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為何紛紛來越州?你知道嗎?


唐朝詩人為何紛紛來越州?你知道嗎?


除了感受山水人文之韻,也為“求飲越酒”

■謝雲飛

“探究浙東唐詩之路的成因,概括起來不外乎這幾個方面:其一為會稽、剡溪、天台等地山水、景色之美而來;其二為深厚豐富的人文積澱而來;其三為追慕‘六朝’情結和宗教因素;還有則為求飲越酒而來。”紹興文理學院教授錢茂竹認為。

“醉鄉”之名始於唐

錢茂竹介紹,紹興有“醉鄉”之稱,是從唐代元稹的詩開始的。他在《酬樂天喜鄰郡》詩云:“老大那能更爭競,任君投募醉鄉人。”元稹在唐穆宗長慶年間任越州刺史兼浙東觀察使,歷時七年,對越州山水、風物瞭如指掌。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亦稱越州為“醉鄉”,在他的《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雲:“醉鄉雖咫尺,樂事亦須臾。”從此,越州被稱為“醉鄉”並傳播開來。

《新唐書·宋之問傳》雲:“窮歷剡溪山,置酒賦詩,流佈京師,人人傳諷。”可見,唐朝詩人熱衷浙東走唐詩之路,“求飲越酒”是有依據的。從宋之問開始,包括李白、杜甫在內有400多人都來過越州,他們一路遊覽勝蹟,一路吟詠醉酒,與“醉鄉”合二為一。

求飲越州美酒

山水何處優?《世說新語》載:“顧長康(愷之)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雲:‘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元稹亦有詩云:“東南山水越為首,天下風光數會稽。”可見,南方的山水以浙東為最佳,風景以越州為最美。

美酒何處醇?卻不說《飲中八仙歌》中,領頭人物越州名賢賀知章(深知家鄉美酒香醇),就說大名鼎鼎的孟浩然、王勃、白居易、元稹,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都十分喜歡越州的美酒。

詩人(包括藝術家)既能從酒中獲得靈感,也能從中獲得消遣、安慰,還可以用酒精麻醉自己。一邊飲酒,一邊遊山玩水,這是唐朝詩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

李白在《月下酌四首》中雲:“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認為愛酒是天經地義的事,李白的這一看法,能夠代表唐朝詩人對酒的看法。在他們的眼裡,酒在生活中最為重要:“萬物不如酒,四時唯愛春(韋莊《春曉》)”;“平生唯酒樂,作性不能無(王績《回家三首》)”,既然以酒為樂,以酒會詩,那尋覓美酒,求飲浙東唐詩路上的美酒,就成為文人們紛紛到以越州為中心的浙東的動力。

飲酒賦“美篇”

王勃不但寫越州,還於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在遊越州時,為了紀念王獻之,在會稽雲門獻之山亭,仿效王羲之曲水流觴,舉行了一次修禊雅聚。幾杯越酒下肚,一氣呵成,寫下了《修禊雲門獻之山亭序》。

元稹和白居易,史稱“元白”。史載,白居易於穆宗長慶二年在杭州任刺史,元稹則出任越州剌史兼浙東觀察使。白居易常來越州與元稹一起相聚飲酒、作詩;不在一起時,兩人常隔江唱和,每逢有詩作,便用竹筒貯之,交付渡船遞送,這便是“竹筒傳韻”的風雅趣事。

唐朝愛酒詩人中,除“元白”之外,當數賀知章和李白了。賀知章在京城為官時,曾與李白結為“忘年交”,在文壇上留下“金龜換酒、識拔才俊”的佳話。賀知章後經皇上恩准,告老還鄉,回越州道士莊。李白深懷知遇之恩,特來浙東越州。三次到越中,寫下了《送賀賓客歸越》《對酒憶賀監二首》《訪賀監不遇》《重憶》等詩篇懷念賀知章。

錢茂竹認為,唐代詩人們常選擇在景色宜人的鑑水之畔,白雲飄飄的稽山之麓,攜酒唱和,把杯行令;或對酌,或群飲,或花間戲樂,或對月獨酌,無不以酒為樂,憑酒聯誼,飲酒賦詩,寫下了千餘首沁人心脾、蕩氣迴腸的上乘詩作。這是越酒的一個功績,也是紹興酒文化史上的一筆巨大財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