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施淡染——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前世今生

湖南醴陵為我國重要的陶瓷產區之一,醴陵窯因創燒“薄施淡染”的釉下五彩瓷器而聲譽頗著,是湖南繼長沙窯後的又一名窯。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燒製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燒製技藝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薄施淡染——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前世今生

紅官窯《仙客吟風》

薄施淡染——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前世今生

紅官窯《向陽花》

作為一個後起之秀,醴陵窯是如何發展起來的,醴陵釉下五彩瓷有哪些特點呢?

前世今生

醴陵地區成規模的制瓷產業起步較晚。清雍正七年(1729),廣東人廖仲威向溈山寺僧智慧賃山設廠,並邀來同鄉技工20餘人制瓷,成為醴陵瓷業之篙矢。自光緒十八年(1892)至光緒末年,是醴陵早期制瓷的鼎盛時期。

早期醴陵瓷質量與景德鎮相去甚遠,皆為粗瓷。長沙等地瓷商稱醴陵等窯的碗為“土瓷”,而稱景德鎮碗為“鎮瓷”,售價也大不相同。

醴陵制瓷的真正崛起,並在中國製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得益於光緒末年的熊希齡及文俊鐸。

熊希齡,字秉三,湘西鳳凰人,生於1870年。17歲中舉,20歲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904年隨湖南巡撫端方東赴日本考察憲政,見京西、大阪、瀨戶等地產瓷精美,羨慕不已,回湘後決心振興湖南瓷業,一生致力於實業和教育事業。

薄施淡染——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前世今生

熊希齡

文俊鐸,字代耕,醴陵東堡人,1891年中舉,中日甲午之戰,隨吳大澂出關抗擊日軍,因計謀不被採用,辭歸鄉里。1895年公車上書時,湖南由文俊鐸首署。譚嗣同在湘成立南學會,由文領銜。戊戌失敗後,避隱家鄉,致力於公益事業。1904年冬,與熊希齡同赴日本考察教育與實業。

熊希齡、文俊鐸從日本考察回國後,1905年,在省府支持下,撥庫銀12萬兩,在醴陵姜灣創立湖南瓷業學堂,文俊鐸任監督,聘日人馬場梅吉等5人為教師,安田乙吉為技師,培養技術人才千數百人,醴陵瓷改良之機由此開始。

薄施淡染——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前世今生

湖南瓷業學堂

1906年,創設湖南瓷業公司,熊希齡任總經理,裝置機械,砌築景德鎮式和日本式窯爐,又從景德鎮聘名師傳授技藝。下設圓器廠、琢器廠、機械室、電燈室、化學室等,致力於生產高檔細瓷。1907~1908年間,瓷業公司研製出草青、海碧、豔黑、赭色和瑪瑙紅5種高火性釉下顏料,從而燒出名揚天下的釉下五彩瓷器。

薄施淡染——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前世今生

紅官窯《喜鵲登梅》

1912年,瓷業公司改為官商合辦湖南瓷業公司。經1913年水災、1917年兵災之後,公司一蹶不振,1930年公司倒閉。

1955年,在湖南瓷業公司和湖南瓷業學堂的基礎上,成立了湖南省陶瓷研究所。1956年成立了湖南省醴陵瓷業總公司,將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歸入旗下。同年,陶瓷研究所聘請吳壽祺等老藝人傳授技藝,釉下五彩工藝重獲生機。1958年又成立醴陵瓷器公司藝術瓷廠(1964年更名為群力瓷廠)。這一時期高檔產品以精選的高嶺土、石英、長石為原料,胎質堅密潔白,釉面光潤,彩料豔麗,以最富盛名的“毛瓷”為代表。

據《醴陵文史》載,毛澤東晚年喜愛醴陵瓷,群力瓷廠曾多次接受為毛澤東燒製瓷器的任務。1974年,群力瓷廠接到密令研製內外雙面花、輕便耐用、保溫性好、無鉛毒、不含鎘、不褪色的釉下五彩餐具,研究小組採用在生坯上繪畫,碗內雙勾描線、釉下分水填彩的工藝,這在當時為首創,設計出 “芙蓉”“月季”“菊花”和“梅花”四季圖案。一共燒出成品逾2萬件,從中精選出佳品40件。這批秘密設計製作的專用瓷,即“毛瓷”,為當代醴陵窯中的極品。

湖南省醴陵陶瓷研究所、醴陵群力瓷廠不僅先後多次承擔為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生活用瓷而生產釉下五彩瓷器,還為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工人體育館、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釣魚臺國賓館和聯合國大廈等處提供不同用途的釉下五彩瓷器,醴陵釉下五彩瓷也因此被人們譽為“紅色官窯”。

薄施淡染——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前世今生

紅官窯《鵝潭夜月掛盤》 1986年10月,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國禮

薄施淡染——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前世今生

紅官窯《松鶴延年文具》 1978年10月,贈日本裕仁天皇的國禮

薄施淡染——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前世今生

紅官窯《鴛鴦戲水掛盤》 1986年5月,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國禮

改革開放以後,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層出不窮,醴陵釉下五彩瓷重放異彩,經常被作為“國禮”贈送國際友人,獲得了當代“國瓷”美譽。【古玩收藏上域鑑】

醴陵釉下五彩的特色

醴陵釉下五彩的特點是:胎體較輕,釉面滑潤,玻璃化程度強,色彩清新,瓷畫面富有日本藝術品風格。釉下五彩首先保護了紋飾不受外界的磨損,日用品在使用時還減少了彩料中鉛的毒害,因此受到國內外的歡迎。

1909~1915年間,這種新式彩瓷先後在國內的“武漢勸業獎進會”“南洋勸業會”與國外的“意大利都朗博覽會”和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分別獲得了第一等之奏獎、最優獎和金牌獎。據1911年4月6日的《時報》報道,醴陵窯產品“極精良”,“形式花樣無一不玲瓏輕巧”,“名聲日隆”,“銷額驟增至數十倍”。

薄施淡染——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前世今生

紅官窯《扁豆雙禽巴拿馬瓶》 原版曾在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從“三燒製”到“二燒製”

醴陵釉下五彩瓷通常採用“三燒製”,即先以800度低溫燒成素胎,然後進行彩繪,為使畫面上的墨線及色料中的有機物和雜質等揮發,再以低溫煅燒一次,最後罩透明釉經1200度以上高溫燒成。其燒製方法簡便,是近代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一個新成就。

1954年,吳壽祺帶領畫工唐漢初、林家湖、鄧文科等將原“三燒製”工藝簡化為“二燒製”。20世紀50、60年代又研製出90、97、98號長石釉、釉下彩繪透明釉、釉下彩薄胎瓷,醴陵瓷獲“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謦”之美譽。

複色彩料

1907年後,藝人們研發出釉下藍彩、綠彩、墨彩、赭彩等複色彩料。這種彩料無須像釉上彩料那樣以含鉛熔劑助髮色和降低焙燒溫度,也無須用低溫熔劑作結合劑使彩料附著在釉面上。

彩料有紅、藍、綠、黑、紫、黃等色,每種釉彩又分數色,幾十種彩料的搭配運用,極大地豐富了釉下五彩瓷的藝術表現力。彩料(尤其是複合色彩料)的組成,除著色金屬化合物之外,還摻有大量石英、長石等無色氧化物,以提高其明亮度,降低其飽和豔度。

由於彩料在釉層的覆蓋下高溫燒製,瓷面形成瑩潤光潔、潤澤剔透的玻璃質薄層,具有飽滿的水份感,瓷畫透過表面釉層,呈現出瑰麗繽紛的色彩,色調自然和諧,並具有無毒、抗腐蝕、耐磨損、永不褪色的特點。

裝飾

醴陵釉下五彩瓷紋飾主體部分以寫實畫居多,口沿與足部或有輔助紋飾,一般只作圖案化描繪。另外,與景德鎮瓷器不同的是,醴陵釉下彩瓷(如琢器類)多為一幅連貫的畫。

薄施淡染——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前世今生

紅官窯《長相思》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紋飾採用中國水墨技法,同時吸收西洋畫法,注意光線明暗和投影,透視感較強,色彩柔和淡雅,每件釉下五彩瓷器的畫面,都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僅經營數年,醴陵瓷質量“駸駸乎與素負盛名之江西景德鎮大有並駕齊驅之勢”。

線條的出色運用也是醴陵釉下五彩瓷紋飾精美的重要原因。根據表現方法不同,線條可分為勾線和印線兩種。批量生產的日用瓷裝飾多用皮印印線,而高檔日用瓷及陳設瓷則用手工勾線,勾線線條多以毛筆描繪,講究釘頭鼠尾描、鐵線描等,這些筆法能表現出紋飾的生動特徵。

根據用途不同,線條又分墨線和色線兩種,二者搭配運用,構成主輔關係。花草紋往往以墨線為主,色線為輔,色線根據預設的顏色燒成後呈現鮮豔的各種色調,而墨線在一定溫度下消失,呈現空白線條的效果,這是醴陵釉下五彩瓷獨有的。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紋飾之所以與釉面渾然一體,優雅而和諧,這些空白線條是一重要因素。以墨線勾勒紋飾大致輪廓後,再以分水法填以色彩,由於墨線線料中含有乳香油,勾勒的墨線不僅表現圖案的輪廓,同時也具有堵水功能,即使填色的料水高出輪廓許多也不會外流,使色彩平整無痕。

醴陵釉下五彩瓷藝人分水技藝很高,分水不僅使色彩平填,而且在重疊中分出多種層次,同時還運用罩色與接色的方法,使紋飾更能呈現豐富的色調變化。

薄施淡染——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前世今生

顧澄清 紫氣東來瓷瓶

醴陵釉下五彩瓷裝飾題材以花卉為主。在花卉裝飾中,勾填畫法最為普遍。

紅、藍、黑、紫類深色花朵,多以墨線勾勒,再用分水法作圖案填色,燒成後不僅花瓣有濃淡變化,也由於墨線燒成消失形成的白線條,使瓣與瓣分明。

而淺黃、淺綠色等淺色花朵,則往往採用色線勾勒輪廓,葉片以墨線勾描,再以綠彩分水設色,墨線消失後如同“沒骨畫”,輪廓清楚,達到葉莖分明的效果。

葉片正面色濃,反面色淡,色濃者再用色上加色的罩色表現。也有葉片用色線勾描的,葉色一般用較沉的綠色、黑色表示,分水時葉片的濃淡並不明顯,以顯示整體協調。對於藤本花卉中的藤蔓和草本花卉的莖,採用墨線雙勾和分水畫法,以表現其柔健和秀麗的質感。

薄施淡染——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前世今生

釉下五彩《萬花賞》瓶

栩栩如生的禽鳥也是醴陵釉下五彩瓷常見的裝飾題材,往往與花卉搭配在一起。禽鳥的畫法是先以墨線或色線勾出鳥的形象和羽毛的結構,然後再以分水填色。對於形體大的禽鳥,復羽和羽軸採用雙勾,燒成後的空白線條使羽毛更具層次感。對於形體較小的禽鳥,僅用色線勾描大致輪廓,必要時用墨線略加細毛而已。

此外,人物圖案、山水風景、詩文佳句等也是醴陵釉下五彩瓷比較多見的裝飾題材。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