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为何能够称霸?对内改革以富国,对外作战以强兵

​齐桓公称霸后,阻止了戎狄的入侵,维持华夏文明的保存。然而,到齐桓公晚年时,当时管仲、隰朋、鲍叔牙等贤臣已先后去世。齐桓公亲近易牙、开方、竖刁三位佞臣,国力更是衰弱。甚至已经有许多诸侯国不再参与齐国举行的盟会,各诸侯国又进入互相侵略、兼并的情形,不再尊齐桓公为霸主。

晋国为何能够称霸?对内改革以富国,对外作战以强兵

《东周列国·春秋篇》齐桓公剧照

此时,晋国发生“骊姬之乱”,迫使重耳不得不离开晋国流亡他国。重耳流亡十九年,为秦穆公所助返回晋国,是为晋文公。

当时齐桓公已经去世,各诸侯国群龙无首,又开始兼并战争。宋襄公虽曾经想要继任霸主而努力,但终究失败。这时最让人担心的是南方的楚国以及与晋国为邻的狄人,楚国来势汹汹,中原各国又不团结,华夏文化岌岌可危。

晋文公回国后推行改革,终于在“城濮之战”中大胜楚国,不但阻止了楚国北上的野心,也继齐桓公之后成为第二个霸主。

晋国内部同宗自相残杀造成异姓势力膨胀,晋惠公有计划地削减异姓公族,晋文公也面对同样异姓势力膨胀问题;外则有四强侵逼(齐、秦、狄、楚)。

秦人二立晋君,晋文公为秦之附庸,秦人意图东出;狄人南下,对晋构成严重威胁;楚人自若敖、蚡冒全力拓展,几乎未遇任何挫折,自楚成王更是南征北讨,有不可一世之概,泓之战大败宋国,曹、卫、郑已成楚人附庸,晋国国势岌岌可危,面临生死存亡关头。但晋文公却在短短十年之间完全扭转此一万分危急之局。

晋国为何能够称霸?对内改革以富国,对外作战以强兵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惠公剧照

韩非子盛赞晋文公用郭偃变法,造成此一奇迹。晋国的变法首先在于富国:

一、减轻赋税。“薄敛”就是减轻赋税,减轻赋税使人民的生活过得好一些。晋文公出去打猎遇到大蛇挡道,晋文公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因此回去斋戒告罪,并且减轻赋税、不收关税。

二、减轻关税。“轻关”就是减轻关税,在国际贸易方面流通更加方便频繁。

三、重视商业。“易道”就是消除盗贼。盗贼消除了,商人行商也会更加安全。“通商”就是使商旅更加便利,所以商业要发达,首先要消除盗贼。

四、不违农时。“宽农”就是“宽其政,不夺其时”。也就是将政令放松,不夺农时。

五、省用足财。“省用”就是节省国家使用国财,“足财”是备凶年。所以是指节省国财的使用,以备遇到凶年时,国财不足。

六、利器明德。“利器”是改进生产工具,“明德”是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改进生产工具、提高人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好促进生产。

晋国为何能够称霸?对内改革以富国,对外作战以强兵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文公剧照

晋国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富国,那么他们在强兵方面又是怎么做的?

一、晋军制八变。

周代军制,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晋本大国,但是曲沃武公以支子夺宗。“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晋文公增加一军,大约是士兵不足,所以要增加一军,这是第二次变革。晋文公五年时,“晋侯作三行以御狄”是第三次变革。晋文公八年,“晋蒐于清原,作五军似御狄”是第四次变革。晋襄公七年,“晋搜于夷,舍二军。”从五军变回三军,这是第五次改革。晋景公十二年,“晋作六军”这是第六次改革。晋厉公三年,“晋栾书将中军,荀庚佐之,士燮将上军,却锜佐之,韩厥将下军,荀罃佐之,赵旃将新军,却至佐之。”改为四军,这是第七次变革。晋悼公十五年,“晋侯舍新军,礼也”这是第八次变革。晋国直至春秋末期未曾再改过兵制。

二、严刑峻法,三军用命。晋文公问狐偃,怎样才可以使人民作战。狐偃教晋文公,与其给人民许多东西使他们能战,不如让人民知道“信赏必罚”的道理。隔天晋文公亲近的臣子颠颉迟到,晋文公虽犹豫还是将颠颉斩了。人民都因此可以作战了,因为晋文公赏罚分明,连对于亲近的臣子颠颉都可以惩处,何况是一般平民百姓。

晋国为何能够称霸?对内改革以富国,对外作战以强兵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文公剧照

三、变阵取胜。城濮之战,晋军阵式变化多端,名为三军,实际上分为六个战斗群,离合变化,使楚军全无招架之力大败。此处可看出晋国阵势之灵活。

四、重视时机、因地制宜。晋国不只能运用形势克敌制胜,而且注重作战之有利之时机;秦、晋崤之战,蹇叔事先即预料晋军灭秦必于崤,哭送其子。晋国果然于崤山兴兵攻击秦军,秦军基本全军覆没。晋国除与中原之国郑、曹、卫、楚以兵车交战,又与狄人争战不休。为了对付狄人,晋人作“三行”。《左传》云:“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将中行,屠击将右行,先篾将左行。”攻戎狄以步兵取胜之原因,实在戎狄居住山中,不利车战,故须用徒兵才能克敌制胜。可见在特殊地形,须以特殊兵种方能获胜。

五、伐木益兵。城濮战前,晋军“遂伐其木,以益其兵。”说明晋国对兵技巧亦理解甚深,就战场上找得到的材料,充分利用,加强军备,使晋军严不可犯。

"


分享到:


相關文章: