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胤礽真的烂泥扶不上墙吗?真实历史上,胤礽为何被康熙废掉?

王洋Daisy


真实的爱新觉罗·胤礽,其实并不是一滩烂泥,甚至可以说,他本来是建筑大清帝国基石中很重要的一块砖,只不过这块砖被康熙过分的保护,而没有经过烈火的淬炼,而变得十分脆,脆到一碰就碎。

《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可以说是早那些年不可多得的电视剧,不过在剧中,将皇太子胤礽的形象表现的极为糟糕,比如在第一集中,江南水患,康熙在金銮殿很焦虑,其他的儿子都到了,只有太子胤礽和四爷胤禛没有到,虽然没到,但是胤禛是在户部查询国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而太子胤礽呢?却在后宫和自己的小妈郑春华偷情。

后面还有胤礽卖官,贪赃枉法等等的行为,让观众看了都十分生气,觉得真实历史上的皇太子胤礽就是如此,烂泥扶不上墙。

历史上的胤礽

其实历史上的胤礽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长得也还不错,起码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

年幼的胤礽在康熙眼中,简直就是天赐之宝。

胤礽十分孝顺,康熙二十六年的时候,孝庄皇太后病重,十三岁的太子衣不解带的在皇祖母旁边伺候着,让康熙看了都十分的不忍心。

不光孝顺,学习方面也不用康熙操心,康熙曾经评价过(直接翻译成白话文):皇太子喜欢读书,对于嬉戏玩闹的事情,一概不会。而骑马射箭,文学书法,没有不如别人的地方。

历史上写的关于胤礽读书的时候的样子是:从读书开始,到一本书读完,时间很久,但是太子目不斜视,身子不斜靠着椅子,也没有累的样子,正襟危坐,口中念,手中还要随时批注。可见皇太子对于读书的事情是十分认真的。

^上图为影视剧中胤礽形象

并且呢,胤礽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他的动手实践能力也非常强,康熙在开始的时候无论去哪都喜欢带着胤礽,边走边教他,后来更是让胤礽在康熙出行的时候,行监国的工作,不过这份工作胤礽做得很好,”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关于胤礽监国的事情,康熙评价的大致意思就是:胤礽关心的问题,和朕心中所想相同,他在宫中办理事务稳如泰山,因此朕在外面心情才越发舒畅。”

胤礽公务处理的十分顺畅,并且为人和善,待人接物都没有表现出一丝太子的傲气,让百官信服。

兄弟封王,危机意识

直到康熙37年,康熙皇帝开始给自己其他的儿子进行封赏,比如大阿哥胤禔封为多罗直郡王,三阿哥封为多罗诚郡王,胤禛等人皆封为多罗贝勒等等。

自此开始,各个皇子参与协办国家政务,一切事情并不是皇太子一个人处理了。后来各个皇子们手中权利更大,面对这样一个考验,从小生活在蜜罐里,没有受过挫折的皇太子慌了,变得性情暴躁,与各个皇子之间的摩擦也越来越多。

慢慢的,变成了大家在影视剧中所见到的那个奢靡,任性,脾气暴躁的废太子。

胤礽两次被废的原因

第一次:第一次废太子,是因为在康熙巡游塞外的时候,诸皇子上奏皇太子在宫中的所作所为,暴力不仁,私自殴打王公贵族。虽然没有直接出发,也让康熙心中有了一根刺。

并且之后七岁的十八阿哥生病,病情很严重,康熙十分焦急,其他的阿哥也都是没事就会过来询问一下十八阿哥的情况。但是只有太子殿下,优哉游哉的毫无忧虑的感觉。

这个时候,康熙又想起来自己当年远征塞外生病的时候,那个时候,身为太子的胤礽也面无忧色,这让一直以孝道治国的康熙觉得自己的太子不仁不义,而且不孝,于是就顺势废了太子。

第二次:虽然废了一次,但是康熙对于胤礽还是没有放弃希望,尽管在被废一次之后,皇太子已经有点不正常了,但是康熙还是希望能够感化自己这个费尽心力培养的接班人。

果然,胤礽一点面子都不给康熙,恢复太子之位后,竟然想让康熙提前退位,让自己当皇帝,这让康熙蒙圈了,蒙完之后,再次废了这个曾经让自己满怀期望的继承人。

结语

胤礽的两立两废,究其原因,虽然可以说是康熙的娇惯,忍让造成的,但是也需要怪他自己不争气,本来前途大好,一片光明,只要保持平常心,那皇位肯定没有老四什么事儿啊,九龙夺嫡也有可能不会发生,要怪只能怪自己没有把握住机会吧。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历史记载胤礽的实际形象。

一、血统高贵

胤礽的母亲是康熙的结发妻子皇后赫舍里氏。名门世家,位份十分尊贵。她是索尼的孙女,她父亲任领侍卫内大臣,叔叔是当朝大学士索额图。

康熙与赫舍里氏婚后曾经生过一个儿子,但不幸夭折。皇后体质虚弱,一年后再次怀孕,后来产下胤礽。生产当日,赫舍里皇后却因难产而死。

两人虽是政治姻缘,但康熙对赫舍里皇后还是相当宠爱的,而胤礽是皇后留在世上唯一的骨血,是两人少年夫妻真挚感情的结晶。所以,康熙对胤礽是万般宠爱。早早就立为储君。

【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疆之休。朕缵膺鸿绪、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谟烈昭垂。付托至重。承祧衍庆、端在元良。

嫡子胤礽、日表英奇。天资粹美。兹恪遵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载稽典礼。俯顺舆情。

谨告天地、宗庙、社稷。 于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授胤礽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

二、少年英才

对于胤礽的培养,康熙是下了苦心,选择名师大儒,精心栽培。胤礽六岁拜师入学,先后有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等大儒名士担任老师。

胤礽也不负期望,少年时节就文武兼备,满汉皆通,才能出众,书法、字画、骑射皆精。

【上幸景山,命皇太子骑射,连发五矢,射中一鹿、四兔,圣意大悦。时太子睿龄方六岁。】――《清实录》

【书法端重藏锋,俨然名帖。】――《清实录》

【皇太子书法,八体俱备,如铁画银钩,美难言尽。】 ――《康熙起居注》

【青宫睿学孰敏,即法书一端亦超越前古而冠弁百王。】――张英《笃素堂集钞》

【皇太子自六岁学书,至今八载,未尝一日间断。字画、端楷在欧、虞之间。】――汤斌《汤子遗书》

【太子通满、汉文字,娴骑射,从上行幸,赓咏斐然。】――《清史稿》

三、刻苦学习

胤礽的态度端正,学习刻苦,读书认真。少年时节就能从容应对儒学经典考察,并能有自己的独到观点。

【上沿途观书,每至齐家治国、裨益身心之处,及经史诸子中疑难者,上必将意义本末善为诱掖,旁引曲谕,一一启发,教之通晓。皇太子心领神会,从容奏对。言词温雅清朗,即侍从近臣不谙文义者,经天语研究讨论明晰,亦皆欣然,不自知其手舞足蹈也。】――《康熙起居注》

【皇太子洞彻书理,开卷即讲,毫无迟疑,毫无遗漏。虽皓首穷经之士亦不能至此。此皆皇上豫教深宫,皇太子夙夜勤学,故如此融贯耳。】――《康熙起居注》

【在行宫御前,几案周环,皆列图书。上或翻阅书史,或书大小字,或著文及作诗赋,常至夜分,为时甚久。皇太子在傍读书,未尝先寝。】――《康熙起居注》

【皇太子复坐,侍卫捧置纸笔于案。时盛夏初伏,溽暑炎热。皇太子凝神端穆,冠服严整,仪度从容,伏案作书,持笔甚敬。】

【于时日已正中,甚暑。皇太子不挥扇,不解衣冠,端坐无惰容。】――《康熙起居注》

三、谦逊温和

胤礽对老师十分尊重,谦虚求教,温和体谅。

【皇太子令旨曰: “皇父虑予幼稚,未知勤学,日以为念,即一字一画无不躬亲详视,勤加训诲。予性不敏,于皇父睿旨虽未尽能领会,然何敢不殚心竭力从事于学?四书、《书经》、《易经》略能背读。既恭听皇父讲解,今复举行大典,设立讲员,敢不佩服《易经》蒙卦之义。况尔等皆学问渊博,品行端方,可以倚任,所以皇父著尔等为予讲官,此正予重道崇儒之日也。今特于尔等进讲时,停其行礼侍立,赐坐进讲,庶得从容讨论,便于问难,可以讲解多时。”

(汤斌,尹泰,郭棻等奏)臣等恭听,不胜惶悚,遂呈奏曰:“臣等谫陋微末,学问粗疏,蒙皇太子勤学重道,孜孜不已,特加旷典,优待臣等,殊不克当。仍应行礼侍讲,以抒微悃。”

未蒙皇太子俞允,复奉令旨,谆谕臣等曰: “予意已定,实出至诚,尔等其勿固辞。”恭请皇上敕谕,令照旧例进讲。

久之,侍卫等进皇太子膳。皇太子令旨,命赐诸臣食。】――《康熙起居注》

这是说,胤礽出阁讲书,感激诸位老师,谦虚地表示自己学业仍然不够精深,真诚聘请诸位饱学之士充任讲官。请老师们都坐下讲课,以便多讲一会。 诸臣都诚惶诚恐,奏请康熙请太子收回成命,但太子再次表示自己的诚意,希望不要推辞,最终康熙准允,命诸臣遵太子意,坐下讲课。

康熙37年,太子接见大画家王翚。。召见时,胤礽与他坐在一起吃饭,还送给他一支好笔,最后写了“山水清晖”四大字赠于王翚。这使王翚深受感动,高挂家堂,来访的客人都非常羡慕。

【皇太子曰:“圣人二字予何敢当?”】――《康熙起居注》四、恭顺孝敬

胤礽对父亲十分恭敬孝顺,感情挚诚。

【尔如此孝顺父亲,诸事挂念在心,朕亦祝尔长寿无疆,子孙同尔一样孝顺,亦如此恭敬尔。】――《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皇太子允礽,累月以来昼夜在朕前守视汤药,累月以来,朕因诸事愤郁,心神耗损。允礽朝夕侍朕左右,忧形于色,药饵必亲、寝膳必视,惟诚惟谨,历久不渝,令德益昭。】――《清实录》

五、善于理政

【留皇太子办理朝事,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清实录》

【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康熙帝亲征准噶尔期间给皇太子胤礽上谕选》

【胤礽居储位,会圣祖亲征准噶尔,胤礽奉命监国,以性仁弱故,为政务宽大。】――《清史纪事本末》

六、众人称赞

这么好的孩子,大家自然是交口称赞。

老师汤斌评价:

【皇太子聪明天亶,以致学问有成】

【皇太子乃天亶聪明,故当此髫年,学即大成。】

汤斌学问渊博,但教辅胤礽却压力很大,生怕自己教不好,耽误了胤礽的学业。他几次请辞太子讲官,都被康熙驳回。胤礽却认为自己不够努力,得不到老师认可,就更加勤奋学习。

外国人对胤礽的评价也很高。

【这位现年23岁的皇太子和京师里的同龄王侯一样,长相清秀,身体健壮,在皇子中也是出类拔萃。皇太子的侍臣及朝廷大臣对他都评价甚高,人们深信他日后将像他的父皇那样,成为历代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洪若翰和刘应两位神父抵达北京时,康熙皇帝正卧病在床,不能像往常那样亲自召见他们。皇太子听说这两位神父聪明练达,便召见了他们,并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实际上,可以看出皇太子已经明晓天主教的主要教义,因此,和他的父皇康熙皇帝意见一致,他也认为儒教和天主教具有共通之处。】――(法)白晋《康熙大帝》

康熙本人对太子胤礽也是评价很好的。

【皇太子允礽,久践青宫,夙标誉望,克殚诚孝,笃守恪恭。……累月以来,朕因诸事愤郁,心神耗损。允礽朝夕侍朕左右,忧形于色,药饵必亲、寝膳必视,惟诚惟谨,历久不渝,令德益昭……】

如此优秀的储君,为什么又被康熙两废两立,最终放弃了呢?

难道太子胤礽做出什么恶冠满盈的事来了吗?

也不是,胤礽最终被抛弃,问题不在他身上,真正的原因还是在康熙这里。

一、胤礽的储君身份

胤礽是清朝很小年龄就以储君身份的第一人,也可以说是唯一一个。与前面的顺治和后来的嘉庆都完全不同。

胤礽很早就被立为太子,有两个坏处:

1.自然就成了众矢之的。每个皇子都有的登监大宝的机会,被你一个人早早独占,大家心里会高兴吗?

每个皇子都有自己的支持者,大多是些不受太子赏识和重视的人,当然不愿意看着胤礽坐上皇位。那么他们当然会尽量找到胤礽的缺点,并逐步放大,甚至无中生有,进行丑化。

三人成虎,众口烁金。

过早的立储,使胤礽在众兄弟中始终处于被孤立的地位。

2.幼少立储,不出意外,那就是未来的皇上啊。

即然是未来的皇上,那么忠于胤礽就是忠于未来的皇帝,总有一些臣子提前留个好印象,以图前程,自然就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势力。而康熙又数次让胤礽以储君身份监国理政,那么,站在胤礽这边的人自然越来越多,当势力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候,康熙的皇权自然就受到挑战。

四十年的太子,老不死的皇上,能不产生权力矛盾吗?

二、康熙的过分溺爱

胤礽生而丧母,又是钦定储君,少年聪颖,却从来没有获得母受,对康熙十分依赖。康熙对他疼爱至极,满腔父爱,渐成宠溺。

康熙远征给太子写信:

【关内气候炎热,能否完好送至或变味亦未可料。朕在外日久,甚为眷念,特意带回,勿言不好】

内蒙一带草原上野兔多而肥硕,康熙帝见到了一只五斤多重的兔子。他特意问胤礽:

“京城之兔不知有如此重者乎?”

儿子回复闻所未闻,康熙帝十分得意地断言:

“皇太子一欠缺处,为未见如此丰满之兔,内心颇觉遗憾。”

胤礽表示要出征与父皇汇合,见识一下肥兔。

康熙:【朕二十三岁时,岂知有如此丰盛之兔乎?何必着急?今噶尔丹事若竣,朕等何处不可行?勿气恼着急,慢慢等待!何必着急。】

父子之情,溺爱满满。

康熙18年,京城发生地震。朝臣请求停止正在营造修建的宫殿,康熙命令,除了奉先殿和皇太子宫外,其余皆停建。

康熙25年,康熙规定元旦、冬至、千秋三大节,大臣要对太子行两跪六叩礼,同时下旨,太子的名字也要避讳。

朝鲜国王因在奏表内没有避胤礽的名讳,遭到康熙严厉斥责和惩处。

过分宠溺,使胤礽逐步骄狂性躁。

有一次,胤礽因认为知府陈鹏年招待自己不周,勃然大怒,差点把陈鹏年杀掉。

胤礽性情暴躁,居然当着康熙的面殴打老师。有一次将老师徐元梦臭骂一顿之后推进河里,然后又捞起来打。

在康熙面前尚且这样,对其他人当然更无礼了。

皇帝与储君、父亲与儿子、兄弟之间,臣子之间,各种矛盾逐渐加深,激烈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初废太子

胤礽“赋性奢侈”,康熙命太子的乳公凌普充任内务府总管大臣,以便太子取用物品。康熙外出,住的是棚屋陋室,而胤礽却挑三拣四,还纵容属下四处敲诈勒索。

康熙在宫中兴起节约运动,自己和后宫的各方面都缩减节省,而太子却依然故我,各项用度和仪呈比康熙还阔大。

康熙29年7月,康熙出兵宁夏时因生病,想念太子,于是谕旨皇太子并皇三子胤祉前来探望。胤礽却“略无忧戚之意,见于词色”,康熙认为此子不孝,非常不满。

胤礽僭越违制,居然用起了皇帝才能用的东西,令康熙不能容忍。

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终于爆发。

康熙42年,胤礽的死党索额图以“妄行议论国事”的罪名,被康熙逮捕的,不久便死在牢里。 索额图死后,罪名由“妄行议论国事”,扩大为“密谋大事”。

康熙47年八月,康熙率众皇子去行围打猎,中途十八子胤祄生病,留在拜昂阿,康熙回銮去看视,太子胤礽伴同。康熙却说,胤礽丝毫不关心弟弟的病,而且“每夜逼近布城(皇帝帐篷),裂缝窃视”。

康熙又说:“朕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

九月,康熙在布尔哈苏台继续“行围”,太子胤礽与皇长子胤禔均在身边。这月十六日,康熙召集诸王大臣,宣布了胤礽的罪状,边哭边说,说完自己就气倒在地上,当场把胤礽废去太子之位,并交给皇长子胤禔看管。

索额图的两个儿子格尔芬与阿尔吉善,和胤礽的两个格苏尔特(侍卫官)哈什太与萨尔邦阿。这四个人在太子被废之时,一齐砍头。把内务府总管凌普免职,抄家。

现在大家该明白了,胤礽初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了――皇权之争。

废而复立,立而复废

皇三子胤祉参了大阿哥胤禔一本,说胤禔雇了一个喇嘛巴汉格隆,用邪术咒得胤礽发疯,做出很多悖逆的事来。

胤礽也很“配合”,在父亲病榻前衣不解带地侍奉着,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痛改前非。康熙也终于释怀,认为胤礽错误不断,是因为大阿哥的诅咒所致。

康熙于是就圈禁了长子胤禔。

康熙58年,有人奏请复立胤礽。康熙指出,之前索额图规定与自己几乎等同的皇太子冠服、仪仗,超越礼制,才致二阿哥变坏。

康熙皇帝就开始替胤礽开脱罪责,赐死、贬斥、罢免了一批陷害胤礽的人,并对一些对皇位有企图的皇子进行打压。

康熙查出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胤礽”,一怒之下,将胤禩免职锁拿,同时把曾经给胤禩相过面的术士张明德抓了起来,还把得罪过胤礽,阿附胤禩的镇国公普奇也一并交议政王大臣审理。 审理以后,胤禩被革去见勒爵位,成为“闲散宗室”,张明德被凌迟处死,普奇被革去公爵。

康熙强调说太子居住过的宫殿风水不好,大概从那时起太子就被鬼附身了。

康熙48年三月,康熙重新立胤礽为太子。

但在康熙51年九月,康熙却又把胤礽废了。这一次的罪名,是胤礽替步军统领托合齐等几个获罪的贪官潛通消息。

康熙将胤礽禁锢在咸安宫,但不许出去,也不许与人交往。

【胤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而行为乖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

说胤礽是疯了。但实际上呢?

【凡人幼时犹可教训,及长而诱于党类,便各有所为,不复能拘制矣。】

仍然是因为胤礽结连党羽,有图谋之心。

其实,从《清史稿》,《清史纪事本末》等各种史料中,并未有多少胤礽有太糟糕的记录。

《纪事本末》中形容胤礽“性仁弱,无矫饰”,“为政务宽大”,故不为康熙所喜。

所以说,胤礽并非是因为“无能”才被废黜。

《清史稿》记述:“有为蜚语闻上者,谓太子昵比匪人,素行遂变”。

当我们再看看两废两立之间,倒下去的各色人等,其实并不难发现,真实的原因仍然是皇权之争导致了父子反目,一切都是为了那张龙椅。

无情最是帝王家啊!



瑞心杨安


在真实的历史中,太子胤礽被废了两次,所以被说成“烂泥扶不上墙”。

爱新觉罗·胤礽是康熙帝的皇二子,但并不是第二个儿子,因为在他之前还有6个,不过有5个都是早殇,剩下的一个就是皇长子胤禔。

胤礽是康熙帝原配仁孝皇后所生,康熙帝对他的原配感情是非同一般,然而在生完胤礽后没多久,仁孝皇后就去世了。也因此,康熙帝为了表示自己对仁孝皇后的爱,决定亲自抚养胤礽。

这也是胤礽能够当上太子的重要原因,胤礽在1岁的时候就被封为了太子,足以可见康熙对仁孝皇后的爱屋及乌。

胤礽算是皇子中最幸福的一个了,因为康熙把自己对仁孝皇后所有的爱都给了胤礽,让胤礽从小就感受到了父爱。

在胤礽4岁那年,得了天花,康熙急得饭都吃不下,甚至直接守在胤礽身边,所有工作都在胤礽身边完成,当胤礽病好的时候,还为他举行了各种庆典庆祝。

总而言之,康熙对他这个儿子是非常喜欢的,甚至第一次废胤礽的时候,都犹豫不决。

康熙为什么会废胤礽呢?

第一个原因是有人挑唆,皇长子胤禔经常对康熙打小报告,污蔑胤礽,康熙也信以为真。

第二个原因,康熙早就对胤礽抱有不满。当初康熙生病的时候,胤礽没有一点担心的样子,在康熙眼里,这就是不孝的行为。所以从这之后,康熙就一直“怀恨在心”。

第三个原因,康熙的皇十八子生病,胤礽依旧是保持冷淡的态度,康熙就认为胤礽没有做兄长的样子。

从这几个方面,康熙最终忍无可忍,废了胤礽。

那么康熙为什么后来又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难道是因为康熙还想给他机会?

这也算是一点原因,康熙心里还是爱着自己这个儿子的,以为胤礽吸取了教训,有所改进,所以重新恢复了皇太子。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大阿哥和八阿哥争储争的越来越凶,康熙为了缓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决定重新立胤礽为太子。

算是给了胤礽一次机会,也算是将胤礽当成了一个工具。

为什么胤礽第二次被废?

因为胤礽心里有怨恨了,他变得更加疯狂,甚至都敢明面上和康熙作对。就比如他开始策划逼宫,让康熙退位。这件事惹得康熙更是怒不可遏,被废是免不了的了,而且还被关押了。

自此胤礽再无出人头地之日。

总结:胤礽两次被废,都是自己作的,好好的太子之位不认真做,反而竟想一些没用的事情,在我看来,就是被康熙给惯的,才导致了最后的结局。

你觉得胤礽为什么两次被废呢?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一起讨论有趣的历史故事。

理科男读历史


如果说康熙死了谁最开心,那一定是胤礽。

这不是谁扶得上墙、扶不上墙的原因,而是因为权力争斗,天家无父子。

胤礽对皇位等的太久了,他已经不耐烦了,正是这种不耐烦,导致胤礽最终被废黜的命运。

说到当皇太子,除了英国的查尔斯以外,恐怕没有人能像胤礽那样富有心得。

胤礽是在康熙十四年(1675)被立为皇太子,当时他的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产后崩逝,外有三藩之乱。

因此,胤礽自幼一直都是照着未来皇帝来培养的。康熙也给予了胤礽充分的信任。

例如,在亲征噶尔丹期间,康熙不仅让胤礽以皇太子的身份监国,而且还经常把前线战场的消息告诉给儿子。


总体来讲,胤礽在早年并没有多少真正让康熙不满意的事情,直到胤礽的兄弟们长成,开始参与朝政后,胤礽的地位才开始受到威胁。

皇太子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面对野心勃勃的兄弟们,必然要不断结党赠权。但皇帝毕竟不是他,皇太子的权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皇帝的权力。


因此,康熙和胤礽的关系逐渐恶化。

我们注意一下年龄的问题:

都知道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六十一年是1722年,而胤礽是1674年出生的。这意味着,等到胤礽即位的时候,他少说有58岁了。

一个快58岁的皇太子,恐怕也活不了几年吧?

所以胤礽经常在私下抱怨: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

这种话在康熙看来,肯定是大逆不道,等于儿子盼着他赶紧死。

总而言之,胤礽没有那个命。如果他晚生个十几年,也许情况又有不同了。


HuiNanHistory


康熙皇帝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晚年两废太子,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那么太子胤礽真的那么不堪,要被皇帝废两次吗?

总体来看,胤礽就是一个大号的熊孩子。

关键点在于康熙太能生和太能活了。他是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高寿多子女的皇帝之一。他12岁大婚,14岁开始生育,一共生了36个儿子,20个女儿。康熙八年(1669),他大婚的第2年,嫡长子承祜出生,之所以取名承祜者,即希望他能够受上天保佑健康成长也。可是当年康熙和皇后都还只是14岁的大孩子,早育的孩子能长大吗?历史记载,康熙前10个取过名的儿子,一共夭折了7个,直到康熙十二年,康熙宠爱的皇后赫舍里氏难产去世,但给康熙生下了胤礽。这种情况下,康熙对胤礽的宠爱可想而知。

太子胤礽储君地位的倾覆起于一件特发意外。康熙一生喜欢围猎。据载,他一生猎杀了135只猛虎,20头狗熊,25头豹子,96条狼。而康熙四十七年,54岁的康熙带着大阿哥、皇太子、十三阿哥和宠爱的未满8岁的十八阿哥胤衸去热河避暑围猎。

要注意的是,康熙十二年到康熙四十七年,胤礽已经三十五岁,当了三十五年太子了……这种感觉怎么说呢,英国现在的王储查尔斯肯定有感受。

半路上,十八阿哥突发高烧,两腮肿胀。康熙将爱子抱在怀中,手足无措,焦虑万分。虽经全力救治,仍然无力回天,不幸夭亡。十八阿哥的死,让康熙痛苦万分。他更伤心的是,随行的七位皇子竟然对自己宠爱的、他们的一父所生的十八弟的病情一点儿也不关心,乃至对其夭亡竟然无动于衷。

特别是作为兄长和太子的胤礽,在自己十八弟病危时,也竟然不闻不问。十八弟可怜地死了,竟然看不出太子他有一丝一毫的悲伤。这对一向以“仁孝治天下”的康熙打击太大了,极其沮丧的康熙这一次对自己曾经一直寄予厚望的胤礽实在太失望了!康熙找来胤礽,训斥他“毫无兄弟情谊”。

太子胤礽不理解父皇的殇子之痛,不谅解父皇愤怒之下对自己训斥,当面虽然唯唯,回到自己帐篷则鞭笞随从出气。出于被骂之后的忐忑不安,心理紧张,他又做了一件大蠢事,竟然派亲信去侦察康熙的生活起居。更荒唐的是,他自己还在夜里偷偷地到康熙的帷帐前,扒开帷帐的缝隙鬼头鬼脑地窥视里面的动静。不巧,太子异样行动又被其他皇子发现并告发。康熙失望之极,痛哭流涕,一度昏倒于地。盛怒之下,康熙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武将,把太子和其他皇子统统拘来,当着众大臣、武将的面厉声痛骂这些无情无义的儿子,特别是皇太子胤礽。最后他宣布“胤礽废去太子名号,他这样的人不能继承祖宗的家业!”而且下令将太子的随从和追随者,即索额图的儿子格尔芬、阿尔济善和苏尔特、萨尔邦等立刻诛杀。

以上就是改变了大清康熙一朝历史走向的康熙第一次废太子胤礽的因因果果和大致经过。至于第二次被废,其实就是康熙用废太子当挡箭牌去拉仇恨,吸引其他儿子争斗。无论胤礽表现如何,他都难逃被废的命运,因为他实际上已经出局了。

如果要追究责任,康熙至少要承担一半。是他对其他皇子皇孙从小教育严,而对太子独宽;是他对其他成年皇子约束严,而对成年太子约束独宽;是他对太子一步步细小的失德听之任之,姑息放纵,最后对太子意外的乖张举动不加详察,放任自己对太子多年的不满而一下子算总账。

康熙难道不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古训?他立胤礽为太子,说得好听是宠他,是为了稳定政局;说得不好听是害他,把他推在了众矢之的的帝位之争的风口浪尖,让其成为自己承担帝位之争的沉重压力的挡箭牌。这样的父爱,说到底,恐怕多多少少有点儿自私和虚伪。

其实对于封疆帝王家,太子的身份特别尴尬,干好了不行,干坏了更不行,总体上处于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更错的尴尬地位。

胤礽第一次被废的时候,已经当了三十五年太子。这三十五年,他不可能不犯错误,加之父亲年纪大了,疼爱幼子,身边又有那么多虎视眈眈的弟弟们,他出问题的概率是非常高的。而且早期康熙的娇惯,又让他成为了熊孩子。因此,他的悲剧结局是可以预料的……


冷兵器研究所



胤礽是为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皇太子,他自幼即聪慧好学,开讲经筵;主持祭祀。紧序有秩;作为康熙殷切期望的继承人,他不负众望,精通文韬武略,具有不俗的治国才能,这点即使是后来康熙帝对他失望透顶之时仍予以承认。


数次监国听政,多少减轻了康熙的负担,对清朝极盛时期的来临,胤礽功不可没;但长期的养尊处优及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最终使其人格分裂,贤德不再;而对高度集权的最高统治者来说,皇太子拥有的过多特权对其构成严重威胁。

君储、父子之间的悲剧不可避免。皇太子废而复立、继而再废,使得晚年的康熙帝心力交瘁,在第二次废太子后,虽然并非如他自己所说“毫不介意,谈笑处之”,但确实不像第一次时那么痛苦。因为他发现,立太子就难免有矛盾;不立可能更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皇储争夺的内斗。

自康熙朝后,雍正帝鉴于太子立废、皇子纷争的残酷性,故另创秘密建储制度,此后沿用至咸丰朝。


身为一国储君,胤礽有较高的政治才能。

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康熙帝亲征准噶尔部噶尔丹之际,先后有十多个月的时间不在京城,他命22岁的胤礽坐镇京师处理朝政:“凡事俱著皇太子听理。若重大紧要事,著诸大臣会同议定,启奏皇太子”。太子心思缜密,无论巨细皆一一详询,直到父皇满意为止;其克尽厥职,不负众望,“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康熙帝也很满意,他给太子的朱批说:“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冀此岂易得乎?朕之福泽,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尽孝以事父,凡事皆诚恳敦切,朕亦愿尔年龄遐远,子孙亦若尔之如此尽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尔诸事谨慎,故书此以寄。 ”

康熙为了培育太子,还打破自古以来封建国家有关皇帝和储君之间的规矩,破格树立胤礽的权威。如他让太子结交江南士绅的代表人物,让皇太子的声威远播南方,甚至还示意太子可以与外国的传教士往来,而大清皇太子的言行举止给众洋人留下极好的印象。

由此观之,胤礽的个人修养很高,他很尊重外国人和外国文化,因此在这些传教士面前表现了一个大国储君应有的涵养与风采,既给父皇挣足了面子,又体现了礼仪之邦的风范,也难怪当时的欧洲人崇尚中国文明,尤其是儒家礼义。



没有处理好皇帝与储君的矛盾

当时处于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向中央集权过渡时期,预立储君,包括皇帝、满洲贵族和储君本人都一时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情况。

比如,实行储君制度,就应当坚持储君不御政。皇太子御政,必然引发皇太子与皇帝的权力冲突。皇太子御政,必然从中植成党羽,与皇权相争。

康熙帝一方面改革前代的皇位继承制度,建立储君;另一方面又让太子领兵从政,派皇太子和其他皇子参与各种军政事务,其本意是锻炼和培养皇子,让他们为国家建功立业。

皇太子权势的增长侵犯和威胁了皇权。无形中朝廷里似乎要出现两个中心,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侵犯。康熙帝事与愿违,陷入旋涡,遭到失败。


没有处理好太子与皇子的矛盾

咸安宫 咸安宫 明朝诸王“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清朝诸王“内襄政本、外领师干”,这样太子与皇子便发生矛盾。康熙帝本意是培养教育皇子,却使他们增长了对权力与财富的欲望。这不依康熙帝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皇太子主观意志所决定的。

诸皇子成人之后,赐封世爵,分拨人口,建立府第,设置官署,对内临政,对外领兵。各自所属人员又“各庇护其主”,甚而纠集党羽。这本身就容易与皇权产生某种矛盾。如果设立皇太子,其地位高于诸王,近于皇帝,又必然为诸皇子所不容,使矛盾更趋复杂。康熙帝两立两废皇太子,既是皇帝与储君矛盾,也是太子与皇子矛盾尖锐化的集中表现。


无法解开皇位继承制度的死结

清朝立储制,为康熙帝所创,虽思之久远,却事与愿违。这不是康熙帝无能,而是皇位继承制结下的苦果。后来雍正帝的“秘密建储制”、慈禧太后的“懿旨立储制”,都不能解开皇位继承制度的死结。

6岁的同治、4岁的光绪、3岁的宣统继承皇位,说明清朝已经走进“家天下”的死胡同。以民主共和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才是历史之趋势、世界之潮流、时代之必然、民众之所望。


文史课代表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当中,胤礽是典型的烂泥扶不上墙,不仅目中无人并且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康熙赏他明皇服饰,设为储君,这位太子一出门就穿上招摇了起来,康熙知道了明着不说,心里肯定不高兴。更别说远征葛尔丹期间,胤礽听说康熙一病不起,连忙制作龙袍准备登基,这些事都让胤礽在康熙的心中留下了极差的印象。

但是影视剧还是不能当正史来说,真正历史上,胤礽又是怎么被废的呢?


胤礽当上太子得益于自己的母亲,康熙的结发妻子赫舍里,在康熙在困难的时期赫舍里一直陪伴着他,最后赫舍里难产而死,让胤礽当太子也是对她的一种补偿。

但是无奈康熙皇帝的寿命实在太长,胤礽足足做了37年的太子,搁谁身上谁不难受?而且自己的皇阿玛精力旺盛,一共有36个儿子,而且康熙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教育,这些个儿子都是优秀之至,胤礽在才能上和他们相比并占不到便宜,而且还以为自己太子的特殊地位康熙对其的标准也是高于其他皇子。

为了将胤礽培养成明君,康熙也是下足了功夫,为其聘请了一大批的名师,并且在之后让胤礽辅政。胤礽也是一个很聪慧的人,自小熟读四书五经,也是深受康熙的喜爱,但是有一点,康熙对于胤礽过于溺爱。

可能是因为自己亏欠赫舍里,康熙把爱都倾注在了胤礽的身上,胤礽做了错事只要不过分康熙就不会责罚,这就养成了胤礽骄纵的性格。到最后胤礽开始觊觎康熙的权利,这是犯了大忌!没有一个皇帝愿意分享自己的权利,就算你是太子也要遵守君臣之礼,这是康熙的底线。

第一次被废

乾隆皇帝爱好打猎,每次也要携皇子一同前往,在一次打猎中十八阿哥感染上重病去世,举国上下一片悲痛,但是胤礽却表现得无所谓,甚至扬言“一个小孩子死了就死了,有什么大不了的”这种话,康熙一怒之下将太子废除。但是因为康熙儿子太多,每个人都看着太子的位子,为了避免手足相残,胤礽很快又被立为太子。

第二次被废

这第一次被废之后,胤礽深刻地知道有多少人觊觎自己的太子位,于是他开始拉拢官员,结党营私,甚至大有党争之势,这是让康熙最为光火的,不久胤礽再次被废,而且是永久性的。


所以可以看出,胤礽被废除,都是康熙作为一个父亲一手所造成的!


七七谈历史


我想说的是,太子胤礽并非烂泥一滩,相反他还颇有能力。只不过后来变质了而已。



01

不到两岁就被立为太子,颇受康熙重视

胤礽为孝成仁皇后第二子,因其兄早殇,故而成为事实上的嫡长子。

当时适逢三藩之乱,康熙急需稳定国内环境。为巩固清朝统治,他决意立太子。再加之,他对汉族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十分羡慕。于是,嫡长子胤礽就成为了太子。

因为是太子,胤礽享受了最好的教育资源。而且,康熙还效仿朱元璋培养朱标,经常把胤礽带到身边学习。

在诸多老师以及康熙的培养下,胤礽从小就能熟练地背诵四书五经,而且身体素质极好,八岁就能拉弓射箭。

而在外出征战时,康熙就命太子代为监国,全权交于太子处理国事。胤礽很争气,至少在他当监国的时候,没有出什么差错。

如此种种,就连康熙都经常赞扬他。

02

结党谋私,为康熙厌恶

胤礽作为太子,未来的皇帝,身边自然就有一大堆攀附的人(其中就有他的舅爷爷索索额图)。慢慢的,这个队伍越来越庞大,最后竟然成为了一个党派。

与此同时,皇长子(庶长子)胤褆野心膨胀,也开始拉帮结伙(其中就有他的舅舅明珠)。



慢慢的,两个党派开始对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非作歹,无恶不作。康熙看不下去了,于是惩治了大学士明珠,目的就是给太子胤礽一个警告。

可这在胤礽看来,就是康熙在帮他处理对手,于是更加得意。

03

暴力不仁,为王公大臣厌恶

胤礽虽然从小就修得四书五经,然而他的行事作风却于儒家之道大相径庭。

他仗着自己太子的权力,凌辱大臣,甚至连各个贝勒爷也不放过。

在跟着康熙审视地方的时候,他就趁机勒索豪取。若是有人不愿意,他就设计致其于死地。



04

大爷党、三爷党、四爷党、八爷党、十四爷党做大,针锋相对

前文说道,大爷党已经与太子党有了冲突。而在被打压之后,大爷党吸取教训,广纳实力,闷头发展,其中就有八阿哥胤禩。

大爷党中人才济济,康熙三十七年,大阿哥就被封为直郡王,除太子以外爵位最高。胤禩是第八子,不过母亲出身贫贱,从小由大阿哥之母惠妃抚养。他从小聪明伶俐,谦虚谨慎,广交贤才,与太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八岁就被封为贝勒,他的能力已经被康熙认可。



后来胤禩做大, 产生了自己当皇帝的念头。在他的指示下,不少王公大臣向康熙美言自己,这给康熙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与此同时,他还与九阿哥胤禟以及十四阿哥胤禵交好。

雍亲王胤禛就不用多介绍,如果说大爷党以及后来的八爷党、十四爷党是人才济济,那四爷党中便是群星璀璨。胤禛自己就是个大bug,更不用说十三、十六、十七爷、张廷玉、隆科多、李卫、年羹尧等的加成了。而且,胤禛懂得审查局势,与大爷、八爷、十四爷在前期保持良好的关系。

后来,八爷坐不住了,便筹划毒死太子,可惜没有得逞。总而言之,皇子党派之争,愈演愈烈。太子党的败退,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其他党派做大,渐渐压过了太子胤礽。

05

父子矛盾激化

在之前,康熙仅仅是觉得太子有些不守规矩,礼制方面还不太成熟,所以仅仅是稍微训斥了一下他。不过,后来胤礽的做法,却让这个父亲彻底失望。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亲征葛尔丹,不过中途生病,想让太子来照顾。不过,这个“倒霉儿子”没有趁机表现,反而没有一丝忧虑难过的表情。康熙帝看到这么一个不孝顺的儿子,非常生气,这也为后来的废太子埋下了祸端。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看到太子党派实在是太过分,于是把太子党的领导人之一索额图给抓起来,把他囚禁致死。索额图被抓,愚蠢的胤礽不以为意。反而,他更加猖狂地胡作非为。



06

两次被废

  • 第一次被废

古往今来,当过三十年太子的有几个?如果可以遇见未来的话,他会发现总计自己要当四十七年太子才能变成皇帝。

在康熙四十七年,当了三十三年太子胤礽忍不住了,他准备发动兵变。在康熙帝外出巡幸的时候,他每天晚上都在康熙的帐篷旁边转悠,伺机而动。可是姜还是老的辣,康熙早就预见了他的阴谋,命胤禩保护自己。



而且,在回宫的路上,康熙帝就宣布废黜太子之位。

  • 第二次被废

太子胤礽被废之后,康熙帝又面临这一个问题——愈演愈烈的皇子之争。为了稳固人心,他不得不屈从环境的安排,不久后就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可是,胤礽可能不知道,他的复立仅仅是康熙帝的权宜之计,只是康熙为了遏制党派之争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在复立之后,胤礽仍然结党谋私,不顾王法,继续为非作歹。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忍无可忍,再次废了胤礽。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胤礽很像是朱元璋太子朱标。虽然他比朱标命长,但是却没有太子朱标那番仁厚。原本安安稳稳熬过四十七年,就可以当皇帝,但是胤礽却总是不争气。康熙帝无可奈何,才废了他。所以说,胤礽被废实在是咎由自取。

我是小豪说历史,欢迎点赞,欢迎关注

参考文献:

《雍正传》

<strong>


小豪说历史


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康熙钦点的太子,但他却经历了两废两立,这跟皇权归属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胤礽是储君,而康熙是皇帝,皇帝和储君之间是存在致命矛盾的。   康熙要权衡父子和君臣之间的关系,也要时刻关注胤礽的一举一动,在胤礽没有登上皇位之前,他会是康熙最大的对手。史书记载中康熙用一句话说明了他为什么要废胤礽的太子之位,他说“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康熙以为胤礽有结党营私,争夺皇位的想法,所以才废了胤礽两次。   胤礽的太子之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最终还是落得一个幽禁的下场,在雍正三年惨然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