略行徑。然而,想讓當時英法操控的國聯有所作為似乎不大現實。

佔領埃國後,意大利將阿比西尼亞、厄立特里亞和意屬索馬里合併成一塊大殖民地,稱之為“意屬東非”,墨索里尼心滿意足了。然而好景不長,幾年後盟軍在北非發起反擊作戰。1941年2月,英聯邦軍隊攻克摩加迪沙,意大利人在強大攻勢前不斷退縮。

阿比西尼亞帝國,雄踞東非扼守紅海咽喉,如何被蠶食成一內陸國?

盟軍攻佔亞的斯亞貝巴後,當年5月,塞拉西皇帝返回祖國,激動地宣佈“今天是歷史上一個新紀元的開始”。為了同過去有所區別,皇帝宣佈將國名改為更加莊重的“埃塞俄比亞”。

痛失海岸線

二戰後,成為勝利者的英國人掌控了“意屬東非”。在同英國談判中,埃塞俄比亞想要厄立特里亞和意屬索馬里,但英國人明確表示No。1950年,聯合國大會投票決定厄立特里亞與埃塞俄比亞結成聯邦。

到了1962年,強勢的賽拉西將厄立特里亞作為一個省併入埃塞俄比亞。此後,“厄立特里亞解放陣線”開始了長達30年的獨立鬥爭。1974年,在位44年的海爾·塞拉西一世皇帝被軍事政變廢黜,埃塞俄比亞進入動盪不安的軍人統治時期。

阿比西尼亞帝國,雄踞東非扼守紅海咽喉,如何被蠶食成一內陸國?

1993年,在國際社會監督下,厄立特里亞通過全民公決成為一個主權國家。就這樣,埃塞俄比亞僅有的北段海岸線被“划走”,從此成為一個非洲內陸國家。遙想當年,阿比西尼亞帝國雄霸東非,虎視紅海,埃塞俄比亞人唯有一聲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